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ebfbc72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0c.png)
选择题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下列哪项是确定道路网布局的首要考虑因素?A.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B. 城市交通流量分析C. 城市绿化景观建设D. 城市建筑密度控制(正确答案)在交叉口设计中,采用信号灯控制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道路美观性B. 提高车辆行驶速度C. 减少交通事故发生D. 促进行人过街交流(正确答案)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 公共汽车B. 地铁轻轨C. 私人出租车D. 有轨电车(正确答案)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人行道宽度的确定主要依据是?A. 道路两侧建筑高度B. 城市规划人口密度C. 道路设计行车速度D. 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正确答案)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下列哪项措施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A. 增加道路两侧停车泊位B. 限制公共交通工具使用C. 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D. 减少非机动车道宽度(正确答案)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中,哪一类道路主要承担城市内部长距离交通和对外交通的联系?A. 快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正确答案)下列哪项是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A. 增加道路建设投资B. 实施交通拥堵收费C. 提高公共交通票价D. 减少公共交通班次(正确答案)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排水系统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不包括?A. 道路纵坡度B. 年降水量C. 道路横断面形式D. 道路两侧建筑风格(正确答案)城市交通规划中,下列哪项是评价交通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A. 道路长度与面积比B. 城市绿化覆盖率C.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D.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正确答案)。
城市规划研究生考试:道交知识点
![城市规划研究生考试:道交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192b4cccbff121dc36832d.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道路的性质、组成及其作用1.城市道路:■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市中心区、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文化教育、风景游览、体育活动场所等,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作用:■不仅是组织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而且是布置城市公用管线、街道绿化、组织沿街建筑和划分街坊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沿街建筑的日照、通风和建筑艺术;■因此,城市道路是城市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道路分为:公路在城市、县镇、大城市远郊工业点以及其他独立工矿区以外,联系相邻市县或工矿区的道路厂矿道路在工厂、矿区内部的交通道路以及厂矿到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衔接处的对外公路,由于其交通城市道路在城市(或城镇)以及大城市所辖郊县、工业点以内,联系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道路。
其通向城镇近郊区的道路,由于其断面组合上有时布置有专供农用的拖拉机道,以及公用设施管线较市区街道少而简单,往往称为郊区道路;而在建成区内沿道路两侧有连绵不断建筑物的路段,则可称为街道。
农村道路在农村中联系公社或公社范围内集镇、大队、居民点,以及生产队、作业点的主要道路等,由于其交通性质、特点,技术标准要求上与公路多有所差别,亦可称为农村道路。
4.城市道路的组成:包括供城市中各类车辆行驶用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绿化地带,以及沿街的街沟、进水口、地下管线、构筑物和路上照明、动力杆线、交通管理附属设施等。
★城市道路系统和分类一、城市道路系统1.概念城市道路系统:由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城市道路网:通常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两者往往通用。
2.功用■把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城市各部分之间有便捷、安全、经济的交通联系;■城市总平面布局的骨架,对城市建设发展是否经济合理起着重要作用3.一般包括■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联系、贯通的汽车交通干道系统■各分区内部的生活服务性道路系统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特征应包括道路网结构型式、组成及其路幅宽度以及停车场等的分布。
南昌大学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
![南昌大学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d3da1c14791711cc7917ce.png)
第一、二章交通的含义:是指人和物在两地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
交通可以分为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5种方式。
城市交通分为两类:一类是市际交通,亦称为对外交通;另一类是市内交通。
根据运输对象的不同,城市交通包括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和行人所组成的车流和人流的统称。
(一般没有特指,交通流是针对机动车交通而言。
)交通参数: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分类 1.按交通组成表示2.按不同单位时间表示3.按交通量变化表示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30th-HV):国外研究表明,对同一观测断面的道路交通量一般均表现出这样一种规律,即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的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并按次排列绘出一年交通量变化曲线时,从第1到第30位左右的小时交通量变化(减少)比较明显,即曲线斜率大;而从第30位以后,小时交通量减少得很缓慢,即曲线斜率小。
若以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即满足一年中99.67%时间内的交通需求,将交通拥挤时间控制在可容忍的限度内,有可大大节约道路投资,做到既合理又经济。
(Page 8)设计小时交通(DHV):作为道路设计标准而确定的交通量,即预期到设计年限将使用的设计道路交通量。
一天内小时交通量的变化又称时变。
一周内日交通量的变化称为日变。
交通量的空间变化规律1.路段分布:由于车辆行驶的随机性,一个城市各条道路上的交通量是不同的,就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路段上交通量也是不同的。
2.车道分布:当同向车行道数在两条以上时,由于受到纵向及横向交通的干扰,各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不同的,靠外侧的车道比内侧车道所受到的纵横向交通干扰要大,其通行能力则相应要小些。
3.方向分布:道路同一断面往返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在一定的时段内总是会有一定差异的。
区间车速:又称行程车速,是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所有总时间之比。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9aa9d0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8.png)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平⾯线形有哪些线段组成? P221城市道路平⾯线形⼀般由曲线和直线组成(曲线分为圆曲线和缓和缓和曲线)。
第⼀,直线。
优点: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定线时只要地势平坦没有⼤的的地物障碍,定线⼈员都⾸先考虑使⽤直线通过。
第⼆,短捷直达,⾏驶受⼒简单,⽅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第三,⽅便的测定⽅向和距离缺点:直线⼤多难以与地形相协调,易感单调疲倦,难以⽬测车间距离当设计速度,⼤于等于60千⽶每⼩时是,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长度(以⽶计算),以不⼩于设计速度(以千⽶每⼩时计算)的六倍为宜。
当设计速度⼤于等于六⼗千⽶每⼩时时,反向曲线间直线(以最⼩长度以⽶计算)以不⼩于设计速度(以千⽶每⼩时计算)的两倍为宜。
第⼆,圆曲线平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曲线作为平⾯线型具有以下特点①曲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常数,曲率1/R=常数,故测设和计算简单②曲线上任意⼀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向⽐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尤其是由不同半径的多个圆曲线组合⽽成的复曲线,对地形、地物和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③汽车在圆曲线上⾏驶受到离⼼⼒的作⽤,⽽且往往⽐在直线上⾏驶多占⽤道路宽度④汽车在⼩半径的圆曲线内侧⾏驶时,视距条件较差,视线受到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的影响较⼤,因⽽容易发⽣⾏车事故第三,缓和曲线,缓和曲线多采⽤回旋线或称辐射螺旋线。
叫理想的缓和曲线⾳符和汽车转向⾏驶轨迹和离⼼⼒逐渐增加的要求1..在同向弯道和反向弯道中为什么要加直线段?基本要求是什么?为什么加直线段?在道路平⾯线形设计时,⼀般应根据路线所处地带的地地物条件,驾驶员的视觉⼼⾥感受以及保证⾏车安全等因素,合理的布设直线路段,对直线的最⼤最⼩长度应有所限制。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讲,合理的直线长度应根据驾驶员的⼼理反应和实际效果来确定直线的最⼤程度,在城镇及其附近或其他景⾊有所变化地点⼤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
⽽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处理,必须强调的是⽆论对于⾼速公路还是常速道路在任何条件下都应避免追求长直线的错误倾向。
城市道路与交通补考复习资料
![城市道路与交通补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d761c8c51e79b8968022610.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道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3.城市交通: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各种交通的总称,城市交通网主要由道路、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组成;有的还建有市内水道网。
对外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各种交通的总称。
6.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7.立体交叉:利用跨线结构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二.填空题4.城市道路的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5.自行车一条车道宽度为1m,道路一侧自行车道路面宽不应小于为3.5m。
6.路拱的作用是利用路面横向排水。
11.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标志两大类。
13.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14.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16.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由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17.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整体平地式和高架分离式。
20.交通信号控制的范围分为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三种。
