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解析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然后,本文将深入探讨驱动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驱动、经济驱动、社会驱动和自然驱动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中国的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了多源数据融合和空间分析技术,以揭示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力。
我们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了2000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通过变化检测算法识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这些遥感影像来源于多个卫星平台,包括中国资源卫星、美国陆地卫星等,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我们整合了社会经济数据、自然地理数据以及政策文件等多维度信息。
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GDP、产业结构等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自然地理数据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来源于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
我们还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等相关政策文件,以揭示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探究引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及其驱动因素,以期提供理论与实务指导。
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进行建模描述的方法,旨在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帮助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目前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有马尔可夫链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和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等。
1. 马尔可夫链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统计模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状况。
该模型假设土地利用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只与当前状态有关,与历史状态无关。
马尔可夫链模型简单、易于计算,但不考虑历史的影响因素,模拟结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细胞自动机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是一种基于空间交互的模型,将城市土地划分为若干个细胞,并根据细胞之间的交互规则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该模型考虑了空间布局的影响,可以较好地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然而,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参数设置较为复杂,对数据的要求较高。
3. 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基于地统计学的模型是一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区域统计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式,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这种模型同时考虑了驱动因素的作用,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结果,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驱动因素,对于把握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讨其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变化愈发引起关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性质1.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3.土地利用变化的功能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可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大量耕地流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和商业用地,这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
3.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3.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问题。
五、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2.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完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常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 2 .1 3 3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常德市土地利用空 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熊 建 新 (南 理 院 理 旅 系 湖 常 4 0 ) 湖 文 学 地 与 游 , 南 德 1 0 50
摘要 :97 2 0 1 9 ̄ 04年, 湖南省常德 市土地利用现状和 空间特征入手 , 比, 对 各类土地利 用空 间格局 的数量 变化、 结构变化和景观特性 , 可以 看 出: 常德市土地利用 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林地 、 水域、 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 而耕地相应的减 少; 利用相关分析方法, 分析 了土地利 用空 间格局 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 示人 口增长、 揭 农村经济发展、 城建扩张、 土地管理政策是常德 市土地利 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 : 土地利用变化 ; 空间格局 变化 ; 驱动机制 ; 常德市
q a t a v h n e sr c u a h n e a d ln s a e c a a trc a g , h r e e a c re p n i g d ce s n p a tt n n n r a e i u n tt e c a g , t t r lc a g n a d c p h ce h n e t e e w r o rs o d n e ra e i l ai ,a d a i ce n i i u r n o n s 山e ln S rfr s, w t r r a a d b i i g T e d vn r e n山e ln s p t lc a g s w r l s ae y c r lt n a a y i a d U e f e t o o a e e , n ul n . h r i g f c so a d i o d u e s a i h n e e e i u t td b o e ai n ls a a l r o s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用途、土地覆盖和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搜集与处理为了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和整理。
数据包括土地用途类型、土地覆盖分类、土地所有权等信息。
我们使用了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趋势。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农田面积减少了10%,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5%。
这表明农地被城市用地取代的趋势在加剧,农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长。
4. 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地物所遮盖的情况。
我们观察到,在过去十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了5%,而人工地物覆盖(如建筑物和道路)增加了10%。
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森林和其他自然地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改变。
5. 土地所有权变化情况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在过去十年间,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一些变化。
农村地区的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为国有,而城市地区的土地则由国有转为个人或企业所有。
这反映了土地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6.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调整等。
