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诊断—六腑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暨南大学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暨南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bc5d2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6.png)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暨南大学暨南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中医诊断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答案: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司外揣内2.下列哪项属于“症状”答案:心烦失眠3.下述哪项属于“体征”答案:面色苍白4.对病、证、症的关系,下述哪项不对答案:“证”可见于“病”的全过程第一章测试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答案: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2.有人夏天会怕冷,最常见原因是什么?答案:因为阳虚3.凉茶可以当茶经常去喝。
答案:错4.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是:答案:相克;相生5.为什么有的人一生气,或者一紧张,就会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的表现?这是因为:答案:肝胃不和6.按照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有:答案: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第二章测试1.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答案: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2.五脏和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下列哪些描述是正确的?答案:六腑病变以实证为多;五脏病变以虚证为多;六腑实而不能满;五脏满而不能实3.“实而不能满者” 是指:答案:六腑4.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答案:调节生殖机能;调畅情志;帮助消化;调畅气机5.肝在志为怒,对怒的理解,下列哪项不正确?答案:思虑6.从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可以得出,下列哪些症状是属于心的病变所特有的?答案:心悸、失眠、多梦、健忘7.根据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看出,以下哪些症状是属于脾(包括胃)病的特有症状?答案:腹胀(就是肚子胀);便溏(就是拉肚子);纳少(就是胃口差,不想吃,吃的少等等)8.身形消瘦的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使肌肉丰满有力:答案:健脾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答案: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治节;主宣发肃降10.老年人,头发乌黑,牙齿坚固,是肾精充足长寿的标志。
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气的生理功能有:答案:推动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温煦作用;气化作用2.血的生成中,与哪些脏器的关系最为密切?答案:脾胃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下列哪一组脏腑的综合作用来完成答案:肺脾肾4.气为血帅,主要是指:答案:气能摄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5.对于血虚的病人进行治疗,除了运用补血药之外,还要运用补气药来增强补血药的作用。
2024年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智慧树题库
![2024年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智慧树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4bcb9d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8.png)
绪论**题目1:**下列哪项属于“症状”:A. 心烦失眠B. 喉中痰鸣C. 脉细无力D. 舌红苔黄**题目2:**下述哪项属于“体征”:A. 面色苍白B. 头晕而重C. 恶心欲吐D. 神疲乏力**题目3:**对病、证、症的关系,下述哪项不对:A. “病”的全过程可分为不同的“证”B. 同一“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C. “证”可见于“病”的全过程D. “证”反映“病”的阶段特点**题目4:**下列哪项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A. 诊法B. 诊病C. 诊断D. 辨证**题目5:**中医诊断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是:A. 司外揣内B. 见微知著C. 以常衡变D. 四诊合参**题目6:**症状和体征可简称为“症”A. 正确B. 错误第一章**题目1:**有人夏天会怕冷,最常见原因是什么?A. 因为阳虚B. 因为阴虚C. 因为阳盛D. 因为阴盛**题目2:**为什么有的人一生气,或者一紧张,就会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的表现?这是因为:A. 肝胃不和B. 肝脾不调C. 肝肾阴虚D. 心肝火旺**题目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A. 阴阳对立统一B. 阴阳互根互用C. 阴阳消长平衡D. 阴阳相互转化**题目4:**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是:A. 相生B. 相克C. 相乘D. 相侮**题目5:**按照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有:A. 实则泻其子B. 虚则补其母C. 抑强D. 扶弱**题目6:**凉茶能像茶那样经常去喝。
A. 正确B. 错误第二章**题目1:**肝在志为怒,对怒的理解,下列哪项不正确?A. 抑郁B. 烦躁C. 紧张、压力大D. 思虑**题目2:**从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可以得出,下列哪些症状是属于心的病变所特有的?A.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B. 纳少、腹胀、便溏C. 胸胁胀满疼痛D. 腰膝酸软**题目3:**身形消瘦的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使肌肉丰满有力:A. 补肺B. 健脾C. 补肾D. 调心**题目4:**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A. 以脑为中心的整体观B. 以经络为中心的整体观C. 以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D.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题目5:**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A. 脏腑的生理特性B. 脏腑的病理特性C. 脏腑的组织结构D. 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题目6:**“实而不能满者” 是指:A. 脏腑B. 五脏C. 六腑D. 奇恒之腑**题目7:**六腑具有的共有特点是:A. 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B.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D.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题目8:**肝主疏泄的主要作用是:A. 通调水道B. 运行血液C. 气机调畅D. 情志活动**题目9:**下列那一项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A. 主统血B. 主藏血C. 主运化水谷D. 主运化水液**题目10:**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温煦作用的最主要是:A. 卫阳B. 肺气C. 心阳D. 肾阳**题目11:**如果一个人,容易怕风吹(畏风,怕冷,平时出汗多,容易感冒,稍有不慎就感冒了。
五脏六腑的知识,中医的辨证基础
![五脏六腑的知识,中医的辨证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eb886a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1.png)
