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研究综述 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花鼓戏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本土剧种之一,它们均是以当地的民间音乐为原始素材,经历二小戏、三小戏阶段,在此基础上加入人物、丰富剧情从而形成融“歌、舞、戏”为一体的地方戏曲。

本文将以发表出来的重要期刊和典型著作为出发点,对湖南花鼓戏整体性研究、历史沿革与发展、音乐研究、演唱技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剧本与剧目、流派剧种研究等方面对花鼓戏的现状作一定的梳理与归纳,从而加深对湖南花鼓戏的了解与认知。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地方小戏,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扩宽研究思路,并提出自己的构想,以期日后对湖南花鼓戏有更深入、详实的研究。

关键词:花鼓戏,现状报告
湖南花鼓戏可以说是湖南的一张名片,几乎遍及湖南省内各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按其当地官话作为舞台语言而被分为六个流派,分别是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总体音乐曲调活泼轻快,诙谐明朗,朗朗上口,所演内容皆为平常杂事,贴近群众生活,因此被人们所喜闻乐见。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对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湖南花鼓戏的研究的空白期,期间公开发表文献为零,建国后至1966年是为初期,发展缓慢,成果不多,1966年以后的十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不仅戏遭禁演,理论研究也中断,从1976开始到2006是发展逐步展开,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成果,2006年至今是发展的快速时期,学术氛围浓厚,研究成果与日俱增。

以下对其进行统计、分类与分析。

一、湖南花鼓戏研究文献统计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读秀中文学术搜索”()、国家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等途径,以湖南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21世纪以来湖南花鼓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统计和梳理与归纳,其中涉及到湖南花鼓戏的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著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期刊论文
截止2015年以前国内发表的期刊论文,以“湖南花鼓戏”为检索词,共查阅到有关期刊论文共743篇,其中发展初期即1966年以前为总数的7.7%,逐步发展阶段1976年—2006年,三十年共占40.5%,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到现在共计九年时间,占总数的51.8%,由此可看出,论文发表的数量是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涉及的期刊有《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音乐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等音乐期刊和《戏剧文学》、《戏曲艺术》、《四川戏剧》等戏剧艺术期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流派、音乐、演唱、剧本剧目、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二)硕博论文
通过“中国知网”()对2015年以前的硕士、博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查到找到相关论文47篇。

