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方检验【统计学】

合集下载

卡方检验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卡方检验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公式
根据不同的理论分布,拟合优度 卡方检验的公式也有所不同,但 基本思路是计算样本数据与理论 分布之间的差异程度。
应用场景
例如,判断某地区居民的身高是 否符合正态分布。
03 卡方检验在统计学中的应 用场景
分类变量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它们 是否独立。通过卡方检验可以比较观测频 数与期望频数的差异,从而判断两个分类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或因果关系。
公式
与独立性卡方检验类似,但计算的是同一观察对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际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的差异程度。
应用场景
例如,判断某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的疗效是否一致。
拟合优度卡方检验
定义
拟合优度卡方检验用于检验一个 样本数据是否符合某个理论分布 或模型。假设有一组样本数据, 拟合优度卡方检验的目的是判断 这组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二 项分布等理论分布。
数据来源
市场调查中的消费者数据,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收 入等信息以及他们对某一产品的评价和偏好。
分析方法
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消费者群体对同一产品的偏好程度 ,判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解释
如果卡方检验结果显著,说明不同消费者群体对同一产品 的偏好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结果不显著,则说明消费 者偏好较为接近。
它通过计算观测频数与期望频 数之间的卡方值,评估两者之 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显著 性。
卡方检验常用于分类数据的分 析,如计数数据和比例数据。
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
1 2
基于假设检验原理
卡方检验基于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首先提出原 假设和备择假设,然后通过样本数据对原假设进 行检验。
比较实际观测与期望值
要点二
自由度

生物统计学—卡方检验

生物统计学—卡方检验

独立性检验
步骤: 1. 提出无效假设,即认为所观测的各属性之间
没有关联 2. 规定显著性水平 3. 根据无效假设计算出理论数 4. 根据规定的显著水平和自由度计算出卡方值,
再和计算的卡方值进行比较。 如果接受假设,则说明因子之间无相关联,
是相互独立的 如果拒绝假设,则说明因子之间的关联是显
著的,不独立
一、2X2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
设A、B是一个随机试验中的两个事件,其中A可能
出现r1、r2个结果,B可能出现c1、c2个结果,两 因子相互作用形成4个数,分别以O11、O12、O21、 O22表示,即
2X2列联表的一般形式
r1 r2 总和
c1 O11 O21 C1=O11+O21
c2 O12 O22 C2=O12+O22
解:(1)假设 H0 : 鲤鱼体色F2性状分离符合3:1 对 H A : 鲤鱼体色F2性状分离不符合3:1
(2)选取显著水平 0.05
(3)检验计算: 计算鲤鱼体色的理论值
体色 F2理论尾数
青灰色 1201.5
红色 400.5
总数 1602
k
cc2 i 1
Oi Ei
0.5 2 301.63
1
2
2
xx
将样本方差代入,则:c
2
(k
1) s 2
2
其c2服从自由度为(k-1)的卡方分布
卡方函数的使用
假设
H 0:
2
2 0
,
适用右尾检验 ,其否定区为: c 2 c2
假设
H
0:
2
2 0
,
适用左尾检验
,其否定区为:
c
2
c2 1
假设

