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一、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实验动物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们在医学、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必要对实验动物进行等级划分并设计符合规范的实验动物房。

一、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1.A等级实验动物:A等级的实验动物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它们是与人最密切相关的物种,具有高度标准化的遗传背景和健康状况。

这些动物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基因工程研究。

常见的A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狗、猴等。

2.B等级实验动物:B等级的实验动物是与人类关系较远的物种,它们用于一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毒理学、免疫学等。

B等级实验动物的管理要求相对于A等级要低一些。

常见的B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兔子、猪、羊等。

3.C等级实验动物:C等级的实验动物是与人类关系比较远的物种,用于一些辅助性的研究和非生物医学研究。

这些动物的管理要求相对较低,但也需要确保它们的福利得到保障。

常见的C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小型鱼类、蜗牛、浮游动物等。

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研究人员的安全。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设计规范:1.空气流通系统:实验动物房应有良好的空气流通系统,以保持空气新鲜并保护实验动物的健康。

空气应定期净化、消毒,并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湿度和温度,创建适宜的实验环境。

2.牲畜管理:实验动物房应有合理有效的牲畜管理制度。

包括实验动物进厂检疫、隔离、饲养、营养、环境调控、疾病防治等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管理标准,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3.良好的设施:实验动物房的设施应该符合实验室安全和动物福利的要求。

比如,动物笼子应具备适宜的大小和通风性,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动物活动,并保证动物之间的隔离和相对舒适的环境。

此外,实验室应有安全设施,如防护眼镜、安全柜等,以确保研究人员的安全。

4.卫生管理:实验动物房应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卫生。

实验动物房的建设要求

实验动物房的建设要求

实验动物房的建设要求实验动物房是指适宜于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建筑物。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实验室环境,实验动物房对环境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都更加严格,以保证动物的品质和实验研究的准确可靠性。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实验动物房一般由饲养室、健康观察室、隔离检疫室、各种实验室(外科手术、实验处理解剖、术后管理、疾病诊断、治疗、生理生化检查、微生物检疫、饲料营养分析和特殊饲料的调制室等),以及贮藏室、清洁准备室、洗涤消毒室、工作人员用房(包括办公室、淋浴室、更衣室等)、走廊(清洁区和污染区)、废弃物处理设施、机房和变电所等组成。

实验动物房的布置,应使人、动物和物品的流动路线合理,作业方便。

严格区分屏障区域和阻隔区域,对于阻隔区和屏障区要进行专门设计灭菌、消毒和保护规程,以保证人和动物的健康,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动物房内部空间的建筑材料和表面涂料通常要达到生物安全2级建筑标准的要求。

主要内墙所用的建筑材料要兼顾动物的各种需要和清洁卫生要求。

内墙建筑材料要平滑、耐久、耐腐蚀、防火、防潮,不会轻易出现破碎、裂缝、生锈等状况。

地面要平而不滑,不渗水、不漏水、耐药液腐蚀和耐磨损。

对环境要求严格的房间,还要考虑选择发尘低的材料。

墙地交角应圆滑无棱角。

墙与墙、墙与顶棚或梁的夹角应圆滑无棱角。

顶棚一般不承受压力,使用涂有防水材料的薄水泥板,能经受水冲和消毒水腐蚀。

饲养室通常不设外窗,饲养室之间也不设内窗,以避免干扰。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修订稿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修订稿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修订稿引言:实验动物在科研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科学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对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和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文将对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说明。

一、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1.第一等级:常用实验动物常用实验动物是指在科研实验中广泛应用和研究的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这些动物具有短的生命周期、繁殖力强、易于获取和管理等特点,适合用于各类基础和应用研究。

2.第二等级:辅助实验动物辅助实验动物是指在一些研究领域中有特殊用途的动物,如猪、狗、猴等。

这些动物一般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高度的智力和复杂的生理机能,适合用于一些特定的研究,如手术模型、神经学研究等。

3.第三等级:特殊实验动物特殊实验动物是指在特定领域的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动物,如斑马鱼、果蝇、线虫等。

这些动物具有短的生命周期、小型的体型和简单的神经系统,适合用于遗传学、神经发育研究等。

二、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范:1.空间要求实验动物房的面积应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通常情况下,每只小鼠应有不少于500平方厘米的活动空间。