五脏六腑的知识,中医的辨证基础The knowledge of the Five Zang Organs (五脏) and Six Fu Organs (六腑)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ccording to TCM theory, the Five Zang Organs are the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and kidney, while the Six Fu Organs are the gallbladder, stomach, small intestine, large intestine, urinary bladder, and sanjiao. Each orga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body's overall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functions is crucial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various health issues in TCM.五脏六腑的知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是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器官在身体的整体健康和幸福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它们的功能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各种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The Five Zang Organs are considered Yin organs, storing vital substances such as Qi, blood, and Jing, while the Six Fu Organs are considered Yang organs, responsible for digestion and excre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in and Yang organs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the body's balance and overall health. When there is animbalance between the Yin and Yang organs, it can lead to various health issues and diseases according to TCM theory.五脏被认为是阴器官,储存重要物质,如气、血和精,而六腑被认为是阳器官,负责消化和排泄。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https://img.taocdn.com/s3/m/62ca45b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c.png)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这些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和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五脏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是指中医中认为的人体内的五个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情绪等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的概念和功能。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被称为“君主”。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循环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情感紧密相关,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 肝肝脏被称为“将军”,在中医中对应着脏腑的决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和保证血液的正常供应。
肝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时,肝脏易受损。
3. 脾脾脏被视为人体的“后勤部”,其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也与肌肉组织有关,对运动和体力的支持作用很大。
4. 肺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在中医理论中,肺也与皮肤、毛发有密切联系。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皮肤的变化来判断。
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基”,在中医中,肾脏是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水液代谢、生殖和排泄等。
肾也与骨髓和脑髓密切相关,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重要影响。
三、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六腑是指中医认为的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介绍六腑的概念和功能。
1. 胆胆脏是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器官,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也在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过度愤怒或忧虑会对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分解和消化。
它也与情绪紧密联系,例如,饮食过度或过度思虑会导致胃功能紊乱。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第二个关键部位,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327768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5.png)
*
中医诊断学
(二)胃阴虚证
胃脘隐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 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有力)
1、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主症)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胃失濡润 、胃失和降见症(胃脘灼痛隐隐、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痞满或干呕等); 有阴虚见症(便干、尿少、舌红少津)。
*
中医诊断学
疑难点: 、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和肾不纳气证的辨证依据。
01
分析:
*
中医诊断学
01
气不固证以膀胱或肾不能固摄的临床表现为审证要点;
03
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02
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有湿热阻滞大肠,传导失职的主症(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秽,肛门灼热)。 有湿热内盛见症(泻下秽臭,苔典腻,脉滑数等)。 审证要点:下利或泄泻与湿热征象共见。 肠道湿热证——清热化湿、清肠止利, 用芍药汤或芩连葛根汤。
*
中医诊断学
应熟悉的是:肠道湿热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此外,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及肠燥津亏证、虫积肠着证亦应熟悉之。以自学为主,亦可参考脚注。
*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
中医诊断学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ad49602daef5ef7ba0d3cbc.png)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术语集
![中医术语集](https://img.taocdn.com/s3/m/408960b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3.png)
中医术语集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的专业术语,它们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描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
一、四气四气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人体阴阳和体质的概念。
四气包括寒、热、温、凉。
寒热属于阳气,温凉属于阴气。
在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体温、舌苔等来判断病人体内的四气情况,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二、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内相互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主动,血主静。
气血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气血的流通情况,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系统。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和连接。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经络的通畅情况,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四、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内脏器的概念。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生理作用,相互配合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等来判断五脏六腑的功能情况,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五、病机病机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病机包括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机的性质和程度,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六、症状症状是中医诊断中用来描述疾病表现的体征和症候。
