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
实验试剂准备
根据实验需求,准备好相应的 试剂和培养基,确保其质量和
浓度符合要求。
个人防护准备
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口罩等 个人防护用品,避免实验过程
中的污染和伤害。
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在实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无菌操作 ,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损坏和浪费 ,同时也要注意器材的清洗和消毒。
检验科生物安全现状与挑战
检验科生物安全现状
目前,检验科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
检验科生物安全挑战
包括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不规范、人员培训不足、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这些问题 可能导致生物因子泄露、人员感染等严重后果,亟待加强管理和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
02
本要求
实验室设计与建设要求
应急处理措施及报告流程
应急处理措施
报告流程
在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时,立即采取相应的 应急处理措施,如隔离污染区域、使用消 毒剂进行消毒等。
按照实验室规定的报告流程,及时向实验 室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并配合相关部 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医疗救治
事故记录与分析
如有人员受伤或感染,应立即送往医疗机 构进行救治,并告知医生事故相关情况。
生物安全重要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 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保障生物安 全对于维护人类健康、生态安全 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安全法规与标准
生物安全法规
我国已颁布实施《生物安全法》等一 系列法律法规,对生物安全管理提出 了明确要求。
生物安全标准
国家和行业层面制定了多项生物安全 相关标准,涉及实验室建设、操作规 范、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 无或极低 的个体和群 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 起人或动物 致病的微生 物。
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
管理条例
通用要求
WHO安全手册
三 能够引起人类或 Ⅱ (中等个体危害, Ⅱ
类 者动物疾病,但 级 有限群体危害) 级
一般情况下对人、
能引起人或动
动物或者环境不
物发病,但一
构成严重危害,
般情况下对健
菌(毒)种和样本的运输
➢ 路陆运输:专用汽车,不能乘坐出租车或公共 汽车等交通工具。
➢ 包装容器和标识符合要求 ➢ 水路运输 ➢ 铁路运输 ➢ 航空运输:国航、东航 ➢ 发生泄漏2小时内报告
菌(毒)种和样本的保藏
• 保藏机构 • 保藏原则
安全 存活 生物学特性不变 避免差错
保藏管理
• 进行菌种编号 • 应有严格的登记使用制度 • 利用微生物的孢子、芽孢、菌体或病毒进行保藏 • 菌(毒)种和样本销毁标准操作和记录 • 应急处理标准操作程序和记录
废弃物的处理
• 处理原则
所有感染性材料 实验室内清除污染 高压灭菌或焚烧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 组织体系 • 建立管理制度的原则 • 管理制度 • 人员管理
组织体系
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 地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 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 全专家委员会 实验室感染控制管理机构 实验室负责人
谢谢!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 2.102 0.12.1 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9:43: 4619: 43:46 19:43 12/10 /2020 7:43:46 PM
2024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ppt课件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 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运输管理规定》等
02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流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确定评估目的和范围
明确评估的实验室类型、生物因 子种类、实验活动等内容。
组建评估团队
包括生物安全专家、实验室管理 人员、实验人员等。
制定评估计划
确定评估的时间表、方法、资源 等。
编制评估报告
将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提 出改进建议。
风险评估结果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 行量化和定性评估, 确定风险等级。
结论与展望
总结评估结果,展 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和计划。
03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实验室设计与建设要求
实验室选址
实验室布局
建筑材料
应远离人群密集区,通 风良好,便于排放废气。
分区明确,包括清洁区、 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确 保人流、物流不交叉。
BSL-2:适用于对人体、 BSL-3:适用于主要通 BSL-4:适用于对人体、
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 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 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
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 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 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
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 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
动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 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 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
分析评估结果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识别潜在的风险。
实施评估
通过现场检查、资料审查、人员 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
风险识别与分析
生物因子风险
识别实验室涉及的生物因子种类、 来源、传染性、致病性等特性,
分析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实验活动风险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ppt)
杀细菌繁殖体,真菌和大部分病毒
含碘消毒剂: 碘伏、碘酊 氧化作用,但有刺激性
醇类消毒剂 乙醇、异丙醇 脱细胞膜的脂类,并使菌体蛋白变性 70-75%乙醇作用最强
(三)低效消毒剂:
杀多数细菌繁殖体,不能杀芽孢和结核杆菌以及 一些真菌和病毒
新洁尔灭
皮肤、粘膜、地面、物品表面(不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洗必泰
皮肤、粘膜、地面、物品表面(不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高锰酸钾
氧化作用 皮肤、粘膜、蔬菜、水果的消毒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1、高危器械物品 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品。所有这些物品 都应该灭菌。
2、中危器械物品 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接触黏膜的器械。采 用消毒即可。
煮沸法
煮沸温度为100℃,一般细菌繁殖体5分钟就 杀死了,芽胞需要1-2小时才可被杀灭。
流动蒸气消毒法
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 细菌繁殖体15-30分钟杀灭。蒸笼具有类似的原 理。
间歇蒸气灭菌法
利用反复多次的流动蒸气间歇加热以达到灭菌 消毒的目的。
高压蒸气灭菌法
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温度取决于 蒸气的压力。在103.4kPa蒸气下,温度达到 121.3℃,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 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紫外线灯管
2. 电离辐射 常用γ射线(钴-60)和β射线。
原理:
干扰代谢和DNA合成,破坏细胞膜、酶,产生 H2O2、游离羟基杀菌。
特点: 具有较高的能量与穿透力,可在常温下对
不耐热的物品灭菌,故又称“冷灭菌”。
运用: 可用于消毒不耐热的塑料注射器和导管等,
亦能用于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的消毒灭 菌。
含碘消毒剂: 碘伏、碘酊 氧化作用,但有刺激性
醇类消毒剂 乙醇、异丙醇 脱细胞膜的脂类,并使菌体蛋白变性 70-75%乙醇作用最强
(三)低效消毒剂:
杀多数细菌繁殖体,不能杀芽孢和结核杆菌以及 一些真菌和病毒
新洁尔灭
皮肤、粘膜、地面、物品表面(不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洗必泰
皮肤、粘膜、地面、物品表面(不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高锰酸钾
氧化作用 皮肤、粘膜、蔬菜、水果的消毒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1、高危器械物品 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品。所有这些物品 都应该灭菌。
