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例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例谈
摘要: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和深化,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和接受与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是不同的。教师要找到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忆旧纳新的互渗法、观乎人文的迁移法、锱铢必较的研究法、品察万物的体验法等。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是许多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目的,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包括许多理工科的学生都在学习。从知识传播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和深化;从人文素质教育角度来讲,大学语文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由于没有高考的压力,且有较宽裕的时间,加之年龄的增长,其思想、心智、为人处事也都渐趋成熟。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接受不再是“应试”的紧张准备,而是本着理解、体会、感悟的态度去学习的。他们容易将自己的现实人生、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同文章结合起来,掩卷沉思,对号入座,或认同,或否定,不一而足,从而得出己见。可见,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和接受与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讲授大学语文要找到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举例阐述几种教学方法。
一、忆旧纳新——互渗法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许多经典篇目,涵盖古今中外,遍及各大名家。大学语文教材同样也选取了许多名家的名篇。不同阶段的语文教材,选篇确有重复,但也有很多差异。教师在讲授选篇重复的作品时,要让学生回忆起中学时所学过的该作家的相关作品。一方面可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全面了解该作家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学生都学过陶渊明的作品,诗如《归园田居》、《饮酒》,文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作品中所展现的隐居田园的生活方式和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可谓深入人心,这也是陶渊明作品风格的主流。但陶渊明也有被称为“金刚怒目”(鲁迅语)的另一类诗,如《咏荆轲》。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诗感受到陶渊明的另一面,这可以改变学生对一个作家固有的印象。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既要勾起学生对中学所学的回忆,又要丰满、还原一位作家的全貌,这样也可避免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单一性、模式化,增强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意识。
再如,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材里向来都占较大比重。学生在中学时代所学的《社戏》、《祝福》、《药》、《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如何,它客观上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经历。但事实上,中学生对鲁迅作品总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觉得思想不好理解,语言生涩难懂。有的学生认为“周树人”和“文言文”有同样的难度。但鲁迅思想的深邃和作品的伟大我们是避不开的。中学时代学生在鲁迅的小说集、杂文集以及所学文章中主要了解的是创作背景、思想内涵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在大学语文里,教师可以通过“别人眼中的鲁迅”来使学生走近他、了解他,也能让鲁迅以更加生动的形象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许广平笔下的鲁迅,鲁迅与青年们的故事,名人眼中的鲁迅等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看清楚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从而改变“其人遥远、其文生涩”的刻板印象,增强作家本人在生活中的真实感。通过渐进的渗透,由“知其人”到“读其文”,就会产生不同以往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上,忆旧可以引发纳新的热望,纳新也会改变旧有的印象。教师要好好利用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和扩展这一特点,运用这种互渗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观乎人文——迁移法
《周易》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理应扛起人文教育的大旗。大学语文教学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品格等因素的变化将所学的文章迁移。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经验阅历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及其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像《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体会得更加深刻。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宗教》,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一个事物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看似与其毫无关联的其他事物的巨大变化。针对这样的文章,教学重点便不在于文章本身的结构、写法、语言等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与物、物与物的内在联系,树立偶然背后有必然的哲学观,增强天下人管天下事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大学生成熟的心智更有利于理解这样思想性较强的文章。
迁移法的另一个作用是引导学生辨析文章的时代价值,并向积极的方向迈进。北岛的《回答》是20世纪朦胧诗派的杰出代表,其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成为经典语句。但此诗是对那段动乱、扭曲时代的控诉。头两句被传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切中要害、一语中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将它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相联系。现实中的负面因素影响到学生,使他们产生一些消极思想,或以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为有能力,或以扰乱公序、颠覆良俗为常态,这些都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迁移。这种迁移要求教师考虑到学生思想的多面性和行为的可能性,及时封堵学生思想意识中的“蚁穴”,引导其积极思维。再如,大学语文教材大都选《老子》。《老子》一书堪称经典,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里面所体现的朴素辩证法让后人感佩。“大器晚成”(《老子》第四十一章)往往可以激励后进者,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子》中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今天看来,社会发展进步是必然的,是无法阻挡的,而个人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返璞归真”的思想可能会削弱个人奋斗的动力,“大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一章)只能是弱者无奈的表现。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要立足长远。学生读文章的多少不能代表他们所受思想教育的优劣。教师必须将死的文字变成活的思想,将活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观乎人文”的迁移法才能成为好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