2.照明条件实验动物房的照明应保持稳定,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应与动物的自然环境相符合。

一般来说,小鼠需要保持12小时的白昼和12小时的黑夜。

3.温度和湿度实验动物房的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

一般来说,小鼠的温度应保持在20-26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65%之间。

4.排风系统实验动物房应建立良好的排风系统,以确保空气清新、无异味和适宜的温湿度。

排风系统应将实验动物室内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以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可靠。

5.人员防护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员的健康安全,设置洗手间、更衣室和消毒设备等。

动物实验伦理品系级别

动物实验伦理品系级别

动物实验伦理品系级别实验动物分级: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等级,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普通动物这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要求最低的实验动物。

要求动物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自身的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体外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详细的规定。

普通级实验动物一般是在开放环境下饲养,要达到上述要求,也应在饲养管理中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包括建立消毒防疫制度、建立并遵守动物房操作规程等。

动物饲养和实验设施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最新颁布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普通级取消,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只有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

豚鼠和兔仍保留四级。

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无特定病原体级共两级。

清洁级动物这是根据我国实验动物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比普通动物要求高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等级。

要求动物不带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及常见的体内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具体的规定。

清洁级动物的引种应来源于更高等级的动物,应在温、湿度可控的屏障系统中,进行饲养、繁殖生产或使用。

所使用的笼具、垫料、器具、饲料和饮水等,应当实行灭菌处理,动物设施应分区域设置,设计应符合人流、物流防止交叉感染和方便工作的原则,要建立严格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清洁级动物已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质量控制等级的动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制和安全评价等领域的动物实验之中,发挥了清洁级动物,易于质量控制,非实验因素干扰少,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在清洁级动物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要求动物不携带可能干扰实验的进行或结果的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这类实验动物称之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即SPF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剖腹产动物,在屏障系统中进行保种、饲育及使用,按国家标准,严格实施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动物的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等设施,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建设和管理,并应进行经常性的质量监测。

从事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的人员,应当接受实验动物学的专门培训。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413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分类环境设施分类使用功能适用动物等级普通环境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检疫普通动物屏障环境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检疫清洁动物spf动动物实验检疫清洁动物spf动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检疫无菌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动物实验检疫无菌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413实验动物生产设施的环境指标实验动物生产设施的环境指标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屏障环境温度18292026162820261628最大日温差相对湿度4070最小换气次数次h动物笼具周边处气流速度ms020与相通房间的最小静压差pa1050105010空气洁净度级别沉降菌最大平均浓度个05h90mm平皿氨浓度指标mgm14噪声dba60照度lx最低工作照度200动物照度1520100200510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1212或101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41310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境隔离环境温度19262025162620261626最大日温差相对湿度4070最小换气次数次h动物笼具周边处气流速度ms02与相通房间的最小静压差pa1050105050空气洁净度级沉降菌最大平均浓度个05h90mm平皿无检出无检出氨浓度指标mgm14噪声dba60照度lx最低工照度200动物照度1520100200510昼夜明暗交替时间h1212或1014表322动物实验设施的环境指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41311表333屏障环境设施的辅助用房主要技术指标房间名称洁净度级别最小换气次与室外方向上相通房间的最小压差pa温度噪声dba最低照度lx洁物储存室15101828307060150无害化消毒室15或1010182860150洁净走廊15101828307060150污物走廊15或1010182860150缓冲间15或10101828601501510182860150清洗消毒室60150淋浴室601006010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41312四建筑和结构四建筑和结构选址和总平面一实验动物设施的基地选择要求如下

动物实验室分级设计要求SICOLAB

动物实验室分级设计要求SICOLAB

动物实验室分级设计要求SICOLAB根据动物实验室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动物实验室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动物实验室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动物实验室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动物实验室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动物实验室: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动物实验室: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实验室: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动物实验室: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动物实验室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在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要求和方案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要求和方案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要求和方案21世纪以来,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高速发展,实验动物作为这些领域的重要载体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大众对于动物实验室的设计要求也更加严谨。

SAREN三仁实验室今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1.选址实验动物的种类以及级别不同会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设施的动物房、活动场所和相应的辅助用房。