22.交通标志三要素有颜色、形状、符号。
三.选择题( D )6.确定道路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
A. 汽车动力性能B.道路等级C.自然因素D. 排水要求( A )7.小半径弯道上,行车道加宽的目的是( )。
A 适应车辆行驶轨迹加宽的需要 B. 改变平曲线半径,提高行车速度C.保证行车时视线不被遮挡( B )8.道路上最小纵坡的大小决定于()。
A、道路等级B、排水要求C、爬坡要求( A )9.关于交叉口说法错误的是()。
A、驶出方向的车道数少于进入交叉口的直行车道数B、交叉扩车道数不少于路段上的车道数C、交叉口车道数最好比路段上的车道数多设一条D、主要道路方向进入交叉口的车道数等于驶出的车道数( B )10.关于人行横道方向设置说法不正确的是()。
(整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2
![(整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2](https://img.taocdn.com/s3/m/b78c434a31126edb6f1a10f9.png)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 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 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 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 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 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分区干道4、支路 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 ——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2、交通三参数Q 、K 、V 及三者关系 关系式基本关系:VK Q ⋅=线性关系: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1)fjKV V K=-2()f j K Q V K K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交通规划考试重点交通规划考试题
![城市交通规划考试重点交通规划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d2264f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47.png)
城市交通规划考试重点交通规划考试题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交通基本参数: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
交通流的三项标志:车流量、车流密度、车速道路工程一般划分为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三大类型。
道路设计年限包括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是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
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修建的由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整体平地式、高架分离式。
环道一般采用左转车道、交织车道、右转车道三种车道。
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该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着手。
出入口间距的组成类型有出—出、出—入、入—入、入—出平交路口从交通组织管理形式上区分为三大类:信号控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道路照明以满足路面亮度、路面亮度均匀度、眩光限制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交通信号控制的围分为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三种。
交通标志三要素有颜色、形状、符号。
车流密度:指单位长度路段行进的车辆数。
车速:间距平均车速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平行式两种。
排水制度分为合流制、分流制两种。
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分为首末站、枢纽站、中间停靠站三种类型。
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有单排一侧布置、单排路中排列、双排对称布置、双排交错布置。
道路交通流三个基本特征:两重性,局限性,时空性。
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
交通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布分时变,日变。
空间变化规律分:路段车到方向分布。
关于车速设计车速,行驶车速,区间车速,临界车速目前主要的交通流理论:概率论理念,交通流排队理论,跟驰理论,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概率论方法:离散型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式分布)连续型分布(负指数分布,移位的负指数分布)可以预测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数的概率分布类型是二项式分布。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题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3b03c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9.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题答案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交通:是承担城市所需的运输任务的各交通方式的统称,各方式之间的衔接转换与协调配合,构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2.城市道路:是指由城市专业部门建设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交通服务的各类各级道路的统称,它是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
3.交通密度:在某一瞬时单位长度内一条车道或个方向或全部车道上的车辆数。
4.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讨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5.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型设计所依据的车速。
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6.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
7.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
8.D/M/N系列: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引入下列记号:令M代表泊松输人或负指数分布的服务,D代表定长输人或定长服务,Ek代表爱尔朗分布的输人或服务。
于是泊松输人或负指数分布服务、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可以写成M/M/N;泊松输人、定长服务、单个服务台的系统可以写成M/D/1。
同样可以理解M/ Ek/N, D/M/N, ..记号的含义。
如果不附其他说明,则这种记号一般都指先到先服务、单个服务的等待制系统。
9.服务水平: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10.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间的直线,是反映人们期望的各小区形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与实际出行路线无关。
11. 路抛制:出租车在市内道路上慢速行驶或在某些人流集散较多的地方停放,车辆随乘客的需要随时停车服务。
12.高峰小时交通量( PHT):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大的某一个小时的交通量。
13.缓和曲线:汽车由直线进人圆曲线路段或由圆曲线驶人直线路段时,其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率逐渐变化的曲线、它的形式和长度视行车速度、圆面线半径和司机转向的快慢而定。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汇总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e609fd08762caaedc33d43b.png)
第一章绪论交通:指人和物在两地之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
根据实现和完成人和物位移的不同形式,交通可分为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运交通,航空交通,管道交通五种。
(简答)城市交通分为两类: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市际交通(对外交通)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由设在市区可内的市际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头、机场、长途客货运车站及出入城市的道路系统来完成;☞市内交通是指城市市区内部交通,即人和物运动的发生和终止都产生于城市内部的那部分交通,主要由各种交通设施如城市道路、地下,铁道、高架桥以及交通控制设施等完成。
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1)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上的局限(2)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3)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不合理(4)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5)城市通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p5交通是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之一,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城市交通体系必须服从、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
a.联系活动,梳理人流车流b.构成基本骨架第二章交通流基本概念——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的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
【三个基本特征:两重性,局限性,时空性】交通量——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交通量表示方式:1.根据不同的需要a.绝对交通量b.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或(和)非机动车交通量按一定的折算系数换算成某种指标车型的交通量』2.按不同的单位时间最常用的有小时交通量(veh*∕h或pcu*∕h)及日交通量(veh∕d或pcu∕d),其它依不同用途还有:秒交通量(又称流率、秒率,单位如pcu∕s);5分钟、15分钟交通量(veh∕5min、veh∕15min);信号周期交通量(veh∕cycle);白天12小时、16小时交通量(veh∕12h、veh∕16h );周、月、年交通量等3.按交通量的变化a. 平均日交通量(ADT):任意期间的交通量之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b. 最高小时交通量『i.高峰小时交通量(PHT):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大的某一个小时的交通量 ii:年第1230位小时交通量(30th-HV ):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顺序从大到小排列,并按此排列绘出一年交通量变化曲线时,从第1到第30位左右的小时交通量变化(减少)比较明显,即曲线斜率大;而从第30位以后,小时交通量减少得很缓慢,即曲线斜率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c73e59647d27284b7351b8.png)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 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 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 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 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 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分区干道4、支路 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 ——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2、交通三参数Q 、K 、V 及三者关系 关系式基本关系:VK Q ⋅=线性关系: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1)fjKV V K=-2()f j K Q V K K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af152a25c52cc58ad6be13.png)
