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诗歌之济州西湖赏析元代李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 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鹈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 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即 金明池。③鸩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注】①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 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 山楼”。(5分)
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 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 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 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 活现。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 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
“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 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 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借 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 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 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 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 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 意的愁苦。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①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逋逃:意为漂泊无家。②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廷。 8.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请比较这首诗的颔联与 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 写法上的异同。(5分)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 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诗(词)中某句抒发情 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诗(词)中某句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 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 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 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 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 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 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 渡、照应等)。
可。)
入若耶溪 王藉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 三联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芙蓉落尽天涵水①,日暮沧波起。背飞 双燕贴云寒②,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③,雪满长安道。故人 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④。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简要分析。
这两句运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 (2分)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朋 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 自己,(1分)即使远道雪阻,他也一定 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1 分)词人通过这一想象的画面,来表现 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 木茂盛。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请 结合诗歌简要简析。
答案 (1)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 以乐景写哀情)。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 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以乐景写哀情。 (2) 融情于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抒 发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 的思念。(3)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春草茂 盛,杨花飘零,是眼中所见;杜鹃哀鸣 是耳中所闻。
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晚霞比作“浮金”,形象生动,表现 了对西湖傍晚景色的喜爱;“背”“写” 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画面富有动感, 增添了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景 色的由衷赞美之情。
九日登梓州城①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示例:
同: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 情感悲壮。(1分)异:①周诗视听结合,写 “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 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 为听觉。(2分)②杜诗运用夸张,浩瀚的湖 水把吴楚大地隔开,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 水中,极写洞庭湖景色之绮丽宏伟。(2分)
《虞美人·寄公度》 作者:舒亶
济州西湖① 元 李綗 渺渺澄湖望不穷,画船曾驻夕阳中。 千峰倒映嶙峋碧,一水平铺潋滟红。 鸦背浮金归古戍,雁行如字写晴空。 玉箫吹彻游人醉,十里荷香送晚风。 [注]①李綗,元代济南人,曾任济宁知州。济州西 湖,即马场湖,在济宁城西二十里老运河北,今己 埋为平地。 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2分)把久旱 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 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 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 (3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 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试题分析:该类题考核构思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 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首句“板桥人 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 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 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 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 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答案: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 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 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 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 析。(5分)
示例: 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 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 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 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 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 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 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评分标准:共3分。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 衬”)1分;结合崔颢诗第三联具体分析:“响自答”1分,“言弥静”1 分。意思对即可。 2.(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 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 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评分标准:共4分。相同点: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1分。不同点: 王藉有厌倦宦游,归隐林泉之意1分;崔颢与自然契合,留恋山水, 无拘无束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 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 倒。
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
答案: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 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 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2分)既写尽了 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 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 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 理解释,也可得分)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