其中,博士论文1篇(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46篇。

以下按研究内容进行划分:
1.历史研究:共4篇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龙华《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种类和流派》,汪叶《湖南临
湘花鼓戏的调查与研究》,孔庆夫《探究湖南地方戏曲——湖南花鼓戏》
2.音乐研究:共16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唱腔研究:李燕《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黄瀚娆《衡州花鼓戏及其唱腔研
究》,李红竹《永州花鼓戏唱腔研究》等
2)润腔研究:宾蕾《湖南花鼓戏花旦唱腔特点探究—以《刘海砍樵》为例看润腔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许洁《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王思思《湖南
花鼓戏润腔特点探究》等,
3)艺术特征研究:杨天福《浅谈湖南花鼓戏及音乐的发展趋向》,杨波《益阳花
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的探究》,王迎《湖南益路花鼓的表演特征分析》,
4)伴奏乐器:曹琬铭《扬琴在湖南花鼓戏伴奏音乐中的艺术》,李环《长沙花鼓
戏大筒伴奏中的“sol音现象”》等
3.演唱研究,共18篇:
周娣《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比较研究》,赵田《论湖南花鼓戏与“民歌湘
军”的不解之缘》,何怡《谈花鼓戏训练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不解之缘”》,魏娉婷
《论从花鼓戏转型的民歌手现象》,肖翠《湖南益阳花鼓戏的演唱特点研究》,何俊
轩《邵阳花鼓戏音乐元素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展现》,雷佳《融戏曲唱法于民族唱
法—以湖南花鼓戏为例》,陈依《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借鉴运用—以益阳花鼓戏
为例》、曾比翼《论花鼓戏唱腔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特征》,匡泓锦《湖南花鼓戏<
洗菜心>探源及版本比较》等
4.剧团研究,共3篇:
许艳文《长沙花鼓戏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任慧明《变迁与延伸—长沙花
鼓戏班生存空间研究》,石力夫《长沙民间花鼓戏班的生存调查及研究》
5.发展与传承,共1篇:
贺鲁湘《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推广》
6.其他研究,共5篇,主要有:
林琳《浅析深受湖南花鼓戏滋润的湘籍歌唱演员》,彭婷《长沙传统花鼓戏用韵考》,
何健《湖南花鼓戏唱词研究》等
(三)图书著作
通过“读秀”、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馆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对“湖南花鼓戏”
进行查阅,共查到相关中文图书40部,主要有专著、曲集和集成志书三类以及其他:
1.专著类,共12部,可分为以下类别:
1)史学类:尹伯康《湖南戏剧史纲》,龙华编《湖南戏曲史》,肖东发、孟智罡编
著《潇湘梨园—湖南戏曲种类艺术》,
2)音乐类: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湖南省戏剧工作室《湘南花鼓戏音乐》,
朱咏北《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方章祥编著《湖南花鼓戏唢呐演奏法》,湖
南省文化局戏曲工作室编《长沙花鼓戏音乐—湖南地方音乐》,湖南省花鼓戏剧团
编《花鼓戏音乐革命实践—移植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体会》,湘潭行政公署文
化局著《长沙花鼓戏音乐》,黎建明,《湖南湘剧、花鼓戏锣鼓经》卜再庭、杨天福,
《花鼓戏大筒演奏法》
2.曲集类,共5部:湖南省戏剧工作室编《湘南花鼓戏音乐》,湖南省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编、长沙市戏曲改进委员会整理《湖南花鼓戏音乐》,陈磊编
《湖南花鼓戏常用曲调·续集》,欧阳觉文《湖南花鼓戏常用曲调》,本社编《湖南
地方戏曲移植革命样板戏唱腔选》
3.志书、集成类,共8部: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湖南卷》,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中国戏曲志
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湖南省文化厅编《湖南戏曲音乐集成》,湖
南省文化厅编《湖南戏曲志简编》,杜美霜编《常德花鼓戏集成》,湖南省文化厅编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零陵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零陵地区志》
4.剧本类,共4部: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湖南小戏选》编选小组编《湖南
小戏选》,湖南省文化局编《湖南地方戏曲丛刊》,本社编《湖南地方传统小戏集锦》,
湖南省戏剧工作室《湖南地方戏曲资料》,
5.概论类,共4部: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常静之《中国近代戏曲音
乐研究》,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冯光钰《戏曲声腔传播》等
6 . 其他类,共6部:刘正维,《戏曲新题——长江中上游小戏声腔系统》,中国艺
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编,《戏曲研究》第16辑,史仲文主编,
《中国艺术史》戏曲卷,白俊奎,《中国花鼓戏的流播与酉水花鼓戏的人文内涵研
究》,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等
二、湖南花鼓戏研究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主要是以论文期刊为主,兼及部分硕博论文和专著图书,以下将从历史研究、音乐研究、、演唱研究、剧团研究、发展与传承等方面进行逐步展开分析。

(一)历史研究
关于湖南花鼓戏的来源问题由于其复杂的历史环境和资料的匮乏,已无从考察,而历史梳理,无论是戏曲史书还是当地志书的记载,都有着比较一致的脉络,如龙华《湖南花鼓戏研究》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沿革、班社组织、传统剧目、现代剧目、艺术流派、音乐曲调诸方面的问题,对于研究和发展我省的花鼓戏有一定参考价值1。

孔庆夫《探究湖南地方戏曲——湖南花鼓戏》2一文则对湖南花鼓戏的萌芽时期和发展时期进行了阐述,并对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质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其所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方面进行了表述。

龙华《湖南戏曲史稿》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湖南地方戏曲的历史发展,包括了湖南戏曲的历史沿革,湖南的戏曲作家及作品等,既有丰富翔实的史料,又有深入充分的分析,其中第十二章——丰富多彩的花鼓调,通过对湖南花鼓戏六种花鼓戏的起源和历史演变、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和湖南花鼓戏艺术种类和流派几个方面来对湖南花鼓戏进行梳理和归纳3。

胡滢智、郝威《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发展》对湖南花鼓戏形成的历史分三个阶段说明,初步形成阶段的对子花鼓时期,逐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三小戏,融入了梁山调,也与境内大戏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成熟繁荣阶段则是在剧目、音乐、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大交流、大移植4,使得花鼓戏日臻完善,创造了一大批优秀剧目,拥有一大批热衷的观众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杨畅《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的思考》一文通过相关著作和论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如花鼓戏的形成于发展、唱词研究、唱腔音乐研究、传统剧本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5,针对花鼓戏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尹伯康《湖南戏剧史纲》则是对湖南整个的戏剧历史进行了分析,以专题的形式对湖南的地方大戏、地方小戏、话剧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进程作了勾画,其中第四章是对民间小戏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概况进行了叙述。