城市交通的分类P11)客运交通:(1)公共交通:1、常规公共交通2、快速轨道交通3、准公共交通(2)个体交通:1、个体机动交通2、自行车交通3、步行交通2)货运交通:(1)重货运交通(2)轻货运交通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61)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兴衰:城市兴起和发展跟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对外交通的方便和发达程度促进城市的发展、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的活跃。
2)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交通技术的创新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起不可替代作用。
交通工具变革,对城市增长、内部结构、城市效率等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半径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提高而增大。
3)城市交通对土地价值的影响:交通方便使廉价土地增值。
近市中心,地价越高;离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交通运输费越高。
铁路线路的分类、等级P121)铁路线路一般可分三类:干线、支线、专用线2)铁路线路等级:Ⅰ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Ⅱ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或在铁路中起联络辅助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Ⅲ级铁路——为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铁路车站类型及其布置形式P15因工作性质不同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客车整备站、货运站、编组站等。
车站布置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
铁路站场位置选择(填、判、选)P24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主导作用。
线路走向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联系确定。
站场位置与数量和城市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有关。
1)中间站:P24 客运站:P25 货运站:P28 编组站:P28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P30铁路枢纽:在铁路网交叉点或尽端,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
随铁路网和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形成。
1)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关系(1)一站枢纽:关系比较简单,但仍会产生分割城市问题(2)三角、十字枢纽:城市跨铁路枢纽一至三个象限,象限越多城市被铁路枢纽分隔越多,受到干扰越大(3)顺列式枢纽:受地形限制用地呈狭长发展时沿城市纵向发展,与城市有较长的接触线必须在城市边缘防止分割城市(4)枢纽的环线布置:环线能提高枢纽通过能力,不能布置于市区内也不能移出城市过远(5)跨越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要配合自然条件也要照顾城市规划及布局合理性桥位选择要考虑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减轻大桥通过能力荷载(6)尽端式枢纽布局:位于路网终端,布局首先服务港湾、矿区,出入口设置编组站控制车流,沿城市边缘枝状深入分区,设尽端式专业车站港口分类P361)河港(1)装卸货物种类分类:综合港、专业港、客运港、其他港口(2)设置地点分类:河港、运河港、湖港(3)修建形式分类:1、顺岸式河港——形式简单,工程量小2、挖入式河港——河道宽度不够或岸线长度不够时利用天然河或开挖人工河修建港池2)海港(1)用途分类: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避风港(2)修建地区分类:海港1、海港中或海岸前有天然岛屿沙礁掩护2、天然掩护不够,加筑外堤3、一般海岸上,筑外堤掩护河口港港口组成及一般技术要求P37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包括航道、码头前水域和锚地;陆域包括码头及布置设施的陆地;陆域作业区包括码头前沿、装卸设备、仓库、堆场、客运站、港内交通设施等;陆域后方包括辅助和服务性建筑。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be1dcfcba1aa8114531d920.png)
1、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2、公交优先的确切含义。
3、城市郊区道路交通分析按交通性质分为哪三类,如何组织?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5、城市交通的含义。
6、交通影响分析。
7、城市道路具有哪些功能?8、居民流动在时间上分布特点有哪些?9、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
10、水网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改造应考虑哪些问题?11、什么是铁路车站中的中间站、区段站?12、在设计交叉口时,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方法有哪些?可图示。
13、城市南北主干路和东西主干路相交,东西路直行车流量很大,于是将东西直行路下穿,并不再采取其他措施。
问交叉口是否还有冲突点,为什么,图示冲突点?提出2个改造措施。
14、什么是BRT?15、分析城市干道网基本类型中的方格路网、优缺点及使用该路网时注意的事项。
16、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设计原则?17、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18、铁路客运站在城市中的布置和数量。
(按不同的城市规模分析)19、山区城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的规定有哪些?20、铁路设备的布置原则有哪些?21、城市道路等级结构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22、为什么提倡公交优先?23、公交中途站规划原则有哪些?24、图为某城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的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的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
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的问题。
1、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的城市道路,为()。
A 快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2、在城市规划估算停车用地时,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m2计算。
A 0.6~0.8B 0.7~0.9C 0.8~1.0D 1.0~1.23、当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的时候,我们采用(),并设置最大超高。
A 极限最小半径B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C 一般最小半径D 不设超高容许的最小半径4、道路纵断面线形反映路线竖向的()A 走向B 高程C 高差D 纵坡大小5、路拱的形式包括()A 直线形B 折线形C抛物线形 D 直线抛物线形6、桥梁按结构受力可分为( )基本体系:A 梁式体系B 拱式体系C 刚架桥D 缆索承重桥7、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一般分为()。
最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最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89382df7ec4afe04a1dfaa.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一、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 出行,区内(间)出行OD 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 ,V 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2()f jK QV KK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074583d0d233d4b14e699b.png)
1.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
分类:客运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个体机动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货运交通:重货运交通,轻货运交通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即狭义的城市交通,指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间人和物的流通.城市出入口交通:在城市边远地区或称为城乡结合部分地区所产生的市区和城市外围地区相互之间的客货运交通形式.城市过境交通:一种是指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另一种是大城市本身边缘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通常分为市区外围过境交通和深入市区过境交通俩类3.城市交通的层次市际交通:城市之间的交通,城市是市际交通的交汇点和终端.市域交通:从城市范围到城市管辖地段的交通.市内交通:城市范围内的交通4.铁路等级及作用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等于20MtI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10Mt或在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20Mt III级铁路: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10Mt5.轨距:一条铁路倆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标准轨距:1435mm.路基是支承铁路线路上部建筑(钢轨,轨枕与道床)的基础.一般单线铁路路基面宽度在6-7m左右,如系双线,则需加4m.6.限界定义: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予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机车车辆限界:能够通过机车车辆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横向最大轮廓线.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过该限界范围建筑接近限界:供机车车辆通过所用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的横向极限轮廓线.一切建筑物,设备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侵入该限界范围铁路线间距是指两条铁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站内线间距较大,一般到发线间距在5m左右7.铁路车站类型,基本形式,布置形式铁路车站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货运站,编组站等.布置的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客运站距市中心在2~3km以内是比较方便的中间站:A)列车的到发,会让和越行B)沿零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C)办理客货运作业D)某些还要办理机车加水及部分检修作业.布置形式分为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三类区段站:A)办理中间站作业B)更换机车,乘务组以及机车的整备,修理,检查和车辆的维修.区段站的布置形式可归纳为横列式,纵列式和客货纵列式三种类型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的收发和邮件的装卸.它与客运站的相互配列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分别为纵列配置和横列配置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装卸货物以及编组选配货物列车等作业.货运站的布置形式基本可分为尽端式,通过式,混合式三种编组站:办理列车的接发,改编,机车和乘务组的更换,机车整备以及车辆检修等作业.编组站的主要形式归纳为单向与双向两类,每类又可按车场配列的方式分为横列式,混合式,纵列式三种8.铁路站场位置选择在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着主导作用.线路的走向是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的联系需要而确定的.