统计学-第十二章卡方检验

统计学-第十二章卡方检验
总体分布形态已知或可假 定,通常假设观察频数服 从多项分布。
避免误用与误判的建议
充分理解卡方检验的原理 和适用条件,避免在不满 足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结合专业知识判断观察频数与 期望频数的差异是否具有实际 意义,避免过度解读统计结果 。
ABCD
在进行卡方检验前,对数据 进行充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了解数据的分布特点。
统计学-第十二章卡方检验
目 录
• 第十二章概述 • 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 • 卡方检验的应用场景 • 卡方检验的步骤与实现 • 卡方检验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 实例分析与操作演示
01
第十二章概述
章节内容与目标
01
掌握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假设检验流程
02
了解卡方检验在不同类型数据中的应用
能够运用卡方检验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THANK YOU
卡方分布及其性质
卡方分布的定义
若$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X_1, X_2, ldots, X_n$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则它们的 平方和$X^2 = sum_{i=1}^{n}X_i^2$服从自 由度为$n$的卡方分布,记为$chi^2(n)$。
期望和方差
$E(X) = n$,$D(X) = 2n$,其中$X sim chi^2(n)$。
运行分析
点击“确定”按钮,运行卡方检验分 析。
结果解读与报告撰写
结果解读
根据卡方检验的结果,判断各组分类数据的 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显著性水平 。
报告撰写
将分析结果以文字、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呈现 出来,包括研究目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 、卡方检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同时,需要
注意报告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26/94
(一) 多个样本率比较
例3 某研究者欲比较A、B、C 三种方案治疗轻、中度 高血压疗效,将年纪在50~70岁24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 者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采取三种方案治疗。一个疗程 后观察疗效,结果见表11.4。问三种方案治疗轻、中度 高血压有效率有没有差异?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29/94
④ 确定P值
υ=(3-1)(2-1)=2,查 2 界值表得P<0.01。
⑤ 下结论
因为P<0.01,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收 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可认为三种方案治疗轻 、
中度高血压有效率不等或不全等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30/94
例 某市重污染区、普通污染区和农村出生婴儿致畸情 况以下表,问三个地域出生婴儿致畸率有没有差异?
① 建立假设 H0:π1=π2 H1:π1≠π2
② 确定检验水准
α=0.05
③ 计算统计量 2 值
2(2 62-73 6-7 1/2 )27 12 .7 5 3 33 86 29
④ 确定P值
υ=(2-1) (2-1)=1,查 2界值表得P>0.05。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24/94
⑤ 下结论 因为P>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甲、乙两疗法对小 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治愈率不等。
9/94
TRC
nR nC n
n R 为对应行累计
n C 为对应列累计
n 为总例数。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10/94
表1 两药治疗消化道溃疡4周后疗效
卫生统计学卡方检验
11/94

卡方检验的计算公式

卡方检验的计算公式

卡方检验的计算公式卡方检验是一种在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联。

那咱们就先来瞅瞅卡方检验的计算公式到底是啥。

卡方检验的计算公式是:\(\chi^2 = \sum \frac{(O - E)^2}{E}\) 。

这里的“\(\chi^2\)”就是咱们说的卡方值啦。

其中,“\(O\)”表示实际观测值,“\(E\)”表示理论期望值。

我给您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咱们想研究一下,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偏好和他们的性别有没有关系。

咱们把学生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课外活动呢,分成运动、阅读、艺术这几类。

通过调查咱们得到了实际的参与人数,这就是“\(O\)”。

然后呢,根据总体的比例,咱们能算出每个组在每种活动中理论上应该有的人数,这就是“\(E\)”。

就拿运动这一项来说,假设咱们调查了 200 个学生,其中 120 个男生,80 个女生。

实际观察到有 80 个男生喜欢运动,40 个女生喜欢运动。

按照总体比例,如果男生和女生对运动的喜欢没有差别,那理论上应该有 120×(80 + 40)÷ 200 = 72 个男生喜欢运动,48 个女生喜欢运动。

这 72 和 48 就是“\(E\)”。

而实际的 80 和 40 就是“\(O\)”。

然后咱们把每个类别(运动、阅读、艺术)的“\((O - E)^2 / E\)”都算出来,再加在一起,就得到了卡方值。

卡方值算出来以后呢,咱们还要去对照卡方分布表,根据自由度和咱们设定的显著性水平(比如 0.05),来判断这个卡方值是不是足够大,从而得出两个变量之间是不是存在显著的关联。

在实际运用中,卡方检验可有用啦!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想了解学生们对于新开设的兴趣课程的选择是否和他们所在的年级有关。

我们就用卡方检验来分析。

那时候,大家都忙得晕头转向,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然后再进行计算。

我和同事们对着那些数字,眼睛都快看花了。

不过当最后得出结论,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兴趣课程选择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是没得说!总之啊,卡方检验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多琢磨琢磨,多拿实际例子练练手,就能熟练掌握,为咱们的研究和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

卡方检验x2计算公式

卡方检验x2计算公式

卡方检验x2计算公式卡方检验(χ²检验)在统计学中可是个相当重要的工具呢,尤其是在处理分类数据的时候。

它能帮我们判断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联。

那咱就先来瞅瞅卡方检验的 x²计算公式是啥。

卡方检验的 x²计算公式是:x² = Σ [ (实际频数 - 理论频数)² / 理论频数 ] 。

这里面的“Σ”表示求和,就是把所有格子的计算结果加起来。

实际频数就是咱们观察到的数据,而理论频数呢,是在假设两个变量没有关联的情况下,期望得到的频数。

比如说,咱们来假设一个小场景。

学校要调查同学们对不同学科的喜爱程度,分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

实际调查的结果是喜欢语文的有 30 人,喜欢数学的 25 人,喜欢英语的 45 人。

那咱们先假设这三个学科被喜欢的概率是一样的,也就是理论上喜欢每科的人数应该是(30 + 25 + 45)÷ 3 = 33.33 人。

然后咱们就可以用卡方检验的公式来算算啦。

对于喜欢语文的,(30 - 33.33)² / 33.33 ,对于喜欢数学的,(25 - 33.33)² / 33.33 ,喜欢英语的,(45 - 33.33)² / 33.33 ,最后把这三个结果加起来,就是卡方值啦。

