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2012秋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
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
战国末年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兼取诸家,主张法、术、势三者相辅而相成。
19.理学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它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理学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
20.理学发萌于唐代中后期的韩愈、李翱,中经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1.先秦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等问题展开的。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8题)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2.“狭义文化”:则派出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3.中国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 5.宗法制度
6.分封制
7. 宗庙祭祀制
8.“家国同构”
9. 君主专制制度 10.先秦子学11.玄学
12.隋唐佛学 13.宋明理学14.明清实学 15.乾嘉朴学 16.五行说 17.天道观 18.人道观
19.古今观 20.名实观 21.“天人合一”22. 知行合一
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作业2
一、填空题
1.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规范。
2.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大致经历了先秦、汉唐、宋至清代中叶三大发展阶段。
3.《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善恶报应的信念;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4.西周时期,周公对夏商及周初的原始伦理思想加以归纳整理,建立了一个以为道德榜样,以礼为核心,以孝悌恭敬
和惠爱为道德规范的学说——“周礼”
5.“周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初步形成。
6.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因而它逐步兼容各家而最终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思想。
7.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仁”、“礼”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
8.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反省、内求、存心、养气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
9.荀子学说的核心是性恶说,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
10.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无知、无欲、无为,崇尚自然、柔弱、知足。
11.从汉到唐,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汉儒学伦理、魏晋玄学伦理和隋唐佛学伦理三个阶段。
12.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提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论证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13.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元、明、清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包括伦理道德)。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伦理道德思想,其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4.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始终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是其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
15.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__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16.在“致良知”的方法上,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17.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18.我国原始宗教主要有四方面: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19.道教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并融摄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和秦汉时期的黄老道而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0.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
21.佛教的经典包含三个方面,有经(修行教义)、律(信徒守则)、论(解释和研究教理的著述)。
22.目前,保存最全、最权威的佛经版本是《中华大藏经》。
佛教经典中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四谛说、八正道、缘起论、因果报应论、六道轮回论、业力说和三法印说。
23.唐代已形成佛教的三派八宗:三派即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
其中,汉地佛教又有八宗,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唯识宗诸家。
24.佛教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
25.以德治国,“明德慎罚”。
26.,将法律公布于众,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27.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创立的“五德终始”论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28.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而为它奠基的理论就是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
29.魏律对汉律作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如改具律为刑名,列于律首;规定五刑,使刑罚进一步规范化;规定“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制度。
30.中华传统法文化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儒学为核心、以__家庭家族_为纽带、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目的的完整而成熟的传统法文化。
31.传统法文化于博大之中还蕴含着一种中庸和平之道,其表现就是法、理、情三者的统一,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过程中,均将这三者综合考量。
32.中华民族的气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作业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
自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 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依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 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
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 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祟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儒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
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 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7.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
18.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19.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州试省试、和殿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20.宋代的科举有常科、制科和武科。
21.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22.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即童试、岁试、和科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23.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载于《尚书·周书》中的箕子、周公的教育思想。
真正系统化、形成独立体系的教育思想,还是从孔子开始的。
24.我国夏商时期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其中至少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
孔子关于、重视德育和智育的思想,还有仁者爱人的之道,都闪耀着素质教育的火花。
25.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诗经》、楚辞和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26.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植________则代表当时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27.从“初唐四杰”到陈子昂,唐诗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28.南宋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29.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优良传统,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
30.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是元代的文学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31.“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32.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从整体结构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远古及先秦艺术、____秦汉至隋唐_艺术和宋元明清艺术。