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摘要:采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结果表明,2000-2009年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是影响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由城市化发展带动。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驱动力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据统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了城市用地面积的不断加大,加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城市面积扩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由2000年的16 221.00 km2增长到2009年的30 138.00 km2,不到10年的时间增加了13 917.00 km2,年均增长1 546.33 km2。
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在国家实施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转非”的政策背景下,其供给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
由此造成城市土地尖锐的供需矛盾。
与此同时,城市土地粗放利用却又屡见不鲜,例如人均城市用地远高于国家标准,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等。
利用方式的粗放不仅加剧了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而且消减了城市土地应有的价值[1]。
因此,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就成为了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试图通过评价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以及对比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土地集约水平,来寻求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趋势以及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差异,并结合全国整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对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驱动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家政策推动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地区发展需要长治市作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研究的不足目前对于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驱动力因素的系统性分析,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背景通过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土地利用变化理论,为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通过对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在土地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指导。
理论意义研究意义VS02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预测等方面。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保护、土地市场调控等。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目前,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定量研究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GIS技术等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地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
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社会文化等。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谢谢观看
3、数据分析
GIS技术可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 析。例如,利用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可以定量地研究人口、经济、政 策等要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此外,通过建立空间回归模型,可以揭示土地 利用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和依赖性。
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对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 首先,通过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等数据源获取了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然后,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显示,该城市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
参考内容
引言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具有重 要意义。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配 置。因此,本次演示将分析成都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驱动力,以期为成都市 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现状
针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例如,有些学者研究了成 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指出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是成都市土地 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探讨了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认为政策调整、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然 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分析不够深入,对驱动 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理解不够全面等。
研究现状
近年来,GI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 过对历史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研究人员可以直观地观察土地利用变化的过 程和趋势。此外,GIS技术还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提供了可能,例如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可以定量地评估不同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少地区需要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从而导致农用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田的面积也会因为规模化经营而减少。
这些经济因素使得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土地被用于建设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也会促使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适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只能用于保护性利用或者不适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很少被开发利用。
四、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来推动农地的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以优化土地使用效益。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对于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部分土地被转用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引发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等。
六、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需要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受 到广 泛 的关 注 , 如何 春 阳等 ( 2 0 0 1 ) 对 北 京地 区 土地 利 用/ 覆 盖变 化特征 作 了研 究 , 并 在 区域 范 围上 对 土地 利 用 的变化特 征作 了差 异分析 , 夏兵 、 牛树 奎 ( 2 0 0 6 ) 则 是 以景 观 结构 和空 间格局 的角 度 对北 京 城市 化 过程 中的 演变 规 律作 了详 细 的阐述 等学 者都 对 北京 的土 地利 用 变化 情 况 左右, 而 如今 城市 都 市化 进程 进 一步 加快 , 特别 是 北京 又 历经 了 2 0 0 8 年 的奥运 会 , 其 适 宜 的条 件 受 到越 来 越 多人 的青 睐 , 导 致 土地 需求 量 的增 加 , 这 也势 必带 来 土地 利用
GI S,t h e p a p e r d i s p l a y s t h e r a n g e ,s p e e d a n d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 e l nd a u s e c h a n g e i n t h e p a s t 2 0 y e a r s a n d c o n d u c t s t h e d iv r i n g f o r c e a n a l -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A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Us e C h a n g o f B e i j i n g