通过这个卡方值,再对照相应的自由度和显著性水平,就能判断出同学们对这三个学科的喜爱是不是真的有差别。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研究不同地区的学生近视率有没有差异。

咱们选了 A 地区和 B 地区,实际调查 A 地区近视的有 80 人,不近视的120 人;B 地区近视的 100 人,不近视的 100 人。

假设两个地区近视率相同,那理论上 A 地区近视人数应该是(80 + 100)÷ 2 = 90 人,不近视的 110 人;B 地区也是一样。

接着算卡方值,对于 A 地区近视的,(80 - 90)² / 90 ,不近视的(120 - 110)² / 110 ;B 地区也这么算,最后加起来。

医学统计学——卡方检验

医学统计学——卡方检验
趋近于正态分布。
• ⑵χ2分布具有可加性:如果两个独立的 随机变量X1和X2分别服从ν1和ν2的χ2分 布,那么它们的和(X1+X2)也服从(ν1+ ν2)的χ2分布。
χ2 界值
• ν确定后,如果分布曲线下右侧尾部的 面积为α时,则横轴上相应的χ2值就记 作χ2 α,ν ,即χ2界值。其右侧部分的 面积α表示:自由度为ν时, χ2值大 于界值的概率大小。χ2值与P值的对应 关系见χ2界值表(附表6)。χ2值愈大,P 值愈小;反之,χ2值愈小,P值愈大。
• T22=(c+d)×(1- PC)=(c+d)×(b+d)/n = 56×17/112=8.5
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 χ2检验实质上是检验A的分布与T的分 布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χ2越小,表
明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越接近。
• 若检验假设成立,则A与T之差不会很 大,出现大的χ2值的概率P是很小的, 若P≤α,就怀疑假设成立,因而拒绝 它;若P>α,则没有理由拒绝它。
不同自由度的χ2分布曲线图
图 8-1 不同自由度的χ2 分布曲线图
二、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 例8-1 某中医院将112例急性肾炎 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西药和 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结果见表8-1, 问两种方法的疗效有无差别?
表8-1 两种方法治疗急性肾炎的结果
组 别 治愈例数 未愈例数 合计 治愈率(%)
例8-2
• 某医师将门诊的偏头痛病人随机 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针灸和药物 两种方法治疗,结果见表8-3 , 问两种疗法的有效率有无差别?
两种疗法对偏头痛的治疗结果
疗 法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合计 有效率(%)
针 灸 33(30.15) 2(4.85) 35 94.29

定性数据分析——卡方检验

定性数据分析——卡方检验

定性数据分析——卡方检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是统计学中用于检验两个定性变量之间关联性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差异是由于随机因素导致的还是由于真实的关联性。

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实际观察到的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在卡方检验中,我们首先要计算期望频数,即假设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关联时,我们预计每个组别内的频数应该是多少。

然后,我们计算实际观察到的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加总得到一个卡方值。

最后,我们将卡方值与自由度相结合,使用卡方分布表来确定检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卡方检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拟合优度检验(goodness-of-fit test)和独立性检验(independence test)。

拟合优度检验用于确定观察到的频数是否与预期的频数相匹配。

它在比较一个变量的分布与一个预先给定的理论分布之间的差异时非常有用。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来检验一个骰子是否公平,即骰子的六个面是否具有相等的概率。

独立性检验用于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两个变量是否独立,即它们的分布是否相互独立。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来确定男性和女性之间是否存在偏好其中一种产品的差异。

在进行卡方检验时,我们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

首先,两个变量必须是独立的,即每个观察值只能属于一个组别。

其次,每个组别中的观察值必须相互独立。

最后,期望频数应该足够大,通常要求每个组别的期望频数大于5卡方检验的结果通常以p值的形式呈现。

p值表示观察到的差异是由于随机因素导致的可能性。

如果p值小于预先设定的显著性水平(通常为0.05),则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变量之间存在关联。

