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 一、建立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的意义 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最终目标 有利于在政策实施以后密切观察这些目标的实 现情况,以便随时修正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保证政策 的作用机制不偏离政策轨道,获得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的最佳效果。 二、选择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 (一)相关性 (二)可测性 (三)可控性 (四)抗干扰性
②数据较易获得,具有可测性; ③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规定贷款规模,具有较好的 可控性。 缺点: ①金融市场发达,贷款规模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较弱; ②可控性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不利 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③难以确定正确的贷款规模和结构。 2、汇率 尤其是实行联系汇率制的国家可以采用。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
(四)国际收支平衡 1、国际收支平衡的涵义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 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 差或略有逆差。 2、国际收支平衡的衡量标准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资本项目 是否平衡。
3、国际收支平衡的意义 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1)巨额逆差:外汇储备下降,清偿能力不足,沉 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不利于吸引外资。 (2)巨额顺差:形成外汇闲置,本国资源浪费,同 时占用大量货币,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和货币升值压 力。
(四)经济增长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 1、正相关 “奥肯定律”。即失业率提高1%,经济的潜在 产出与现实产出的缺口增大3.2%。因此,要实现充分 就业,必然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由此带动经济增 长。 2、负相关 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知 识密集型转变,那么,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动就业率 的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所以二者是 负相关。
(1)可测性: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规 模在任何时候都能较准确地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 其数据资料容易获得; (2)可控性:中央银行以指令性计划下达给商业银 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指标,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 融机构必须遵守; (3)抗干扰性: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明朗性较强; (4)相关性:相关程度较高。在当时其他信用形式 不发达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贷款是货币供应的“总闸门”,其贷款规模的大小, 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 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数/全部劳动力人数 一般认为,维持在5%——6%的自然失业率,就认 为达到了充分就业。 3、充分就业的意义 失业对经济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1)高失业率会带给人们许多灾难; (2)高失业率意味着大量闲置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形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涵义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 增长。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 不仅要考察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还要考察经济增 长的质量指标,即人们常说的经济发展问题,所以,经 济增长应该是指包括生活质量和福利提高的经济增长。
(二)1995年以后的“单一目标” “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原因: (1)我国多次的通货膨胀的经验教训; (2)其他国家的示范作用。 这一目标不仅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即 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另一方面也没有将这一目标 绝对化,体现了货币政策依靠稳定物价,为经济增 长提供良好环境,并促进经济增长的宗旨。
(三)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增长”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经济得到了迅 速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前苏联、东欧、西欧和日本 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英美等国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增长率不高。为了保持经济实力,他们关注经 济发展问题,并把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四)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与 国之间的依赖程度加深。更主要的是各国实行的是 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而且美元多次发生危 机,各国备受打击,纷纷关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并将“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
与西方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相比,一方面,我国 的金融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许多有效的中间指标还 无法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中央银行还不具备 足够的独立性,有时不得不进行一些违反市场规律的 货币政策操作。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在选择上有 其特殊的地方。 (一)“信贷规模”指标 1、1998年以前的“指令性信贷规模”指标 “信贷规模”作为中间指标,基本上满足四个标准。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物价稳定 1、物价稳定的涵义 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 剧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如何理解“物价稳定”? ①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个别商品的价格水平; ②不是价格固定不变,是指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 范围内变化; ③物价稳定并不排斥政府对扭曲的价格水平的调整。
(二)货币供应量 1、优点: (1)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 (3)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 (4)不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2、缺点: (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 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 货币乘数的变化; (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 (3)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
2、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1)GNP、GDP或NI的增长率; (2)人均GNP、人均GDP或人均NI的增长率。 二者都是指实际的增长率,不是名义的增长率。 3、经济增长的意义 (1)经济增长可以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经济增长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生产更多的产 品, 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 (3)经济增长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根本。
结论:作为中间指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孰优孰劣难 以作出结论。较多情况下,当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时, 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当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时,往往 选择利率。 (四)其他可作中间指标的指标 1、贷款量 优点: ①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在金融市 场发展落后、商业银行贷款是主要的信用供给渠道的 情况下,控制住了贷款量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