Ur b a n Ar e a s i n t he Pa s t 2 0 Ye a r s
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
要: 根据长 沙市 19 2 0 9 6— 0 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资料 , 时间和空 间视角对长沙市 的土地 利用及 其 从
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 并对影 响其变 化的主要 驱动因子进行 剖析。结 果表明 ,2年间长沙市农用 地和未 利 1
s n f a t u n e s d e o .T e v r t n w s g e tr i h a tsx y as c mp rd t h ti h i ic nl d r gt t yp r d g i y i h u i h a a i a r ae n t e ls i e r o a e o t a n t e i o
( ol e fRsuc Clg eor s& E v o m n , ua gi l rl nvrt,C agh 118 hn ) e o e ni n et H n nA r ut a i sy h n sa4 0 2 ,C ia r c u U ei
Ab t a t Ba e n t e d ti d ln s h n ed t fC a g h i o 1 9 o2 0 sr c s d o e al a d u e c a g a a o h n s a C t f m 9 6 t 0 7,t e ln s h e yr h a d u e sau ,d n mi a it n a d i r i g fc o sw r n lz d i i n p c .T e r s l h we h tt e tt s y a c v rai n sd v n a tr e e a ay e t o t i n me a d s a e h e u t s o d t a h s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的现象,还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修复、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等问题。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与趋势。
时空特征是指土地利用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从时间上看,中国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业是主导经济的重要部门,农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导致农田面积的减少。
同时,自然保护区和造林工程的推进也使得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从空间上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城市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较大。
而西部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土地利用压力较小,变化较为缓慢。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背后的驱动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首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农田的减少也是城市扩张必然带来的结果。
其次,政策因素也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限制农村建设用地、鼓励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等政策措施,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变化。
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这也促使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此外,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
土地退化、生态灾害等环境问题,催生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工程建设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各类利用方式和功能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决策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趋势。
数据来源本分析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政府的统计年鉴。
我们收集了最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处理。
这些数据包括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信息。
研究方法在本次分析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以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将土地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划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 面积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面积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包括面积的增减以及增长率。
3.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背后原因进行研究,包括政策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以下是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主要结果:1.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土地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农业用地的面积持续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许多农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或者城市建设用地。
尽管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生产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种植方式的应用,使得单位面积的产量逐渐提高。
2.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增加是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扩张带动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性变化,大量农田被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满足了居民生活、工业发展的需求。
建设用地增加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引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新疆地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新疆地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冯雪力;吴世新;陈红【摘要】以20世纪80年代末新疆土地利用数据库及2000年、2005年两期新疆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分析模型及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新疆近1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各地类间的转移变化状况,揭示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最后采用马尔科夫过程预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并对土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处于上升状态,其年变化幅度最大;林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部分主要被开发为耕地;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域面积不断增加.工矿居民建设用地增加迅猛.由马尔科夫过程预测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后,草地、林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等是驱动新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7页(P224-230)【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马尔科夫过程;GIS;新疆【作者】冯雪力;吴世新;陈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1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其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1~5]。
LUCC驱动力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原因、内部机制和过程,预测其未来变化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对策[6]。
成都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_以成都市
成都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_以成都市【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各国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也成为全球变化重点之一,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可以探测各类土地利用转移情况,深层次了解土地变化的机制问题。
