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化学实验题解题技巧.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实验题解题技巧

一.制备型实验题

实验考察以某一物质的制备为中心来展开。

步骤:原料制备和净化过程→物质制备过程→净化除杂过程→物质收集过

程→尾气处理过程

在原料处理过程中,从实验原理出发,找到所需要的实验原料,例如氮气的制备,可以从空气来提纯,也可以采用按盐和亚硝酸盐来制备,还要除去其中的杂质氧气和水。

物质制备过程中,主要考察包括实验仪器的选择和组装,实验试剂的选择和加入的先后顺序。例如氯气的制备,根据实验原理,采用固液加热装置,选用圆

底烧瓶和分液漏斗及酒精灯加热的装置组合;在氨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就要采用直玻璃管通氨气及酒精喷灯加热的装置组合。

在净化除杂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有哪些,每种杂质所采用的除杂试剂以及除杂的先后顺序等,例如在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时,制备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采用的除杂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先后顺序是先除氯化氢,最后除水。

在物质的收集过程中,分析物质的状态和性质,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收集产物。例如氨气的收集就根据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或集气瓶的导气管是短进长出的方式;如氯化铝的收集,根据其易凝华的性质,在收集氯化铝时,应采用装置浸泡在冰水中的方式来提高收集效率。

尾气处理过程中,从尾气性质入手,分析所采用的试剂。例如氯气的处理采用碱液来反应除去;如氨气的处理采用湿润的棉花或倒扣漏斗的盛水烧杯。

制备型实验题:

26.( 2013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合成反应:

在 a 中加入 20g 环己醇和 2 小片碎瓷片,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 1 mL 浓硫酸。

B 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分离提纯:

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

己烯10g。

回答下列问题:

( 1)装置 b 的名称是。

(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

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时(填正确答案标号)。

A.立即补加B.冷却后补加C.不需补加D.重新配料( 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在本实验分离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填“上口倒出”或“下口放出”)。( 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

(6)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

...

A.圆底烧瓶B.温度计C.吸滤瓶D.球形冷凝管E.接收器( 7)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填正确答案标号)。

A. 41% B .50%C.61%D.70%

答案:

O

( 1)直形冷凝管( 2)防止暴沸; B ( 3)

( 4)检漏;上口倒出( 5)干燥(或除水除醇)( 6) CD (7)C 解析:

A 选项错误; C 选

(2)如果立即补加碎瓷片,可能使反应液暴沸,发生危

险,项不能防止暴沸,错误; D 选项浪费药品,错误;

(3)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时,加热条件下可能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也

可能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醚;

(4)环己烯的密度比水小,位于分液漏斗中液体的上层,分液时先把下层液

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防止从下口放出时混有部分下层液体;

(5)无水氯化钙能与水结合,也能与乙醇结合;

(7)n(环己醇 )=20g÷100g·mol-1= 0.2 mol、

-1

n(环己烯 )=10g ÷82g·mol =0.122 mol

26.( 2013·新课标Ⅱ)正丁醛是一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合成

正丁醛。

发生的反应如下: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实验步骤如下:

将6.0g Na2Cr2O7放入 100mL 烧杯中,加 30mL 水溶解,再缓慢加入 5mL

浓硫酸,将所得溶液小心转移至 B 中。在 A 中加入 4.0g 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当有蒸汽出现时,开始滴加 B 中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反应温度为 90—95℃,

在E 中收集 90℃以下的馏分。

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77℃

馏分,产量 2.0g。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能否将 Na2 2 7 溶液加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

Cr O

(2)加入沸石的作用是。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3)上述装置图中,B 仪器的名称是,D 仪器的名称是。

(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填正确答案标号)。

a.润湿

b.干燥

c.检漏

d.标定

(5)将正丁醛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分水时,水在(6)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 95℃,其原因是

(7)本实验中,正丁醛的产率为%。层(填“上”或“下”)。

【答案】(1)不能,易迸溅;( 2)防止爆沸;冷却后补加;( 3)滴液漏斗;直形冷凝管;(4)c;( 5)下;(6)即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7) 51。

【解析】

(1)将重铬酸钠溶液和浓硫酸混合时,相当于对浓硫酸进行稀释。若将重铬

酸钠溶液加到浓硫酸中,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会引起液滴飞溅,造成危险。

(2)实验装置中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溶液暴沸。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该

停止加热,等溶液冷却后再加入沸石。

(3)装置中 B 仪器叫滴液漏斗, D 仪器叫直形冷凝器。

(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检查是否漏液。

(5)由题意知正丁醛微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分液时水在下层,正丁醛

在上层。

(6)反应时温度保持在 90—95℃,既可以保证正丁醛变成蒸汽及时分离出去,

同时还可以避免正丁醛被继续氧化。

( 7)若 4.0g 的正丁醇完全反应产生的正丁醛应为4÷74×72=3.89g,则正丁醛的产率应为 2÷3.89× 100%=51%。

二.验证性实验题

考查物质性质,一般还包括物质制备过程。根据实验要求来分析验证每一种性质的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寻找所需要的实验试剂,再根据互不干扰原则来确定性质验证的先后顺序。

步骤:物质制备过程→性质验证过程→尾气处理过程

物质制备过程与第一类相似。在性质验证过程中,关键在于分析不同性质验证的先后顺序的处理。例如验证碳和浓硫酸反应产物的验证实验中,首先产物有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先分析每种物质验证所需的试剂,试剂的选择需要反应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水用无水硫酸铜,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硫用品红溶液,再分析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干扰,就会发现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就要求在验证二氧化碳前先验证二氧化硫且将二氧化硫除尽,防止干扰二氧化碳的验证。

验证性实验题:

9.(2013 年四川理综)为了探究 AgNO 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

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 . AgNO3的氧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