铁路站场的位置与数量和城市的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的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等因素有关9.编组站位置如何选择1)妥善处理与城市的关系,避免与城市相互干扰2)编组站位置应便利集纳车辆3)密切结合地形,地质,水纹等自然条件以节省土方工程量,并尽量少占农田,保证建筑物的基础稳固和防止洪水和内涝的侵害,并预留将来发展的可能.同时,充分利用旧有设备以节省工程费用10.港口组成:港口有水域和陆域两部分组成11.港口铁路的组成及布置原则组成:港口车站,分区调车场,联络线,铁路装卸线.布置原则:A)与整体规划布置协调B)方便货物装卸C)通过能力与其他系统协调D)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E.考虑远景规划留有发展余地12.按平面布置,码头分为顺岸码头,突堤式码头,港池式码头和离岸式码头13.港口道路的组成:通行线(主要道路,次要道路),装卸线,停车场14.公路分类: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15.公路网布置原则1)公路网的布局,主要线路的走向,公路的等级应与交通流的流量流向一致2)选线尽量选择地形,地质较好的走向,处理好与河流之间的交叉关系,降低公路造价3)区域运输体系内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发挥各自长处,并尽量减少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干扰4)区域内部道路要与外路道路协调衔接,避免出现断头路或设计车速急剧变化5)公路网布局规划应分层次进行,下一层次服从上一层次,省道网要以国道网为基础,地方道路网应服从国道,省道网的需要16.公路网布局典型模式及适应情况放射形路网一般用于中心城市与外围郊区,周围城镇间的交通联系,对于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作用,促进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影响有重要作用,不足之处是周围城三角形路网一般用于规模相当的重要城镇间的直达交通联系.这种布局形式通达性好,运输效率高,但建设量大平行的几条干线分别联系着一系列城镇,而处于两条线上的城镇之间缺少便捷道路连接,是一种不完善的路网布局树叉形的路网一般是公路网中的最后一级,是从干线公路上分叉出去的支线公路,将乡镇,自然村寨与市,县政府联接起来17.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环形绕行式,切线绕行式,分离式,穿越式18.客运站的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边缘布置式,环绕布置式19.居民出行特征: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含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20.出行的定义: A.凡是从甲地去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 b.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5min以上,或交通工具单程在400m以上.B.凡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记为一次出行21.出行空间分布居民出行量的空间反映了居民出行空间的流动规律,城市交通的主要流向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特点.出行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就业岗位分布请况22.期望线:期望线是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等时线:由城市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等时线反映了居民到吸引中心所花费的最大出行时间,以及该中心在不同出行时间内所能服务的用地范围.等距线:即在这种线上的任意一点到所指的中心,所走的距离相等通常居民步行范围约在 1.5km左右.居民对通勤的出行时耗能容忍的极限时间是45min23.改善公交出行时耗的方法1)加密城市支路网,提高公交网密度,缩短不行到站时间2)缩短行车间隔时距,在高峰时期提高发车频率3)用GPS手段在公交车站上公布行车时刻表,缩短居民候车时耗4)采用IC卡票制,改善车辆动力性能和站点设置,设置公交优先道,专用道活大站快车,提高公交车的运送速度5)各种公交线路点间在时空上衔接好,换乘便捷24.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是土地使用和交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的各种出行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影响着城市土地布局.例如,步行交通适于紧凑的布局;自行车适于高密度城市,私人机动车适应各种距离的低密度分散活动,使城市布局有分散,低密度发展的倾向;公共交通适合中长距离的交通运输,能引起城市以较高密度向外指状扩展.因此高人口密度的集聚城市往往与单纯依赖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的交通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放射型卫星城市结构往往与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构成的交通系统密不可分,大范围城市化的较低密度郊区住宅区和高人口密度中心区构成的城市形态,与私人小汽车,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系统紧密相关.由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所以城市布局最好能够满足多方面的交通需求25.交通方式如何分类个体交通:个体非机动车交通和个体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交汽电车,中小巴,出租车,轮渡等26.城市交通预测方法四阶段:出行生成(回归分析法,总量分摊法),出行分布(增长率法,重力模型),出行方式划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指导微观预测),交通分配(平衡与非平衡)27.交通线网布置原则A)尽量满足乘客的要求B)尽力适应城市的发展C)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28.交通线网的类型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线网29.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它由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BRT系统,辅助公共交通和特殊公共交通四部分组成30.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指单位时间内在固定线路上营运的公交车辆运载乘客的能力,也就是应具备的公共车辆数和客位数,包括车辆(或客位)为营运而行驶所产生的车公里(或客位公里)31.提高公交车辆客运能力的措施A.提高行车速度(影响因素道路交通和交叉口;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站距)B.缩短发车频率1)最大行车频率不得超过停靠站的最大通行能力2)最小发车频率应与服务质量相适应3)高峰小时发车频率应于配车的运载能力相适应4)在满载率允许范围内,发车频率应与行车人员的作息时间相适应C.缩短乘客的平均出行时间(即由家走到公交车站和下车走到目的地的步行时间,候车时间,在车内的时间和换乘时间)32.城市公交线路布设的原则1)尽量满足乘客的需要(乘客对公共交通的要求是以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2)尽力适应城市的发展(依据不同区段的用地特征和人口规模布设不同类型线网)3)尽可能利用城市道路(公交线网应尽量均匀地不设在各条道路上一则是线网密度增加;二则增加了线网的客运能力;三则可避免不必要的走向弯曲,使乘客最少花费和最少用时,在最短距离内完成出行)4)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1.使乘客步行到车站时的时间最少 2.是使线网的客运能力最大)33.城市公交线网的类型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线网34.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城市用地上,有公交线路的道路中心长度,包括重复公交线路.线网密度是反映公共交通线网系统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公交线网的最佳密度通常有一个范围,约在3~4km/km²之间,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²之间.按实际经验,线网密度在3km/km²左右,居民步行时间在3min上下,线网通行能力比较正常在需要充分利用主要干道作为公交专用道时,应增加线路重复系数,部分地段可大 5.0以上.在交通紧张地段或客运量过大的线路,重复系数应小些,在 2.0以内.在一般情况下,线路重复系数控制在3.0~4.0左右对乘客而言,线路长度约为平均乘距的2~3倍,即10~15km市区公共汽车和电车主要线路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公交线路的曲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线路实地长度与空间长度之比线路的曲线系数控制在 1.2左右较为适宜,最大不超过1.435.公交线路的重复系数是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的比值.需小于1.536.公交站场包括线路的首末站,中途站和枢纽站,车辆的保养场和中心停车场等37.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原则A.公交首末站的设置应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相协调,宜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以减少过街人流量,必要时,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B.公交首末站的选择址宜靠近人口比较集中,客流集散量较大而且周围留有一定空地的位置,如居住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大型公园,文体中心等,使大部分乘客处在以该站点为中心的服务半径范围内(通常为300m),最大距离不超过500mC.首末站的规模应按照其服务的公交线路所配运营车辆的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点;25~50辆的为中型站点;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点D.与首末站相连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使用面积较为富余,服务水平良好的城市道路上,尽量避免接近平面交叉口,必要时出入口可设置信号控制,以减少对周边道路的干扰38.公交优先概念及为什么要实现公交优先公交优先:即在经济政策,城市规划,道路使用上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交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交优先安排的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交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交优先的权利原因:主要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A.交通供需关系的问题B.能源的消耗C.交通环境D.体现社会公平39.如何实现公交优先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包括在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道路是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在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提高公共交通自身的竞争能力40.车场的组成:停车场地,保养和修理车间,业务技术和行政管理的建筑,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建筑41.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居民步行到公交车站的距离常用服务半径来衡量.在评价公共交线路网和站点设置时,通常在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的平面图上,以各个站点为圆心,用300m和500m两种服务半径画同心圆,将相同半径的圆周线连接成的外围线所包含的用地面积与城市公交线路网所服务的总面积之比,可以看出公交线网服务的状况.通常公交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当不符合规定要求时,需要修改和调整公交线网42.公交中途站的规划原则1)中途站应设置在公交线路沿途经过的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2)中途站应沿街布置,站址宜选择在能按要求完成车辆的停和行两项任务的地方3)在交叉口附近设置中途站点时,一般设在交叉口50m以外处,在大城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上,宜设在100m外处4)中途站的站距受乘客出行需求,公交车辆运营管理,道路系统,交叉口间距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应合理选择,平均站距在500~800m,市中心区站距宜取下限值43.公交线路的换乘组织1)多条线路的始发站集中设置在路外的换乘组织2)始发方向相反的多条线路的换乘组织3)始发方向相反的多条线路的换乘组织4)两条垂直线路在道路交叉口换乘组织5)不同平面上的两条公交线路在桥上,桥下设站,通过楼梯连接的换乘组织44.市轨道交通换乘和枢纽1)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的换乘A.