症状包括感觉、形态、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症状的特点和变化,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七、辨证辨证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法。
辨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师通过辨证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6890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2.png)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而西医更注重病因和症状的分析。
中医和西医在解剖学研究上也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理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的解剖学研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和六腑,分别是心、肝、脾、肺、肾、胆等器官。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心: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主宰血液循环和心理活动。
心也被称为“君主”,掌管人体的精神和神经系统。
2. 肝:肝脏被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调节血液循环和气血平衡。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息息相关,过度的愤怒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肝功能失调。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的核心,中医认为它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并转化为能量。
脾脏健康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吸收新鲜气息和排出废气。
中医认为肺对于人体的防御和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5. 肾: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毒器官,也是人体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关键。
中医认为肾与人体的耐力和生命力有着密切关系。
6. 胆:胆脏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中医认为胆与情绪和意志力有一定关联。
二、西医解剖学研究西医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
西医解剖学使用解剖学的术语和标准进行人体内部的描述和分类。
它将人体分为不同的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西医解剖学基于解剖学家对尸体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解剖人体来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对于西医师而言,准确理解人体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三、中医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学的联系尽管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解剖学研究方法和分类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87df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6.png)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其中五脏六腑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模式的理论。
本文将按照中医的习惯,首先介绍五脏,接着介绍六腑,并对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个脏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
五脏之间密切相互联系,互为表里,通过一个相互协调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与五脏对应的另一部分,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腑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胆主疏泄和排毒,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吸收,大肠主排泄,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和代谢。
六腑与五脏紧密合作,通过协调一系列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五脏六腑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它们通过经络系统和气血运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
中医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体内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作用。
例如,心与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共同维持了血液的循环和气的运行。
肝与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证气血的运行平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两者相互协作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状况,中医师可以推断出人体内的疾病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总结一下,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和功能模式,通过相互制约和协作,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理解五脏六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运作方式,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知识中五脏六腑的重要性
![中医基础知识中五脏六腑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ac6602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f.png)
中医基础知识中五脏六腑的重要性标题:探索中医基础知识中五脏六腑的重要性简介: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其基础知识对于理解人体健康与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中五脏六腑的重要性,并提供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及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引言: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运动、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与康复都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五脏六腑作为中医学的基础概念,对于中医诊断、治疗以及维护整体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
第一部分:五脏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五脏和六腑的定义、位置和主要功能。
五脏包括心、肺、肝、脾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脏腑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协调的系统。
我们将探讨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以及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制约,它们通过经络系统相互交流和调节,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功能正常。