2、中危器械物品 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接触黏膜的器械。采 用消毒即可。
煮沸法
煮沸温度为100℃,一般细菌繁殖体5分钟就 杀死了,芽胞需要1-2小时才可被杀灭。
流动蒸气消毒法
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 细菌繁殖体15-30分钟杀灭。蒸笼具有类似的原 理。
间歇蒸气灭菌法
利用反复多次的流动蒸气间歇加热以达到灭菌 消毒的目的。
高压蒸气灭菌法
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温度取决于 蒸气的压力。在103.4kPa蒸气下,温度达到 121.3℃,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 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紫外线灯管
2. 电离辐射 常用γ射线(钴-60)和β射线。
原理:
干扰代谢和DNA合成,破坏细胞膜、酶,产生 H2O2、游离羟基杀菌。
特点: 具有较高的能量与穿透力,可在常温下对
不耐热的物品灭菌,故又称“冷灭菌”。
运用: 可用于消毒不耐热的塑料注射器和导管等,
亦能用于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的消毒灭 菌。
病原微生物实验规则和基本实验技术ppt
2、增菌(营养)培养基enrich medium: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血 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物质,专供营养要求高的或特殊要求的细 菌生长。如:血琼脂平板。
3、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利用不同细菌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性 不同的性质,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该化学物质,抑制某些细菌的生 长,利于另一些细菌的生长,从而从混杂众多细菌的样品中特异分离 出目的菌。如:分离肠道杆菌的SS培养基。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 物疾病的微生物,如:小鼠白血病病毒。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类
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BSL), 在结构上由一级防护屏障(安全设备)和二级防护屏障 (设施)两部分硬件构成。根据安全设备和设施的不同 组合,构成了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
(第一类和第二类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验 中使用的微生物主要为第三类和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 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 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 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HBV、登革病毒、破伤风梭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显微镜按要求维护好,登记并对号放入柜中。 (七)每次实验课后,按排值日。 (八)洗手后离开实验室。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简介
(一)病原微生物分类: 为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2004年国务院发布
并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例》。根据 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 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五、无菌观念和操作
认识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重要意义,学习基本的无菌操作方法。
3、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利用不同细菌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性 不同的性质,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该化学物质,抑制某些细菌的生 长,利于另一些细菌的生长,从而从混杂众多细菌的样品中特异分离 出目的菌。如:分离肠道杆菌的SS培养基。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 物疾病的微生物,如:小鼠白血病病毒。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类
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BSL), 在结构上由一级防护屏障(安全设备)和二级防护屏障 (设施)两部分硬件构成。根据安全设备和设施的不同 组合,构成了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
(第一类和第二类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验 中使用的微生物主要为第三类和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 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 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 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HBV、登革病毒、破伤风梭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显微镜按要求维护好,登记并对号放入柜中。 (七)每次实验课后,按排值日。 (八)洗手后离开实验室。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简介
(一)病原微生物分类: 为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2004年国务院发布
并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例》。根据 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 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五、无菌观念和操作
认识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重要意义,学习基本的无菌操作方法。
病原5.生物安全PPT课件
检测与鉴定过程中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
样本处理
废物处理
人员培训
在检测与鉴定过程中,应遵循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采取必 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个人防 护装备、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样本 时,应采取适当的灭活和消毒 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内人员的 安全。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
目录
• 病原微生物概述 •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 •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控制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 案例分析
01 病原微生物概述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病原微生物
指那些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 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 动物等。
特点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进行分类处理,严格遵守废 弃物处理规定,防止对环境 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实验室事故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生意外事故 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危害程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操作
个人防护装备
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需穿戴符合要求 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口罩、手
案例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严格隔离,扑杀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措施包括严格的隔离措施,及时发现 并扑杀感染猪群,以及对猪肉和猪肉制品实施严格的检验和监管。
案例三: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处理和预防
风险评估,严格操作规程
VS
实验室感染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 物安全事件,需要采取及时、专业的 处理措施,并加强预防措施。关键在 于对实验室操作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 制定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以及配备 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THANKS FOR WATCHING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管理ppt课件
• 非法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级别主要参照 国际相关标准
• 本规定中所涉及病毒的操作级别主要指野生型 病原微生物,重组体另加说明
有 关 说 明(二)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有些病原体的防护标准低于国外
病原体
国内
