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4.做太阳系模型》word教案(2)
做太阳系模型-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做太阳系模型-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 学习目标
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行星的运行轨迹,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制作能力。
2. 学习内容
太阳系模型的制作。
3. 学习步骤
第一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1.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太阳系的视频或图片,通过观察和了解,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各行星的运动轨迹。
2.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太阳系的组成,列出太阳、行星、卫星等构成要素。
第二步:制作太阳系模型
1.准备制作材料,包括棉球、铁丝、彩纸、颜料、胶水等。
2.策划制作计划,确定太阳系模型的尺寸和比例,按照比例把行星的大小和距离确定下来。
3.制作太阳:用棉球包裹铁丝,做成一个球形,然后上色。
4.按照比例确定行星的距离和大小,用彩纸把行星包裹起来,再把行星系用铁丝固定在丝线上。
5.将行星系固定在太阳周围,形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第三步:讲解和展示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同时讲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行星的运行轨迹。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问题和认识。
4. 教学评价
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行星的运行轨迹,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制作能力。
教师应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展示讲解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地球、月亮等在行星运动中的地位。
2.学习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
3.学会制作简单的太阳系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的能力。
2.操作、制作的能力。
过程目标:1.培养探究、合作和提问的习惯。
2.珍惜自己的创造和成果,共同分享学习感受。
教学重点:1.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
2.掌握制作简单的太阳系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
2.能够用制作太阳系模型,达到对太阳系的深刻认识。
教学准备:1.教师:教案、PPT、物品准备(黄色丝带、白色丝带、两个绕线轮、两枚球体等)2.学生:完整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Step1:热身1)开局:学生围成一个圆形,教师一边抛给学生一颗球,一边发问“谁知道发出这个球的力是什么?”学生回答引出本课新授知识——太阳系。
Step2:新课呈现1)教师播放PPT,学生认真观看,听取老师介绍太阳系:太阳系是一颗星球(太阳)和围绕它的天体(行星,卫星、流星等)组成的一个大系统。
2)通过对太阳系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内部构造、运行方式以及地球等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3)教师向学生们展示太阳系模型,并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模型的制作方法。
4)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太阳系是一颗星球和围绕它的天体组成的一个大系统,想要深入了解太阳系,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它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Step3:实操环节1)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
2)教师通过PPT进行演示,指导学生们如何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所需材料,以达到创意性、交流性。
3)制作完成后,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学生也可以互相交流、品评,相互学习。
4)教师给学生贴心准备相册,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拍照上传,并列出自己设计的太阳系模型构思草图,点评自己的作品,收获,以便巩固和分享经验和乐趣。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小学六年级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比较重要的一年级,也是学生了解太阳系的重要时期。
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是一节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太阳系知识的课程。
本教案以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为基础,提供科学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授课和带领学生探知太阳系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太阳系的概念、太阳系内部各行星的名称、行星的轨道和顺序。
2.技能目标: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分析太阳系内部行星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索和了解太阳系,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概念及各行星的名称;•行星的轨道和顺序;•制作太阳系模型。
2.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各行星特点的了解;•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操作。
四、教学程序与内容安排1.引入(5分钟)老师利用数字媒体设备,播放太阳系的视频,通过引入视频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概念,激起学生对太阳系的好奇和兴趣。
2.探究(20分钟)(1)口头交流老师分组让学生相互询问并分享各自发现的太阳系知识。
这一环节能够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分享,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太阳系的理解。
(2)制作太阳系模型老师发放所需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材料并分组让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模型制作过程中,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加深对各行星特点和轨道的理解。
