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6946(2012)06-431-04
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现状
李阳洋1综述,章勤2审校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自然流产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主要原因为染色体异常,分析胚胎染色体的核型对寻找自然流产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绒毛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培养法成功率高于直接法,但培养法的操作难度及成本亦高于直接法;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中以非整倍体的发生最多见,其中16三体约占三体的1/3;自然流产、辅助妊娠后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分别都高于人工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对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相关性及自然流产次数、年龄、孕周及胚胎性别与绒毛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均尚无明确结论。目前类似以上通过绒毛染色体分析寻找自然流产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可以治疗的原因并不多见,故还需结合临床的实验指标,寻找与绒毛染色体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染色体分析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
中图分类号:R715.5文献标识码:B
自然流产是妇产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的调查估计其发生率约占临床妊娠的15% 20%,其中多数为早期流产(妊娠在12周前终止者)。诱发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涉及遗传、解剖、免疫、内分泌、感染甚至环境及其他未知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综述分析了近几年关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现状。
1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析技术在流产中的应用自然流产其病因可能有以下几种: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遗传印记异常、单亲二倍体、偏斜X-染色体失活、单基因突变等)、子宫解剖异常(双角子宫或中隔子宫等)、免疫因素(如封闭抗体缺乏)、内分泌因素(孕激素分泌不足、前列腺素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感染因素(如TORCH感染)、血栓形成倾向、环境因素(情绪受强烈刺激)等,在这些因素当中,染色体异常占50% 60%[1],为主要因素。绒毛细胞是胚胎外胚层细胞,具有与胎儿组织相同的遗传性状,利用绒毛细胞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因此,对流产的原因寻找中,分析胚胎染色体的核型显得非常有必要。
2绒毛细胞染色体制片方法
多年来,随着绒毛染色体检测技术的不断进展,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法、短期培养法、长期培养法、原位培养法。直接法操作简单,但获得的细胞分裂相少、染色体形态欠佳及胎盘局限性嵌合体概率较高。因此,多数学者倾向于运用培养法,绒毛体外培养可获得较多分裂相,染色体形态佳,且出现嵌合体现象明显少于直接制备法,成功率亦较直接法高[2 4]。培养法培养的是经胶原酶消化下来的成纤维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可分化出大量的中期细胞,收获后染色体形态佳且分裂相较多,阅片较容易。细胞培养,它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培养时间大约3 8天,如果操作不当或培养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细菌污染,而有无细菌对直接法其影响不大,也就不存在细胞污染的影响问题,培养法需要培养基和培养瓶,因此,所需成本较高。
原位培养法是在体外培养胎儿早期幼稚细胞,符合细胞生长所经历的细胞游离、贴壁、潜伏、指数增殖生长特征,不传代而直接收获指数增殖期细胞,经染色体制备,可靠地反映原始细胞的遗传性状,故准确性较高。何国平等[5]采用组织块贴壁的原代培养法,体外培养30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后流产胎儿绒毛,培养成功率100%,培养中细胞生长周期短、收获中期相多、染色体形态佳。
2003年Kucheria等[6]研究发现,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能辨认出自然流产组织中80%的染色体异常,证实其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克服了细胞培养费时、费力等问题,母细胞污染的影响小。FISH允许分析大量的间期核,因此也是鉴别嵌合体的有效方法。吴昊等对培养失败的绒毛组织进行FISH很好地解决了细胞培养所存在的失败率的问题。给患者及临床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除了检查方法外,学者认为绒毛培养成功率与绒毛的标本形态、新鲜程度及终止妊娠的时间有关,因此适时取材是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检查成功的关键。
3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及核型分类当前,自然流产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孕早期胚胎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自然流产中胚胎染色体异常占40% 60%,在<15孕周的自然流产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超过50%(50% 70%);而在15 24孕周间发生的自然流产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约占20%。
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而自然流产中的染色体异常绝大多数为数目异常,尤其以非整倍体的发生最多见[7],这种染色体数目畸变的主要发生源自双亲之一方的配子形成时或妊娠初期受精卵卵裂时出现了某号染色体不分离,则导致该染色体增多或减少1条,常见于多倍体、三倍体、单倍体及三体型等。这可能是因为数目异常的胚胎遗传缺陷大,致死性高。染色体结构异常见于易位、断裂、缺失、重复和倒位等,结构异常只占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的3% 5%[8]。
在数目异常的患者中,三体型最常见。研究发现人类除1号染色体三体未被发现外,其余三体均有发现。三体征中以16和22三体征较多见[3,4,9],其中16三体占所有三体约1/3,人们称这种染色体是高度致死的三体[9]。其他较常见的三体有21、18、13三体[3,8,9],但具体原因不详。
除外非整倍体,三倍体在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查中也十分常见。这种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可源自新的突变,或源自双亲之一方配子形成中的异常有丝分裂或源自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异常,也可源自双受精等。这类染色体异常一般在孕8周以前流产,曾有极少数纯三倍体的活婴报告[9]。其他可见少数的四倍体。
既往研究均说明了胚胎染色体异常作为引起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病因,不仅是以非整倍体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其具体类型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数目畸变高发染色体。这一特点将可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新方法的研制提供可行性。
4自然流产与辅助妊娠后流产、人工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比较
目前辅助生殖技术(ART)已经成为不孕症的基本治疗手段,包括IVF-ET和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ET),尽管大多数不孕症治疗中心临床妊娠率稳定在40%左右,但抱婴回家率(即活产率)始终徘徊于20% 30%[10],早期自然流产是重要原因之一[11]。
Bettio等[12]分析了144例接受ART治疗后流产的患者同133例正常自然妊娠后流产者,发现ART 中胚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为63.2%,自然妊娠流产者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是71.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RT并不会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风险。王磊等[13]的研究显示,ICSI组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较自然妊娠组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朱国战[14]分析了ART妊娠后自然流产患者和计划生育人工流产者的绒毛染色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了胚胎染色体畸变是原因不明性不孕不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孕夫妇接受不同方式ART治疗后,妊娠结局与子代染色体核型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高度争议。2004年Lathir等[15]对ICSI流产妊娠物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胚胎非整倍体发生率(76%)显著高于IVF 流产胚胎非整倍体发生率(41%)。Ma等[16]的研究结果认为,ICSI和IVF自然流产的绒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其总的非整倍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染色体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SI组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IVF组;IVF组三体发生率为53%,而ICSI组三体仅11%。因此,ART妊娠结局与子代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性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规范性研究。
也有研究分析复发性自然流产与人工流产(行人工流产者要求有正常妊娠史、无自然流产史,本次妊娠B超检查提示胚胎发育正常)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结果均显示自然流产的染色体异常率明显高于人工流产者[17,18],也提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侯建香等[18]进一步分析两组流产者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孕妇长期被动吸烟,长期接触电脑、电视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因素。
5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近年来,女性生殖道支原体与衣原体感染率在逐年上升,孕妇是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易感人群。但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与流产是否存在相关性看法不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殖道感染可使妊娠过程恶化,导致流产。叶玲玲等[19]认为支原体可通过垂直传播影响胎儿,最终导致胚胎发育障碍而流产。宗兴平等[20]通过对自然流产与人工流产宫颈和宫内支原体感染率进行比较,发现宫颈携带支原体与自然流产无关,认为只有当支原体感染胎儿时才导致流产,而在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情况下,支原体感染才能促进胚胎停育的发展,故支原体感染并不一定是直接通过改变胚胎染色体的核型而导致流产的。
6自然流产次数、年龄及孕周与绒毛染色体核型的关系
相关报道[5,8],在对流产次数与绒毛染色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