国外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 生物危害评估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
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 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 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 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 验数据、预防和治疗。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 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 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 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 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5.2 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根据所操作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
• 本规定中所涉及病毒的操作级别主要指野生型 病原微生物,重组体另加说明
有 关 说 明(二)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有些病原体的防护标准低于国外
病原体
国内
国外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 生物危害评估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
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 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 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 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 验数据、预防和治疗。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 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 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 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 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适当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5.2 生物安全水平分级 根据所操作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
《微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微生物既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也可 能对人类有益。例如,病原微生物可 引起感染性疾病,而益生菌则有助于 维护肠道健康。
微生物的应用
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微生物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发酵、生物 农药、生物医药等。
02
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1 2
3
食品生产过程
容和方法。
THANKS
。
01
02
在培训中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让员工亲自动手操作,加 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
解。
03
04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
采用讲座、案例分析、角色 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学习兴
趣。
建立考核与反馈机制
对员工进行考核,了解员工 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及 时反馈问题和不足之处,以 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内
05
微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在发生实验室微生物安全事故时,应遵循及时报告、迅速控制、科学处理的原则,确保事 故得到妥善处理。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流程
在发生实验室微生物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灭菌等措施, 防止事故扩大,同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接受专业指导。
微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讲解如何正确操作设备、使用化 学品、处理废弃物等,确保员工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介绍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以及控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措施, 提高员工对微生物检测和控制的 能力。
提高微生物安全培训效果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根据员工的岗位和职责制定 个性化的培训计划,确保培 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
传染病传播
微生物既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也可 能对人类有益。例如,病原微生物可 引起感染性疾病,而益生菌则有助于 维护肠道健康。
微生物的应用
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微生物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发酵、生物 农药、生物医药等。
02
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1 2
3
食品生产过程
容和方法。
THANKS
。
01
02
在培训中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让员工亲自动手操作,加 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
解。
03
04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
采用讲座、案例分析、角色 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学习兴
趣。
建立考核与反馈机制
对员工进行考核,了解员工 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及 时反馈问题和不足之处,以 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内
05
微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在发生实验室微生物安全事故时,应遵循及时报告、迅速控制、科学处理的原则,确保事 故得到妥善处理。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流程
在发生实验室微生物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灭菌等措施, 防止事故扩大,同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接受专业指导。
微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讲解如何正确操作设备、使用化 学品、处理废弃物等,确保员工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介绍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以及控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措施, 提高员工对微生物检测和控制的 能力。
提高微生物安全培训效果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根据员工的岗位和职责制定 个性化的培训计划,确保培 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
传染病传播
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PPT课件
03.可产生各种严重程度微生物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
轻度(<10个颗粒)
中度(11~100个颗粒)
重度(>100个颗粒)
玻片凝集试验; 倾倒毒液; 火焰上灼热接种环 颅内接种; 接种鸡胚或抽取培养液;
腹腔接种动物,局部不涂消毒剂; 实验动物尸体解剖; 用乳钵研磨动物组织; 离心沉淀前后注入、倾到、混悬毒液; 毒液滴落在不同表面上; 用注射器从安瓿中抽取毒液; 接种环接种平皿、试管或三角烧瓶等; 打开培养容器的螺旋瓶盖; 摔碎带有培养物的平皿;
求 ⑧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⑨ 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17
(三)防护设备设 施
01.生物安全柜 02.压力蒸汽灭菌器 03.可移动紫外灯 04.红外加热灭菌器 05.酒精灯 06.洗眼冲淋装置
18
01.生物安全柜
主要的保护屏障,防止生物有害气溶胶逃逸. 保护操作人员-负压 保护周边环境-HEPA 可以保护样品-层流 实验室操作都可能产生感染性气溶胶。 直径小于5μm的气溶胶、直径为5~100μm的微小 液滴亦可能产生吸入或交叉污染工作台面的其他材料 。 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将有效减少由于气溶胶暴 露所造成的实验室感染以及培养物交叉污染。
四级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 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措施。
16
① 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
二. ② 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时,应