在实际应用中,卡方检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来确定广告宣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偏好程度,或者员工对不同工作条件的满意度。

医学统计学-卡方检验

医学统计学-卡方检验
医学统计学-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比较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它 在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假设、推断总体特征以及 分析类别变量的相关性。
卡方检验的定义和原理
卡方检验是一种基于卡方分布的统计检验方法。它基于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 的差异来判断样本数据与理论分布的拟合程度。
卡方检验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 卡方检验只能验证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性,不能验证因果关系。 • 卡方检验对样本足够大和数据分类合理的要求比较严格。 • 卡方检验结果受样本选择和观察误差的影响,需要谨慎解释。 • 在进行卡方检验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清洗和准备。
结论和要点
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卡方检验的应用领域
医学研究
卡方检验可以用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某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吸烟与肺癌。
社会科学
卡方检验可以用来研究不同人群之间的行模式和态度偏好,如性别与政治观点。
市场调研
卡方检验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和市场细分,如年龄与产品偏好。
卡方检验的假设和前提条件
1 独立性假设
卡方检验基于观察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独立性。
它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假设、推断总体特征以 及分析类别变量的相关性。
结果解读和意义
卡方检验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变量之间 的关系,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应用广泛
卡方检验在医学研究、社会科学和市场调研 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卡方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注意样本大 小和数据分类的合理性。
4
比较卡方值和临界值
判断卡方值是否大于临界值,从而做出关于拒绝或接受原假设的决策。
卡方检验的结果解读和意义

《卡方检验》课件

《卡方检验》课件

制作交叉表
确定交叉表的行列变量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行列变量,构建交叉表。
制作交叉表
将分组后的数据按照行列变量制作成交叉表,以便于进行卡 方检验。
计算理论频数
确定期望频数
根据交叉表中的数据,结合各组 的概率计算期望频数。
计算理论频数
根据期望频数和实际频数计算理 论频数,为后续的卡方检验提供 依据。
计算卡方值
计算卡方值
使用卡方检验的公式计算卡方值,该 值反映了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的差异 程度。
自由度的确定
在计算卡方值时,需要确定自由度, 自由度通常为行数与列数的减一。
显著性水平的确定
选择显著性水平
显著性水平是衡量卡方值是否显著的指标,通常选择0.05或0.01作为显著性水 平。
判断显著性
根据卡方值和自由度,结合显著性水平判断卡方检验的结果是否显著,从而得 出结论。
3.84、6.63等),可以确定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
计学显著性。
02
卡方检验的步骤
收集数据
确定研究目的
制定调查问卷或收集程序
在开始收集数据之前,需要明确研究 的目的和假设,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 相关数据。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制定合适的调 查问卷或建立数据收集程序,确保数 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详细描述
例如,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可以通过卡方检验来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等 人群对于某产品的态度或购买意愿是否有显著差异,从而为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 提供依据。
实际案例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词
在医学研究中,卡方检验常用于病例 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的分类变量关 联性分析。
详细描述
例如,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我们可以 通过卡方检验来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 在某些基因型、生活方式或暴露因素 上的分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从而探 讨病因或危险因素。

卡方检验的原理和内容公式原理

卡方检验的原理和内容公式原理

卡方检验是一种统计检验方法,其原理是比较理论频数和实际频数的吻合度或拟合优度。

基本思想是通过统计样本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来判断理论值是否符合。

卡方检验的应用范围包括检验某个连续变量或离散变量是否与某种理论分布接近,即分布拟合检验;以及检验类别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即列联分析。

卡方检验的基本公式是卡方值,它是由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之间的差的平方与理论频数的比值计算得出的。

卡方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卡方值=∑(实际频数-理论频数)^2 / 理论频数
其中,∑表示求和,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分别表示观测频数和期望频数。

如果卡方值越大,说明观测频数和期望频数之间的偏离程度越大;如果卡方值越小,说明观测频数和期望频数之间的偏离程度越小,越趋于符合。

需要注意的是,卡方检验的前提假设是样本数据服从卡方分布,且样本量足够大。

同时,卡方检验对于样本量较小的数据可能不太稳定,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统计方法如Fisher's exact test等。

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描述

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描述

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描述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描述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它的基本思想是比较实际观测值和理论预期值之间的差异,从而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卡方检验的步骤如下:1. 确定研究问题和假设。