我们将探索这些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第三部分:五脏六腑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五脏六腑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舌苔、脉搏、腹部等多种方法,中医师可以判断出脏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类型。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中医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调理脏腑、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四部分:五脏六腑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五脏六腑对全身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学理论,每个脏腑都与特定的器官和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对于维持整体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将研究五脏六腑与心血管、肠胃、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提升全身健康水平。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医基础知识中五脏六腑的重要性。
中医六腑学说如何指导外科诊治
![中医六腑学说如何指导外科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b7aa09a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2.png)
中医六腑学说如何指导外科诊治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六腑学说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以下将详细探讨中医六腑学说如何指导外科的诊治。
首先,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是运用其学说指导外科诊治的基础。
胆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以助脾胃消化。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能将胃腐熟后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并将糟粕下传于大肠。
大肠主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则主持诸气,通行元气,并为水液运行的通道。
在外科疾病的诊断中,六腑学说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例如,对于一些腹部疼痛的患者,如果疼痛部位主要在右上腹,且伴有口苦、黄疸等症状,可能与胆的病变有关。
若是胃脘部疼痛,伴有胀满、嗳气、反酸等,则多考虑胃的问题。
若腹痛集中在脐周,伴有肠鸣、腹泻等,可能是小肠的病症。
而左下腹疼痛,伴有便秘或腹泻,多与大肠相关。
六腑的病理变化也为外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比如,胆气郁结可导致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胃火炽盛可能引发胃痈、胃脘痛等;小肠实热可出现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大肠湿热则易导致痢疾、泄泻、痔疾等;膀胱湿热常见于尿频、尿急、尿痛等病症;三焦不利则可能出现水肿、胀满等全身性症状。
在外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六腑学说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胆结石为例,中医治疗常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的方法,以促进胆汁的排泄和结石的排出。
对于胃痈、胃脘痛等胃部疾病,常采用和胃降逆、清热化湿等治法,以恢复胃的正常功能。
对于小肠实热证,多采用清心泻火、利水通淋之法。
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痔疾等,常用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润肠通便等方法治疗。
膀胱湿热之证,则以清热利湿、通淋利尿为主。
对于三焦不利引起的水肿,多采用调理三焦气机、利水消肿的治法。
此外,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在外科治疗中,保持六腑的通畅是一个重要原则。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如何分析疾病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如何分析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7325d54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c.png)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如何分析疾病关键信息项:1、五脏六腑的定义及功能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脏六腑与疾病的关联机制关联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基于五脏六腑学说的疾病诊断方法诊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诊断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脏六腑学说指导下的疾病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案例分析病例详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过程与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五脏六腑的定义及功能111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脉和神志,其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心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
112 肝主疏泄和藏血,具有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贮藏血液等作用。
肝功能失调可能出现情绪抑郁或急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113 脾主运化、统血,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同时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脾失健运可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出血等病症。
114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功能异常会引起咳嗽、气喘、胸闷、水肿等症状。
115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人体先天之本。
肾的功能失常可能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水肿、呼吸短促等。
12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https://img.taocdn.com/s3/m/04f3c7dfa6c30c2258019ecb.png)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1、以下哪一项不是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A、尿血B、尿中砂石C、尿后余沥D、尿频急E、尿涩痛2、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A、腰膝酸软B、眩晕耳鸣C、梦遗失精D、精神倦怠E、浮肿少尿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肾阴虚临床表现的是A、五心烦热B、腰膝酸软C、潮热盗汗D、小便清长E、遗精早泄4、肝火犯肺与肝火炽盛证的主要不同点在于A、胸胁灼痛B、头胀头晕C、面红目赤D、痰中带血E、急躁易怒5、肝胃不和与肝郁脾虚证的共同表现是A、太息易怒B、吞酸嘈杂C、呃逆嗳气D、腹痛欲泻E、便溏不爽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排尿灼热涩痛,小便短赤,尿血或有砂石,小腹胀痛,腰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选项C中的尿后余沥是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腰膝酸软。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肾阴虚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选项D中小便清长是肾阳虚证的表现。
故在此最佳的选项是D。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肝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火犯肺证的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5、【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肝胃不和与肝郁脾虚均有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387e7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5.png)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
而五脏六腑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基础之一,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并非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基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所构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先来说说心。
