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合集下载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体的危害正⽂共: 2961字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少年梦然 - 少年⼀、放射线产⽣的⽣物效应⼈体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可产⽣各种有害效应,称为辐射⽣物效应。

其基本机制是:电离辐射作⽤于机体后,在照射的瞬间辐射能量传递和吸收,导致原⼦产⽣电离或激发,进⽽引起分⼦变性和损失。

当带电粒⼦直接射在⽣物⼤分⼦上,沉积能量并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如DNA和RNA,可发⽣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和碱基损伤等,这称为直接作⽤。

当带电粒⼦与⽣物体内的⽔分⼦作⽤时,会产⽣各种⾃由基和活化分⼦。

这些辐射产物,再与⽣物⼤分⼦作⽤使⼤分⼦遭到损失和破坏,称为间接作⽤。

⼀般认为,间接作⽤的概率远⼤于直接作⽤。

间接作⽤的结果,加之分⼦间的能量转移,⼜会产⽣更多⽣物分⼦⾃由基。

这些⾃由基⼜可与⽣物分⼦反应,使更多的分⼦发⽣变化。

上述过程是由物理阶段的能量吸收发展成为分⼦结构变化的物理化学进程,进⽽发展成为分⼦间变化的化学过程,最后由于⽣物代谢的变化,有些细胞的损失得到修复,有的可停⽌分裂⽽陷⼊死亡,也有的⽆限制地分裂⽽导致癌症。

电离辐射⽣物效应有以下分类⽅式1.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是指效应的发⽣概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增加,不存在阈值,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关。

确定性效应是指效应的发⽣具有⼀定的阈值,辐射剂量⼤于阈值时确定性效应才发⽣,⽽效应的严重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增加。

⼀般说来,全⾝任何组织器官受到超过阈值的照射时,均可发⽣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的确定性效应。

2.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近期效应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

例如急性放射病和急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前者,⽽慢性放射病和慢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后者。

近期效应是指在急性照射(也就是在数⼩时之内接受较⼤的剂量)之后数⼩时到数周就能出现的效应。

远期效应⼀般发⽣在受照射的数年到数⼗年之后,例如辐射致癌、辐射遗传效应等。

3.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辐射诱发的机体⽣物效应,显现在受照者本⼈⾝上的称为躯体效应。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H 2O

6
H
辐射

OH

电子附着到中性水分子上,然后使它分解:
H 2O e
H 2O
H


H 2O


H OH

.OHBiblioteka 为自由基,化学性质很活泼。
辐射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化学阶段
化学阶段,持续几秒钟,在此期间,反应产物与细胞的重要有机 分子相互作用。自由基和氧化剂可能破坏构成染色体的复杂分子 。例如,它们可能附着于分子上并破坏长分子链中的键。
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 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 电荷移动所产生;举例说,正在发射 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 便会产生电磁能量。电磁“频谱”包 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 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两者 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 可见光和紫外光等。
图(1) 护标志
电离辐射防
人体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核、细胞质 以及细胞膜。
图(2) 人体细胞结 构示意图
辐射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最初的物理阶段
最初的物理阶段,只持续很短的时间(约 16 秒),在这一瞬间能量沉积 10 在细胞内并引起电离:
H 2O H 2O
辐射
e