3.总结(15分钟)(1)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各自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并在结语时报告自己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心得和收获。
(2)回答问题老师针对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答疑。
(3)评价老师对学生的太阳系模型,以及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所表现出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成果展示中积极发言和展示。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制作太阳系模型的过程,写出模型制作心得体会。
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安全问题在制作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刀具、胶水等物品,请大家注意安全。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太阳系》教学设计
星、彗星、流星等。
同时,有的同学又提出了想去深入了解八大行星的新问题。
教师过渡语: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学一定都产生了共鸣。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具体有哪些特点?其中最大的行星、最小的行星是哪颗?离太阳最近、最远的又分别是哪一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八大行星,具体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介绍以及太阳系8颗行星的有关数据】教师引导: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获取了很多有关八大行星的相关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再结合前期搜集的资料尝试着制作“行星身份证”,可以几位同学分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
大家准备笔、硬卡纸和剪刀,动手来试一试。
【ppt出示“行星”身份证】【预设学生回答】学生1:我重点制作了“水星身份证”。
赤道直径是4880千米,到太阳的距离是5800万千米。
具体特点是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它没有自己的卫星。
由于离太阳最近,水星上白天气温很高,赤道区,正午时温度高达430摄氏度,到了夜间,温度一直降到零下173摄氏度。
日夜温差达600摄氏度。
水星是个没有空气、没有水、也没有生物的干燥世界。
学生2:对土星特别感兴趣,因为它是太阳系最漂亮的。
我制作了“土星身份证”。
土星的赤道直径是120500千米,到太阳的距离是142900万千米。
土星最显著的特点是它那舒展而美丽的光环。
光环不仅光彩夺目,而且使得个单位不统一,需要我们分别按不同的标准来进行缩小。
学生3:你们说的都对。
但按照什么标准来缩小这些数值呢?学生4: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地球。
如果以地球大小为一个标准,其他行星的大小是不是就好计算了呢?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不仅全面,而且思路清晰,积极动脑筋想到的办法也不错。
按照同学们所说,我们先来看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一组数据,如果把地球的赤道直径作为1个长度单位,其他行星相对于地球的大小分别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动脑筋算一算,并将计算的结果记下来。
同学们是否听明白了,也可以动笔计算一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做太阳系模型鄂教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个部分进行太阳系模型设计,后一个部分进行太阳系模型制作。
在设计太阳系模型的活动部分中,教材提出了根据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特点,简要地画出太阳系的图,并把它表达在教材第43页上的空白处。
这里教材指导学生举行绘画的目的是让同学明白行星间的位置关系,而非表达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因为在宽不过15厘米的方框里,即使将水星到太阳的距离缩小到0.6厘米,而海王星离太阳的距离就是约50厘米,课本上这个方框是无法将它们同时画下来的。
另外,如果按相同的比例缩小这两个行星,这两颗行星的直径大小就变成只有约0.0005毫米和约0.0002毫米,这在纸上也是是无法画出来的。
因此在课本上表达出它们之间的位置顺序关系就可以了。
在设计部分的活动中,为了引导学生做好制作模型之前的准备,在教材第43页以卡通人物对话的方式引发同学思考建立模型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的问题:1.八颗行星的运动轨道大致在一个平面;2.要弄清行星的位置和大小;3.找到合适的材料。
在制作部分的活动中,教材在第44页不仅给出了制作模型的基本步骤,还以图片的方式展现了八大行星之间的大小关系,而这里展示的行星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是科学合理的。
表面上看,这一课对建模的要求比较简单,但只要对照书中的数据表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一个建模活动有相当大的难度。
最大的难度体现在建模时,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处理,比如如何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天体间的距离。
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建立这样一个太阳系模型呢?主要是想借助模型,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一个新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认识月相成因、认识日食和月食成因等活动过程中,可能已经初步学习过如何来建立一个模型,而本课虽然同样是建立模型,但做太阳系模型与一般建立模型不同的是,做太阳系模型是根据数据来建模型。
1.如果把水星的大小看做1倍,那么水星到太阳的距离就是多少?(118885.2厘米)2.如果给你桌面大小的地方,你能真实模拟出太阳系吗?为什么?小结:通过对以上两种数据的建模你对太阳系有何体会或发现?(在课堂上我们只能近似模拟。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做太阳系模型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做太阳系模型》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做太阳系模型》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14做太阳系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
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鄂教版小学科学教学课件六年级下册《14.做太阳系模型》
•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 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 系模型。
•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 学习的一种方式。
•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 己的作用。
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分布有什么特点?