例如,我们想知道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假设存在关联。

2. 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

例如,我们收集了100个人的性别和是否吸烟的数据,将其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类别,吸烟和不吸烟两个类别。

3. 计算每个分类变量的实际观测值和理论预期值。

实际观测值是指我们收集到的数据,理论预期值是指在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关联的情况下,每个类别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例如,如果男女比例是50:50,吸烟和不吸烟比例是30:70,那么理论预期值就是男性吸烟的比例是0.5*0.3=0.15,女性吸烟的比例是0.5*0.3=0.15,男性不吸烟的比例是0.5*0.7=0.35,女性不吸烟的比例是0.5*0.7=0.35。

4. 计算卡方值。

卡方值是实际观测值和理论预期值之间的差异的平方除以理论预期值的总和。

例如,男性吸烟的实际观测值是20,理论预期值是15,男性不吸烟的实际观测值是30,理论预期值是35,女性吸烟的实际观测值是10,理论预期值是15,女性不吸烟的实际观测值是40,理论预期值是35。

那么卡方值就是(20-15)^2/15+(30-35)^2/35+(10-15)^2/15+(40-35)^2/35=3.29。

5. 计算自由度和临界值。

自由度是分类变量的类别数减去1,例如,男女两个类别和吸烟不吸烟两个类别,自由度就是(2-1)*(2-1)=1。

临界值是根据显著性水平和自由度查表得到的,例如,显著性水平是0.05,自由度是1,查表得到临界值是3.84。

6. 比较卡方值和临界值。

如果卡方值小于临界值,则认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关联;如果卡方值大于临界值,则认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关联。

统计学方法 卡方检验

统计学方法 卡方检验

统计学方法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是一种统计学方法,主要用于分类变量分析,包括两个率或两个构成比的比较、多个率或多个构成比的比较以及分类资料的相关分析等。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观察实际观测值和理论推断值的偏离程度,此处的理论值可以是预期的发生频率或概率。

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决定了卡方值的大小。

如果卡方值越大,说明实际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反之,则差异越小。

如果两个值完全相等,卡方值就是0,这表明理论值完全符合实际观测值。

此外,在没有其他限定条件或说明时,卡方检验通常指的是皮尔森卡方检验。

在进行卡方检验时,研究人员通常会将观察量的值划分成若干互斥的分类,并尝试用一套理论(或零假设)去解释观察量的值落入不同分类的概率分布模型。

卡方检验的目的就在于衡量这个假设对观察结果所反映的程度。

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

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

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用于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文将介绍卡方检验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实际操作步骤。

一、卡方检验原理卡方检验基于观察数据与理论数据之间的差异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它通过计算卡方值来衡量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离程度,进而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卡方检验的应用场景卡方检验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样本观察与理论值比较:用于比较观察数据与理论数据之间的差异,例如检验一个硬币是否是公平的。

2.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用于比较不同群体之间某一属性的差异,例如男性和女性在某一疾病患病率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假设检验:用于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关联,例如是否存在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三、卡方检验的基本思路卡方检验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通过计算卡方值和查表得到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1. 建立假设:设立原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

原假设通常假定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联,备择假设则相反。

2. 构建列联表:将观察数据按照行和列分别分类计数,得到列联表。

3. 计算期望频数:根据原假设计算每个单元格的期望频数,即在假设成立的条件下,各个单元格的理论频数。

4. 计算卡方值:根据观察频数和期望频数计算卡方值,计算公式为Χ²=∑[(O-E)^2/E],其中O为观察频数,E为期望频数。

5. 查找临界值:根据自由度和显著性水平,在卡方分布表中找到对应的临界值。

6. 判断结果:比较计算得到的卡方值与临界值,若卡方值大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卡方检验的实例分析假设我们想要研究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我们收集了300人的数据,包括是否吸烟和是否患有肺癌的情况。

观察数据如下:吸烟非吸烟总计患有肺癌 80 40 120未患肺癌 100 80 180总计 180 120 300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想要判断吸烟与肺癌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关联。

