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中学生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和中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式,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设立“悄悄话”信箱,开通“爱心辅导员”热线,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网络等,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现代教育“轻负担、高效率”的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需要。如果我们为了克服学生的怕苦畏难、焦虑不安、恐惧厌学的不良心理,在不减少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可能会起到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随时有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各学科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的。
可见,学科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科,也承担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那么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呢?
一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备课质量。生物学课程隐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内容,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熟读课标,才能从中挖掘并开发出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得到教育。
二是,要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而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到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
三是,要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情施教。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个性品质、智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上要积极根据学情分层次教学,使每人都能体验到成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进步。反之,如果搞一刀切,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自信心、成就感,久而久之也就自暴自弃、自怨自艾,产生心理障碍,形成心理疾病。
四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改变教学观念,一堂课上多讲一例,少讲一题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处理好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关系,要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因此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例如,对于新课的导入,我们可以采用游戏、魔术、实验、故事、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我们可以以分组比赛、个人表演、作品展示等形式开展。将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场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合群的性格、学习的信心、追求真理的人格。
五是,要努力完善评价手段。积极的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动力,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了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向上的品质,教师应该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促进他们。如,当某学生表达展示不完美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当学生困惑时,教师不要打击,不要默然,要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一位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进他们学习的动力,这也是完善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
当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是,要讲究有机渗透。我们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生物学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
二是,要讲究适度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主目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所谓“有度”,是指要注意渗透程度、渗透梯度、渗透效度。
三是,要讲究灵活渗透。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
下面我以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二节(人的生殖)和第三节(青春期)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例,介绍在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在《人的生殖》《青春期》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性心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性?
1.让学生列举一些关于自己对“性”的认识的词语,教师将词语分类写在黑板上。
正面:幸福、温存、美妙、鸳鸯
中性:怀孕、性心理、性器官、性交
负面:妓女、嫖娼、脏、污秽、丑恶
2.性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别,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比如在性格、气质、感觉、感情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
性角色与性身份是指男女两性社会学上的差别。
二、性别教育
(一)一些性别研究结果:
1.青春期早期女孩比男孩更低的自尊。
2.女孩之间的友谊比男孩之间的友谊更亲密,女孩倾向于有几个亲密朋友,男孩则有一大群较不亲密的朋友。
3.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遭到校友的性骚扰。
4.女孩在言语技能上占有优势,在阅读、写作、语言生成方面都比男孩好。
5.男孩在数学技能上占有优势,在解决问题方面做得比女孩更好。
(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