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断章》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卞之琳》精品课件ppt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卞之琳》精品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227f3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4.png)
卞 之 琳
卞之琳
卞之琳
➢“新月派”诗人 ➢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思考:为什么诗的名字会叫 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 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 “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 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 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 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 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 多人的喜爱。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 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 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
➢ 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以为整首诗在 “装饰”二字上做文章
➢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 绝代佳人
➢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 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 一刹那的意境。”
第一组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 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 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 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 的一种相对性。
第二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 的梦呢?
➢ 作为一首情诗解读
➢ 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对”的 观念。
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的话,桥头的“你” 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 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 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 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在美好的图景下, 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冲动,冲动过后又是永远 的无可奈何。这种惋惜、遗憾是淡淡的,这 样的理解呢也是非常符合“哀而不伤”的古 典审美标准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2e125a102de2bd960588d4.png)
课堂总结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 发现。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 雷特”,希望同学们回去再多读多思,从 而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诗词欣赏
为什么 卞之琳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末了,想起那么一段话: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哭泣,
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觉的到你在哭泣,
因为你在我心里。
布置作业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卞之琳
1.通过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 歌的情感及其蕴含的哲理。
2.分析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 意境美和画面感。
3.培养学生辩证联系看待事物 的能力。
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现当 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 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 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镜头组合。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 日常生活中的几个“镜头”。两节诗各是一 组镜头,镜头中主客的流转,增强了诗歌的 画面感和意境。
2.构思独特,意蕴深厚。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 而又复杂的哲理,但是诗人并未直接陈述, 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表现出 来。诗歌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 深邃悠远,富有暗示性。
《断章》ppt课件
![《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2a5a0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7.png)
• 《断章》的作者与背景 • 《断章》的内容解析 • 《断章》的艺术手法 • 《断章》的文学评价 • 《断章》与现代诗歌的发展
01
《断章》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生平
生平介绍
详细介绍了《断章》的作者,包 括其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教育 背景等。
文学成就
概述作者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地 位,以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05
《断章》与现代诗歌的发展
《断章》对现代诗歌的启示
01
02
03
语言简练
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 沉的情感和哲理,对现代 诗歌的语言运用有所启示 。
意象独特
运用独特的意象和象征, 使诗歌内涵丰富,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结构巧妙
诗歌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对现代诗歌的结构安排 有所启示。
《断章》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
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与不同时代诗歌的比较
02
《断章》与不同时代的诗歌相比,能够凸显其时代特色和历史
价值。
与不同诗人诗歌的比较
03
《断章》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能够突显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文学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人使得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明、生 动,同时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引人深思。
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
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能够通过音韵、节奏和旋律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断章 》的诗人通过精心选择词汇、调整句子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等手段,使得诗歌具有了鲜明的音乐性。
象征意象的解读
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中的象征意象进行不同的 解读。这种解读的多样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断章》具有无穷的魅力。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37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4bfae16c175f0e7dd137b3.png)
写作练习
雨还在下,一辆公交车停下,我终于拿出了5元钱,跑到了老 人身边,“爷爷,我有5块钱,给你吧。”我望着老人布满皱 纹的脸说。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 谢,小兄弟!”“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说完 我便和同桌上了车,在公交车上,我回头一瞥,看见同桌正回 望着老人,若有所思。
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万!
被裹挟的状。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
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
写作练习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欲望,站在公交车站牌前,我 们和其他等车人一样,伸长着脑袋,眼睛一个劲地盯着远处。 “妈的!你没长眼睛啊!老东西!”一阵斥骂声传来,人们 纷纷转过脸,一个肚子圆鼓鼓的中年人正在怒斥一个老人。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 万!”“对不起,不好意思。”“弄破了你赔得起 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 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那中年人嘴角一动,飞出一 口唾沫。
投 卞之琳
主体(看)→客体(被看)
独自在山坡上,
本诗用自然事物揭示了什么哲理?
”“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小孩儿,我见你
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谢,小兄弟!
一边走一边唱, 过客说:表现世间物是人非匆匆过客情景。
”“弄破了你赔得起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b660e5a76e58fafbb0034c.png)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课件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并尝试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营造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思。
(重点)3.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难点)二、课堂导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就是这样成了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意外成了传世之作。
那么这四句好在哪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吧!三、作者简介卞之琳: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代表作:《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四、整体感知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诗人对“风景”刹那间的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五、课文精读1.这首诗写了怎样的两幅图景?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第一幅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
“你”由看风景的主体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成为看风景的客体。
第二幅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梦的内容。
2.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3.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哲理: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联系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断章》优秀课件PPT
![《断章》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6241f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d.png)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断章》解析
(1910—2000)现代诗 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 门汤家镇。1930年开始写 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 集《三秋草》,1935年出 版《鱼目集》,1936年与 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 《汉园集》出版。
断 章
卞 之 琳
新知导入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 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 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 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3. 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韵味深邃 悠长。 •4. 诗形自由精致,音韵优雅柔和(抱韵、内 韵、每行三顿)。
•象征意象的组合 •相对的哲学观念 •对举的巧妙结构 •情智化的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有人, 小孩儿,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地捡起, 像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 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 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 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 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 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 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 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 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 又变成了客体。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538909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3.png)
走近作者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 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 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 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 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 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 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 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 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 《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基 础 积 累
词语集注
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 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朗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练习:
1.这首诗运用了哪几个意象?