唯一的一片博士学位论文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主要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发展、种类(六个)、戏班发展历程、音乐研究、传统剧本研究、艺术风格研究以及湖湘文化与之关系的研究六个方面6来对湖南花鼓戏作一个整体性的阐述与分析,其中历史发展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流派以当地官话分分类标准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戏班以草台班、半台班和专业班社为戏班主要发展阶段,音乐研究主要通过对音乐素材来源、唱腔类型及音乐艺术风格来探讨,传统剧本有500多个,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题材,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劳动生活,其艺术魅力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制造具有喜剧效果的喜剧情境,这种情境是由美妙的音乐、喜剧性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动作表演构成的,湖南花鼓戏喜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它突破了教化和言情这两个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命题,别开“娱乐”主旨,使之与言情、教化、娱乐三足鼎立,丰富了我国传统的文艺观,湖湘民俗对湖南花鼓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环境、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上。

郑劭荣《湖南花鼓戏与傩俗渊缘考》对湖南花鼓戏较早的源头进行了考证,认为花鼓戏与傩戏有着同样的宗教功能7,并且演出的剧目和音乐唱腔有着同源异流的表
1龙华,《湖南花鼓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1979.
2孔庆夫《探究湖南地方戏曲——湖南花鼓戏》[J].科技信息(第30期),2008.
3龙华《湖南戏曲史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9.
4胡滢智、郝威《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发展》[J].才[J].智(第17期),2008.
5杨畅《湖南花鼓戏音乐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的思考》歌海(第6期),2009.
6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D].2007.
7郑劭荣《湖南花鼓戏与傩俗渊缘考》[J].吉首大学学报((第6期),2008.
征,这无疑说明了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联系。

(二)音乐本体研究
湖南花鼓戏音乐本体上研究主要从其唱腔、润腔和艺术特色方面来探讨,
1.左希宾、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对湖南花鼓戏音乐的源头、名称由来以及曲调定
弦上的区别来分析音乐的异同,而杨天福《浅谈湖南花鼓戏及音乐的发展趋向》对
湖南花鼓戏的剧团及班社、上演剧目、剧本、表导演、演唱、音乐唱腔的继承等全
方位的发展趋向作了陈述8,展现了湖南花鼓戏的强大生命力与良好的发展趋势。

谭真明《论湖南传统花鼓戏曲调的类型及其特点》一文,将湖南全省各类传统花鼓
戏的曲调分为四大类型,即小调,牌子,打锣腔和川调9,通过对着四种曲调的详
细分析来体现湖南花鼓戏的唱腔风格。

2.唱腔研究:
李燕《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10以岳阳花鼓戏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发展历程作
了大概介绍,以唱腔艺术特征为重点,分析其音乐特点、唱腔种类和演唱特点,并与长沙花鼓戏唱腔的异同作了比较与分析,就目前岳阳花鼓戏的处境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和看法;黄瀚娆《衡州花鼓戏及其唱腔研究》,对衡州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唱腔特点和价值进行初步研究11,以唱腔为重点,从发声、呼吸、共鸣、
咬字、吐字、唱腔的装饰方面详细论述了其唱腔的特点和规律。

如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是研究湖南花鼓戏的一本专著,该书分六章来叙述湖南六个种类花鼓戏的音乐特征,其中第二章是对唱腔分类和曲调结构的的分析,第三章是对花鼓戏音乐的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探讨,有唱腔的调式和旋法、唱腔与语言(方言)的关系、唱腔的装饰方法及唱腔的伴奏特点几方面来进行;第四章是对花鼓戏唱腔设计的说明;第五章是对花鼓戏音乐的发展、变化手法的分析。

第六章是对花鼓戏音乐的继承性和历史局限性提出自己的主张,及对花鼓戏音乐造新声要立足创新提出了几点的建议12。

贺军玲《长沙花鼓戏川调唱腔调式特色探析》一文从长沙花鼓戏最常用、
最主要的川调这一个唱腔的调式和旋法入手,探讨川调唱腔调式的独特性13。

3.润腔研究:
许洁《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结合实例对花鼓戏在咬字、润腔等方面独特的艺术元素进行技术分析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14;王思思《湖南花鼓戏
润腔特点探究》重点分析了湖南花鼓戏的润腔类别和特点,类别有颤音润腔、滑音润腔、顿音润腔、打舌音润腔和转音润腔15,通过这些独特的技巧,使得花鼓戏韵
味浓郁。

