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发展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风筝发展简述
中国是风筝的发源地,虽然在史籍中有关风筝起源的文字记载现在所能见到的极少,其中包括了一些传说的成分,但对风筝起源于何时,还是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文字史料。
在先秦的史籍中,据〈墨子•鲁问〉篇云:“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有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这是有关风筝最早的文字记载,为研究风筝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公输般,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故亦名鲁般,是我国春秋时期工程技术方面的一位能工巧匠。
墨子名翟,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和公输般是同时代的人。
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二十六〉中也为此作过分析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II [ft]+集,夫言其以木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 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
”在〈乱龙篇四十七)中亦云鲁般墨子刻木为鸢,蜚之三日而不集,为之巧也。
”
对于〈墨子》一书中有关“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和{韩非子>—书中“墨子为木鸯,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的记载,在现今不能见到原物的图形和与其相关的文字记载缺乏的情况下,其在空中的飞行有无动力,对风筝的追本_源是极为重要的。
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来看,还远远未能达到可造出以机械机关或其它形式为动力的、可自行在空中“飞一日”以上的飞行器来,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无动力的飞行器也没有在空中飞行一天以上的纪录。
如果排除了以使用机械机关等为动力这-因素,那么它只能是借助风力,以放风筝的形式用线牵引,才使其在空中可“飞一曰”,以上所记之“木鸢”当为风筝之创始。
王充所处的年代,离墨子和韩非子的年代相对来说是较近的。
在其文字中,虽然对木鸢能够在天上可飞行“三日”的记载有疑问,但同时他在疑问中,也肯定了木鸢可以飞行于空中的历史文字记载,至于木鸢可以在空中飞行三天还是一天,能够飞多高,飞的有多远,那是其性能方面的优劣,关键是它可以在空中“飞一日”。
对鲁般与墨子所创的“鹤”与“鸯”,其后世诸家亦见记载,但多记为“木鸯”、“飞鸯”或“风鸾”。
〈列子•汤问篇>:“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
”汉刘安撰(淮南子•齐俗训>: “鲁般墨?作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集。
”宋李时等撰〈太平广记>:“又六国时有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
”唐〈续博物志>:“墨子作木鸢,飞三日不集,公输子之云梯,墨子之飞鸢是也。
”唐代段成式在{西阳杂俎>中引《朝野佥载>云:“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也谈到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唯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尤所传。
”曹雪芹对风筝是作过专门的研究,但他是反对战争的,且“对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白•家,鄙视工艺,以致对许多有用的技术失传(1)。
”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而较推崇讲“兼爱”的墨子“为木鸢”为风筝之创始,所以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并未谈及〈墨子》一书中44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的记载。
墨子用了三年的时间所发明的木鸢,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类上天的理想,为了以利于民,是一种科学上的发明,而不是为了战争,这也是墨子发明木鸢的初衷。
从史籍中的记载来看,风筝的应用首先是在军事上,是战争利用了墨子的发明,并成为战争中的一种工具。
风筝得以延续至今,是离不开当时军
事上的实际应用的,虽与创造者的初衷相违背,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使风筝得以发展并流传的作用。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当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手工业得以发展。
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发明,至唐代已较为发达与普及。
繁荣的经济与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风筝普及于民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风筝在娱乐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其放飞的记述也开始出现在当时文人的诗赋之中,但所记述均以“鸢”字相称谓。
