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资源的分类:按属性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1)自然资源的分类:

①产业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资源、医药卫生资源、水产资源等,水资源划分在农业资源中。

②物理特性分类: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水资源划归物质资源,水能资源划归能量资源。

③再生性特性分类: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再生资源。

④限制特性分类:流量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存量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

⑤生成特性分类:自然生成资源(土、水、气、岩石、矿物、生物)和生成环境资源(太阳能、地球物理及生态学循环功能)。

⑥地理特性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六大类。

⑦资源环境统计体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统计等九大类。

(2)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

2、水资源定义: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3、水资源的属性:①水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地球上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但由于下垫面条件的限制,每年能够得到更新和恢复的水量是有限的)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用途广泛,其综合效益其他资源无法替代)④利害两重性(可以被开发利用也可以引发灾害)

4、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人均水量低②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全国划分五个地带:多雨--丰水带、湿润--多水带、半湿润--过渡带、半干旱--少水带、干旱--干涸带)

③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不相匹配④年内年际变化大(因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

第二章

1、水资源评价概念:指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也是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有关问题的决策依据。

2、河川基流量:地下水对河道的排泄量

3、河流水质评价程序和内容:(湖泊见背面2)

①河流水环境背景特征评价(水环境背景值是水环境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②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找出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研究其特点、途径、变化规律,提出防治措施)③河流污染现状评价(确定污染程度,查明污染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④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评价(研究主要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污染状态等,建立水体自净模式)

⑤河流预断评价(在现状和自净能力评价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要求进行河流水体预断评价)⑥河流综合防治评价(根据现状和预断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河流近期治理方案和长远规划)

4、气候特征评价指标:①多年平均降水量②多年平均蒸发能力③干旱指数(r):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综合指标,采用年水面蒸发量和年降水量的比值来表示

5、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6、地表水资源评价:一般通过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来表示。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或全部地下产水量。在无实测径流资料的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是间接估算水资源的依据。

7、地下水资源评价:通常按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计算分区。总体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山丘区需进行河川基流量的计算及其他排泄量的计算;平原区计算可以以补给量估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等;也可以以排泄量估算,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其他排泄量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在预见的时间内,通过经济、可行的措施,在不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量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第三章

1、生态环境需水:指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或需要人体补充的水量。

2、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水量,按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和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计算。

3、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指保护修复或建设给定区域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补充的水量,按城镇生态环境需水、湖泊沼

泽湿地生态环境补水、林草植被建设需水和地下回灌补水分别计算。

4、生活需水:按用水户分布,分为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

5、工业需水指标:重复利用率η,为重复用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比重:η=Q重/Q总*100%

排水率P:排出水量在总水量中的百分数P=Q排/Q总*100%

耗水率r:耗水量………………………… r=

6、渠系水利用系数η:通常指净灌溉用水量W净与毛灌溉用水量W毛之比值:η=W净/W毛

7、生态环境需水:指为了维持给定目标下生态与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和人工补充的水量。

8、河流资源利用方式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初级开发阶段、平衡利用阶段、掠夺开发阶段、协调发展阶段(背面3)

9、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包括生态基流、输沙需水量、水生生物需水量(背面4)

10、河口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指防止咸潮上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平衡所需水量,主要包括河口冲沙需水量、防潮压咸需水量、河口生物需水量。

11、河道外生态与环境需水(问答):①城镇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指为保持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量(城镇绿地建设需水量、城镇河湖需水量、城镇环境卫生需水量)②林草植被建设需水量(指为了建设、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对林草植被进行灌溉所需要的水量)③湖泊沼泽湿地生态与环境补水量(指为了维持湖泊一定的水面面积或沼泽湿地面积需要人工补充的水量)④地下水回灌补水量(指为防止地下水超采,须通过工程措施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所需要的水量)

12、按工业需水过程分类(背面1)

第四章

1、可供水量:在给定的来水条件下,考虑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通过水利工程可以提供的水量。

2、供水能力:工程措施发挥充分作用时可提供的水量。

3、水资源系统由:水源、调蓄工程、输配水系统、用水户、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

4、用水户概化方法:区域内用水户众多,可将研究区进行分区,每个分区作为一个供水对象。

5、蓄水工程三种种模式:1)“有水就用”,如果有水,只要需要就供给2)“过程相似”,总来水量小于需水量。但其过程应尽可能与需水一致(3)考虑水库蓄水库容限制,既考虑了水库蓄水库容,又考虑各时段需水要求。

6、供需平衡

1. 一次供需平衡:在流域现状供水能力与外延式增长的用水需求间所进行的供需平衡分析。目的是:了解和明晰现状供水能力与外延式用水需求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

(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确定在无新的供水工程投资条件下,未来不同阶段的供水能力和可供水量。确定在无直接节水工程投资条件下,未来不同阶段的水资源需求自然增长量。确定现状开发状态下,未来不同阶段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为确定节水、治污和挖潜等措施提供依据。)

2. 二次供需平衡分析:在一次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在水资源需求方面通过节流等各项措施控制用水需求的增长态势,预测不同水平年需水量;在水资源供给方面通过当地水资源开源等措施充分挖掘供水潜力,给出不同水平年供水工程的安排;通过调节计算,分析不同水平年的供需态势。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调控,基本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或者使缺口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3. 三次供需平衡分析:是在二次供需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跨流域调水解决当地缺水问题,将当地水与外调水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调配。将二次供需平衡的供需缺口作为需水项,以不同调水规模的方案作为新增供水项,参加水资源供需平衡。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和分析,为确定调水工程的规模提供依据。

7、区域可供水量的计算

1、基于模拟方法的可供水量计算

以概化的系统网络图为基础,以调配规则为依据,按一定次序,对各水源、各计算单元进行各水利工程调节计算的方法。区域水资源的一般性调配规则包括以下方面。

1)计算程序(自上而下,先支流后干流,逐单元计算。每一单元的计算遵循水量平衡的原则。计算时可把水源划分为本计算单元内部分配和多个单元间联合分配两种情形。)(2)供水次序(先用自流水,后用蓄水和提水;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先用本流域的水,后用外流域调水;水质优的用于生活等用户。)3)用水次序(先尽量满足生活需水,再依次是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工业和第三产业需水、农业需水、河道外生态需水等。)

2、基于优化方法的可供水量计算

1.决策变量分析

区域划分成J个分区,用水部分分为K个用水类型,供水水源点为I个。供水时段为T,对特定的年份对整个区域有I*J*K*T个决策变量的水资源系统优化问题。

2. 优化模型:包括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