4.艺术特征研究:
王月明《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是对湖南花鼓戏作了一个梳理与分类16,还对唱腔的形成时期进行了分类,从整体上对湖南花鼓戏作了整体性介绍;甘咏梅《湖南花
8杨天福《浅谈湖南花鼓戏及音乐的发展趋向》[J].艺海(第3期),1998.
9谭真明《论湖南传统花鼓戏曲调的类型及其特点》[J].长沙大学学报(第1期),2012.
10李燕《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1黄瀚娆《衡州花鼓戏及其唱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2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13贺军玲《长沙花鼓戏川调唱腔调式特色探析》[J].艺海(第8期),2014.
14许洁《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15王思思《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
16王月明《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戏剧文学(第9期),2007.
鼓戏的艺术特点》,郭世偲、莫琳《论邵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和刘莉朋《浅论湖南邵阳花鼓戏的音乐特征》都是以邵阳花鼓戏对研究对象,对其形成的历史、流派种类、上演剧目、音乐和舞蹈表演等艺术特征及它与湖南花鼓戏之间的区别联系作了论述17。

哈利《论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风格》一文对湖南花鼓戏音乐主要声腔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这些音乐形成了湖南花鼓戏的喜剧人物、喜剧题材综合为田园牧歌式的轻松娱乐,搞笑的喜剧风格是其艺术特色所在18。

杨波《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的探究》19文章一共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益阳花鼓戏的概况,其取材,语言,唱腔上具体的艺术风格,从视觉、听觉、喜剧特色方面看审美特点,最具代表性的花鼓戏唱段的分析以及对益阳花鼓戏发展和传承的几点思考。

高洁《小议岳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主要从岳阳花鼓戏的形成背景、声腔特点、发展传承、文化内涵20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探析。

5.其他研究,包括唱词研究、音律研究、用韵研究等方面:
之所以分类为其他,是因为此类是针对花鼓戏其中的一个音乐点来进行研究探讨,如李武华《湖南花鼓戏音律考察及后记》对湖南花鼓戏sol音是否微升有疑虑,由此对其进行了考察,并运用了仪器来测定,认为在创作、演出中,曲解了花鼓戏的音律,随意升sol演唱的做法21,应该谨慎,告诫音乐界的学者也应注意此事。

石柳《常德花鼓戏【潼关调】的前世今生》通过对常德花鼓戏独特悲腔调[潼关调]的随腔乐器演奏上、调式分析的方面来探讨其来源与流变22,更鲜明的体现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定作用。

曹琬铭《扬琴在湖南花鼓戏伴奏音乐中的艺术》通过概括、总结、分析扬琴的伴奏特点,收集整理了文献、乐谱、图片、音像资料,并进行了田野调查,对扬琴在花鼓戏伴奏音乐中的作用和各个代表流派中技巧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总结了作者对扬琴在戏曲伴奏音乐中运用的几点看法和思考,并概括分析了扬琴在湖南花鼓戏乐队伴奏中的作用及其地位,以达到扬琴在湖南花鼓戏伴奏中规范使用的目的23。

彭婷《长沙传统花鼓戏用韵考》一文以语言学的视角对长沙花鼓戏的28出传统剧目中的574个韵段进行分析、归纳24,并辅助以谐音、相关度统计等其他方法,结合方言得出长沙花鼓戏韵部系统。

何健《湖南花鼓戏唱词研究》则从较少人涉及的唱词来研究,从语言学角度讨论了湖南花鼓戏语言的特征,之后又从语音、语汇、句子入手,逐个从语音方面、词汇方面、句子方面探讨湖南花鼓戏的文词特点25,为其日后的填写、创作、欣赏提供了参考,填补了此区域研究的不足。