如元稹<有鸟二十章•纸鸢)诗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借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愁尔-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在杨誉<纸鸢賦>中,还有骨架制作与彩绘的具体描述:“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反能尔,风之力焉,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小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鹰系纤缕,趾续长绳……。
”唐荣在〈纸鸢陚)中亦对纸鸢的材料、所拟形象,尤其是放飞的技巧之描述更是颇为精彩:“代有游童,乐事未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鸢飞之戾空,翻兮度将振沙之鹭,杳兮空先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握之中•…〜”
而在唐代诗词中所出现的“风筝”二字,则是指古殿阁的檐铃,其被风吹动会发出像筝鸣一样的响声,而名曰“风筝”(筝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如李白《登瓦宫阁〉西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唐•鲍溶〈风筝>诗中的意指亦比较明确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张弦难按指,操幔喜当风。
”而高骈的〈风筝>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历来被认为是唐代所写的一首可放飞的风筝诗。
古殿阁檐铃的形制为片或铃状,或单或成排悬挂于槍下。
由于其数量、大小、形制的不同而各自发音,会使其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变化;由风筝所负风琴是由多道琴绦所制,也会在风中“宫商
信任”而“又被风吹别调中”。
但“风筝”一词在唐以前均是指檐铃而言,只以高骈的一首本身意指可作双重理解的《风筝>诗来说明可飞放的“风筝”一词出现于唐代似乎有些勉强,所以在这里暂
且存疑。
在唐代多是将风筝称为鸢、或风鸢、或纸鸢等。
而指现今所放“风筝” 一词的出现,是据明•陈沂所著〈询刍录〉中的记载: “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鸯,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 使风人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可以说这是最为明确的“风筝” 得名缘由与时间之记载了。
而曹雪芹在鉴别〈如意平安图》中,对“风筝”的称谓亦有说明:“风筝之名,由来久矣,并非新称,惟旧时系因缚响器于纸鸢之背,迎风而发清商之音,有类筝鸣,故名“风筝”。
今之京师悉名未带响器之纸鸢为风筝矣。
”
北宋徽宗时代,皇帝赵佶对治理国家大事既无兴趣,又无能力,后于公元1127年被金兵俘获死于五国城。
而赵佶于书画却颇有造诣,书法中的“瘦金体”即为其所创,对风筝又喜爱有加,并在其在位期间编辑了中国第一部风筝谱:(宣和风筝谱》。
据说此书分为上下两册,其中对风筝的材料、扎、糊、绘均有记述,并首次将风筝按事物进行了分类,其分类多为排子(拍子)类和拟形类的软翅类,可惜现在无从得见了。
1987年,在吉林省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了一面北宋时期的铜镜(图1-i),上面铸有当时放飞风筝场景的图案。
其边款阴刻“西京官造”四字,这是一件至今发现最早、极有研究价值的文物,是700多年以前有关风筝的类别、造型、综合的放飞技艺与场景的实物资料。
铜镜直径18.5厘米,镜面均分为四个区,上下、左右两区相对,相对的两区为同类内容图案,每区各有两位放风筝者。
其所选风筝之纹锦为“用‘雁’、用‘日月光
金代
《丨115-1234)风筝镜田 (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mr^\L i u 土) 芒龙身交缠’之 ‘两头芒’以及
‘飞龙在天’之 意义可以证知 其
与皇室婚嫁 有关(2)。
”其时 女
贞尚未称金, 北宋为离其间, 欲
下嫁皇室的 女儿与女贞和 亲
以制辽,选派 了大批的能工
巧匠随
送亲队伍出关,“如唐室文成公主之嫁松
赞干布,带去中 原之先进文化及诸多
工农技艺,以图得其拱卫之故计(3)。
”这面 铜
镜就是当时陪嫁的礼物,其上下两区为放飞大雁风筝的图 案。
古代的婚礼,新郎进新娘家迎亲,先进雁为礼,是为“奠雁”, 亦称为“献雁”。
大雁属一夫一妻制,取其顺阴阳往来,随时南北 而不失其节之意。
鹅与大雁为同类,是将鹅染成粉红色,而为奠 雁以为贽。
铜镜图案中的大雁风筝实际上是放的两串,所表现的是以 两只大雁为代表。
在两串大雁的放线中拉上一条横线,在横线中 间悬放一个本身放不起来的、需要用别的风筝将其带起来的“鱼 龙变化”。
其形状上部为一张口以利进风的大龙头,龙头下面加
一上大下小筒形的鱼身。
放者可对龙头进行操纵,使其在空中动态作不断变化,而称为“鱼龙变化”。
在这里龙为宋而鱼为女贞,实际上是宋对女贞的一种潜在语言:下嫁公主是对女贞的青睐,是提高了女贞的身份与地位,像鱼龙变化一样,女贞高升了。
另一图案为伏羲女蜗。
结构为两个硬拍子,一为“日”,一为“月”,为“日月交辉”;周围加上许多用金银纸所制成的风车,在空中的转动就像四射的光芒,而名为“两头芒”。
此种扎法则始于〈宣和风筝谱>。
硬拍子下部为伏羲女娲造型,亦作为硬拍子尾坠,一人手持规,一人手持矩,以喻天圆地方,二者尾部相交,为阴阳交合。
伏羲女蜗需放两组,在中间亦加放“鱼龙变化”。
由此可见,当时的风筝已经比较普及,而且在总体构思、设计、制作和放飞的技巧操纵方面也有了很高的水平,并把这种民间的技艺进行传播,表明了当时对风筝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
明清两代是风筝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留
下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以风筝为题材的佳作,至今尚可从当时留下的一些绘画与陶瓷、雕刻等工艺品中,看到当时一的风筝样式。
明代画家徐滑在晚年时,就画了一些有关放风筝场景的画作,并题了不少风筝画诗;清戏剧家孔尚任也在<燕九竹枝词〉中借风筝以畅胸怀。
在民间,放风筝也已成为当时的一种节令性民俗活动,北方习惯于在春季公历四月中4、5、6日的清明节期间,到郊外春游放风筝;南方则是在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登高赏菊之日放风筝,据说可以驱灾避疫,还会给人带来“步步高升”的好运,南方现在还是保持着这个节令性的风俗活动。