33.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乐舞,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和小调。
34.三国时的画家曹不兴是第一位画佛能手,东晋时的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和陆探微合称“六朝三杰”。
35.中国书法艺术源远长流,应当说从甲骨文就开始了。
但是从总体上讲,书法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汉魏时期。
36.汉代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隶书定型,草书、行书、楷书应运而生,终于形成“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
37.唐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和《皇甫诞碑》、禇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薛稷的《千仙太子传》等都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传世名作。
38. 张择端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大画家,其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
39.《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法贴之冠。
40.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武则天时已修建到—千多佛龛,所以又称“千佛洞”。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3题)
1.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埠)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及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一生历程最好的真实写照。
孔子将一生精力献给了教育,聚徒讲学,学徒甚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
下面从几方面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之论教育作用。
孔子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
“庶”指人口,“富”即富裕,而“教”即教育。
孔子认为,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孔子则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
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
孔子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决定作用。
2.孔子之论教育对象。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他认为,教育对象不应该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诚心求教,他都愿意纳为门人。
“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3.孔子之论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孔子教育主张的概括。
他一方面提倡“举贤才”,一方面致力培养君子。
孔子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进步意义,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也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科举制。
4.孔子之论教育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为先。
对于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
他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原则。
比如立志有道、自克自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
“三军克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要立志;“君子日省其身”,说的是自克自省;“言必信,行必果”,说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5.孔子之论教学方法。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最为精髓的部分,也是留给后人最有参考价值的东西。
孔子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方法。
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要学思结合,等等。
6.孔子之论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等,孔子认为这都是一个优秀教师所要具备的。
特别是以身作则,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教身教不可偏废,身教比身教更为重要,更为有效。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作业4
一、填空题
1.我国早期用文字记载历史,就现有资料而论,只能从商代谈起。
2.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方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雅、颂三个部分。
3.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及私撰史书是《春秋》。
4.《史记》是“正史”之祖,是一部通史。
《汉书》记西汉一代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5.东晋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74年)期间巴、蜀地区的史事,是研究四川及西南少数民族史地的重要资料。
6.北魏杨炫之撰的《洛阳伽蓝记》,详细记载了洛阳城内外著名伽蓝(佛寺)的结构、古迹、工商业、历史等情况,史料价值极高。
7.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
8.西晋裴秀所绘的《禹贡地域图》(即历史地图)和《地形方丈图》(即晋代地图),提出“制图六体”等六项重要技术原则,为我国明末以前的制图者所遵循。
9.实录体史书创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嗣君时期编撰先帝实录,成为一个惯例,而且唐代以后各朝代都沿袭此制。
10.杜佑撰《通典》,记载历代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通史;苏冕编《唐会要》,记载唐代的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的断代史。
11.北宋政府编撰的四大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12.清代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是:顾炎武开清代考据之风,黄宗羲创立了学案体,王夫之发展了史论。
13.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废弃甲乙丙丁标类,直接采用经、史、子、集的部称,从此,史部之称正式确立。
14.中国古代史籍体裁最重要的是纪传体与编年体。
15.春秋末年出现的《考工记》,记述了30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
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学专著是《吕氏春秋》,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百科全书,奠定了我国农学发展的基础。
17.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完成了由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18.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记》,最后一部是《明史》。
19.“史评”作为史部类目,是南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创立的。
20.唐代刘知几所撰《史通》,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理论著作,其后对史著评论并取得重要成绩的有宋代郑樵所撰的《通志》和清代章学诚所撰的《文史通义》。
21.作为地理的专著,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最主要的有《尚书·禹贡》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以及《山海经》。
22.地理类可分为历史地理、总志、地方志、地图、外记等五类
23.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它是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产生的。
24.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中国古代的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25.传统的服饰从头到脚依次是头衣、体衣、足衣以及配饰。
26.秦代对服饰制度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贵族戴冠帽,平民戴巾帻。
27.汉代基本继承了秦代冠服制度,规定文官戴黑色的进贤冠,武官佩戴惠文冠。
28.中国传统最有名的饮料是酒和茶。
这两种饮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和茶文化。
29.古人祭祀最崇尚的天神和祖宗时最高级别用的祭品是牛、羊、猪三种牲畜组成的所谓“太宰”,规格低的是用羊、猪组成的“少宰”。
30.传统医学金元四大家包括: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为代表的“温补派”,以朱震亨为代表的“养阴派”。
31.宋元时期的四大农书包括:陈旉的《陈旉农书》,元政府组织编写的《农桑辑要》,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鲁明善(维吾尔族)所编《农桑衣食撮要》。
32.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的《上农》、《任地》、《辨土》和《审时》4篇。
33.唐宋时期的青瓷称盛一时,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明张应文:《清秘藏》)的美誉。
34.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中国和印度就有经济往来,唐代高僧_玄奘____西行取经,曾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天竺,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35.到唐朝时,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产生并垄断佛坛,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36.唐代高僧玄奘撰《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中亚和天竺的情况。
他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