在选址方面要选择能保持安静、清洁、无不良外界影响的地方。

另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地址最佳。

还要保证地面整洁,不积水;顶棚、墙壁易于清洁、消毒;外墙、屋顶、顶棚、门窗及通外面的管道等能杜绝外界动物、蚊蝇及其它虫害钻入。

2.流线分明动物房实验室的屏障环境强调人流、物流和动物流分开,三者需要循单向路线流动,清污分流,做到净化、灭菌和防虫。

为了避免交叉污染,工作人员在进出动物房时要依次按照顺序:洗澡-更衣-清洁走廊-饲育室或实验室-循污物走廊。

清洁物顺序则为:脱外包装-洗刷间清洗-传递舱或渡槽进入(或双扉高压消毒柜消毒)-储藏于清洁物品储藏间-清洁走廊-饲育室或实验室。

3.布局我们在前面的多篇文章中也提到要充分考虑动物实验室设计的布局。

主要包括三个防护区和四条控制路线(具体可看下图)。

防护区包括外围防护区、建筑防护区和饲养防护区;四条控制路线包括人员控制路线、动物控制路线、物料控制路线和废物控制路线。

通过设监控设备、控制人员进出、设卫生防护带以及人员、动物、物料和废物的进出路线这样的布局能够规范工作流程和人员、动物、物品等相互关系和移动,并确保安全。

动物实验室的建设和设计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管是从选址到规划,还是从建设到运营,都需要综合考虑供电,供水,供气,通风,温度,湿度,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

实验动物房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房的设计

实验动物房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房的设计

实验动物房设计规范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实验动物房的设计体会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生物院杨洪锦摘要本文通过对实验动物房设计实践中部分内容的总结,提出了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以供设计同行参考。

关键词实验动物等级环境分类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单走廊双走廊清洁走廊污物走廊空气压差梯度独立送排风隔离笼具(IVC)实验动物是指经过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换而言之,必须通过对实验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人工控制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活的试剂”,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被确立。

随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新1药和保健品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动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医学、制药、生物工程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特别是人类疾病研究、药品鉴定、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等许多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工作,必须用特定的动物进行反复的试验,以其结论为基本依据。

实验动物房是这些重要的试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场所。

它的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动物试验的成果。

1.实验动物等级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我国对实验动物等级实行四级标准,即普通动物(CV)、清洁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和无菌动物(GF)。

有些国家的实验动物等级与我国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

2.环境分类根据国家最新的《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2010)的要求,实验动物的环境共分为三类,即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其中普通环境适用于饲育普通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隔离环境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悉生及无菌实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SPF)可以在屏障环境或隔离环境中饲养,一般采用屏障环境较多。

根据实验动物的等级而不是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来确定实验动物饲育环境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同一种动物可以有从普通级到无菌级不同的等级。

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划分

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划分

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划分
我国实验动物等级划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实验动物管理的通知》(国务院令第245号)进行规定,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包括:
1. A级:这是最高等级,适用于无论是临床药理、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研究,还是基础性免疫学研究等方面的实验。

通常情况下,挑选A级实验动物要求为同名、同品系,性别服从随机分组或对照设计。

这些实验动物在其生长、免疫功能、应激反应、人工饲养或人工环境条件方面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2. B级:此等级适用于微生物学研究、繁殖生物学或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实验。

与A级实验动物不同,B级实验动物根据不同情况可能可以有一定的波动,例如:品系或机构来源的不同。

但在实施试验之前应遵循明确的方法来进行随机分组。

3. C级:C级实验动物适用于繁殖生物学、营养学、生活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与A、B级实验动物相比,C级实验动物在性别、品系、遗传背景等方面可能存在更大的差异。