同平面换乘(公交汽车与轨道交通位于同一平面的换乘)岛式站台:站台在中间,线路在两侧.侧式站台:两条线路在中间,站台在两侧B.不同平面换乘2)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A.同站台换乘(站台同平面换乘—站台共线式,并列式(双线双岛式,双线岛侧式)站台立体换乘—单岛双线式)B节点换乘1)十字形(岛式+岛式,岛式+侧式,侧式+侧式)2)T形3)L形45.站前广场概念及形式,布置设施概念:铁路客运站与城市交通联系的纽带,是人流,车流的集散地和重要换乘枢纽,也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形式:正交型广场,平行型广场,复合型广场布置设施:人行道,车行道,公共汽车站,出租汽车站,私人汽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团体广场46.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原则1)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2)满足城市主干线客流的交通需要3)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应尽量沿城市干道布置,符合城市客流集中地交通走廊的走向4)网线密度适当,乘客换乘方便,换乘次算少5)应与常规公交网衔接,发挥各自优点,取得最大整体效益6)各条线路上的客运负荷量尽量平衡7)选线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注意保护国家重点历史文化8)尽量减少噪声和振动47.世界各国小汽车发展模式美:自由发展型.西欧诸国,日本:政策导向型.新加坡,上海,香港:门槛限制型.我国:政策导向型48.小汽车交通存在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交通恶化,城市破坏49.小汽车发展的应对策略1)提供大运量公交系统及其场站附近的高密度土地使用TOD大运量公共交通导向城市发展模式2)调整城市布局与结构,提倡工宿平衡的发展模式,集约田地,缩小工作出行时空距离,建立多中心城市结构,鼓励步行与自行车等非机动化出行3)良好的土地使用于运输规划,道路交通系统与交通需求管理,以及实施这些策略所需之非交通部门策略4)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小汽车拥有量增加,建设告诉,快速道路系统,强化市内交通数道,减轻城市外围交通压力,满足机动车增长的要求5)改良与发展代替燃料及车辆系统,推动节能环保型汽车的开发50.自行车交通:……30m……4-6Km51.城市步行系统的重点地区A.居住区:1)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首先要满足居住区交通组织额度基本要求,处理好步行交通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的关系,组织便捷的道路系统2)为满足居民休憩,娱乐,等活动,应与居住区的学校,商店等直接可达3)注意室外设施的需求(一些场地)4)注意步行系统的环境保护5)尊重城市的历史沿革和居民生活习惯,保护历史文化要素,提高环境的文化内涵6)满足居民的安全要求,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对步行交通的干扰B.对外交通枢纽:1)要与通往城市各个主要方向的公共交通有紧密联系2)组织好枢纽内的交通3)避免与周围城市道路之间发生矛盾4)应设置足够建筑小品以及设施,满足人们多种需求5)广场的艺术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整体艺术布局C.市中心:1)有足够的步行空间组织购物人流2)足够的其他服务设施3)清晰地指示系统4)空间变化要丰富5)结合购物和餐饮空间布置高质量的儿童游戏场所6)应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密切联系,便于进入步行区D.滨江路:1)如滨水地区地势较低,又有防洪的要求,滨水道与水体之间被防汛墙分开,步行道和车行道处于同一层面,形成靠水不见水的局面2)滨河步行道通过宽阔的绿化带与车行道分开,处于不同层面52.货运方式: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3.城市车辆发展的趋势(货运车辆发展趋势):1)拖车化2)箱式化3)轻质化4)小型化5)大型化6)专业化54货运类型:1)货运的产生和货物的种类:a.与工业生产有关的货物 b.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货物 c.与城市建设有关的货物2)货流类型和货运方式:a.到工厂的原料运输 b.从工厂到仓库的制品运输 c.从仓库到消费者运输 d.从工厂到大批量需要者的直达运输3)货运的类型和货运交通:a.过境货运交通 b.出入市货运交通c.市内货运交通55.货物流通中心的类型及规模,方向货物流通中心应合理确定规模与布局.其规划应贯彻节约用地,争取利用空间原则.地区性,生产性,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和节点的用地面积总和,不宜大于城市规划总用地面积的2%,此面积不包括工厂与企业内部仓储面积.城市货物流通中心的用地面积计入城市交通设施用地内.1)大城市的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的是城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环节,规模较大,运输方式综合,应设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货运干路附近2)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的专用的仓储设施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将生产性物资与产品的运输,集散,贮存,配送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货物流通综合服务设施,是城市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3)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城市的生活性货物流通中心一般是以行政区来划分服务范围的4)除了各类货物流通中心之外,城市中还有一类货运车辆场站,它是货运车辆停放,维修,保养和人员管理的基层单位56.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运输的功能,空间的功能,结构的功能,防灾的功能第一类是城市道路网的本体功能,即交通运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载体.第二类属于派生功能,如地下管线埋设,通风,日照等空间条件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第三类是依托与引导功能,如道路作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起到的引导作用.第四类是应急功能,如防灾,避难57.道路网密度概念路网密度是指单位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道路总长度,单位为km/km2确定道路网密度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从交通角度考虑,道路网密度不能过稀,不能过密;要兼顾交通与生活居住等各方面的要求;每个城市,根据地区不同,交通管理控制方式不同,道路网密度亦不同;特殊城市或特殊的地区,可以另作考虑58.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8%-15%.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7-15㎡/人道路广场用地构成:道路6-13.5㎡/人;广场0.2-0.5㎡/人;公共停车0.5-1.0㎡/人59.环路基础作用:引导城市圈层式发展放射路:引导城市轴向式发展60.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1)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协调城市道路的各项功能2)充分加强道路网络的整体系统性,促进道路的交通集散能力3)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拓展4)综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灾害,节约用地5)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6)满足各种工程软件布置的要求61.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要求1)道路网具有生长性2)实现快慢交通分流,提高路网通达性3)防止干路网上出现集束交通额"蜂腰"4)交叉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匹配5)重视对原有城市道路和公路的改造和协调6)土地开发强度与道路网容量相适应7)客货运交通分流8)符合城市抗震救灾的要求62.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运输功能2)道路提供地下工程管线埋设的空间的功能3)道路作为城市骨架,建筑与活动场所依托的功能4)反映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的场所5)防灾避难的场所6)新鲜空气流通,城市通风,日照的需求63.城市道路如何分类,每一级的功能是什么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递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主干路: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次干路:次干路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支路:支路和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连接,支路不能与快速路机动车道直接连接64.道路网等级规划的指导思想远近分离,通达分离,快慢分离,容量调控,道路功能划分65.我国规范中建议大中小城市交叉口形式大,中城市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快速干道+快速干道=立交快速干道+主干路=立交快速干道+次干路=立交或展宽式信控主干路+主干路=立交或展宽式信控主干路+次干路=展宽式信控或环交主干路+支路=展宽式信号控制或信号控制次干路+次干路=信控或环交次干路+支路=环形或信控支路+支路=优先控制或无管制小城市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城市人口>5万干路+干路=展宽式信号控制信号控制或环交干路+支路=信号控制或无管制支路+支路=不设管制城市人口1~5万干路+干路=信号控制或环交或不设管制干路+支路=不设管制支路+支路=不设管制66.道路网空间布局形式和影响因素布局形式:1)方格网式道路网布局2)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布局3)自由式道路网布局4)混合式道路网布局影响因素:仅仅从每种道路网布局的特点出发是难以决定其优劣与取舍的,规划中,应尊重已经形成的道路网格局,考虑原有道路网的改造和发展,从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形态,对外交通设施等方面确定城市的道路网布局,不应简单套用固定的模式.道路网空间布局形式的确定是一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过程67.停车场的停发方式和停驶方式停车方式: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停驶方式: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后停前发,前停前发(大型车辆在停发是都应避免后退)68.停车场平面设计停车场的布置应当以高峰时,高比重车辆作为标准车型,除特殊停车场外,通常都应当以小型汽车为设计依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a.停车方式及进出方式b.通道宽度与停车泊位尺寸69.自行车停车场包括自行车停车场,停车楼和临时停车场按性质分类:专用停车场(单位办公楼,学校,住宅内部私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对外枢纽,影剧院,风景区医院,商场)按设置地点分:路内,路外。
城道路与交通复习资料
![城道路与交通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c93d3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5.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资料一、填空题当快速路出入(上、下匝道)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以及加减速要求的规定时,应增设集散车道。
城市道路排水制度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
交叉口竖向设计时,通常以相交道路中线交点的高程作为控制高程。
在进、出立交的主线段落,为了保证驾驶员对交通标识识别的要求,其行车视距宜大于或等于1.25倍的行车视距。
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
交通岛可分为导流岛和安全岛。
城市道路中的块板和四块板形式的横断面均应设置中间带。
已知某城市人口 50万人,各类道路长度为800千米,各类道路平均宽度为6米,则此城市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为9.6m2/人。
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平曲线路段加宽后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
城市道路中当机动车道数大于或等于 6 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 30m时,应在道路中线附近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安全岛。