到了清乾隆时期,曹雪芹将风筝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极至,这也是风筝艺术的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他对风筝的沿革发展,扎糊、绘、放四艺作了系统的归纳整理,首次按风筝的扎法结构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十分精辟的在绘画中加入“光”的绘画理论,这要早于西方的印象派100多年,而且将这种画法应用于风筝之中。
可以说曹雪芹对风筝有了新的理解,
并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
扎燕就是曹公以新的创意,结合了多种扎糊方法而成的一种新的造型和用新的画法所创的一种新的风筝形式,流传至今而长盛不衰,已经成为中国风筝的一种象征。
并且写出了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
然而在曹雪芹所创众多的风筝类型谱式中,扎燕只是其中的一类。
但在曹雪芹以后,风筝的发展呈衰退之象。
现在上海博物馆还保存有一部清末民初,裱装四巨册的《北平风筝谱〉,其分类为沙雁、软翅、排子三大类,并有彩绘风筝图二百幅,包括人物、花鸟虫鱼、组字等等。
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国当时北方风筝的各类样式,以及逐渐由高峰跌入低谷的退化迹象。
在1934年正中书局出版了陈泽风的〈风筝>一书,在书中作者谈到了“锭身”(现称为硬膀——笔者注)的受风泄风的起放之由。
从书中对“锭身”的解释与扎制方法的介绍来看,作者尚沉浸于对风筝“行活”(指一般的商品风筝)的简单性过程描述。
但这毕
竟是当时的一部专讲风筝制作技艺的书,给我们留下了了解当时风筝状况的一些资料。
作为风筝称谓的演化,是因时间、地域、材料的不同而有别, 如削竹木以为鹊的“鹤”、木鸢、帛鸢、鹤子、纸鸢等。
而且还有不少地方的别称,在北方称风筝为“鸢”,而南方则称其为“鹞”。
鸢和鹞都属猛禽类,是鹰的一种。
由此也可以看出,风筝之起源当是以拟形为始,而为得到一个恰当贴切的称谓,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光历程,绝大多数的称谓,都是以材料和原拟形象结合而为名。
“风鸢” 一名的进化,舍弃了对材料的依赖而为名的方法,开始体现了风筝与“风”的关系这一特点,风筝是离不开风的,这也是风筝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风筝”二字,则连其原拟形象的表达亦弃之不用,将风筝所负之响器、由风吹动而发之弦声,来喻比古筝弹奏之弦声,又与“风”作结合而名为“风筝”,不但用词用意准确贴切、颇有雅趣,而且符合了“风筝”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与特色。
在明朝以前大多将风寧
叫做“鸯”,在清末以后“风寧”一词才固定下来,但至今在中国的南方还一直将风筝叫做“鹞”。
木鸢的发展实际上是分为两支:一支发展为以中国风筝为代表的、走艺术化道路的艺术风筝,并一直伴随着有广大群众基础、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风筝普及活动。
也正是在这个雄厚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使风筝走向艺术化的发展。
而且由于地域与风俗习惯上的不同,也形成了风筝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风格,更丰富了风筝的自身语汇,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筝体系。
另一支发展为现今的飞机宇航器等而走向了高科技之路。
据李约瑟博士考证,中国风筝大约在十二世纪一传入欧洲,便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他们站在另一个角度,发现了风筝所独有的特性与巨大的潜能,并把风筝作为一项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这在当时各方面还不太发达的时代,已经是相当先进的科学发明了。
欧洲的科学家们把风筝作为一种科学实验的工具,将其运用在科学领域中,去探索人类
和自然的奥秘。
英格兰的威尔松在1749年利用风筝进行了气象实验;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1752年利用风筝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英美等国用风筝进行空中摄影;英国的马尼克在1901年用风筝作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无线电信号传递实验。
1899年始,莱特兄弟由研究风筝产生升力的原理而发明了飞机。
这距中国发明风筝已有2300年的时间距离了。
在这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中,风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风筝的发明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中国风筝在以前还只是以民间的一种小技而存在,很难登大雅之堂,一直是在一个封闭的圈内时断时续地发展着。
过多的社会动荡,闭关锁国的政策和传统的思维定向,阻碍了中国风筝向多元化的科技方向发展。
就像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外国人用中国人的发明造枪造炮造炸弹,而我们多少年来,则以火药制成烟花炮竹等来为喜庆营造气氛一样,这也确实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风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发展至今,
已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这是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现,风筝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
注(1)吴恩裕著〈曹曾芹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2>、(3)孔祥泽先生与吉林汪玢玲教授的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