• 物理—化学阶段
物理—化学阶段,大约持续 10 。在这段时间中,离子与其他水分子相 互作用形成一些新的产物。例如:
• 机体的生理状态
与机体有关的影响效应的因素主要指种系、个体、器官、组织、细胞、亚 细胞及分子水平的辐射敏感性等。
电离辐射对人体影响
• 早期效应
早期效应指在急性照射之后几小时到几周内就出现的效应。在人体的一些 器官内,由于细胞死亡,阻碍细胞分裂或延缓细胞分裂等原因使细胞群严 重减少,就会发生这种效应。主要效应可归因于骨髓、肠胃或神经肌的损 伤,其损伤程度取决于接受剂量大小。急性早期效应的类型分为三种: *造血器官损伤型(200—500Rad) *消化系统损伤型(600—2000Rad) *中枢神经损伤型(几千Rad以上)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医学辐射防护学教学课件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医学辐射防护学教学课件
造血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 原始造血前体细胞 成熟功能细胞
25
血液系统的辐射损伤特点
损伤出现迅速明显,恢复相对滞后缓慢。 损伤表现有时相性。
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平行。 损伤时相和程度与病程分期和病情轻重相关。
造血辐射损伤的主要环节是增殖分裂抑制。 辐射造血损伤有可恢复性。
血细胞数量减少与形态功能改变伴行。
12
辐射致癌的潜伏期
最小潜伏期 中央值 最大潜伏期
白血病
2年
其他癌症 10年
ICRP Publ. 60(1990)
8年 16-24年
40年 终生
13
影响人类辐射致癌的因素
✓ 宿主因素: ✓ 遗传学易感性 ✓ 性别与激素 ✓ 年龄与时间因素: ✓ 环境及生活因素的复合作用: ✓ 剂量学因素:
14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 由生殖细胞的变异引起 辐射照射引起的遗传效应没有特异性 迄今没有人类资料肯定辐射所致遗传效 应的发生
在卫生部2006年颁发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中明确规定:不得将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
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
目;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
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
后的8~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
检查。
22
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
在急性照射条件下,女性永久性不育剂量的阈值 为2.5—6Gy;在迁延照射条件下,永久性不育剂量率 的阈值为0.2Gy/a。辐射造成女性不育时,伴有与绝经 期相似的明显的激素水平改变。
19
眼晶体的电离辐射效应
射线损伤晶体上皮细胞,其分解产物沉积在晶体 囊的下方,进而病变向其他部位扩展使晶体产生混 浊影响视力,产生白内障。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0.51~1.00
少数人(约5%)出现轻度症状: 淋巴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可降低
头晕、乏力、不思食、失眠、口
到照前的25%~50%,半年内可
渴等
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1.01~1.50
一部分人(约5~50%)出现恶心, 少数人可能出现呕吐
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可降低50%以上, 白细胞可降低至50%,可能恢复 到正常值。
②这一
癌症总计 值仅用于 一般公众 。用于工 作人员人 群的致死 性癌症总 危险取 4.00×102Sv-1。
电离辐射引起的法定职业病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所患 的放射性疾病。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职业照射 剂量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水平时,则可能引起局部 或是全身放射性疾病。
分为11类:
生。 不同的受照对象,不同的器官组织其剂量阈值不同,
一般从十分之几戈瑞至几戈瑞。
确定性效应剂量效应曲线特征
频率
12
10
8
6
4
2
0
0
1
2
3
4 剂量
25 20 15 10 5 0
1
2
3
4
剂量
(a) (b) (c)
病理情况阈值
5
严重程度
随机性效应
指发生的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 特点: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没有阈值。 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来看,任何大小的电离辐射对
受照剂量(Gy)
临床症状
<0.10
无明显变化
0.10~0.25 无明显变化
血液学变化
— 淋巴细胞数略降后升高,逐渐恢复,
白细胞数变化不明显。
0.26~0.50
个别人(约2%)出现轻微症状:头 晕、乏力、食欲下降、睡眠障碍 等

电离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及防范措施

电离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及防范措施

电离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研究及防范措施电离辐射是一种能量很高且具有电离能力的辐射,它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地球上的自然辐射和宇宙辐射,同时也源自人类活动,如医疗和工业产生的人工辐射。

无论是自然辐射还是人工辐射,电离辐射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一、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基因和蛋白质分子上,具体表现为:1. 细胞基因突变:电子、质子、α、β粒子等电离辐射中的电离粒子可以撞击到细胞核内的核酸分子,导致核酸分子结构的损伤和突变。

这种基因突变有可能成为人类的遗传基因,可能引发不良的生物学效应,如癌症等。

2. 细胞死亡:过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可以直接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3. 引起肿瘤:在较小的剂量作用下,电离辐射也可能会引起细胞发生错误的代谢和生长,从而导致肿瘤的产生。

4. 定义影响:电离辐射导致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并不完全清楚。

但是科学家普遍认为,长时间暴露在辐射环境中可能会产生生物学效应,如减弱免疫系统、脱发、畸胎、无生育能力或育龄期内死胚等。

二、电离辐射的防范措施电离辐射无处不在,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与其接触的机会以及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具体方法如下:1. 具体化生产:在尽量高的安全等级下,尽量用一些替代物品或是优化辐射源的安全等级以减少散发出的辐射能量。

2. 预防安全等级:尽量佩戴辐射防护设备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受到辐射防护,能够削弱电离辐射的影响。

3. 拘禁辐射源:把使用的辐射源放在专门设计的区域,以限制其对外部的辐射。

4. 活动减少:尽量避免人员长时间待在辐射源点附近,减少辐射的接触和对人体的伤害。

5. 采取适当的防护: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小电离辐射的影响,如佩戴防护服、手套、手部衬垫、鞋套等防护用品。

结论: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以科技和医疗学为例,尽量采用低辐射设备,在使用高辐射设备时,尽可能在辐射源附近停留时间尽量缩短,同时佩戴适当的辐射防护器具。