道路设计年限是指道路的正常工作年限,包括两层含义,即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完全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主要适用于十字型交叉口。
快速路的出口一般应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若设置在跨线桥后时,距跨线桥的距离应大于 150 米。
城市道路的中的双幅路和四幅路均应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
一条机动车道宽度为设计车辆总宽度加上两侧为适应某一车速、某一侧向环境条件,安全行驶所需的最小侧向距离。
已知某城市某类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为500km,该城市用地总面积为10000Km2,该城市道路网密度为0.05(km/km2)。
二、单项选择题关于道路竖曲线,不正确的有(B )。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重点资料.doc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重点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6181f06d844769eae009edb1.png)
第一章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国道一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 简称国道省道一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质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道一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乡道一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过确定为乡级公路。
另外,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表1),公路分级P5P6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 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P13车辆的停放方式: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按汽车纵轴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有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三中。
汽车运动时需要不断克服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这些阻力包括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
第二章P31交通调查方法可以现场观测、访问和印发调查表格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个步骤:一、选定观测点二、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三、统计表格的设计四、绘制统计分析图表由于交通量时刻在变化着,对不同计量的时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代表交通量。
平均交通量=(1/n) Ei=l到n Qifpcu/单位时间)车流量Q=Kj(V-(V平方/Vf))第三章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3.1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道路线形指道路路幅中心线(乂称中线)的立体形状,道路平面线形指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资料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329927ca45177232f60a21d.png)
第三章公路规划一、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因素:(一)用地分区形成的交通运输对道路网规划的影响(二)地形条件的影响(三)城市进出口公路系统的影响(四)铁路线的影响(五)城市原有路网的影响。
二、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1)方格网式路网:它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城市。
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
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旧城区的方格网式路网由于道路狭窄,功能不分,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
为解决方格网式路网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可在方格网上增加对角线道路。
(2)放射环式路网: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缺点:在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机动车交通集中,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
(3)自由式路网: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选线而形成。
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较少,节约道路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
(4)混合式道路网四、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一)资料准备1.城市地形2.城市区域地形图3.城市发展经济资料4.城市交通调查资料5.城市道路现状资料(二)道路系统规划1.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2.根据交通规划修改初步方案;3.绘制道路系统图。
1)城市分区交通吸引点分布及其联系线路的确定2)根据交通规划对初步确定的道路系统进行修改3)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2 城市道路的功能、组成及特点一、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的功能2.公共空间功能3.防灾救功能4.形成城市结构功能二、城市道路的组成城市道路一般包括各种类型、各种等级的道路(或街道)、交通广场、停车场以及加油站等设施。
在城市道路建筑红线之间,城市道路由以下各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1)车行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口和交通广场(5)停车场和公共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7)其它设施三、城市道路的特点(一)功能多样,组成复杂(二)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三)道路交叉口多(四)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五)景观艺术要求高(六)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七)政策性强三、路红线规划规划的作用:所谓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城市其它用地的分界线,道路红线宽度即为道路的规划路幅宽,它为道路及市管线设施用地提供法定依据(二)红线规划设计内容1.确定红线宽度:红线宽度也即路幅宽度,它是道路横断面中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等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包括远期发展用地。
城市道路与交通 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 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c3a687680203d8ce2f2437.png)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知识点1、 城市道路的定义: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 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 城市道路的组成:1)车行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口和道路广场;5)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7)其他设施。
3、 城市道路系统定义: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4、 城市道路网定义:城市道路网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5、 我国城市道路出现的问题:1)交通拥堵;2)停车难;3)公共交通满足不了客运交通的增长;4)盲目建立立体交叉;5)事故发生率高;6)路面反复维修率高,排水不畅。
6、 我国的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城市支路。
7、 城市交通定义:各种车辆(包括步行)在城市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以完成各种性质的客货运输任务,称为城市交通。
它包括动态交通(车辆、行人流动)和静态交通(车辆、行人停驻)。
8、 城市交通对道路的要求:1)道路运输经济;2)交通流畅、安全、迅速;3)注意环境保护;4)注意造型协调。
9、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因素:1)自然条件 水网城市道路网、山区城市道路网等;2)城市规模;3)城市用地布局和形状;4)对外交通设施;5)社会与人为因素。
10、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1)城市中有大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点的车辆和行人交通错综复杂;2)城市中大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不稳的;3)城市道路中的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速度不一;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干扰大;5)城市道路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11、影响汽车行驶速度的因素:汽车性能、道路技术标准、交通状况、司机驾驶技术、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
12、交通基础图:车速和车流密度关系、间距平均车速和车流量的关系、车流量和车流密度的关系13、交通量: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和行人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
分类:客运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个体机动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货运交通:重货运交通,轻货运交通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即狭义的城市交通,指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间人和物的流通.城市出入口交通:在城市边远地区或称为城乡结合部分地区所产生的市区和城市外围地区相互之间的客货运交通形式.城市过境交通:一种是指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另一种是大城市本身边缘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通常分为市区外围过境交通和深入市区过境交通俩类3.城市交通的层次市际交通:城市之间的交通,城市是市际交通的交汇点和终端.市域交通:从城市范围到城市管辖地段的交通.市内交通:城市范围内的交通4.铁路等级及作用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等于20MtI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10Mt或在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20Mt III级铁路: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10Mt5.轨距:一条铁路倆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标准轨距:1435mm.路基是支承铁路线路上部建筑(钢轨,轨枕与道床)的基础.一般单线铁路路基面宽度在6-7m左右,如系双线,则需加4m.6.限界定义: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予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机车车辆限界:能够通过机车车辆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横向最大轮廓线.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过该限界范围建筑接近限界:供机车车辆通过所用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的横向极限轮廓线.一切建筑物,设备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侵入该限界范围铁路线间距是指两条铁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站内线间距较大,一般到发线间距在5m左右7.