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
第七课句法(上)
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
的行为状态。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
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
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
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
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
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
(1)使动关系。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
兼语句。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
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
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
泰山而小天下”(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名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不徥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
(3)服务关系。指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服务的,可以用“替,”或“为,”来理解。例:“晋解张御郤克”;“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请以赵之十五城为秦王寿”。
(4)与事关系。使宾语所表示的人得到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加“给”来理解。例:“宋
百牢我”;“以其兄之子妻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5)目标关系。表示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某种行为是对谁或向谁而发,可加“对”“向”来理
解。例:“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孳孳求奸,不如礼贤”。(6)工具关系。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工具,可以按“用,”
来理解。例:“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7)原因关系。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按“因为,”
来理解。例:“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①当“弗”“勿”“不”“毋(无)”“未”“莫”这几个否定词与及物动词搭配的时候,该及物动
词可以带宾语。如果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总是分布在动词之后,而如果宾语时人称代词
或指示代词,往往分布在动词的前面、否定词的后面。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当指示代词宾语前置加标记助词“之”时,总是位于否定词之前。例:“吾斯之未能信”;“是
之不忧,而何以田为”。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许子奚为不自织”;“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王者孰谓?”(3)代词“是”“此”“斯”作宾语前置。
①作动词宾语直接前置。例:“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唯马首是瞻”;“唯你是问”。
②用“之”标记。例:“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其斯之谓与”。
③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慧者
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4)其他宾语前置。
①用“之”“是”“斯”“兹”“焉”“彼”等做标记。例:“其我之谓也”;“岂不谷是为?”;“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②作介词“以”或“与”的宾语前置。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鸟兽不
可与同群”。
5、介词短语的位置。介词短语即介词及其宾语构成的短语,不同的介词短语的具体分布位置主
要不取决于介词短语与谓语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而取决于介词的不同。(例略)
6、数量词修饰名词的分布位置。数量词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例:“王宾文武丁伐十人”;
“俘人十有六人”。
7、通假字:
(1)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这里的字音是指通假现象出现时的读音。
(2)除了音同音近,还需确有其证。就是说在古籍中能找到若干相同证据,以证明某字通假情
况属实。
第八课句法(下)
1、古代汉语中不同类的体词谓语句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主要是“也”字的用于不用有差异。
2、体词谓语句是指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充当句子谓语的句子。它与通
常所说的判断句不是一个概念,它包括判断句,也包括说明、描写、列举和表示原因等体词作
谓语的句子。
3、古代汉语的体词谓语句的语义类型:
(1)表示判断。主谓间可加“是”字理解,句末多“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子诚齐
人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2)表示比况。主谓间可加“如”“像”“好比是”等理解。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夫鲁,齐晋之唇”。
(3)表示说明或列举。主谓间可加“数”“归”“是”“有”等理解。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牛羊父母,仓
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
(4)表示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某种特征的描写。翻译时加动词,句末无“也”。例:“卫文
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5)表示数量。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