心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被称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主血脉意味着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营养全身。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
主神志则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的气血充足,人的神志就清晰、思维敏捷;反之,就可能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神志不清等问题。
肝被称为“将军之官”,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能保证人体气血的通畅、情志的舒畅以及脾胃的运化正常。
如果肝气郁结,人就容易情绪抑郁、胸胁胀痛;而肝气上逆,则可能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
肝藏血,能调节人体的血量分布。
当人体活动时,肝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休息时,血液又归藏于肝。
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失常,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运化水液失常,则容易产生水肿、痰饮等病症。
脾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出血。
脾气虚弱时,可能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呼吸功能异常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一身之气不足则会感到气短、乏力。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嗽,或者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水肿、尿少等。
肾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藏精,精能化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https://img.taocdn.com/s3/m/270f9ef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e.png)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https://img.taocdn.com/s3/m/35a29e1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f.png)
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中医的诊断学说是古老而又神秘的,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的核心是诊断,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学做自己的医生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中医的诊断知识。
本文将从中医诊断理论、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让读者们能够学习和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从而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
一、中医诊断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不是单纯的自然因素,而是人体机能失调,阴阳失衡,导致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和病因,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望(观察)辨证:包括面、舌、舌苔、脉等的观察和辨识,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和脉搏等情况,了解人体阴阳状态、气血状况。
其中脉诊尤为重要,中医通过观察脉搏跳动的频率、节律、力度、深浅和舒缓程度等,来了解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2.问(听)辨证:主要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起因、发展、症状表现、体质特征和治疗经历等,从而形成“证”即疾病的辨证依据。
3.切(摸)辨证:主要是通过手按关键部位,触摸病人的身体感受,了解病人的病程和治疗效果,从而帮助医生进一步作出诊断。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观察、听诊、问诊和切诊,医生可以得出较为全面的病情和体质状况,从而作出判断和处理。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1.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疾病发生的机理和症状表现,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中医疾病分类方式不同于西医,中医将疾病分类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气血两虚证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治疗方案不同。
2.辨证施治:根据辨证分型结果,给出相应的方案,包括用药、针灸、按摩、吃中药汤等治疗方法。
3.特定诊法:有些疾病需要特定的方法才能够正确诊断,比如中风需要用芦荟浆求或味宁加大剂等方法。
这些诊断方法准确性高,能为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4.综合诊断:即将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特定诊法相结合,全面分析患者病情,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81692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8.png)
中医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一、中医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中医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医对人体脏器的整体和系统观念的呈现。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主司血脉,其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调节情绪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心脏器官本身,还包括心与情绪的关系。
2. 肝肝主疏泄,调节气血,具有重要的解毒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还包括调节情绪,保证气血畅通。
3. 脾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脾也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 肺肺主呼吸,管理体内气的运行,对外界气息的吸收和排出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与人体的抵抗力、皮肤的呼吸功能等有密切联系。
5. 肾肾主存精,调节水液代谢和生长发育。
在中医理论中,肾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还包括对骨髓、脑髓的调节作用。
二、经络系统的重要性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沟通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通道,包括经络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1. 经络的流注按照中医理论,经络中气血“流注不止”,即气血在经络中不断运行循环。
正常情况下,气血畅通,经络不阻滞,人体健康状态良好;反之,如果气血阻滞,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 经络与腧穴经络与腧穴是相辅相成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对人体气血具有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通过作用在腧穴上对经络中的气血进行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的重要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气机和血液。
1. 气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肌肤、温养脏腑、抵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的五脏六腑究竟是什么
![中医的五脏六腑究竟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00fbe0ecc175527072208fe.png)
中医的五脏六腑究竟是什么?五脏六腑究竟是什么?对现代中医而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古人在基本不明“脏腑”的情况下,懵懵懂懂行医三千年,只有极个别先知先觉者比如王清任才意识这一点。
当西医以强大的力量楔入中国,古老的中医不得不遭遇西医时,这个问题才不得不被面对。
近现代中医无耻篡改祖先本意,五脏六腑的本质被发生重大变化,这变化简言之,从实质脏器彻底变成了哲学符号。
真相究竟如何?一、岂必脏腑,何止五六古人把人体内脏器官按功能分为两大类:脏和腑。
“脏”通“藏”,据《黄帝内经》:“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中医认为,五脏是实心的器官,功能特点为藏精气,精气必须保持盈满,可以用一个字“藏”来概括;六腑是中空有腔的器官,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通”。