铁路车站类型,基本形式,布置形式铁路车站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货运站,编组站等.布置的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客运站距市中心在2~3km以内是比较方便的中间站:A)列车的到发,会让和越行B)沿零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C)办理客货运作业D)某些还要办理机车加水及部分检修作业.布置形式分为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三类区段站:A)办理中间站作业B)更换机车,乘务组以及机车的整备,修理,检查和车辆的维修.区段站的布置形式可归纳为横列式,纵列式和客货纵列式三种类型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的收发和邮件的装卸.它与客运站的相互配列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分别为纵列配置和横列配置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装卸货物以及编组选配货物列车等作业.货运站的布置形式基本可分为尽端式,通过式,混合式三种编组站:办理列车的接发,改编,机车和乘务组的更换,机车整备以及车辆检修等作业.编组站的主要形式归纳为单向与双向两类,每类又可按车场配列的方式分为横列式,混合式,纵列式三种8.铁路站场位置选择在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着主导作用.线路的走向是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的联系需要而确定的.铁路站场的位置与数量和城市的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的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等因素有关9.编组站位置如何选择1)妥善处理与城市的关系,避免与城市相互干扰2)编组站位置应便利集纳车辆3)密切结合地形,地质,水纹等自然条件以节省土方工程量,并尽量少占农田,保证建筑物的基础稳固和防止洪水和内涝的侵害,并预留将来发展的可能.同时,充分利用旧有设备以节省工程费用10.港口组成:港口有水域和陆域两部分组成11.港口铁路的组成及布置原则组成:港口车站,分区调车场,联络线,铁路装卸线.布置原则:A)与整体规划布置协调B)方便货物装卸C)通过能力与其他系统协调D)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E.考虑远景规划留有发展余地12.按平面布置,码头分为顺岸码头,突堤式码头,港池式码头和离岸式码头13.港口道路的组成:通行线(主要道路,次要道路),装卸线,停车场14.公路分类: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15.公路网布置原则1)公路网的布局,主要线路的走向,公路的等级应与交通流的流量流向一致2)选线尽量选择地形,地质较好的走向,处理好与河流之间的交叉关系,降低公路造价3)区域运输体系内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发挥各自长处,并尽量减少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干扰4)区域内部道路要与外路道路协调衔接,避免出现断头路或设计车速急剧变化5)公路网布局规划应分层次进行,下一层次服从上一层次,省道网要以国道网为基础,地方道路网应服从国道,省道网的需要16.公路网布局典型模式及适应情况放射形路网一般用于中心城市与外围郊区,周围城镇间的交通联系,对于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作用,促进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影响有重要作用,不足之处是周围城三角形路网一般用于规模相当的重要城镇间的直达交通联系.这种布局形式通达性好,运输效率高,但建设量大平行的几条干线分别联系着一系列城镇,而处于两条线上的城镇之间缺少便捷道路连接,是一种不完善的路网布局树叉形的路网一般是公路网中的最后一级,是从干线公路上分叉出去的支线公路,将乡镇,自然村寨与市,县政府联接起来17.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环形绕行式,切线绕行式,分离式,穿越式18.客运站的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边缘布置式,环绕布置式19.居民出行特征: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含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20.出行的定义: A.凡是从甲地去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 b.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5min以上,或交通工具单程在400m以上.B.凡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记为一次出行21.出行空间分布居民出行量的空间反映了居民出行空间的流动规律,城市交通的主要流向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特点.出行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就业岗位分布请况22.期望线:期望线是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等时线:由城市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等时线反映了居民到吸引中心所花费的最大出行时间,以及该中心在不同出行时间内所能服务的用地范围.等距线:即在这种线上的任意一点到所指的中心,所走的距离相等通常居民步行范围约在 1.5km左右.居民对通勤的出行时耗能容忍的极限时间是45min23.改善公交出行时耗的方法1)加密城市支路网,提高公交网密度,缩短不行到站时间2)缩短行车间隔时距,在高峰时期提高发车频率3)用GPS手段在公交车站上公布行车时刻表,缩短居民候车时耗4)采用IC卡票制,改善车辆动力性能和站点设置,设置公交优先道,专用道活大站快车,提高公交车的运送速度5)各种公交线路点间在时空上衔接好,换乘便捷24.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是土地使用和交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的各种出行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影响着城市土地布局.例如,步行交通适于紧凑的布局;自行车适于高密度城市,私人机动车适应各种距离的低密度分散活动,使城市布局有分散,低密度发展的倾向;公共交通适合中长距离的交通运输,能引起城市以较高密度向外指状扩展.因此高人口密度的集聚城市往往与单纯依赖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的交通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放射型卫星城市结构往往与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构成的交通系统密不可分,大范围城市化的较低密度郊区住宅区和高人口密度中心区构成的城市形态,与私人小汽车,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系统紧密相关.由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所以城市布局最好能够满足多方面的交通需求25.交通方式如何分类个体交通:个体非机动车交通和个体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交汽电车,中小巴,出租车,轮渡等26.城市交通预测方法四阶段:出行生成(回归分析法,总量分摊法),出行分布(增长率法,重力模型),出行方式划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指导微观预测),交通分配(平衡与非平衡)27.交通线网布置原则A)尽量满足乘客的要求B)尽力适应城市的发展C)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28.交通线网的类型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线网29.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它由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BRT系统,辅助公共交通和特殊公共交通四部分组成30.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指单位时间内在固定线路上营运的公交车辆运载乘客的能力,也就是应具备的公共车辆数和客位数,包括车辆(或客位)为营运而行驶所产生的车公里(或客位公里)31.提高公交车辆客运能力的措施A.提高行车速度(影响因素道路交通和交叉口;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站距)B.缩短发车频率1)最大行车频率不得超过停靠站的最大通行能力2)最小发车频率应与服务质量相适应3)高峰小时发车频率应于配车的运载能力相适应4)在满载率允许范围内,发车频率应与行车人员的作息时间相适应C.缩短乘客的平均出行时间(即由家走到公交车站和下车走到目的地的步行时间,候车时间,在车内的时间和换乘时间)32.城市公交线路布设的原则1)尽量满足乘客的需要(乘客对公共交通的要求是以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2)尽力适应城市的发展(依据不同区段的用地特征和人口规模布设不同类型线网)3)尽可能利用城市道路(公交线网应尽量均匀地不设在各条道路上一则是线网密度增加;二则增加了线网的客运能力;三则可避免不必要的走向弯曲,使乘客最少花费和最少用时,在最短距离内完成出行)4)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1.使乘客步行到车站时的时间最少 2.是使线网的客运能力最大)33.城市公交线网的类型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线网34.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城市用地上,有公交线路的道路中心长度,包括重复公交线路.线网密度是反映公共交通线网系统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公交线网的最佳密度通常有一个范围,约在3~4km/km²之间,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²之间.按实际经验,线网密度在3km/km²左右,居民步行时间在3min上下,线网通行能力比较正常在需要充分利用主要干道作为公交专用道时,应增加线路重复系数,部分地段可大 5.0以上.在交通紧张地段或客运量过大的线路,重复系数应小些,在 2.0以内.在一般情况下,线路重复系数控制在3.0~4.0左右对乘客而言,线路长度约为平均乘距的2~3倍,即10~15km市区公共汽车和电车主要线路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公交线路的曲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线路实地长度与空间长度之比线路的曲线系数控制在 1.2左右较为适宜,最大不超过1.435.公交线路的重复系数是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的比值.需小于1.536.公交站场包括线路的首末站,中途站和枢纽站,车辆的保养场和中心停车场等37.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原则A.公交首末站的设置应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相协调,宜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以减少过街人流量,必要时,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B.公交首末站的选择址宜靠近人口比较集中,客流集散量较大而且周围留有一定空地的位置,如居住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大型公园,文体中心等,使大部分乘客处在以该站点为中心的服务半径范围内(通常为300m),最大距离不超过500mC.首末站的规模应按照其服务的公交线路所配运营车辆的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点;25~50辆的为中型站点;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点D.与首末站相连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使用面积较为富余,服务水平良好的城市道路上,尽量避免接近平面交叉口,必要时出入口可设置信号控制,以减少对周边道路的干扰38.公交优先概念及为什么要实现公交优先公交优先:即在经济政策,城市规划,道路使用上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交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交优先安排的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交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交优先的权利原因:主要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A.交通供需关系的问题B.能源的消耗C.交通环境D.体现社会公平39.如何实现公交优先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包括在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道路是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在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提高公共交通自身的竞争能力40.