[自我核对]“你”、风景、看风景的 人、明月、别人的梦。
2.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解读诗歌主题的七个角度
1.抓背景 。即通过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生活情况来 推见作者主旨。
2.看作者 。若能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则更易于 把握其诗作的主旨。
3.看体裁 。诗歌一般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之分。不同 的类型,则可用不同方法去把握主题。抒情诗“情”即主题,要把 握其中的情感。 叙事诗则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 哲理诗 的主题应该是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 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 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 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 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 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 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 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 相互关系的意义。”
《断章》ppt课件
![《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48324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0.png)
文学地位
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断章》被广泛传颂,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
影响力和传承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传 承和发扬。
03
《断章》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解析
01
内涵概述
内涵是指作品所反映的内在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对《断章》的内涵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作者李
白的内心世界和创作风格。
02
人物形象
在《断章》中,李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战乱场景,塑造了若干生动
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作
者对自由、生命和平的追求。
03
情感表达
《断章》中充满了对自由、生命和平的渴望与追求,这种情感表达贯
穿整首诗。李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战乱场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
社会现实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 题,如贫富差距、阶级矛 盾等。
艺术特色
独特的语言风格
采用了简洁、明快、流畅 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 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象的运用
通过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 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 验。
音乐感
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通过押韵和节奏的把握, 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中,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外延探讨
文化背景
《断章》是李白创作的诗歌,其外延涉及到了唐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断章》所处的文化环境。
艺术特点
李白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如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等。《断章》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 了这些特点。通过对《断章》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李白创作风格的特点和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断章 公开课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断章 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3c7ad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0.png)
3、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蕴含着什么哲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
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蕴含的哲理: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 那样的相对关系。
诗歌主旨
《断章》中,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画面,用简单的 意象,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宇宙中的事物是相互依存、 普遍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这个事物 和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第一单 元
断章
卞之琳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导入
➢富有哲理的诗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诗悟情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 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 月”“窗子”。
2、怎么理解诗歌中的“你”?
“你”不再指诗歌情境中具体的个体,而是可以指称任何人、 人类的全体——“你”既可以是楼上的人,也可以是桥上的人;既 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没读过诗的芸芸众生。“你”、“楼上人”、 无数个“你”,无数个“楼上人”,共同组成这个世界。
(初三语文)断章课件
![(初三语文)断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1cb3afcc22bcd127ff0c13.png)
初读卞之琳的《断章》, 只觉得有种若隐若现的美感; 当我独自一人,望着窗外夜景 时, 脑海里却不知不觉浮现 了这首《断章》……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优美如画的意境, 浓郁隽永的情思,细细品来,的 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最 先使我想到的,便是苏轼《蝶恋 花》中的: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 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 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 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 是风景,而是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 “你”。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 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怡然的画面顿时 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 趣的戏剧性场面来。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 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 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 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 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 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 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 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 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 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 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 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卞之琳是30年代中国文坛 “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 物。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 诗的新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 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 与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 编过《新诗》杂志这一时期的 诗作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 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断章》教学展示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断章》教学展示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c6e520ece2f0066f4332247.png)
概括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 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四行诗写了四个十分平常却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 相干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 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反过 来,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可见宇宙万物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的。诗歌通过这些平淡易懂的句子,阐释了丰富的哲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断章 卞之琳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卞之琳(1910—2000),现代诗人、翻 译家;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文学评论家、翻 译家; 1929年开始写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出 版。为“汉园三诗人”之一;曾是徐志摩的学 生,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 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整体感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整体感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 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 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 子”“别人”“梦”。
“风景”有了“人” , “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 动。
精读细研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
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 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卞之琳《断章》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卞之琳《断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28c9901a37f111f1855b6b.png)
本诗的哲学意蕴
第二节:
(一)画面: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也许是看 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只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 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重要。重要 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你”是这幅 “窗边月色”图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 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 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 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二)哲学沉思:
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 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 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 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 相对的、互相关联的。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 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 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断章
卞之琳
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研 究家。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 海门汤家镇。 1929年入北京大
卞 学英文系学习并从事诗歌写作。 1933年后在保定、济南等地的中
之 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成都 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后赴延安, 在鲁艺任教。1940年后任西南联
琳 合大学、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 简 赴英国专事创作。1949年回国后 介 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为中国社会
余光中认为,这首诗的意味在 阐明哲理,表明“世间万物皆有
余
关联,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另有一人却
中
在高处观赏,连你也一起看进去, 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更巧 妙的是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主
认 为
有客,但主客之势变易不居,是
:
相对而非绝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断章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断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f04dccfe4733687f21aa76.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5
特点
• 以形象再造抽象,截取一章中的某个片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6
连环
余光中
•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 落日却回顾 • 回顾着远楼, • 有人在楼头正念着你。
•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 明月却俯望 • 俯望着远窗 • 有人在窗口正梦着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7
Hale Waihona Puke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3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在楼上赏景的 “你”,又下意识的到窗前,欣赏 明月的万里清辉,不经意间却 成了一道令别人梦绕魂牵的“风 景”,在别人的梦境中,你是他 的一轮皓月。
明月---你(窗子)---别人的梦(明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4
•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 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 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由此可见,诗人意在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一 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断章
卞之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
断章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思考与讨论: 诗人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又成了“风景”
“风景”-----你-----“风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b4e32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6.png)
背景 链接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 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 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 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字词 清单
读读写写
装饰 shì
装饰:侧重指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修饰性的东西,可用于环境、建 筑物等,也可用于人。
断章
卞之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名片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
家。“新月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何其芳、李广田合 称为“汉园三诗人”。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 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 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 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 《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 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 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 相对、平衡的概念。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
客体
主体
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 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 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结构 梳理
桥上: 你 风景
看 楼上: 看风景人 你
断章
明月 你的窗子
装饰 你
别人的梦
普互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断章课件下册语文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断章课件下册语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20d5dfdd36a32d72758198.png)
卞之琳这个名字长久地散发着沉 静、睿智而潇洒的书卷气和文人气, 仿佛永远年轻,永远俊逸,永远超 然物外。
他是为诗而塑就的,而且是为东 方和西方共同塑就的,念一念他的 诗,听一听那充盈、茁实而轻灵的 音响,多么美妙、动听……
12/11/2021
《断章》的两种读法
12/11/2021
12/11/2021
•主题
12/11/2021
•哲理诗
12/11/2021
着重在相对的关 联
——卞之琳
12/11/2021
•诗人表达了一种相 对平衡的观念,一 种哲理性的思考: 宇宙万物息息相关, 互为依存。
12/11/2021
•三个方面表达了 “相对”的辩证 法
12/11/2021
•时间和空间上的 变换,局部与全 部、画外与画内、 白天与黑夜
介 《山士山比十人人亚水年表 为 文又。悲诗水, 这 化被剧草》还 段 运合四》 、请 经 动称种《 《沈 历 中人 小 》为从 , 重说与、汉文 卞 要片诗《先 之 的园:断英生琳诗三忆国》写被歌诗旧诗、题公流说选《记认派新莎》。为“新因新
等。 月派”的代表诗人。
12/11/2021
《断章》写于 1935年10月,原为 诗人一首长诗中的 片段,后将其独立 成章,因此标题名 之为《断章》。这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文字简短、然而 意蕴丰富而又朦胧 的著名短诗。 12/11/2021
九下语文3课《断章》精品课件
![九下语文3课《断章》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d540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1.png)
给“小林漫画”配诗
暖风轻轻地吹 小草柔柔地绿 我骑着载满鲜花的自行车 与后座上的小猫 一起笑
给“小林漫画”配诗
花红一般的上衣 柳绿一样的裤子 举起遮阳的小黄伞 走走走 踏青去
志 摩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 别 康 徐桥
志 摩
诗歌三美
“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音韵和谐,节奏感、音乐感; “绘画美”——画面感、色彩感;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 别 康 徐桥
断章不断 短章不短
断章
卞之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品
意象重叠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析
万物相对又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互相联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旁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情思绵绵
批
壹 诗行少;
短
贰 诗味丰;
诗
叁 短而有情;
特
肆 短而有力。
点
[
[ 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 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 胡适、梁实秋等
《断章》PPT课件
![《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a993a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9.png)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断章》的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和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情趣。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掌握 《断章》的基本内容和赏析方法。
《断章》PPT课件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诗歌创作背景及风格特点 •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意义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现代汉语诗歌发展概况
及趋势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断章》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断章》赏析
课程性质:文学鉴赏类
选定主题
选择一个与《断章》 主题相关的创作主题 ,如爱情、人生等。
模仿与创新
在模仿《断章》的艺 术手法和经典语句的 基础上,进行个性化
的创新尝试。
锤炼语言
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提 炼,力求用简洁凝练 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
涵。
呈现独特视角
尝试以独特的视角观 察世界,表现自己的 独特感受和体验。
知识拓展:现代汉语诗歌发通 Nhomakorabea“桥”和“楼”两个具象的物体,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运用象征手法,将“明月”与“窗子”、“你”与“别人的梦”相互映衬,表现人生的 美好与无奈。
“我不愿做你的平行线,永远无法与你相交。”
通过“平行线”的比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
学生自主创作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断章》
【篇一】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断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
性评论。
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
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
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