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小狗包弟》评课稿

小狗包弟》课例

《小狗包弟》的教学,在简约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还语文教学本色,寻求内容精、结构简、方法活、过程实、效果真的教学。就这堂课我以为可以用简约所追求的走向凝练、走向深邃、走向有序三个方面概括。

第一,简约教学,是从冗繁走向凝练。《小狗包弟》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并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执教者避免了冗繁的碎片式的追问,而是以“品读一段经历,走进一个时代,触摸一颗心灵,接受一次洗礼”四个环节以及凝练的概括,将要义囊括其中。设置“品读一段经历”的环节,与学生共同理解“自然流”叙事抒情的艺术特点;设置“走进一个时代”“触摸一颗心灵”两个环节,分析和评判社会本质和人的本性,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接受一次洗礼”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的同时,丰富人生阅历,获得情感、智慧和意志的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理论中阐述:任何学科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更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我以为,这种经济和活力还体现在不着痕迹的联系介入上。当下发掘课程资源成为诸多课堂的自觉行为,公开课评课时经常有诸如“如果再多一些延伸,就更丰富充实了”此类的声音,有些课堂延伸活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但更多时候只是徒增步骤,“课不够,故事凑;品不透,链接凑”,以至愈演愈烈无课不延伸,有限的课堂时空“负担”重重,被不加节制的延伸活动无情地挥霍,文本本身品读和感悟的时间被无情腰斩。《小狗包弟》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联系拓展,一是有“清淤”“去障”之效,引《病中》《怀念萧珊》是为了理解“魂牵梦萦的怀念”,如此介绍作家的生平遭际、才情、志趣、情趣以及相关的生活细节、审美追求,就不至于带来课堂臃肿重心转移,或学习者消化不良,反而有益于深入理解文本而不是制造噱头。二是介入的时机不“僵硬”,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将背景介绍安排在课文导入时,但提前补充,盲目加餐,先入为主,致使学生用“贴标签”来代替对文本的揣摩了。课堂

能将文革特点的介入穿插在学生“愤”“悱”之时。《小狗包弟》执教者对文本之外材料的介入皆应文本读解之需,与文本的解读自然融合,而不是搭建花架、装饰渊博。

第二,简约教学,从肤浅走向深邃。针对学生“以为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孙绍振语)执教者引导学生聚焦文本,潜心会文,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带着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即可”。品经历的纲目概括的方法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多次出现的“您的小狗怎样”;回顾文革时代则从文本所叙之事的蛛丝马迹中悟,从情感表现的词语中品;触摸心灵还是从文本中叙事抒情的语词感知情怀。赖瑞云先生说道“真阅读,除了要求对文本字面的‘理解’,能抓住文本的‘要妙’‘佳妙’外,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个人化鉴赏、体验、批判,是与作者、文本的合作、互动。”执教者突出了“研读文本”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不仅从语言到内容,还从内容回到语言,凸显了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第三,简约教学,从杂乱随意到清晰有序。这个有序就表层而言是授课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四个环节有序推进,侧重解释“解剖”“煎熬”词语含义及与后文的前呼后应是细节上的有序预设,都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反省体验的深度生成。

有序还体现在让语文也像理科一样有秩序,有控制力,也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正如郑桂华教授所言,教那些“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便于上升为’类概念’”的东西,课堂引导学生领会写人叙事文章内容概括的方法,以小见大的技法,这样才能让“教什么”从杂乱走向清晰。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执教者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又极具亲和力。而且善于创新,板书设计的坐标轴方式虽然在细节方面的设计还有待完善,但确实是一个亮点,体现了教者的思考力。

课堂行走在简约之路上,让我们看到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