车场的组成:停车场地,保养和修理车间,业务技术和行政管理的建筑,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建筑41.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居民步行到公交车站的距离常用服务半径来衡量.在评价公共交线路网和站点设置时,通常在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的平面图上,以各个站点为圆心,用300m和500m两种服务半径画同心圆,将相同半径的圆周线连接成的外围线所包含的用地面积与城市公交线路网所服务的总面积之比,可以看出公交线网服务的状况.通常公交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当不符合规定要求时,需要修改和调整公交线网42.公交中途站的规划原则1)中途站应设置在公交线路沿途经过的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2)中途站应沿街布置,站址宜选择在能按要求完成车辆的停和行两项任务的地方3)在交叉口附近设置中途站点时,一般设在交叉口50m以外处,在大城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上,宜设在100m外处4)中途站的站距受乘客出行需求,公交车辆运营管理,道路系统,交叉口间距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应合理选择,平均站距在500~800m,市中心区站距宜取下限值43.公交线路的换乘组织1)多条线路的始发站集中设置在路外的换乘组织2)始发方向相反的多条线路的换乘组织3)始发方向相反的多条线路的换乘组织4)两条垂直线路在道路交叉口换乘组织5)不同平面上的两条公交线路在桥上,桥下设站,通过楼梯连接的换乘组织44.市轨道交通换乘和枢纽1)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的换乘A.同平面换乘(公交汽车与轨道交通位于同一平面的换乘)岛式站台:站台在中间,线路在两侧.侧式站台:两条线路在中间,站台在两侧B.不同平面换乘2)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A.同站台换乘(站台同平面换乘—站台共线式,并列式(双线双岛式,双线岛侧式)站台立体换乘—单岛双线式)B节点换乘1)十字形(岛式+岛式,岛式+侧式,侧式+侧式)2)T形3)L形45.站前广场概念及形式,布置设施概念:铁路客运站与城市交通联系的纽带,是人流,车流的集散地和重要换乘枢纽,也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形式:正交型广场,平行型广场,复合型广场布置设施:人行道,车行道,公共汽车站,出租汽车站,私人汽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团体广场46.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原则1)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2)满足城市主干线客流的交通需要3)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应尽量沿城市干道布置,符合城市客流集中地交通走廊的走向4)网线密度适当,乘客换乘方便,换乘次算少5)应与常规公交网衔接,发挥各自优点,取得最大整体效益6)各条线路上的客运负荷量尽量平衡7)选线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注意保护国家重点历史文化8)尽量减少噪声和振动47.世界各国小汽车发展模式美:自由发展型.西欧诸国,日本:政策导向型.新加坡,上海,香港:门槛限制型.我国:政策导向型48.小汽车交通存在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交通恶化,城市破坏49.小汽车发展的应对策略1)提供大运量公交系统及其场站附近的高密度土地使用TOD大运量公共交通导向城市发展模式2)调整城市布局与结构,提倡工宿平衡的发展模式,集约田地,缩小工作出行时空距离,建立多中心城市结构,鼓励步行与自行车等非机动化出行3)良好的土地使用于运输规划,道路交通系统与交通需求管理,以及实施这些策略所需之非交通部门策略4)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小汽车拥有量增加,建设告诉,快速道路系统,强化市内交通数道,减轻城市外围交通压力,满足机动车增长的要求5)改良与发展代替燃料及车辆系统,推动节能环保型汽车的开发50.自行车交通:……30m……4-6Km51.城市步行系统的重点地区A.居住区:1)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首先要满足居住区交通组织额度基本要求,处理好步行交通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的关系,组织便捷的道路系统2)为满足居民休憩,娱乐,等活动,应与居住区的学校,商店等直接可达3)注意室外设施的需求(一些场地)4)注意步行系统的环境保护5)尊重城市的历史沿革和居民生活习惯,保护历史文化要素,提高环境的文化内涵6)满足居民的安全要求,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对步行交通的干扰B.对外交通枢纽:1)要与通往城市各个主要方向的公共交通有紧密联系2)组织好枢纽内的交通3)避免与周围城市道路之间发生矛盾4)应设置足够建筑小品以及设施,满足人们多种需求5)广场的艺术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整体艺术布局C.市中心:1)有足够的步行空间组织购物人流2)足够的其他服务设施3)清晰地指示系统4)空间变化要丰富5)结合购物和餐饮空间布置高质量的儿童游戏场所6)应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密切联系,便于进入步行区D.滨江路:1)如滨水地区地势较低,又有防洪的要求,滨水道与水体之间被防汛墙分开,步行道和车行道处于同一层面,形成靠水不见水的局面2)滨河步行道通过宽阔的绿化带与车行道分开,处于不同层面52.货运方式: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3.城市车辆发展的趋势(货运车辆发展趋势):1)拖车化2)箱式化3)轻质化4)小型化5)大型化6)专业化54货运类型:1)货运的产生和货物的种类:a.与工业生产有关的货物 b.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货物 c.与城市建设有关的货物2)货流类型和货运方式:a.到工厂的原料运输 b.从工厂到仓库的制品运输 c.从仓库到消费者运输 d.从工厂到大批量需要者的直达运输3)货运的类型和货运交通:a.过境货运交通 b.出入市货运交通c.市内货运交通55.货物流通中心的类型及规模,方向货物流通中心应合理确定规模与布局.其规划应贯彻节约用地,争取利用空间原则.地区性,生产性,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和节点的用地面积总和,不宜大于城市规划总用地面积的2%,此面积不包括工厂与企业内部仓储面积.城市货物流通中心的用地面积计入城市交通设施用地内.1)大城市的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的是城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环节,规模较大,运输方式综合,应设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货运干路附近2)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的专用的仓储设施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将生产性物资与产品的运输,集散,贮存,配送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货物流通综合服务设施,是城市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3)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城市的生活性货物流通中心一般是以行政区来划分服务范围的4)除了各类货物流通中心之外,城市中还有一类货运车辆场站,它是货运车辆停放,维修,保养和人员管理的基层单位56.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运输的功能,空间的功能,结构的功能,防灾的功能第一类是城市道路网的本体功能,即交通运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载体.第二类属于派生功能,如地下管线埋设,通风,日照等空间条件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第三类是依托与引导功能,如道路作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起到的引导作用.第四类是应急功能,如防灾,避难57.道路网密度概念路网密度是指单位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道路总长度,单位为km/km2确定道路网密度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从交通角度考虑,道路网密度不能过稀,不能过密;要兼顾交通与生活居住等各方面的要求;每个城市,根据地区不同,交通管理控制方式不同,道路网密度亦不同;特殊城市或特殊的地区,可以另作考虑58.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8%-15%.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7-15㎡/人道路广场用地构成:道路6-13.5㎡/人;广场0.2-0.5㎡/人;公共停车0.5-1.0㎡/人59.环路基础作用:引导城市圈层式发展放射路:引导城市轴向式发展60.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1)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协调城市道路的各项功能2)充分加强道路网络的整体系统性,促进道路的交通集散能力3)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拓展4)综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灾害,节约用地5)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6)满足各种工程软件布置的要求61.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要求1)道路网具有生长性2)实现快慢交通分流,提高路网通达性3)防止干路网上出现集束交通额"蜂腰"4)交叉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匹配5)重视对原有城市道路和公路的改造和协调6)土地开发强度与道路网容量相适应7)客货运交通分流8)符合城市抗震救灾的要求62.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运输功能2)道路提供地下工程管线埋设的空间的功能3)道路作为城市骨架,建筑与活动场所依托的功能4)反映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的场所5)防灾避难的场所6)新鲜空气流通,城市通风,日照的需求63.城市道路如何分类,每一级的功能是什么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递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主干路: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次干路:次干路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支路:支路和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连接,支路不能与快速路机动车道直接连接64.道路网等级规划的指导思想远近分离,通达分离,快慢分离,容量调控,道路功能划分65.我国规范中建议大中小城市交叉口形式大,中城市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快速干道+快速干道=立交快速干道+主干路=立交快速干道+次干路=立交或展宽式信控主干路+主干路=立交或展宽式信控主干路+次干路=展宽式信控或环交主干路+支路=展宽式信号控制或信号控制次干路+次干路=信控或环交次干路+支路=环形或信控支路+支路=优先控制或无管制小城市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城市人口>5万干路+干路=展宽式信号控制信号控制或环交干路+支路=信号控制或无管制支路+支路=不设管制城市人口1~5万干路+干路=信号控制或环交或不设管制干路+支路=不设管制支路+支路=不设管制66.道路网空间布局形式和影响因素布局形式:1)方格网式道路网布局2)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布局3)自由式道路网布局4)混合式道路网布局影响因素:仅仅从每种道路网布局的特点出发是难以决定其优劣与取舍的,规划中,应尊重已经形成的道路网格局,考虑原有道路网的改造和发展,从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形态,对外交通设施等方面确定城市的道路网布局,不应简单套用固定的模式.道路网空间布局形式的确定是一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过程67.停车场的停发方式和停驶方式停车方式: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停驶方式: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后停前发,前停前发(大型车辆在停发是都应避免后退)68.停车场平面设计停车场的布置应当以高峰时,高比重车辆作为标准车型,除特殊停车场外,通常都应当以小型汽车为设计依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a.停车方式及进出方式b.通道宽度与停车泊位尺寸69.自行车停车场包括自行车停车场,停车楼和临时停车场按性质分类:专用停车场(单位办公楼,学校,住宅内部私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对外枢纽,影剧院,风景区医院,商场)按设置地点分:路内,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