4. D级:这是最低等级,适用于环境污染、农业资源的利用、环境管理等实验研究。

这些动物品系、种群来源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变异和差异。

这些等级的划分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合理选择和使用实验动物,并确保其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 科技部 • 卫生部 • 教育部 • 农业部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解放军总后卫生部
《广东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细则》
• 广东省科技厅 • 广东省卫生厅 • 广东省教育厅 • 广东省农业厅 • 广东省药监局 • 广东省中医药局 • 解放军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基础上增加了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条款内容区分为
一、强制性条款(总计16条): 1 强调了门、窗的密封性,饲养间的门上设观察窗; 2 电力负荷等级不低于二级; 3 动物实验设施与动物生产设施分开设置; 4 动物尸体、垫料、废弃物应集中无害化处理; 5 垫料必须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 6 清洁级以上的饮用水达到无菌要求; 7 运输笼具应符合微生物控制的等级要求; 8 运输工具每次运输的前后均应进行消毒; 9 特殊设施还应遵守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其余为推荐性标准
满足相应的标准。
其他要求
1、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应有相对独立的污水 初级处理设备或化粪池;
2、感染动物实验室所产生的废水,必须先彻底灭 菌后方可排放;
3、实验动物废垫料应集中作无害化处理; 4、动物尸体及组织应装入专用尸体袋中存放于尸
体冷藏柜(间)或冰柜内,集中作无害化处理 5、笼具的材质应符合动物的健康和福利要求 6、笼具的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动物不易
2、最小换气次数/次/h≥:15或10,洗消、淋浴4; 3、相通区域的最小压差/Pa ≥:10,一更、洗消、淋浴不要
求; 4、温度/℃:统一为18-28 5、相对湿度/%:洁净储物间、洁净走廊为30-70,其他不
要求; 6、噪声/dB(A)≤:缓冲、二更为50,其余为60; 7、最低限度/ lx ≥:淋浴、一更为100,其余为150; 8、正压屏障的单走廊设施应保证生物生产区、动物实验区

动物实验实验室等级

动物实验实验室等级

动物实验实验室等级动物实验实验室等级通常根据其设备设施、管理规范、动物福利保障等因素进行划分。

国际上一般按照美国动物福利法案(Animal Welfare Act)的标准来对实验室进行分级。

以下是常见的实验室等级:1. AAALAC认证(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 AAALAC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实验室动物保护认证机构之一。

- 实验室获得AAALAC认证通常意味着其动物使用和管理达到了高水平标准。

2. BL1(Biosafety Level 1)- 适用于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实验,通常在基础生物研究中使用。

- 该级别的实验室通常有基本的设备和安全措施。

3. BL2- 适用于对人体有轻度危害的微生物实验,需要较高的生物安全标准。

- 实验室需要具备更严格的安全设施和操作规程。

4. BL3- 适用于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微生物实验,需要高水平的生物安全标准。

- 实验室必须具备高级的生物安全设施,操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

5. BL4- 适用于对人体有极高危害的微生物实验,是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标准。

- 实验室需要具备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设施和最严格的操作规程。

6. ALAT(Assistant Laboratory Animal Technician)- 美国实验动物科技人员协会(AALAS)认证的助理实验动物技术师。

- ALAT通常参与实验动物的日常护理和基础操作。

7. LAT(Laboratory Animal Technician)- AALAS认证的实验动物技术师。

- LAT通常负责更高级别的实验动物操作和管理。

8. LATG(Laboratory Animal Technologist)- AALAS认证的实验动物技术专家。

- LATG具有更高水平的实验动物管理和技术能力。

以上等级和认证主要是为确保在动物实验中动物的福利受到保障,同时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的科学性。

动物实验室设计国标标准

动物实验室设计国标标准

动物实验室设计国标标准一、前言动物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场所。

为了保障实验室动物的福利,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国家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本标准主要针对动物实验室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环境条件,以及动物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以期提供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指导。

二、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国内各类科研机构及企业单位的动物实验室设计和建设。

三、术语和定义3.1 动物实验室:指用于进行动物实验的实验室空间。

3.2 动物福利:动物在实验室环境中得到维持其生理和行为需要的条件的状态。

3.3 禽类动物:指用于实验室实验的鸟类动物。

3.4 哺乳类动物:指用于实验室实验的哺乳动物。

3.5 灵长类动物:指用于实验室实验的灵长类动物。

四、实验室空间布局4.1 动物房:动物房按照动物种类分开设置,确保不同动物种类之间的相互干扰最小化。

4.2 洗消间:设置有专门的洗消间,动物饲养器具经选择性冯夷洗消和消毒处理,确保洁净。

4.3 动物手术室:建立配备专业的手术设备及无菌器皿,用于实验室内动物手术。

五、设施设备标准5.1 饲养笼:饲养笼应当符合各类动物的生理和行为需求,且便于清洁和消毒。

5.2 空气净化设备:应当安装高效过滤装置,确保实验室内的空气清洁和无菌。

5.3 温度和湿度控制设备:依据不同动物的生理需求,保持室内的温湿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5.4 照明设备:提供适宜的自然光线或人工光源,以满足动物的生物钟需求。