• 太阳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中所有的 天体紧紧地控制在他自己周围,使它们井 然有序地围绕自己旋转.
流星是怎么回事?
• 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 叫做流星体.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 擦发生了光和热,最后被燃尽成为一束光,这 种现象叫流星.(如果没有燃尽就是陨星).通 常所说的流星指这种短时间发光的流星体.
画一画太阳系图
• 太阳系的行星、彗星灯天体,为什么不停 地围绕太阳转动?
• 因为有万有引力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质量相同两颗星回相互环绕,但太阳质量 巨大,所以其他星体无法撼动太阳,只能绕 着他转 。
为什么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
• 彗星是一种形态变化非常奇特的天体.当它 在晴朗的夜空中出现的时候,头部尖尖,拖着 一条像扫帚形状的又长又亮的“尾巴” , 受到太阳风的压力,彗头中气体和尘埃物 质大量向外散逸,这样就形成长长的慧尾 ,因此慧尾的方向总是背向太阳的。
【2019-2020】鄂教版小学科学六下《14做太阳系模型》word教案(3)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鄂教版小学科学六下《14做太阳系模型》word教案(3)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做太阳系模型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二、教学准备1.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2.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三、教学建议第一课时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
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
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
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背景介绍《做太阳系模型》是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的一节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希望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掌握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并能够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太阳系模型。
教材及教辅: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做太阳系模型》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的天文学知识,但对于太阳系模型仍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制作模型更好地理解太阳系模型。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能够制作太阳系模型,更好地理解太阳系模型;•能够讨论太阳系和地球的关系。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来更好地理解太阳系模型。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制作太阳系模型,并通过模型更好地理解太阳系模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如何让学生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来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本节课采用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来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手段是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合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步: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奥秘。
第二步: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太阳系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记录下来。
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讨论,确保学生思路清晰。
第三步:实践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
第四步: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并向全班介绍模型的构成和制作方法。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模型。
第五步: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太阳系和地球的关系,并记录下来。
教师辅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步: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做太阳系模型
做太阳系模型【教学目标】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难点: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一、设计太阳系模型(一)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二)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三)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四)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五)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六)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1.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七)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
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八)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
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做太阳系模型-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做太阳系模型-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前言太阳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太阳系的相关知识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的特点,还需要了解行星之间的位置关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的特点及位置关系;2.学会使用自主动手的方式对太阳系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1.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的特点;2.制作太阳系模型。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示范法;3.实践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5.1 了解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的特点及位置关系首先,老师可以讲解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的特点及位置关系。
内容可以包括:•太阳系共有八个行星,按照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各个行星的特点:如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金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热的行星等等;•各个行星之间的距离及位置关系。
5.2 制作太阳系模型1.准备材料制作太阳系模型最基本的材料就是彩纸和橡皮泥,此外还需要牙签、剪刀、铅笔等。
2.手工制作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用黄色橡皮泥做出太阳的形状,放在一边备用;•然后用红色、绿色、蓝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分别做出各个行星的形状;•接下来,用牙签把橡皮泥行星串在一起,注意行星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间距;•最后,把太阳和橡皮泥行星用牙签连接起来,制作完成。
注:如果有余力,可以加入卫星或者彗星等其它天体。
5.3 展示和讲解等到每个学生都做好了太阳系模型,可以请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对自己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思考分享给大家。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让学生在家制作一份太阳系模型,并写一个小小的总结或者反思,分享制作的过程中的想法和收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分享,学生不仅了解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做太阳系模型》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行星的排列顺序,能够正确制作太阳系模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制作太阳系模型所需的材料,如彩纸、铜线、球状物等;•PPT演示:准备相关图片和动画,用于讲解太阳系的知识和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步骤;•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些常见的材料,如彩纸、铜线等。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提出问题:夜空中的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学生进行讨论并尽可能给出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对宇宙的探索非常感兴趣?3.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演示,给学生介绍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和行星的特点等。
•讲解太阳系行星的排列顺序,帮助学生记忆。
•搭配适当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的运动轨道。
3.3 制作太阳系模型(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2-4人组成。