安 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
实验室生物安 全防护
(一)不同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的介绍
2024年《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2024)
2024/1/30
20
生物制品生产、流通与使用监管
生产监管
严格实施GMP认证,确保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符合规范要求。
2024/1/30
流通监管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追溯体系,确保生物制品在运输、储存等环节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使用监管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接种单位的监管,确保生物制品的规范使用,防 止滥用和误用。
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14
04 基因工程安全与伦理
2024/1/30
15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与技术
基因工程定义
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实现对生物性状和 功能的定向改造。
基因工程基本工具
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载体等。
基因工程基本步骤
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 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生物制剂种类
包括细菌、病毒、毒素、寄生虫等,具有致病性、传染性和易于扩散 等特点。
2024/1/30
24
生物恐怖主义事件识别与报告
事件识别
关注异常疫情、不明原 因疾病、动植物异常死 亡等事件,及时进行分 析和研判。
2024/1/30
监测预警
建立生物恐怖主义监测 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和 评估潜在威胁和风险。
强化科研人员和公众教育
提高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伦理素养,加强 公众对基因工程的认知和理解。
2024/1/30
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
对基因工程实验和应用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和监控,确保生物安全。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基因工 程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18
05 生物制品安全与监管
2024/1/3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PPT课件
• 批准的部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 或 者兽医主管部门 、 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11
• 运输要求:不少于2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 和城市铁路运输 (有批文可以) 、采取防护措施 -12、13
2020年9月28日
8
第十四条 ~ 第十六条 菌(毒)种保藏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 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 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 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 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生物分类管理、实验室分级管理和符合标准。 • 第六条:确定实验室日常管理的职责部门 -实验室设立
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
2020年9月28日
5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 第七条:对病原微生物如何分类就行了描 述,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
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 的微生物。
• 第二十一条: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 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实验活动。
•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
•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对 符合条件的,发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2020年9月28日
13
• 第二十二条: 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要从事 某种或者疑似实验活动(科研)的,应当 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 医主管部门批准。
和深远的意义
2020年9月28日
• 运输要求:不少于2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 和城市铁路运输 (有批文可以) 、采取防护措施 -12、13
2020年9月28日
8
第十四条 ~ 第十六条 菌(毒)种保藏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 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 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 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 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生物分类管理、实验室分级管理和符合标准。 • 第六条:确定实验室日常管理的职责部门 -实验室设立
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
2020年9月28日
5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 第七条:对病原微生物如何分类就行了描 述,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
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 的微生物。
• 第二十一条: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 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实验活动。
•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
•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对 符合条件的,发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2020年9月28日
13
• 第二十二条: 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要从事 某种或者疑似实验活动(科研)的,应当 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 医主管部门批准。
和深远的意义
2020年9月28日
《生物安全》课件
1 2 3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根据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风险,将实验室划分为 四个生物安全级别,分别为BSL-1、BSL-2、 BSL-3和BSL-4。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
为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应配备适当的生 物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口 罩、护目镜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实验 前准备、实验操作、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可控。
生物恐怖袭击
详细描述
2001年,美国发生了炭疽袭击事件,有人通过邮寄方式散布炭疽杆菌,导致5人 死亡。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恐怖袭击事件。
寨卡病毒传播事件
总结词
区域性流行病
详细描述
寨卡病毒主要在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传播,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可导致胎儿神经管缺陷和小头症等问题。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基因编辑风险
01
02
03
基因编辑定义
基因编辑是指通过修改基 因序列来改变生物体的遗 传性状。
基因编辑的风险
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引发脱 靶效应、基因突变等风险 ,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造成潜在威胁。
防范措施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规范 ,建立严格的伦理和法律 监管机制,确保基因编辑 技术的安全可控。
生物多样性丧失
防疫措施
预防接种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 疫力,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的传播。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 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科 学依据。
隔离与治疗
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采 取隔离措施,同时提供及 时有效的治疗,以控制疫 情的扩散。
基因编辑的伦理和法规
尊重人类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