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操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实践操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4-10-20T13:57:23.7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7月总第157期供稿作者:毛秀球[导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毛秀球福建省德化县三班中学362501
摘要:《课标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我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操作主动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加强课堂操作,加深知识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如我在“无理数”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纸片剪裁出边长为1的两个正方形;然后要求他们将这两个正方形用剪、拼的方法组成一个大正方形;提出问题:拼出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边长又是多少呢?接着剪裁出两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用同样的方法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继续要求同学们思考:这次剪拼出的大正方形,面积、边长又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计算,发现这类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我们没有学过的一种数来表示,教师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二、学生主体性要突出
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时,老师设疑:“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调动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六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调动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由学生为主体,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养成学生动手习惯,开发学生“再创造”潜能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几学期的实践中很快就养成了动手操作的习惯,如:老师在提出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时,学生很快意识到老师要带我们到室外去实践,他们马上按学习小组分工,准备测量用的工具——小镜子,标杆,皮尺等。当要进行“俯角”“仰角”的学习时,有学生已经自觉制作好了简易的测角仪。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入手,没有动手操作就没有发现也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会寻找数学规律的学习途径,数学教育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四、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活动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不能再只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放在如何设计、组织教案以及如何讲解上;不能再仅仅满足于书籍、报刊以及各种教学设备之类的学习资源。而是要关注于如何提供学生学习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情感资源、计算机网络资源),把时间、精力集中在如何引导学生简化、利用各种资源所必需经历的实际操作上,使学生处于一种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利用的学习环境之中。
五、鼓励合理的结伴学习
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施行着学习小组学习的活动组织形式,但实际中这种形式往往被学生用于相互交流核对答案以准备教师提问、或被教师利用为活动型课堂教学的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或者用于教师无法立即解答的问题而采用的延时办法……而且分组本身可以说多少也带着教师分好工的“行政命令”痕迹。因此,在不同的学习内容条件下,不同兴趣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就可以分成组织与形式不固定不统一的小组,而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准备接受各小组的邀请,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参与结伴学习,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现成方法的“储蓄所”;教师在授课前则应该把精力、时间放在如何安排学习小组、规划如何分工合作以及合理利用学习资源的准备上,其中也可以包含着如何给喜欢自我定方向,自我实施学习方式的学生留有自己决定学习方式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