•向学生展示制作太阳系模型的过程和步骤,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学生根据指导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协助,解答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3.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完成后,让他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
•学生可以简要介绍自己模型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对其他小组的作品提出问题和建议。
3.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结合学生展示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的知识要点和制作模型的步骤。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思考,如太阳系外还有哪些未知的星体等。
4.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撰写一份关于太阳系的小报告,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太阳系行星的排列顺序等。
《做太阳系模型》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做太阳系模型一、教学目标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
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
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六年级科学教案:自制太阳系模型指南
六年级科学教案:自制太阳系模型指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 各行星的基本特征: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2. 难点: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如何使模型更具创新性和科学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太阳系资料、制作模型的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制作模型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基本特征,以及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3. 示范:教师展示制作太阳系模型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制作要求。
4.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展示: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太阳系模型,评价模型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6.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太阳系的科学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学现象。
六、教学延伸1. 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更多关于太阳系的资料,了解太阳系的历史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2. 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天体模型,如月球、彗星等。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基本特征以及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师强调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学现象。
八、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基本特征。
2. 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太阳系模型,为下一节课的展示做好准备。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总结本次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如何调整教学策略。
六年级科学教案:自制太阳系模型指南
六年级科学教案:自制太阳系模型指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手工制作太阳系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太阳系的图像,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基本特征。
自制太阳系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对太阳系结构的深入理解和模型的创新制作。
三、教学准备:太阳系图片、行星特征资料、制作材料(如纸板、彩纸、颜料等)。
剪刀、胶水、直尺、画笔等制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太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太阳系的组成。
提问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片,讨论各行星的特征和位置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行星,研究其特征,并准备制作该行星的模型。
3. 制作活动:学生根据研究的结果,使用纸板、彩纸、颜料等材料制作行星模型。
教师提供制作指导,鼓励学生创新和发挥想象力。
4. 展示与交流:每组介绍自己的模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思考。
五、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自制太阳系模型的制作,并提交模型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模型作品和反思文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学生探索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如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太阳系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七、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想象力,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作。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年级科学教案:太阳系模型的制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六年级科学教案:太阳系模型的制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太阳系模型的制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介绍太阳系模型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
在六年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太阳系这个话题,因此制作太阳系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这篇文章将介绍太阳系模型的制作方法,并探讨太阳系模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制作太阳系模型1.材料准备制作太阳系模型前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这些材料包括彩色纸、剪刀、笔、胶水、色彩筒等。
其中,彩色纸和彩色胶水是最常用的材料。
2.绘制画线太阳系模型制作的第一步是将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绘制出来。
用一块彩色纸绘制太阳,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纸绘制其他行星。
行星的大小应该与距离太阳的距离成比例。
因此,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应该按照比例划分。
3.剪切行星制作完成后,应将太阳和各个行星按照比例剪切成对应的形状。
在太阳和行星上分别标注行星的名称。
4.制作轨道下一步是制作太阳和各个行星的轨道。
在一张白纸上,绘制一个圆形,作为太阳系的轨道。
根据比例将各个行星的历史轨道绘制在白纸上。
5.安装行星和太阳将太阳和行星按照比例安置到它们在轨道上的正确位置。
可以将它们粘在彩色筒上,以便在模型上更方便地移动它们的位置。
太阳系模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太阳系模型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有助于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造和运动。
此外,太阳系模型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联系。
1.物理学太阳系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
特别是,它有助于学生们了解引力和运动的原理,并让他们了解这些原理如何应用于真实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中。
2.数学制作太阳系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比如,模型上的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简单的比例关系来计算。
这有助于学生们深入理解几何概念和比例关系。
3.地理太阳系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地理。
通过了解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温度和光照条件,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其他星球之间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做太阳系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
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
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
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
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
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
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
(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米、1
4.3米、28.8米和4
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
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
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