医学统计学卡方检验

医学统计学卡方检验
02 P =P1+ P2 + P3 + P6 =0.370 > 0.05,不拒绝H0 。
03 左侧概率为P =P1+ P2 + P3 =0.316 , 右侧概率为P =P3+ P4 + P5 + P6 =0.929,故单侧检验P值为0.316。
Part 02.
配对四格表资料的 检验
χ2
概述
计数资料的配对设计常用于两种检验方 法、培养方法、诊断方法的比较。 特点是对样本中各观察单位分别用两种 方法处理,然后观察两种处理方法的某 两分类变量的计数结果,整理为
的条件下,利用超几何分布
Fisher确切概率法的基本思想
(hypergeometric distribution)公式直接计算 表内四个格子数据的各种组合 的概率,然后计算单侧或双侧
“!”为阶乘符号, n !=1×2×…×n,0 !=1, ∑Pi=1。
累计概率,并与检验水准比较,
P( ab)( c 作! 出 a 是! 否db 拒! ) 绝cH! ( 0a d 的! ! 结 论n! 。c)( b!d)!
当T<1或n<40,四格表资料χ2检验结果 可能会有偏性,需采用Fisher确切检验 进行分析。该法由R. A. Fisher提出,且 直接计算概率,因此也叫Fisher确切概 率检验(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
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
在四格表周边合计数固定不变
否有差别?
⑴设H0 :π1=π2 ,即两药有效率相同;H1 : π1≠π2 α=0.05
⑵n>40,Tmin>5
2 5 5 2 . 1 7 2 8 1 1 9 . 8 3 2 2 3 3 9 . 8 3 2 2 3 8 . 1 2 8 6 . 48 5 . 1 7 81 . 8 3 23 . 8 3 28 . 18

卡方检验的解释

卡方检验的解释

卡方检验是一种统计检验方法,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它主要用于推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或独立性。

卡方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比较实际观察到的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联。

在卡方检验中,首先计算每个单元格中的实际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然后将这些差异平方后相加,得到卡方值。

最后,根据卡方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来确定卡方值是否落在拒绝域内,从而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卡方检验可以用于多种情况,如检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检验多个分类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检验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卡方检验方法,并结合样本大小和显著性水平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卡方检验的前提是样本必须是随机样本,并且每个单元格中的频数不应过小。

如果样本不满足这些条件,可能会导致卡方检验的结果不准确。

此外,卡方检验只是一种统计推断方法,不能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课件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课件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
例9-3 某研究者为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白兔胎 儿宫内感染HBV的效果,将17例HBsAg阳性白兔 随机分为预防注射组和非预防组,观察两组所产出 的新生白兔HBV感染情况,结果见表9-3。问两组 新生白兔的HBV总体感染率有无差别?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
2 检验(chi-square test):英国统计学家
Pearson提出的一种主要用于分析分类变 量数据的假设检验方法.
目的:
推断两个总体率或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 推断多个总体率或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 检验统计量:χ2 应用:计数资料
Karl Pearson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
第一节
χ2连续性校正仅用于ν =1 的四格表资料,当ν≥2
时,一般不作校正。
校正公式:
2 c
( A T 0.5)2 T
c
(| ad - bc | -n / 2 =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
(a +b)(c + d )(a +
2)2 n c)(b +
d
)
Frank Yates
四格表资料χ2 检验公式的选择:
1
一、率
率(rate):率表示在一定空间或时间范围内 某现象的发生数与可能发生的总数之比,说明 某现象出现的强度或频度,通常以百分率 (%)、千分率(‰)、万分率(/万)、或 十万分率(/10万)等来表示。
你们班级的及格率,挂科率怎么算?
计算公式如下:
率 某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实 际数 比例基数 某事物或现象发生的所 有可能数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
祝晓明医学统计学医统-第九章卡方检验

医学统计学课件卡方检验

医学统计学课件卡方检验

队列研究中的卡方检验
总结词
在队列研究中,卡方检验用于比较不同暴露 水平或不同分组在某个分类变量上的分布差 异,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
详细描述
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暴露 因素的不同将参与者分为不同的组,追踪各 组的疾病发生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可以比 较不同暴露水平或不同分组在分类变量上的 分布差异,如分析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中患
卡方检验与相关性分析的区别
卡方检验主要用于比较实际观测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而相关性分析则用于研究 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卡方检验与相关性分析的联系
在某些情况下,卡方检验的结果可以为相关性分析提供参考,帮助了解变量之间的关联 程度。
05
卡方检验的应用实例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卡方检验
总结词
02
公式
卡方检验的公式为 $chi^{2} = sum frac{(O_{ij} - E_{ij})^{2}}{E_{ij}}$,
其中 $O_{ij}$ 表示实际观测频数,$E_{ij}$ 表示期望频数。
03
适用范围
卡方检验适用于两个分类变量的比较,可以用于分析病例对照研究、队
列研究等类型的研究。
卡方检验的用途
如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组等人群中某种疾病的患病率。
卡方检验的基本假设
每个单元格中的期望 频数应该大于5。
卡方检验对于样本量 较小的情况可能不适 用。
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 应该服从相同的概率 分布。
02
卡方检验的步骤
收集数据
01
02
03
确定研究目的
在开始卡方检验之前,需 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数 据。