(二)物价稳定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 1、统一性 (1)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 2、矛盾性 (1)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 (2)抑制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 (三)物价稳定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1、固定汇率制
(1)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即本国货币相对于 外国货币贬值更多。但是,汇率并没有调整,本国 货币没有相应对外贬值,将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导致国际收支朝逆差方向发展; (2)外国通货膨胀率高于本国,但本国货币没 有相应对外升值,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 朝顺差方向发展; (3)若国内外的通货膨胀率相同,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中性的。 2、浮动汇率制 假定汇率可以调整,二者关系就很不确定。如 果国内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而通过调整汇率使本 国货币对外贬值幅度更大,将促进出口,从而有利 于改善国际收支。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1995年以前的“双重目标” “发展经济,稳定货币”。 此目标提出后,在理论界引起较大争论。 支持者认为:二者没有矛盾,可以协调好并有机结合; 反对者认为:将“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同时作为货币 政策目标,一定会牺牲物价稳定。 原因:(1)政府追求数量型的经济发展; (2)投资欲望强烈,预算约束软化;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小。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一)准备金 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它的多少直接影响市 场银根的松紧。因此,中央银行选择它作为影响中 间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 (二)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在货币乘数一定或变化可测的情况下,通过调 节基础货币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三)短期利率 主要是指货币市场的利率,最典型的是银行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四、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 (一)利率 1、优点: (1)能够反映资金供求的相对变化; (2)中央银行可以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 (3)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得; (4)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的相关性强。 2、缺点: (1)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预期实际利率很难准 确计量; (2)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依赖货币需求的利率 弹性。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矛 盾性,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可能会 干扰其他目标的实现。 (一)物价稳定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 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关系 。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年至1957 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和物价变化之间的关系,发 现物价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提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见下页图)。
物 价 变 化 率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萨谬尔森的进一步验证:萨谬尔森与索洛利用 美国大萧条后25年的数据进行测算,验证了失业率 与通货膨胀率的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 意义: 一方面反映了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 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央银行确定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的控制目标。 因此,政府只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具体条件,在 稳定物价和就业之间选择较合理的搭配。
2、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2)消费物价指数; (3)批发物价指数。 3、物价稳定的意义 物价不稳定的两种形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由于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使商品与货币 流通中出现了较多的商品追逐较少的货币,导致市场 上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商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 降,即谓通货紧缩。这种现象往往与经济萧条或经济 衰退相联系,因而通货紧缩也被理解为经济衰退之前 与贯串于整个经济衰退过程中的一个经济现象。
(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指标的比较 1、可测性 预期实际利率比较难获得;货币供应量受货币 乘数的影响,也较难把握,孰优孰劣难以确定。 2、可控性 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基础货币的增减间接控制货 币供应量;中央银行虽然可以调节再贴现率来控制利 率,但只是名义利率,不能控制实际利率。 3、相关性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都对最终目标有很强的相关 性,但哪一个的相关性更大难础不稳定; ③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④导致收入的重新分配,一般有利于债务人, 而不利于债权人。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货币正常功能的发挥; ②影响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状况的预期; ③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
(二)充分就业
1、充分就业的涵义 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可以在 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如何理解“充分就业”? ①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可做; ②充分就业并不追求零失业率,而是要把失业率降 到整个社会能够承受的限度;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对“充分就业”有不同 的理解。
第九章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标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间指 标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20世纪30年代前的“物价稳定”目标 1、金本位货币制度时,货币数量受到黄金生 产能力的制约,币值稳定; 2、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券的流通,币值不稳 定。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充分就业”目标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生产 急剧下降,失业迅速增加。
(五)经济增长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1、正相关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会使该国经济实力增强, 由此会带来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2、负相关 由于经济发展,GDP的增加,必然增加了对进 口商品的需求,使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有可 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四、各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和冲突性,各个国家所 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不一样的。 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一览表 国别 美国 英国 日本 德国 加拿大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容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制止通胀、平衡国际收支。 充分就业、收入合理增长、低通胀、平衡国际收支。 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充分就业。 保卫马克。 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反通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