六、环境条件6.1 噪声控制:应保证实验室内噪声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对动物的影响。

6.2 通风系统:应当设置有效的通风系统,保证实验室内新鲜空气的供应,并隔绝外部有害物质的进入。

6.3 消毒:实验室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动物房和设备进行定时消毒,保证实验环境的清洁。

七、动物管理7.1 健康监测:对实验室内动物应进行健康监测,发现疾病及时处理。

7.2 饲养管理:动物的饲养管理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保障动物福利和健康。

动物实验室设计要求与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动物实验室设计要求与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动物实验室设计要求与规范一、动物实验室设计要求动物实验室设计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风和空调系统要求通风和空调系统在动物实验室设计上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必须安装全新风中央空调通风系统。

当空气经过初、中、高效三级过滤器后,才能进入动物实验室内环境。

2、照明系统要求通常情况下,动物实验室的开、关日光灯时间是早、晚7点。

其中,动物饲养室必须安装动物照明灯,其作用是调节动物的休眠周期。

对于实验室内未使用的房间,以及清洁走道、洁物存放处、污物走廊等处,要在每日中午12点和晚上8点开启1小时的紫外线灯照射。

3、通讯系统要求动物实验室内的各个房间均要安装电话,且必须按照房间顺序来编排电话号码。

此外,各房间的电话要相互连通,且要与监控室总机保持联系,从而确保实验室内外信息的及时沟通。

4、监控系统要求为了随时随刻了解实验动物的基本情况,在动物实验室设计时要做好监控系统的设计。

具体来说,要在实验室的出入口、走道、实验动物饲养室、功能操作室等重要位置安装摄像机。

5、供水系统要求实验动物的饮用水不能是自来水,而应该是纯净水。

所以实验室内必须安装相关的供水系统,如接水槽和净化装置,以便为实验动物提供灭菌的饮用水和屏障系统内用水。

6、供电与警报及消防设施要求动物实验室要做到全天候供风和供电,所以说独立稳定的供电系统是必不可缺的,且还要有相关应急电源。

除此之外,也不能缺少了警报及消防设施,否则无法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7、消毒灭菌设备要求动物实验室都有洁净需求,对于消毒灭菌设备的要求是按照不同物品的特性,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渡槽消毒液消毒或专用的机动门真空灭菌器消毒。

二、动物实验室设计规范1、动物实验室设计布局要求(1)动物实验室的屏障环境强调人流、物流、动物流分开,并循单向路线流动,清污分流,做到净化、灭菌、防虫,人员进入动物房要洗澡、更衣后进入清洁走廊,由清洁走廊再进入饲育室或实验室,然后循污物走廊出去。

实验室cv标准

实验室cv标准

实验室cv标准一、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V),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

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二、动物实验室设计的基本要求1、选址: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僻静、卫生区域。

2、各实验室的布置。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饲育区的设置: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其他设施设备: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处设有缓冲设置。

3、空调系统:有可控制的温度和湿度、气流速度和分布,有一定的换气量和气压。

4、照明:无窗动物房使用荧光灯,有窗动物房可安装玻璃窗,以滤去紫外线。

要求12h亮,12h暗。

5、供水:有饮用水和精制水。

三、动物实验室一般环境因子控制要求1、温度:目标值为21~27℃。

可因动物品种而不同。

2、湿度:45%~55%。

3、气流速度:10~25cm/s,要避免直接吹风。

4、换气次数:6~15次/h。

5、气压:洁净区气压为正压,感染区气压为负压。

实验动物房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房的设计

实验动物房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房的设计

实验动物房设计规范实验动物房的设计实验动物房的设计体会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生物院杨洪锦摘要本文通过对实验动物房设计实践中部分内容的总结,提出了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以供设计同行参考。

关键词实验动物等级环境分类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单走廊双走廊清洁走廊污物走廊空气压差梯度独立送排风隔离笼具(IVC)实验动物是指经过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换而言之,必须通过对实验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人工控制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活的试剂”,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被确立。

