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49a1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b.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理解诗文中的史实、评价马生的事迹。
3. 掌握诗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挖掘文本中的意义。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意义,掌握诗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中隐含的意义并且将其呈现出来。
教学方法阅读导入、小组合作、阅读理解、探究发现和个别指导等。
教学步骤一、阅读导入首先,老师讲述唐朝初唐四杰的介绍,四位杰出诗人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由此引入杨炯的《送东阳马生序》。
让学生对这位诗人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对马生的事迹也对应有一定的了解。
二、集体阅读文本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整体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历史背景、诗人杨炯以及马生的事迹以及为什么写悲愤之情的文章。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难词或者生僻字进行解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适当进行递进式阅读。
三、小组合作1. 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探讨文本中的史实以及文本中传达出的情感(悲愤之情)。
同学们可以采用小组内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呈现出来。
2. 学生们阅读并讨论诗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制定合作策略与时间安排,向全班展示分析结果并让其他小组提问。
四、阅读理解1. 学生们阅读文本后可以根据文中的史实进行解读,并讨论杨炯赞扬马生帮助宗室追求政治上的民主自由的意义。
2. 阅读后,学生们能够明白文章中的文字运用和表达技巧,比如“情辞所至,泗水之源,潇湘之口,浦口之濆,峨嵋之峨,华山之壑,皆为之动,而由衷泣涕者欲掩其声”。
老师可以用课件或者实物来突出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诗文的美。
五、探究发现学生们根据对文本的理解,设计相关的题目和探究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探究式学习。
六、个别指导对一些阅读上还未完全理解的学生提供指导,以不同形式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和辅助,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素养。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0ec3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2.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推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就难以避开地要预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把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绽开争论,层层剥茧,领悟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的内容层次和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教学难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启发、比较法、感悟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 1、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
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
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
隐居山中,潜心著述。
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加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
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
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状况。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
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049ad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6.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明代著名文学家陆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古文基本技能。
3.通过分析文中的文言文和正文,让学生对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欣赏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文和正文。
2.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
三、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明代文化和文学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兴趣。
2. 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朗读文章,帮助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并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3. 默写和背诵在学生熟悉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和默写《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并督促学生注意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
4. 分析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通过细读文章,讲解文中的情感及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借代、设问等。
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讲解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主题意义。
并与学生探讨古代士人精神、对天地、人生的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篇古文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本文的主题意义和文中的修辞手法。
2.剧场演出:让学生根据文本创作表演剧场,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技巧。
3.个人写作:让学生写一篇论述古代士人精神的文章,并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陋室 humble abode西楼 xilou (building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ourtyards ofa rich or noble family’s residence)豪情 haofang (heroic spirit)日高 rihao, i.e. deep into the daytime自省 zixing成败之际 the moment when success or flure is at hand心灵寄托 place where the heart is墨客 retired scholar云游遁世 to wander around the countryside free from worldly concerns。
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bab60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8.png)
初中初三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掌握本篇文的主旨、结构、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教学重点1.教学生如何读懂马生序,把握其主旨;2.培养学生阅读马生序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化和文学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2.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如何培养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阅读与写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及其写作意图;2.听讲笔记法:让学生主动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朗读法:让学生模拟鲁迅的语音语调,体验文学的魅力;4.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马生序是谁?–《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第二步:教学(30分钟)1.讲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及其历史背景,探讨文化内涵和意义;2.分析文学特色和写作技法,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理解其语言含义;3.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结构,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4.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步:深入思考(15分钟)1.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和社会背景,谈谈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文化内涵让你记忆深刻的是什么?–如果你去到东阳,你会想了解些什么?你会做些什么?第四步:小组讨论(30分钟)1.分为四五个小组,让同学们自由组合;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3.让学生进行文本讨论,探究作品的内涵;4.让小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d910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b.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书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3.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和运用。
5.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练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计划。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让学生参观书法展览,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3. 开展以“友情”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扎实掌握。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和辅导。
3.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2. 强调课后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a8d14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9.png)
1.优化教学管理,确保课堂秩序。我将制定更加明确的小组讨论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2.加深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讲解。我将准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3.强化知识运用。我将设计更多的写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互动讲授法: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师生关系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鉴赏能力。
4.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愿意君则能够前往东宫考试,以显扬自己的名声,体现了对君则的信任和期望。
例题3:请分析《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特点。
答案:《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章采用序文的文体,具有明确的赠序对象和目的。
2.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对君则的敬仰之情,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抒情性。
2.利用颜色和字体变化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设计互动环节,如填空题、连线题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4.结合文章内容,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简要概括《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
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赠序给东阳马生君则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东阳马生君则的交往过程,以及君则的博学多才和作者对君则的敬仰之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三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699d9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6.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三篇初中九班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经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1.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明初(散文)家。
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1)重难字嗜学(sh)砚冰(yn)弗(f) 怠(di)逾约(y) 硕师(shu)叩问(ku) 叱咄(ch du)俟(s) 卒(z)负箧(qi) 曳屣(x)皲裂(jn) 媵人(yn)衾(qn) 绮绣(q)容臭(xi) 烨然(y)缊袍(yn) 耄老(mo)谬称(mi) 廪稍(ln)冻馁(ni) 谒(y)贽(zh) 诋(d)(2)通假字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3)古今异义词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e73f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a.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把握并积存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育古文自读力量。
2、体会比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①学习积存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难点:理解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难,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仔细读书。
文章思路清楚,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绽开,并采纳比照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把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育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力量。
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根底上,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作品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
其实古代还有很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寻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擅长劝学的人,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二、学生沟通作品相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1、介绍:(投影出示)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由于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