成都平原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对于中国西南经济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不多,通过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及驱动力的探讨,对于促进成都平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的合理配置与布局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野外验证提取2000a、2007a、2008a、2015a 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转移模型,研究成都平原地区(共32个区县)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转移;应用FRAGSTATS软件,选择景观面积、密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方面、11个景观格局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成都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15a来,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区域差异明显。
主要表现在:各类地物面积变化中,建设用地的面积从2000a的9.924×10~4hm~2,增加到2015a的32.125×10~4hm~2,增幅达223.71%,其中在2008—2015时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达11.72×10~4hm~2;耕地占比持续下降,从2000a的58.88%降低到2015a的44.27%,总减少了14.61个百分点;林地占比先增长后降低,水体、草地在15a中,面积变化和面积占比基本不变,其中未利用地在2008a新增面积达2.437×10~4hm~2。
各区县中,面积变化较大的包括江油、绵阳和乐山等地,其中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是乐山,建设用地变化最大的是郫县。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许多地区,过度的农田转变为城市用地,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分析变得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规划、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介绍几种通用的监测与分析方法和工具。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地表信息,可以在不同时间点上比较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覆盖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卫星数据源。
不同的卫星具有不同的光谱分辨率和观测周期,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卫星。
其次,遥感图像需要进行分类和变换,以获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图。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混合像元分解等。
这些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应场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最后,通过对多时相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比较,可以获得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驱动力,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另一种常用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工具。
它可以方便地管理和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并提供地理空间上的展示和查询功能。
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时,GIS可以提供空间统计分析、可视化分析和多尺度分析等功能。
借助GIS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
三、模型和指标除了遥感技术和GIS工具,模型和指标也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指标,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动态,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
常用的模型包括转移概率模型、CA-Markov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和驱动因素,可以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开题报告
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泰山区是山东省的一个行政区,位于济南市的城市中心地带,近几年来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泰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对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1.帮助了解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
通过分析泰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配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泰山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
2.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3. 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各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从而合理安排城镇和乡村用地,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获取泰山区近几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对泰山区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划分,进而形成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趋势图。
在此基础上,结合泰山区的历史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驱动力进行分析。
四、研究内容和步骤1.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
本研究将利用GIS技术,获取并分析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趋势和方向,制作出泰山区近几年土地利用变化图,为后期的研究提供空间基础。
2. 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分析。
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将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等。
3. 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将泰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城市化因素四个方面,定量分析各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度。
4. 结合泰山区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4 Land-Us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the North Branch of Yangtze River Estuary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当前LUCC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动态过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驱动力,从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机制。
本章分别使用参数构造法和景观指数法,分析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过程,并进行了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1区域概况(General Situation)(1)积沙成陆史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
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
因成陆参差,因而曾分属三个县管辖。
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清时属海门,1912-1942年间属南通县;中部原属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称祟明外沙。
1928年3月,北部、中部、南部三地合并分设启县,1989年11月启东撤县建市。
因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乃有“启吾东疆”之意。
(启东土地管理志,1999)长江河口向海推进的模式与速度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候变化及其长江来水来沙量的变化、河口两侧淤积侵蚀强度的变化,以及沿江人类活动功效的变化,海平面及潮位与涨落潮流作用强度的变化等(杨达源,2006)。
启东土地资源坍涨不定,沧桑变迁,除通吕水脊区成陆千年以上外,大部分是几百年间坍而复涨之地。
但总的趋势是,长江以年平均32400立方米/秒流量入海,含沙量达4.5亿吨以上。
到了江口,江面开阔,流速缓慢,泥沙易于沉积。
遇上含有电解质的海水,生成大量胶态浮悬物质,又加速了凝结沉淀,海底逐渐升高。
江口两侧经水力推动回旋形成沙嘴。
沙嘴接涨沙洲,不断延伸,由此形成了江海平原。
按成陆先后大体分为3块:倒岸河以北(通吕水脊区),为一千多年前的东布洲范围,14-18世纪,长江主泓道北移,经三次大规模坍削,江岸线退至倒岸河一线,这一块属长江古沙洲;倒岸河以南大片土地,是近二三百年坍而复涨之地。
18世纪初,长江主泓道南迁,北岸涨出许多沙洲,逐渐成陆。