随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新1药和保健品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动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医学、制药、生物工程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特别是人类疾病研究、药品鉴定、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等许多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工作,必须用特定的动物进行反复的试验,以其结论为基本依据。

实验动物房是这些重要的试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场所。

它的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动物试验的成果。

1.实验动物等级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我国对实验动物等级实行四级标准,即普通动物(CV)、清洁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和无菌动物(GF)。

有些国家的实验动物等级与我国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

2.环境分类根据国家最新的《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2010)的要求,实验动物的环境共分为三类,即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其中普通环境适用于饲育普通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隔离环境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悉生及无菌实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SPF)可以在屏障环境或隔离环境中饲养,一般采用屏障环境较多。

根据实验动物的等级而不是根据实验动物的种类来确定实验动物饲育环境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同一种动物可以有从普通级到无菌级不同的等级。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知识探索]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知识探索]
• 7.4动物尸体及组织应装入专用尸体袋中存放于尸 体冷藏柜(间)或冰柜内,集中作无害化处理。 感染动物实验的动物尸体及组织须经高压灭菌器 灭菌后传出实验室再作相应处理。
峰谷文书
10
8.2.2 垫料必须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
8.3.2 清洁级及其以上级别实验动物的饮水应 达到无菌要求。
峰谷文书
11
峰谷文书
14
关于定义
1、实验动物定义:“对其携带微生物”后 增加了“和寄生虫”
2、实验动物生产设施:简化为“实验动物 生产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3、实验动物实验设施:叙述方法及内容有 不同
4、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明确了所指 (感染、放射、有害)
峰谷文书
15
关于设施
一、等级分类: 1、普通环境:基础级(新说法)取代普通级实验
峰谷文书
7
GB14925-2001 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GB50447-2008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 (国家住建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施行日期:2 0 0 8年1 2月1日
峰谷文书
8
GB50447-2008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
• 其中,第4.2.11、 4.3.18、6.1.3、 7.3.3、7.3.7、7.3.8、8.0.6、 8.0.10条为强制性条文,标准
(GB14925----2001)
峰谷文书
5
实验动物作废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列表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部门 实施日期 状态
GB/T 149251994
实验动物 国家质量
环境及设 监督检验

检疫局
1994-10-01 作废
GB 149252001

动物房基本建设标准

动物房基本建设标准

一. 动物实验室建设初步要求(1) 选址僻静、卫生(2) 布置分为准备区、饲养区、实验区。

要求人流、物流、动物流分开(单向流程);要求净化、灭菌、防虫。

(3) 建筑要求有洁净走廊,饲养室,污染走廊以及其他各室。

(4) 空调系统有可控制的温度和湿度、气流速度和分布,有一定的换气量和气压。

(5) 照明无窗动物房使用荧光灯,有窗动物房可安装玻璃窗,以滤去紫外线。

要求12h亮,12h暗。

(6) 供水有饮用水和精制水。

二.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悉生动物。

①一级普通动物:一级普通动物(CV),不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实验动物。

其饲育环境为开放系统,无空气洁净度要求。

②二级清洁动物:二级清洁动物(CL),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一般饲养于半屏障系统。

③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是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寄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寄生虫的动物。

主要指不携带潜在感染、条件致病和对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来源于剖腹产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

④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指用现有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无菌动物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饲养于隔离系统内。

悉生动物或称已知菌动物,广义上把无菌动物、已知菌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统称悉生动物;狭义上指已知菌动物。

动物房管理规范1、规章制度与人员培训制定《SPF级实验动物房管理规范细则》、《人员进入SPF级实验动物房操作规范》、《动物进入SPF级实验动物房操作规范》、《物品进入SPF级实验动物房操作规范》、《物品消毒标准化流程》、《动物饲养标准化流程》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实验操作规范,确保SPF级实验动物房的正常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
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
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半屏障系统
放宽对屏障系统中人及物出入房间时的管理,平面组成大致与屏障系统相同。

D层流架系统
笼具放在洁净的水平层流空气中。

常用于小规模饲养,但在一般房间进行饲养、操作和处理时有被污染的危险性。

可用于半屏障的补充。

E开放系统
是对人、物、空气等进出房间均不施行消除污染的系统,但通常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清洁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