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损伤:电离辐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细胞的DNA,造成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或细胞死亡,进而引发癌症、遗传疾病等。

2. 生殖细胞受损:电离辐射对生殖细胞的影响较为敏感,可导致生殖细胞畸变、对子代产生突变影响,从而影响生育能力和后代健康。

3. 放射性疾病:长期接触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可能引发放射性疾病,如放射性皮肤病、白血病等。

4. 急性放射病:高剂量的电离辐射短时间内照射人体时,可引起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5. 免疫系统损伤:电离辐射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副作用,降低免疫力,使人体容易受到感染。

6. 损伤神经系统:高剂量的电离辐射会造成神经细胞损伤,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等。

需要注意的是,电离辐射的影响程度与辐射剂量、辐射类型、照射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低剂量的辐射对人体影响较小,但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可能也会带来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
尽量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采取防护措施,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n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是指体内的放射性核 素超过其自然存在量,它是一种状态而不 是疾病,其生物学和可能的健康后果取决 于下列因素:进入方式;分布模型;放射 性核素在器官内的沉积部位;污染核素的 辐射性质;放射性核素污染量;污染物的 理化性质等等。
三、放射性核素外污染:
是指放射性核素沾附于人体表面(皮肤或粘 膜),或为健康的体表,或为创伤的表面。所沾 附的放射性核素对沾附局部构成外照射源,同时 可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构成内照射。 在事故条件下,放射性尘埃、液体或气体释 放到环境中,就可能沉积于人体表面而造成放射 性核素外污染,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吸收进入 体内造成放射性核素内污染。 在处理受到污染的人员时,少量的放射性物 质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吸入或食入途径使参与去 污的人员受到污染。
二、电离辐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一)辐射对调节系统的影响 1 、神经系统的变化 2 、内分泌功能紊乱 (1)垂体 (2)肾上腺 (3)甲状腺 (4)性 腺 (二)辐射对造血系统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这 是辐射损伤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射线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防御功 能。
n
辐射种类
n
按与物质作用分类: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 射 按本质和性质分类:电磁辐射、粒子辐射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 和非电离 辐射(如无线电波、微波等) 粒子辐射(有形):高能粒子(高速粒子、带电 粒子)通过消耗自身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它物 质
n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可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
+ O 和高能电子 起电离,生成带正电荷的水分子H 2 —(又称热电子)。 e H2O → H2O+ +e— 2、带正电荷的水分子不稳定,在水中解离成氢氧自 由基O H 。 H2O → H+OH· 3、部分热电子与氢离子作用形成氢自由基。 e— + H+ → H·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讲解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讲解
生。 不同的受照对象,不同的器官组织其剂量阈值不同,
一般从十分之几戈瑞至几戈瑞。
确定性效应剂量效应曲线特征
频率
12
10
8
6
4
2
0
0
1
2
3
4 剂量
25 20 15 10 5 0
1
2
3
4
剂量
(a) (b) (c)
病理情况阈值
5
严重程度
随机性效应
指发生的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 特点: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没有阈值。 从辐射防护的角度来看,任何大小的电离辐射对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苏世标
内容简介
概述 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 辐射危害的机理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概述
随着X射线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的 发展和普及,使医疗照射成为不断增加的最大人工电离辐射 照射的来源,在使用过程中,若管理不当,往往会引起一系 列的生物学效应问题。
受照 组织
睾丸
卵巢
眼晶 体
有害效应
暂时不育 永久不育
不育 可查出混浊
阈剂量
一次短时间照射(Sv)多年分次照射(Sv/a)
0.15
0.4
3.5—6.0 2.5—6.0 0.5—2.0
2.0 >0.2 >0.1
视力障碍(白内障)
5.0
>0.15
造血机能低下
0.5
骨髓
再生障碍性贫血
1.5
>0.4 >0.1
生物学效应
原发作用 继发作用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原发作用

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辐射是指能量以波动或粒子形式从物质中传播的过程。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地壳辐射、太阳辐射,还是人造的电离辐射,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本文将探讨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并介绍如何降低辐射对人体的潜在风险。

首先,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最为严重的。

电离辐射的能量足以离开原子或分子结构中的电子,并引发化学反应。

长期的高剂量电离辐射会破坏细胞DNA结构,导致基因突变,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放射性核素的短期和长期内摄入或吸入也会引起严重的健康影响,如放射性碘摄入可能导致甲状腺癌。

其次,非电离辐射如电磁辐射、紫外线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等对人体的生物效应也不可忽视。

电磁辐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一种辐射,如电视、手机和微波炉等设备都会产生电磁辐射。

