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
忧愤、蕴藉;“顿挫”是指情势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 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谢,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类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叹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独留青冢向傍晚
远葬他乡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杜甫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 视和担荷。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 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 定是他最真实的、最纯真的、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 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 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秘,最 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 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诗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这首诗留给 我们的印象难道就是悲伤和悲伤吗? 在悲伤之上,我们还读出了什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既然已经年老多病,又无亲朋陪伴,杜甫
为什么还要拖着老迈病躯独自登台呢?
一是为抒怀,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正视与 担当; 二是表明诗人不甘寂寞,不甘沉溺,表 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三是忠君爱国思想的真情显露。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 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此时又是 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五可悲;亲朋亡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悲;孤零零的独自 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 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悲意?
永泰元年( 765 ) 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遂 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 秋, 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 766 ) 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 767 ) 公在夔州。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PPT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 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 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 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 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答:同情她的不幸。
二、课文鉴赏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 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 又同情她的不幸 。
三、艺术特色
1.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 杜甫赋予了中国诗歌的写实传统以全 新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 高潮。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 倾向的巨大转变。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 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 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 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 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六)内容评述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 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 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 的担忧。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 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 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 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 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 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 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 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


咏 怀

古 迹

( 其

三 )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 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 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 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 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 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 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 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
气氛太浓,境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登高》壮阔。
《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
“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
点明“风急”、“天高”、“鸟飞
回”。
•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 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给我 们塑造了哪一 个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 幽怨。 ⒉对画师的无耻行 为怨恨。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3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 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 huàn 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 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 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 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 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 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 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 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 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 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 民的愿望。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 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 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
3.
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miǎo秋,以时则 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 特考中的失败 ☞ 父亲病故 ☞ 才华得不到赏识 ☞ 儿子饿死 ☞ 安史之乱成了俘虏 ☞ 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官职 ☞ 穷困再次袭来 ☞ 年迈体弱,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 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 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后来安 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 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 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 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 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 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 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 “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 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 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 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 挫”。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 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 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

高中杜甫诗原文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杜甫诗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扩展资料: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显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落日”“秋风”,意境雄浑、开阔,又体 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 达。
注意:三段式分析套路。源自(2)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着诗人发奋图 强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 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 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
主旨。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 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凄婉哀伤。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而是一只 孤独痛苦的鸟。
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微小,很
孤单。
➢猿鸣——使人听了它的叫声 感到十分悲凉
古诗中的“登高”意象
表现情势:
登山、登楼、登台、登塔、 倚栏、凭栏
古人借登高抒发几种情怀?
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人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 邈,归思难收。 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 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显露了飘 泊流离之愁和思念故乡的深情。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被誉为必修三原文,即《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

这三首诗作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首杜甫诗的原文。

首先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徜徉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鸣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叹和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他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苦衷。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苦苦思索的心情,他停止了手中的浊酒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烦恼和不解。

接下来是《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舍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杜甫描写了戍鼓声声,边秋中一只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突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分离的痛苦。

接着诗人写道,夜晚的露水从今以后便变得更加明亮,而明亮的月亮则是他们的故乡的灯火。

杜甫感慨舍弟们纷纷分散,无家可归,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寄给舍弟的信信件长期无法送达,更加增添了诗中的凄凉和不安。

最后是《月夜》:战国策中,恶狗堕崖,速亦速,非常情趣。

剽缺性於,愠怒球星於片,碎碎断开。

《月夜》厍以其简洁玲珑之作风,一方面传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抱怨,另一方面通过对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才华。

以上就是杜甫诗三首《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的原文介绍。

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风格。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杜甫诗三首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 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 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 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 阔。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 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 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 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 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 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分析颈联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万里,地域辽远也;
悲秋,时节惨淡也;
宋代罗大经曾 作客,羁旅也;
说颈联的十四 个字中含有八
层意思: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谢谢大家!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 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 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 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情感;了解杜甫前期作品和晚年作品风格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三首诗的特点;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吟诵初步感受诗歌思想感情,教师进行分析讲评,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四、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型:新授课五、课时:三课时。

秋兴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客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八首。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组诗歌。

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大家先用两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这首诗歌,体会一下这首诗是怎样的风格?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内容述评】这是一首随物兴怀,即景写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由于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返回故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悲秋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义较一般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层次结构】本诗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败之意,但因为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中见了富丽景象,格调非常劲健。

而“气萧森”不仅指的是草木凋落,而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的是巫峡;塞上,写的是巫山。

波浪明明在地上,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说接地而阴。

诗人纵目驰骋,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生动的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氛。

颈联: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是指离开蜀地已经经历了两个秋天;“孤舟一系”指的是眼下旅途的漂泊。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诗人漂泊在外,眼看菊花两度开放,不禁思绪万千,泪如泉涌,有家难回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一联是全篇的诗意所在。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唤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结束,余意绵绵。

【内容小结】本诗前四句写景。

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富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后四句抒情。

直诉诗人的悲愁和对长安的思念。

这种思念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

【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

粗略来看,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其实,本文自始至终,情景都是互相融合密不可分。

例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仍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悲伤,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瑟秋气则是充溢于作者心头郁闷的象征;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则生动地表现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颈联写思乡之情,同样是通过“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诗人苍凉阴沉的心情。

2、语言练达。

杜甫诗歌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他曾表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拿此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极为练达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含义深长的韵味。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的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经两度春秋。

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放就潸然泪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蕴含深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文笔炉火纯青。

咏怀古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什么的吗?知道这两个成语是形容谁的吗?这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但美真的能给人带来好运吗?我国有句古语叫“自古红颜多薄命”,正如《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一样。

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玉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都是如此。

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如此……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一共有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它的内容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探讨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音调、语速和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赏析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由群山万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出场。

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有怜惜之情。

作者用这样气势雄伟的起句来衬托昭君的惊天动地,气韵不凡。

颔联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昭君远嫁异域的悲凉。

“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

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的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地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堂皇,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为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这里似乎指的更多的是空间,即和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笼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这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是委婉的讽刺,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另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对她的同情。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运用一个典故,揭示了昭君不幸的原因。

【提问】王昭君的不幸是由画工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

是由于皇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悲剧。

【提问】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怨恨。

【提问】昭君的怨恨包含哪些内容?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有何目的?【明确】昭君的“怨恨”一是指“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二是指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乡的忧思,后者是主要的。

诗人写昭君之恨,寄寓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暗含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颈联由咏史转向抒情、议论,揭示了王昭君悲剧的根源。

尾联正面写王昭君的怨恨,点明主旨。

【小结】诗歌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颈联揭示昭君悲剧的根源铺垫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主旨】借古伤今。

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时也在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深沉怨恨。

登高一、新课导入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有一位老人却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入了生命的冬季。

而此时,国家动荡不安,他孤身一人漂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不禁放声高吟。

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同来欣赏1200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二、朗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赏析文本1、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使人感觉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非常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感觉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首联起句是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疾风猎猎、秋高气爽、猿啼悲秋的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

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落木萧萧,给人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滚滚”写出了时间之无穷。

这两句对比着写的,人的生命越短暂,就越能显示出历史和时间之悠久。

颔联写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里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仿佛在为三峡的秋日壮大气势。

诗人被这大自然的景象震撼了,不免感伤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

3、鉴赏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与现在的“做客”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上句写羁旅之愁。

“万里”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常作客”表明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多病”写迟暮之年百病缠身之苦,“独”字写举目无亲的孤独寂寞,“登台”二字点题。

颈联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