这种分类可说毫无道理,五脏中的肝和脾确实貌似“实心”,你说它们藏了什么“精气”还好理解。
心脏实为空腔器官,与血管相连,血液一刻不停的流穿其中;肺脏由无数管管泡泡组成,实质也是“空心”的,除了血液,更有气体一刻不停的进进出出;肾脏里有无数的血管球,血液一刻不停的流过,同时一刻不停的产生尿液。
这些“脏”们的特点怎么会是“藏精气而不泻”?“腑”们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其中胃、大肠和小肠符合“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的本意。
胆不过是暂时储存胆汁的器官,只能藏泄胆汁,而无传化水谷之能。
而肾脏“受盛”血液,产生原尿,形成终尿,膀胱不过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肾脏较之于膀胱更像是腑。
至于“三焦”,是一个不存在的脏器,今天的中医把它硬解为胸腹腔的三段,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元气是一个鬼东西不必谈,“水液”总不能是哲学符号,胸腹腔内又哪里有这样的水液运行的通道?中医们神奇的想象力总是可以突破一切障碍,不但“气”,连“水液”也可以在体内随意穿行,中医们觉得“水液”该怎样穿行,“水液”就只能那样穿行。
从这点来说,中医可以说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最纯粹的唯心主义,因为他们完全靠想象来确定人体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
中医判断题试题及答案
![中医判断题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fb438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b.png)
中医判断题试题及答案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由阴阳平衡所维持的。
()答案:正确2. 在中医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答案:正确3. 中医的“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答案:正确4. 针灸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用针刺或灸法,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方法。
()答案:正确5. 中药的“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而“五味”则是指酸、苦、甘、辛、咸。
()答案:正确6. 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节情志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答案:正确7. 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和营养输送的通道。
()答案:正确8.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强调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就进行干预和预防。
()答案:正确9. 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答案:正确10. 中医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无关。
()答案:错误11. 中医的“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器官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答案:正确12. 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只考虑局部症状,而忽视整体的身体状况。
()答案:错误13. 中医的“八纲辨证”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诊断方法。
()答案:正确14.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答案:正确15. 中医的“三因制宜”原则是指治疗时要考虑病人的地域、环境和个体差异。
()答案:正确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常识制定的,实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需要由具有专业资质的中医师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腑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六腑是指的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它的主要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由于六腑的这种以传化饮食物为主要的生理特点,所以有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说法。
所以如果六腑不通,不降,或者是通降太过,都是属于病变状态。
下面我们来学习,胆、小、胃、大、膀以及三焦,他们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首先是胆。
胆,它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它主要主决断,它受到肝的疏泄功能的调控;
小肠,它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作用。
化物是消化物。
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收胃传导下来的消化物食糜,同时将食糜中有营养的“清”吸收,把“浊”降到大肠,这就是“泌别清浊”的功能。
胃,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
它主要的运动趋势就是降。
这个降,就把食糜传向小肠,再由小肠传到大肠变成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这都是胃气主降的功能体现。
大肠,具有传导糟粕和燥化津液的作用。
燥化津液,是把由小肠传导来的浊中的水分提取出来,使大便变得干燥。
然后把糟粕的大便排出体外,这是大肠的功能。
膀胱,具有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的作用。
这个贮存尿液,排泄尿液,他都是隶属于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的功能。
所以,六腑的功能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
其中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其实是隶属于脾升和胃降的。
胆的贮藏和排泄胆汁过程隶属于肝的疏泄功能。
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的功能,是属于肾阳的温煦的功能。
五腑的病理变化是怎样的呢?
比如,
当胃出现病变的时候,它的受纳腐熟障碍,胃失和降,就会表现出纳少、胃胀、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等胃气上逆的表现。
小肠,如果不能够受盛化物,就会因为气机失常,和泌别清浊失常,而出现腹胀、肠鸣、腹痛,甚至腹泻等症状。
大肠,如果传导糟粕、燥化津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因为燥化太过,把水分吸收了太多,而引起便秘。
或水分吸收的太少,引起的腹泻,或者腹痛腹胀的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肠的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以及大肠的传导糟粕、燥化津液,实际上就是脾升胃降具体表现。
胆的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以及主决断的作用出现异常,就会因为胆汁上犯,而出现口苦黄疸;或因为不能够主决断,而表现胆怯易惊。
膀胱的贮尿排尿的功能出现异常,就会表现出小便的异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闭的症状表现。
就是我们讲到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这五腑。
另外,中医还有三焦这个腑,它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它为六腑之一。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部分,包括心肺和头面,它的主要功能是上焦如雾;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它主要是指的脾胃消化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可概括为中焦如沤;
下焦,是指胃以下部位,大小肠,以及肝、肾、膀胱等等。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下焦如渎,它主要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也就是上中下三焦,其实与五脏五腑密切相关。
它是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一个通道,三焦这个腑,到底有还是没有?后世的争论非常多。
我们不做重点阐述。
以上是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我们已经给同学们介绍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是中医研究的对象。
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跟同学们学习五脏六腑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
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