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方法

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方法

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方法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它基于比较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通过计算卡方值来评估这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

本文将介绍卡方检验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如何进行计算。

1. 原理卡方检验是基于频数表进行的统计推断方法。

它假设观察到的数据符合某种理论分布,然后计算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卡方检验的原假设为无关性假设,即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若观察到的卡方值大于一定的临界值,就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2. 应用场景卡方检验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医学、社会学、市场调研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医学研究:用于判断某种治疗方法对疾病的疗效是否显著,或者某种食物是否与某种疾病的发生相关。

(2)市场调研:用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与不同产品之间的关联性。

(3)教育研究:用于研究学生的性别与不同学科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4)调查研究:用于分析样本调查结果与总体情况之间的差异。

3. 计算方法卡方检验的计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假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假设,包括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2)制作频数表:将观察到的数据按照行和列分组,形成一个频数表。

表中的值表示观察到的频数。

(3)计算期望值:根据无关性假设,计算期望频数,评估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

(4)计算卡方值:利用计算公式,将观察频数和期望频数代入,得到卡方值。

(5)确定显著性水平:根据显著性水平和自由度,查找卡方分布表,找到对应的临界值。

(6)比较卡方值和临界值:如果卡方值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认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如果卡方值小于临界值,则无法拒绝原假设,即认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总结:卡方检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统计方法,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它的应用领域广泛,可以在医学、社会学、市场调研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计算卡方值和比较临界值,我们可以推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基本思想
如果H0成立,两组应有相同的率,从频数的角度 两组病人就相应有四个理论频数。 A 表示实际观察到的生存数和死亡数 T 表示即理论生存数和死亡数
A11 A12 100 13
A21 A22 80 29
T11
T12
91.6 21.4
T21
T22
88.4 20.6
11
构造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差异统计量
P<0.05(P=0.004)。按 =0.05水准拒绝H0 ,接受 H1 ,两组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试
验药与对照药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效果不
同,试验药的有效率较高。
2 0.01(1)
6.63
2 0.05(1)
3.84
22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n>=40,T>=5 普通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
处理 试验药 对照药
合计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合计 有效率(%)
100( a) 13(b) 113
88.5
80(c) 29(d) 109
73.4
180
42
222
81.1
6
基本思想 Basic logic
一个正常的骰子,抛 出后得到六个面的概 率均为1/6。因此, 要判定一个骰子是否 合格,可以通过抛骰 子的方法来进行;
2 ( A T )2 T
2 n(
A2 1)
nRnC
2 155( 322 182 202 302 202 352 1) 9.277 50 72 50 83 50 72 50 83 55 72 55 83
υ=(3-1)(2-1)=2
P<0.005,故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 H1,可认为3组有效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28
21.4
42
26.2
24
卡方检验的连续性校正
2 ( A T 0.5)2
T
25
四格表专用公式
n>40且T>5
2
(ad bc)2 n
(a b)(c d )(a c)(b d )
n>40, 1<T<5
2 ( ad bc n / 2)2 n
(a b)(c d )(a c)(b d )
组别 高剂量 中剂量 低剂量 合计
有效数 32(23.2) 20(23.2) 20(25.5)
72
无效数 18(26.8) 30(26.8) 35(29.5)
83
合计 50 50 55 155
有效率(%) 64.0 40.0 36.4 46.5