沿海的东元(东部)、近海、向阳、东海镇等地,均属近海湾海积,是近百年来淤积成陆的。
(2)地理位置启东市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北岸,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部,东经121°25'40"至121°54'30",北纬31°41'06"至32°16'19",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东、北濒浩瀚黄海,南临绵亘长江,西接海门县。
南与上海隔江为邻,直线距离为50多公里,东与日本、韩国相望,直线距离为400海里,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也是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
启东区位条件优越,交通网络完备,境内有苏336、苏335、苏221等省一级公路,连接南京、南通等大中城市,经长江通沙、通常、海太汽渡和苏通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可直达上海、苏南。
启东境内水网密布,通启、通吕等运河通江达海,水路运输十分便捷。
距长江北岸第一大港南通港70公里,距中国第一大港上海港150公里,到南通兴东机场路程约90公里。
通启高速公路西与宁通高速公路九华立交相接,东将与正在规划建设的上海至西安国家高速公路崇启通道及沿海高速公路相通,并与沪宁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相连接,构成了长江口高速公路枢纽网,形成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环绕长江口公路交通主动脉。
通启高速启东段通过久隆大生互通立交与吕北一级公路相接,向南与336省道和沿江一级公路相通,向北与久隆、吕四相连,在启东西部地区形成十字型互通干道,形成了高速公路与地方路网的有机衔接。
这一系列大交通工程的实施,使启东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经济圈,成为长江三角洲新的开发开放热点地区。
(3)自然条件晋人王嘉“拾遗记”描述启东:“瀛洲,一名魂洲,亦曰环洲。
东有渊洞,有鱼长千尺,色斑,鼻端有角,时鼓舞群戏。
远视,水间有五彩云;就视,乃此鱼喷水为云,如庆云之丽,无以加也”。
启东平原绿野,物产丰富,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素有“江风海韵北上海”之称,被誉为“江海明珠”。
启东位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能充足,热量富裕;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5.5度,年平均降水量1097.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26.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85.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37天,初霜期11月15日,终霜期3月26日,年平均风速3.7m/s。
秋冬季盛行东北风和西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
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属沿海低平地区。
微域地形略有起伏,西北向东南微倾,倒岸河为南北地貌的自然分野,河南高程(吴淞标高)3.6-4.6米,河北高程在 5.1-6.1米,南北倾斜度约1/30000米,东西倾斜度约1/43500米,常年地下水位1.2-1.6米。
在自然地面下17米范围内主要有:填土层(或耕土层)其一般厚度为0.6-1.0米,土质松软。
次层为粉层粘土,局部地段以粉质粘土夹粉土薄层为主,此层厚度2-4米不等,为一般建筑物基础较好的持力层,其下层为粉砂粘土互层,局部夹有粉细砂薄层,较均匀,由西向东以粉砂为主转为粉砂粘土互层为主,厚度逐渐加厚7.5-10.0米左右,其承载力较高,土层有一定厚度,且分布为稳定,再下层为粉细砂层。
总的来说,启东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在10-13T/m2,属滨江临海的冲击平原。
成土母质系海相沉积物和长江冲积物,具有强石灰。
吕四地区土壤类型为壤性或砂性潮盐土;蒿技港以南,头兴港以西,协兴河以北地区主要为粘性灰潮土;沿海、沿江地区主要为壤性或粘性潮盐土。
启东农业资源丰富,盛产的棉花、蚕茧、小红豆、青皮大豆及朝天小辣椒等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著名的吕四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启东吕四渔港是中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拥有2000余种海产资源,海蛰、紫菜、文蛤、黄鱼、鲳鱼等水产品闻名海内外,经济鱼类、藻贝类海产品产量占江苏整个海产品产量的1/3。
(4)社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连续四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小康县、全国科技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启东已形成纺织、轻工、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电子等七大主导产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
启东是国际建筑大师陶桂林的故乡,素有“建筑之乡”的美誉,10万建筑工人遍布海内外建筑市场。
2007年,启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0美元。
完成财政收入2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40元。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850亿元,规模工业实现产值425亿元、销售收入413亿元、利税31亿元。
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例达到26%,农业增加值36.5亿元,海洋渔业总产值3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94.5亿元,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5亿元,全市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45亿元、135亿元。
(5)滩涂延伸启东滩涂资源丰富,据1991年测算,吴淞零米等深线以上的潮间带海涂面积为39.33万亩,其中20%左右的海涂面积为高潮区,80%左右的海涂面积为中、低潮区。
蒿枝港口至寅阳圆陀角50公里长的沿海滩涂属淤涨型滩面,现正以年平均25米的速度向外淤涨,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引种的能消浪抗蚀、促淤造陆、护堤保滩的大米草,经反复试种推广,至1989年共种植8万亩,1985年引种能消浪滞流、促淤造陆的又一耐淹、耐咸的互花米草1.8万亩的地段,加快了滩涂高程的淤涨速度,年平均淤涨滩面高程达8厘米左右,为缓解启东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提供了土地后备资源(启东市土地管理志,1999)。
启东的海涂因受陆地成因的影响,地域上大体分为三类,即天汾九锹深至蒿枝港口,滩面17.48万亩,为海成滩,水域条件适宜于文蛤繁育和紫菜养殖;蒿枝港口至协兴河口,滩面12.4万亩,为江、海合成滩,底土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盐分较低,文蛤、四角蛤、青蛤、西施舌、牡蛎、黄泥螺等生物资源蕴藏量丰富,也适应紫菜养殖;协兴河口至东南圆陀的海滩,面积9.44万亩,为江成滩,适合文蛤等贝类养殖生长。
4.2 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Land-Use Dynamic Change Analysis)参数构造法充分利用了GIS技术来构造一些简单的参数,用于刻画土地利用特征以及变化特征,从而得到较为清楚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陈文波,2007)。
本节使用参数构造法,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和多样化程度六个方面,对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4.2.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Land-Use Structure Analysis)研究区域1989、1995、2001和2007年各类土地面积统计和各年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分别如表4-1和图4-1所示。
从1989年至2007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1989年耕地86409.40公顷,面积比例63.77%,减少至2007年耕地77748.44公顷,面积比例57.3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由19812.83公顷,面积比例14.62%,增加至26682.99公顷,面积比例19.69%;公路用地、河港水域、盐场及养殖池塘、林草地和滩涂各地类的面积都呈增加趋势。
表4-1 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土地利用各地类面积(公顷)2)公路1647.05 1831.25 2038.52 2430.27 184.20 207.27 391.75 河港水域3557.82 3869.54 4165.95 4174.24 311.72 296.41 8.29 耕地86409.40 83519.67 80588.49 77748.44 -2889.73 -2931.18 -2840.04 居民点及19812.83 22145.73 24116.29 26682.99 2332.90 1970.55 2566.70 工矿用地林草地1658.02 1635.91 1724.91 1803.17 -22.11 89.00 78.26盐场及养3427.74 5249.72 7794.86 9647.92 1821.97 2545.15 1853.06 殖池塘滩涂9679.80 11129.05 12122.84 12944.61 1449.25 993.79 821.77 其它用地9311.52 6123.30 2952.31 72.53 -3188.22 -3170.99 -2879.78 总面积135504.17 135504.17 135504.17 135504.17图4-1 1989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图Figure 4-1 Land use structure of 1989,1995,2001 and 20074.2.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Land-Use Transform Analysis)转移矩阵方法来源于系统分析中对系统状态与状态转移的定量描述,为国际、国内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