(三)演唱研究
关于演唱的研究主要是从演唱技巧与技法上、花鼓戏与民族声乐的联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演唱技法研究:
向章元《湖南花鼓戏唱腔技法训练探析》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声训练包括喊嗓和吊嗓等基本功,花鼓戏的吐字、行腔以及花鼓戏特有的润腔艺术26——来表现花鼓戏
17郭世偲、莫琳《论邵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1期),2009.
18哈利《论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风格》[J].电影评介(第7期),2013.
19杨波《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0高洁《小议岳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J].大众文艺(第17期),2011.
21李武华《湖南花鼓戏音律考察及后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1988.
22石柳《常德花鼓戏【潼关调】的前世今生》[J].艺海(第2期),2014.
23曹琬铭《扬琴在湖南花鼓戏伴奏音乐中的艺术》[D].吉林大学,2014.
24彭婷《长沙传统花鼓戏用韵考》[D].中南大学,2007.
25何健《湖南花鼓戏唱词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6向章元《湖南花鼓戏唱腔技法训练探析》[J].民族音乐(第2期),2013.
独特的韵味,梁瑛《湖南花鼓戏演唱技法训练之探究》主要从花鼓戏润腔技法和花
鼓戏的咬字吐字两方面来着重介绍华南花鼓戏中的“气振音”、“水漱音”、“疙瘩音”、“纺车音”27等特殊演唱技巧来表现花鼓戏与声乐的关系与影响,蒋娟全的《湘南
地区“零陵花鼓戏”唱腔探析》对湘南地区零陵花鼓戏的主要唱腔的分析,并通过
“加花”、“穿腔”、“换路子”28等方法来对传统唱腔进行创新与发展,从而凸显零
陵花鼓戏的地方风味,拓展其发展途径。

匡泓锦《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探源及版本
比较》以湖南花鼓戏优秀保留曲目《洗菜心》为研究对象进行探源,对肖重奎演唱
的版本和张也演唱的版本进行了曲谱、角色塑造、演唱技巧、艺术处理的比较29,
从中启发了种种声乐教学的思考,得出有益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建议;
2.与民族声乐的联系研究:
安永明《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在对比民族声乐与湖南花鼓戏的基础上,概述了民族声乐与湖南花鼓戏唱腔的相通之处,并探讨了民族声乐对湖南花鼓戏润腔的影响与启示,以及民族声乐对花鼓戏的借鉴与吸收30;危文波《湖南花鼓戏演唱与民族声乐唱法比较》、《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则是通过民族声乐曲调创作、演唱方法、歌词创作和演出表演等几个方面对花鼓戏的借鉴与吸收来具体分析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31。

陈曦泽《浅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关系》以湖南花鼓戏和民族声乐的发源与发展、演唱技巧、曲式结构及情感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举例分析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32,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花鼓戏了解,还可以促进民歌的发展与进步。

周娣《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比较研究》对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之间的联系与异同进行了研究,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通过历史渊源、种类划分、演唱特色两个方面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分析、比较33,认为二者应当在各个方面互相借鉴,互相创新,促进二者良性发展。

赵田《论湖南花鼓戏与“民歌湘军”的不解之缘》和何怡《谈花鼓戏训练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不解之缘”》本文一方面介绍了湖南花鼓戏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训练和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介绍了民族声乐的训练方法和审美要求,并以自身经历为线索,结合一些成功的湖南籍民歌唱家都曾学习过花鼓戏的范例,简要阐述了花鼓戏训练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影响。

魏娉婷《论从花鼓戏转型的民歌手现象》针对目前一个热点现象——现在当红的民歌演唱家大部分来自于湖南,大多都学习过花鼓戏, 分析一些花鼓戏转型的湘籍民歌手取得成功的现象34, 就此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湖南花鼓戏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联系及体现在他们演唱中花鼓戏润腔的种种痕迹,并结合自己多年学习民族声乐的经验来探讨“花鼓戏”与民族声乐演唱的相互借鉴,乃至继承传统民间戏曲的重要性。

(四)剧本剧目研究: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研究》从剧本出发,把对湖南花鼓戏所演的剧本进行了研究,他把花鼓戏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35。

早以民歌民调为主,没有情节,中期加入人物和情节,晚期日臻成熟,传统剧本题材的来源以及剧本的文学特点进行了集中阐述,肯定了湖南花鼓戏的剧本既迥异与中国传统正宗剧本,也与地方大戏剧本有着明显区别,
27梁瑛《湖南花鼓戏演唱技法训练之探究》[J].戏曲艺术(第3期),2009.
28蒋娟全《湘南地区“零陵花鼓戏”唱腔探析》[J].大舞台(第9期),2012.
29匡泓锦《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探源及版本比较》[D].武汉音乐学院,2009.
30安永明《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J].艺海(第11期),2011年.
31危文波《湖南花鼓戏演唱与民族声乐唱法比较》[J].艺海(第11期),2013.
32陈曦泽《浅论湖南民歌与花鼓戏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第26期),2010.
33周娣《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4何怡《谈花鼓戏训练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不解之缘”》[D].中国音乐学院,2010.
35谭真明《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