35
检验步骤
H0:3组有效率相等;
H1:3组有效率不相等或不全相等α=0.05
7
试验结果(outcome)
点数
12
3
4
理论(T) 10 10 10
10
实际(A) 12 13
6
5
差值
-2 -3
4
5
2 12 102 13 102 6 102
10
10
10
5 102 15 102 9 102
8.00
10
10
10
5
6
10 10 15 9 -5 1
8
基本思想
一种对理论频数和实际频数吻合程 度的考察。
理论数T=(b+c)/2=(42+15)/2=28.5
计算卡方值 υ=1
2 ( A T )2 (40 27.5)2 (15 27.5)2 11.36
T
27.5
27.5
12.79>7.88,P<0.005,故按α=0.05水 准拒绝H0,接受H1,可认为两种方法检查 结果不同 2 (b c)2 (42 15)2 12.79
或强度。P=x/n
2
contents
8.1 两组率的比较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2 groups 8.2 行列表数据的检验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more than2
groups 8.3 多组率的两两比较(multiple
n>=40,1<T<5 校正卡方检验 (adjusted chi square test)
n<40,或T<1 确切概率法(fisher exact test)
23
表 8.3 某抗生素在艾滋病人中的耐药情况
组别
曾服 未服 合计
耐药 5(3.7)
6 11
不耐药 9 22 31
合计 患病率%
14
35.7
comparison) 8.4 配对设计两组率的比较(paired design)
3
8.1 完全随机设计两组率比较
卡方检验 精确概率法
Karl Pearson 1857~1936
4
8.3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
表8.1 某试验药和传统对照药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疗效比较
groups effective Not total
R×C表的卡方检验
理论数不能小于1; 理论数大于1小于5的格子数不超过总格子数的1/5。 增加样本含量;Fisher确切概率法;删去;合并
33
8.2行列表数据的假设检验(自学)
多组率的比较 构成比的比较 行列表检验的注意事项
34
8.3多个率的比较
表8.5 三个剂量失眠药物治疗失眠有效率比较
26
8.4 配对设计两组率
表8.10 两种方法检查结果
凝集法
培养法
合计
+
-
+
50(a ) 40(b )
90
-
15(c ) 35(d )
50
合计
65
75
140
27
数据整理
可能的结果 1 2 3 4
甲法 + + - -
15(c)
乙法 + - + -
40(b)
频数
a b c d
28
检验步骤
H0:B=C ; H1:B≠C α=0.05
8 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 HT on categorical data
余小金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
Review on relative number 常用相对数指标
2.4.1 比(ratio) 2.4.2 构成比 (proportion) 说明一种事
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2.4.3 率(rate) 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
2 (A T )2 T
20
计算检验统计量χ2值
2 (AT)2
T
(100 91.6)2 ... ... (29 20.6)2
91.6
20.6
8.248.1
(R 1)(C 1)
21
确定p值得出结论
根据近似卡方分布,查 界值表(附表10), =3.84 , 本 例 的 =8.248> , 所 以 ,
如果H0成立,A和T的差别不应太大,
且有一定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差别 大 小的判断,可得到两总体率是否相等 的结论。
2 (A T )2 T
12
关于卡方分布
与自由度有关的连续性偏态分布。 k个相互独立的标准正态变量u的平方和称
为卡方变量,其分布服从卡方分布,自由 度为K-1。z2=χ2 k个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之间的相对差别, 在n大于40,理论频数都大于5时,近似服 从卡方分布,自由度为k-1
A investigation of the degree of agreement of theoretical(T) frequency and actual(A) frequency
2 ( Ai Ti )2 Ti
9
关于本例的基本思想
H0:两组的总体有效率相等,π1=π2=?
两个样本的合并率可作为总体率的最后估计 , 本例计算的合并率即理论的有效率为81.1%
13
基于卡方分布获得概率
14
χ2检验的步骤
检验假设 计算理论频数和检验统计量 确定P值和判断结论
15
2
检验假设
H0:两种药物的总体有效率相等, π1=π2;
H1:两种药物的总体有效率不相 等,π1≠π2,
α=0.05。
16
计算理论频数
处理 试验药 对照药
合计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合计 有效率(%)
100( 91.6) 13 113
88.5
80
29 109
7
81.1
TRC
nR nc n
113 ×180/222=91.6
17
基本思想
H0:两种药物的总体有效率相等, π1=π2=?
来自一个总体的两样本率的合并率可作为期望的 有效率.H0成立时, 两个样本率与期望率 的差 别还不会很大, 表现为频数间的差别不会很大。
α'=α/c
(8.9)
构成比的比较
表8.6 某临床试验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型构成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合计
A 60(62.4) 41(38.6)
101
B 46(46.9) 30(29.1)
76
AB 62(59.3) 34(36.7)
96
O 21(20.4) 12(12.6)
33
合计 189 117 306
effective
New drug 100(91.6) 13(21.4) 113
Old drug 80(88.4) 29(20.6) 109
total 180
42
222
rate(%)
88.5 73.4 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