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与超越: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与课堂开发”

学校二次培训钟洪杰

2018年10月31日,我有幸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教研员徐丽娜老师带领下,与章贡区20多位教育同仁汇聚深圳,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创新与超越: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与课堂开发”观摩研讨会。本次峰会聆听到了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华应龙、张齐华、俞正强、罗鸣亮等有各自独到教学主张的小数专家名师课堂,在教师群中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吴正宪老师的“归一问题”

用吴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节常态课,确实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很有感染力,课堂自然轻松,没有花俏的课件,却让我们感到了数学课的真实性。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一是读懂题,二是分析数量关系,谁和谁有什么关系?怎样帮助学生读懂题目,通过画图表示关系,课堂上有用文字表述的,有直接画衣服的,有画省略号的,也有画线段图的,从这可以看出学生都在竭力用自己的方式去理清数量关系。吴老师善于引导,条理清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道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寻找问题隐藏的数量关系,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节课让我学到备课时还是要把握教材内容的本质,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比如这节“归一问题”,不就是要知“多”就必知“一”,知道“一”了就知道“多”了。所以吴老师整节课都围绕“一”和“多”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启发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

俞老师首先从复习平均分这一知识点入手,20米,5米一段,共分几段?2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通过对比两道题,进一步发现规律“段数总是比点数少1”再自然地进入到“植树问题”的学习。一句简单的“种树都种在哪里”,让孩子们懂得植树问题其实也是平均分问题,更是求“点”数问题。在例题是20米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要种几棵树?没有给出一头种、两头种、两头不种这些条件,所以有聪明的孩子就说这没法做,不知是哪种情况。也有学生觉得条件不清楚,所以他把三种答案都写上去准没错。看到很多孩子似乎认同了这些想法时,俞老师就问“那这样到底能不能种了,怎么办?”然后引出用线段图表示,很快就有学生发现种3棵树的方法不对,因为这样只种了10米的距离。受到启发后马上也有人发现种4棵树的

也不行,因为这样只种了15米的距离。从而统一了大家的意见,可以种5棵树。在讲两种变式时,他也不讲一头不种,而是设计小路的一头连着一座房子这样一个情景,直观的让学生感受房子占了种树的一个点。两头不种就是设计成小路两头都连着房子,这样房子占据了两个种树的点。最后再问“生活中除了园林工人将树种在点上,还有什么人也把事情干在点上?”这一问题引发孩子思考,从一个孩子说到个个孩子都想说,让孩子深深体会“植树”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评课环节,俞老师重点讲了为什么这样设计,他说植树问题“两头种就是间隔数+1”这是基本法,一头不种、两头不种属于变式,只有在完全理解基本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变式情况。他强调原理是唯一的,方法是多样的,而技巧是个人的”。

三、华应龙老师的“我不是笨小孩”

华应龙老师的《我不是笨小孩》是以台湾六年级教材里的一道“师徒年龄”的趣味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例题。例题是这样的“爸爸对女儿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5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71岁了。请问爸爸今年几岁?女儿今年几岁?”在课堂中,华老师首先铺垫了很多,说这道题很难,就是很多听课的老师短时间内都很难做出来,同时又保证下课时每人都能学会。鼓励学生多思考,整个课堂特别注重探究的过程,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思考,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遇到难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题试三回,定能生慧”。期间有些学生已然知道怎么解决了,华老师也让他们憋着,不说出来,鼓励其他孩子继续思考,然后华老师以“投石问路”的思想为学生打开思路,举例子去理解题意,然后从中发现规律,一个例子发现不了,就用多个具体例子,最终理解计算71岁与5岁的差是3倍年龄差,这种“投石问路”是我们追寻推理的数学思维。这种笨方法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四、张齐华团队:用数学理解世界

这是三节数学拓展课,张齐华老师带来的《沉默的数据》,让我们明白:在有限的视角里,人们往往会更加关注成功的数据,而忽略数据背后隐藏的数据,从而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张老师的课从二战飞机弹孔事例出发,引导孩子一步步关注沉默的数据,进而延伸到生活,引导孩子客观看待生活中的各类数据。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课堂带来更深的触动和思考。为什么张老师的教学总给人以惊奇之感,课堂教学那么成功?我想不仅是因为张老师独特的教学语言,更是因为他把自己和知识完全融入了课堂。他既有数学教师的严谨态度,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他真正做到四十分钟收放自如,四十分钟自然生成,他不仅是在教书,更是在用心做教育。

马丽丽老师的《“数”说淘宝》这节课的视角很新颖,通过淘宝网的大数据统计与现实认知的矛盾(最喜欢吃辣的城市是哪?买辣椒最多的城市是哪?),提出数据会说话,数据也会骗人,教会孩子们学会综合的,理性的,思辨的发现、分析、运用数据,确实很有意义。

吴贤老师的《肯德基的秘密》,围绕:定价时应关注什么?如何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从而引出统一定价,通过计算利润对比分析,考虑顾客的承受能力,体会到薄利多销和提高价格未必能是利润最大化,从而又提出差异定价,差异定价并不仅仅主要考虑利润,还得考虑顾客差异,所以就出现了优惠券,限时优惠等活动,为的就是分层消费能力,我觉得这样的数学课更加体现了数学生活化,我想这对终将成为社会人的学生来讲是更有意义的。

五、罗鸣亮:简约而灵动的课堂

罗鸣亮老师的《真分数与假分数》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师生互动转化成了生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一问一答,如“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鼓励孩子举例子。“为什么叫假分数,假在哪?你能用图来表示吗?”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摸索,学生从思维的海洋中,从无拘无束的思考中,从不懂到自然而然的获得中,诠释了课堂生智慧的真谛。对于重难点,矛盾激烈的点,罗老师很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去辩,如讲到四分之五时,有学生认为是八分之五,然后让学生去辩,最后明晰矛盾点是:四分之五把一个正方形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四分之一,5份就是四分之五。八分之五是把2个正方形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8份,5份是八分之五。然后结合前面的1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一,2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二…所以这里是表示5个四分之一应该是四分之五。从而突破对假分数的认识。

六、强震球老师:让教学更卓越

强震球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一课,先让学生理解单位“1”是一个比较的标准,然后通过三次三分之一的比较,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单位1既是比较的标准又是沟通整数与分数的桥梁”,最后对比都是同样的1朵黄花,2朵红花,4朵蓝花在单位“1”相互变化中对比感悟分关和整数的关系,通过数轴找数,进而再次理解分数的意义,只要选定了单位“1”,所有的数都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七、薛石锋老师:《精心设计,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深圳市龙岗区小学数学教研员薛石锋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接地气讲座《精心设计,让数学教学更精彩》。薛老师平易近人,幽默睿智,创意无限。反复告诉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