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a7159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5.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启发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律;(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巩固知识点;(2)写作练习:以课文为素材,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性;2. 对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3.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和感悟;4.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参与度;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2. 针对学生的弱点,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3.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展阅读面;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 开展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b06cf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7.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
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2【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925c4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1a.png)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友情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友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首先,我采用了讲授法,对《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词汇、句式结构和文章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和用法。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论证能力。同时,我也通过实验操作和成果展示,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拓展
(1)古代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文言文参考书籍:推荐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参考书籍,如《古文观止》、《文言文阅读教程》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
(3)在线学习平台:推荐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提供相关的文言文课程和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友情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14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37e61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6.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14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简单理解。
文章思路清楚,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绽开,并采纳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以及写作背景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1.老师播放朗读带,同学听读课文,留意字音和停顿。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要求同学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需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
要求同学在自由朗读时,留意结合课文解释理解一些简单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同学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同学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同学结合课文解释自行翻译第1段。
(3)老师评点同学翻译,特殊提示同学对重点字词的把握。
4.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2段。
(1)同学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同学结合解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同学翻译全段。
5.指名同学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同学笔译第3段。
(2)同学相互检查,争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同学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老师进行评价,要求同学根据“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同学齐读第3段。
6.同学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1.请同学概括各段的中心愿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愿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精华】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
![【精华】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c05eb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0.png)
【精华】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一、课文主旨《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二、结构内容全文共3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
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
第二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
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难句解析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fdb02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1.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具有深刻情感表达的文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爱课堂讨论,喜欢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擅长独立思考,喜欢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古文词汇理解:由于本文是一篇古文,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结构感到困惑,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情感共鸣:学生可能难以深刻理解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从而影响对课文情感的内化和吸收。
(3)写作技巧的应用:在课后的写作练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情感的挑战。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6cd56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3.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谦虚、勤奋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作品的韵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深入领会作者的友情观及学习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所需的PPT或黑板。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及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生僻词语和句子可以先做笔记,待课后解决。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友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优良品质。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作者王羲之的背景和时代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bb5fd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0.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学习目标】1.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2.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抓住文章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深入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意志。
【学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廪稍()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③尝趋百里外()④未尝稍降辞色()()⑤援疑质理()⑥腰白玉之环()⑦右备容臭()⑧非天质之卑()共7页,⑨俟其欣悦()⑩生以乡人之子谒余()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家长评价:您的孩子读了遍课文。
您觉得您的孩子读的怎么样?(可从读音准确、是否流畅等方面评价)二、课堂助学1.导入2.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3.释疑解难4.小结三、课堂巩固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至—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冻馁之患()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之—弗之怠()走送之()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2.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c265a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9.png)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案1.下面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耄.老(mào)容臭.(xiù)既加冠.(guàn)B.媵.人(téng)为贽.(zhì)以衾.拥覆(qīn)C.皲.裂(jūn)叱咄.(duō)负箧.曳屣(jiā)D.冻馁.(něi)逾.约(yú)俟.其欣悦(sì)2.下面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礼愈至.(周到) 援疑质.理(质问)B.预.君子之列(预备) 裘葛之遗.(给予,赠送)C.缊.袍敝衣(短的) 患.无硕师名人(忧虑)D.俟.其欣悦(等待) 腰.白玉之环(在腰间佩戴)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四支僵劲不能动B.同舍生皆被绮绣C.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与之论辨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B.当余之.从师也犹幸预君子之.列C.俟其.欣悦或遇其.叱咄D.足肤皲裂而.不知假诸人而.后见也5.【新独家原创】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一致的一项是( )A.不敢稍.逾约B.媵人持汤.沃灌C.主人日再.食D.右备容臭.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应翻译为“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B.《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C.《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且引领下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D.古时女子满18岁就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称为及笄。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叱咄,表情更恭敬,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处在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D.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7b2aac6529647d27285292.png)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同乡马君则写的临别赠言。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教学时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语感,理清行文思路。
3.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探究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翻译、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文章的对比手法。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些都说明了经历苦难并非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俟.(sì)砚.(yàn)嗜.(shì)学逾.(yú)约叱咄..(chìduō) 负箧.(qiè)曳屣..(yè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容臭.(xiù)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冻馁.(něi)2.了解作者。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04551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a.png)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明确作者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3.学习对比手法,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主旨。
4.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明确作者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3.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手法,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劝学”主旨。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演读法;合作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同学们,今天距离中考只剩下X天了,很多同学在学习上产生了困惑和迷茫。
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优秀的学霸——宋濂,召开一场“学习经验分享会”,讲述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做好笔记,总结经验,为学弟学妹传经送宝。
“学习经验分享会”流程:1.忆求学经历2.比今昔条件3.传青云之志二、预习检测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完成文言文知识卡片,现在检测大家的掌握程度。
1.字音卡嗜(shì)怠(dài)冠(ɡuān)侍(shì)叱咄(chìduō)俟(sì)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媵(yìnɡ)衾(qīn)食(sì)被(pī)绮(qǐ)臭(xiù)烨(yè)缊(yùn)耄(mào)缀(zhuì)谬(miù)廪(lǐn)裘葛(qiúɡě)遗(wèi)馁(něi)厦(shà)朝(cháo)谒(yè)撰(zhuàn)贽(zhì)2.通假字卡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已经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3.“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
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学问,不可荒怠岁月。
4.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明确: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写作特征
1.阅读第二段,说说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作用: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勤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举一例赏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目标导学五: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
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三、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