长期的高剂量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细胞DNA损伤,增加癌症和生殖问题的风险。

紫外线辐射会引起皮肤灼伤,增加皮肤癌的发生几率。

而紫外线辐射也会对眼睛产生不好的影响,如白内障的发生。

为了减少辐射对人体的潜在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

首先,在面对电离辐射源的情况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与辐射源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其次,使用防护设备如铅制护块,能够有效吸收和阻挡电离辐射。

在进行需要长时间辐射操作的场合,可以佩戴合适的防护服。

此外,需要定期进行健康监测,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的辐射健康问题。

对于非电离辐射,如电磁辐射和紫外线辐射,也有一些防护措施可供采用。

对于电器设备,尽量减少接触时间和频率,保持距离。

在户外活动时,应当避免强紫外线辐射的时间段,使用遮阳帽、太阳镜和防晒霜等防护措施。

同时,室内应当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通风,以减少电器辐射。

此外,教育公众对辐射的正确认识和安全操作也尤为重要。

重要的是提供科学和全面的信息,减少公众对辐射的不必要恐慌和误解。

应该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辐射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的风险。

总之,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反映致癌物对靶器官
所造成的可能和肿瘤形成有关的损伤
常见的损伤
SCE、微核、染色体
畸变、肿瘤基因突变、癌基因活化等
敏感性标记
衡量致癌物作用个体
差异的指标
参与致癌物活化与灭活的酶系多态性
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I相反应)和谷胱甘肽 硫转移酶 (Ⅱ相反应),这些酶系的个体差异
第十五页,共37页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① 剂量够大,无论一次或慢性照射都能够致癌 ②没有对辐射致癌独特易感的细胞类型 ③ 某些恶性病在短的潜伏期后快速出现高峰然后下降,但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低剂量照射对人体致癌危险度的评价
危险度评价是指利用现有资料评估暴露于特定化学物而对 人群产生有害影响的概率, 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危害鉴定、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其中剂 量-反应关系评定即建立致癌物剂量与肿瘤发生概率之间的 定量关系,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
第一是确定性效应(非随机效应),主要是照射后细胞丢 失导致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失常或功能丧失; 第二是随机性效应,如果受照细胞未被杀死而是发生了 变异,其结果就完全不同,有可能产生一个变异了的子 细胞克隆。在体内存在着有效的防御机制,但是期望这 些机制在任何时候都那么完全有效也是不现实的。于是 经过一段时间(潜伏期)以后,由一个变异的但仍存活的 体细胞生成的这个细胞克隆可能导致恶性病变,即癌症 。发生癌症的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与某些致癌物有大量接触的个体或人群
第三十七页,共37页
生长缺陷
产后衰弱 童年癌
第十页,共37页
畸形和发育缺陷
第十一页,共37页
第十二页,共37页
3.辐射致癌
流行病学研究
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有细胞色素P450(I相反应)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Ⅱ 相反应),这些酶系的个体差异可达十至数百倍,同样的 接触水平所产生的生物有效剂量以及相应的生物效应会有 很大差异,可以从无反应到严重反应(肿瘤形成)
• 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①剂量够大,无论一次或慢性照射都能够致癌 ②没有对辐射致癌独特易感的细胞类型 ③某些恶性病在短的潜伏期后快速出现高峰然后下
调查结果为阳性 + 剂量-反应关系 + 得到动物试验的验 证 该化合物为人类致癌物 调查结果为阴性 不能完全确定受试物为非致癌物,可 能是接触时间短或剂量低所致
• 生物标记物流行病学调查
• 内剂量
测定细胞、组织、体液内某些致
癌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衡量接触的水平

• 生物有效剂量 进入体内的致癌物本身或其代 谢产物与细胞内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程度
辐射剂量对人体伤害知识图
事故性照射和处理
• 过去50年,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少数人全 身或局部受照而发生一些事故,大部分发 生于核事业早期。
• 照射后处理 • 已知剂量,剂量小于1.5Gy不必处理,但
应密切注意并作血细胞计数。2~5Gy,隔离 在相对无菌的环境中,口服抗生素抵抗胃 肠道的内源性细菌。大于5Gy,应该隔离做 特殊护理,无菌空气、食物和浴水,并给
① 很大剂量(100—150Gy)。由于神经症状(定向障碍,共 济失调,呼吸困难,惊厥,昏迷)所致,在48小时内死亡
② 12—20Gy剂量。由于小肠的损伤,并在照后4~7天该损伤 最明显时导致死亡
③ 10Gy的剂量。肠综合征不明显,由于造血组织的功能障碍 引起感染和出血,大约在照后15天死亡
④ 对人体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骨髓型为1~8Gy,胃肠 型8~45Gy,脑型50Gy以上。
癌死亡
0.25×10-2
白血病死亡
0.20×10-2
癌死亡
0.20×10-2
癌死亡
0.05×10-2
癌死亡
0.05×10-2
癌死亡
0.50×10-2
1.65×10-2
WT 0.25 0.15 0.12 0.12 0.03 0.03 0.30 1.00
•数据分析
辐射致癌是随机的晚期效应,没有阈值, 是一种全或无效应,其生物反应的严重 性与剂量无关,但反应发生的概率则 与剂量有关。
动物致癌试验
• 优点 • 人类接触受试物后往往需要20年左右的潜伏期,
动物试验一般进行1-2年可获阳性结果 • 能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流行病学不易控制
的许多混杂因素的影响
• 缺点 • 动物试验结果外推至人存在不肯定性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长期试验期限依据不同种属寿命而定,一般小鼠1.5-2 年,大鼠2-2.5年
转癌基因或前癌基因小鼠 一种有望代替长期动物致癌的试验系统 可观察致癌物与基因相互作用以及不同致癌阶段所起 的作用
这类方法对确认致癌物以及理解致癌机制很有帮助 不适于作危险性评估
子宫内死亡

(器官形成期开始时)• Nhomakorabea•
畸形

产后存活和生长正常
新生儿和产后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和精神迟钝(60~110天) 生长缺陷 产后衰弱
童年癌
畸形和发育缺陷
流行病学研究
3.辐射致癌
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以肿瘤的发病率或病死率作为观察终点 多采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回顾性定群调查、病例 对照调查的方法)
第17章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第17章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效应
目录
1
机体效应
2 辐射对胚胎和胎儿的致畸形效应
3
辐射致癌
4
辐射对遗传的危险度
5 辐射防护的生物学基础
研究背景
• • 1986年4月26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爆
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 。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 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 病折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 的污染。

• 测定致癌物-DNA加合物 / 致癌物-蛋白质加合物 ,反映这些物质在体内作用于靶分子的水平
• 生物效应标记
反映致癌物对靶器官所造成的可能
和肿瘤形成有关的损伤
• 常见的损伤
SCE、微核、染色体畸变、肿瘤基
因突变、癌基因活化等
• 敏感性标记
衡量致癌物作用个体差异的指标
• 参与致癌物活化与灭活的酶系多态性

胚胎发育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植入前期,第二是器官形成期;第三是
胎儿期,不同种属变化很大。
• 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天)

植入前期
器官形成期
胎儿期
• 小鼠
0~5
• 大鼠
0~7
•人
0~8

6~12 8~15 9~60
13~16.5 13~21.5 60~270 (60~110天,中性母细胞增殖)
• 辐射效应 子宫内死亡
降,但某些小的过量危险可持续几十年 ④辐射致癌在照射后出现的时间可以比肿瘤生长期
更晚 ⑤照射时的年龄是最重要的宿主易感因素
危险系数:估计等于或大于1Gy剂量的危险度
• 器官或组织 • 性腺 • 乳腺 • 红骨髓 •肺 • 甲状腺 •骨 • 其他组织 • 总和
• 1Sv剂量的危险度
病理效应
危险系数
头两代的遗传效应 0.40×10-2
致癌机制研究
• 启动阶段/引发阶段 • 致癌物直接作用于DNA的初级序列,引
起基因突变,使单个细胞或少量细胞发生 永久性的、不可逆的遗传性改变,此种细 胞称为“启动细胞”,诱发细胞突变的因素称 为启动剂。 • 促进阶段/促长阶段 • 细胞在致癌作用的第一阶段变成启动细 胞后,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以相对于周围 正常细胞的选择优势进行克隆扩增,形成
慢性照射和危象器官
• • 低剂量率的事故照射。受照射时间较分散
从几天到几个月,这些病例由于不可逆的 骨髓衰竭而死。
• 危象器官 • 皮肤,在只用低能射线照射时,容易看到
损伤。 • 眼,邻近部位病变的照射可引起白内障导
致失明,发生的频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2.辐射对胚胎和胎儿的致畸形效应
胚胎发育时间和辐射效应的关系
• 随着电离辐射在医学应用的迅速发展,辐射对人体损伤 的研究越发受到重视。
1.机体效应
整体照射
• 人体接受阈值以上的照射引起的损伤,其 严重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根据所观察的 效应,其阈值变化常常大于每年几十分戈 瑞
• • 辐射效应取决的因素:照射剂量、分次
数和体积
• • 整体照射的三种情况:
• 动物一般分为三个剂量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