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露201106710043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行政管理201106710043 行政管理201106710043 龚露
作者简介
•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 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 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 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 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总结
•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制度,可以发现中央日益 集权、皇帝日趋专制的发展趋势,历史是不断演化的, 作者批判了那种将历史简单的归结为专制的幼稚想法, 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发展的历史观。另外,也应看到, 中国政治制度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由于人事的 原因,很多制度最终都走向异化,这在地方制度上体 现的很明显。历朝历代都会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特 别是监察机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机构最终都 成了行政机构,甚至变成了一级地方层级,汉代设立 刺史行监察权,后来演化为行政上的“州牧”;唐代 则是节度使;宋代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知事后来成为 正式官职;元代的行中书省后来成为一级行政区划; 明代设总督、巡抚主管临时事务,到清代已成为正式 的地方大员。
作者意图
• 由此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要借此使人们认清中国传 统政治的大趋势,以及其内在的根本意向,以期返本 而开新。因为,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清传统中国政治的大趋势,对 传统政治持排斥与不满的态度,就会影响到对全部历 史传统文化的不满。而若全部传统文化被推翻,一般 人对国家以往传统的一种共尊共信之心也就丧失了。 但政治之稳定,制度之成立,实依赖这一社会共尊共 信的心理力量。

• 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卿,即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 一切,这对皇上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 个规律,即刚开始的当政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 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这就是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 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政时,矛盾就激化了, 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出现不和谐因素, 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的武功知之 甚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的记 载,使人们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 度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 立,形成省、道、府、县地方四级体系,而非汉唐时 的郡县两级体系。
想法

诚然,由于字数的限制,该书对制度与人事的关系、 制度之间的关系与相互配合、制度的内在用意等问题, 没有相应地展开。不过,书中有些观点很值得重视。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太强,即中央集权,对 统治者有利,而地方积弱,缺乏活力,又如何全盘皆 活;反之,地方权力太多,是否危及中央统治。二是 人事与制度的关系。强调一定的制度须配合人事,考 虑人事。三是传统与借鉴。政治制度的发展,如何对 待传统的精髓,又如何嫁接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四 是仕与商,我们向来重仕抑商,而在全球化的今天, 经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五是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两 者如何消长,都是要考虑的。
• 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应以该朝人们的眼光看历史事 件,而不莽撞地以现在的角度回顾过去。该书对读者 提出的要求是,应当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的敬意” 的态度,而非“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 义”,“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 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卸于 古人”。“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 遂误以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后了”。 钱先生认为,君权与相权的分设,政府对皇室的制衡, 足以证明传统政治体制并非出于一二人的私心,不可 以专制黑暗四字抹杀,只是到了明清出现皇权极力膨 胀的现象,并言明清代政权只是出于一“部落政权” 之私心,不足以代表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 不可因清代专制,便误以为传统的政治制度便是如此。

• 唐代制度自然发生了变化,但却是来源于自汉以来制 度不断演变的传统,并非无本之木。唐代改变了汉代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分的制度,而设立中书、门 下和尚书三省,三省长官皆为相,其中中书掌制令, 门下掌封驳,尚书省设六部,掌执行。中央社最高机 构政事堂,由三省最高长官组成。但是由于唐太宗曾 任过尚书令,自此无人敢任该职,于是尚书省无最高 长官,而由左右仆射同时主管该省。只有左右仆射兼 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时,才有机会参与政 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的地位。这时的地方制度较汉 代增加了层级,并产生了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弊端。
• 中国历代的政治得失,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概括。但大 致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制度繁密。国家版图越来越 大,为管理方便,也避免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国家分 裂,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制度在草创时,难免不严 谨,施行一段后开始补充,虽然制度变得比较完备, 但过多的法令,会造成社会混乱,亦不是好事。中国 政治制度历经数千年演变,到今天民主制度的施行, 这是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历 史是我们参考的指标。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为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 在清朝制度下,汉族人难以得到重用,自然希望反抗 和革命,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的起义,特别是太平天国 运动。后来就是变法和革命,这里作者关于革命和起 义还做了很有意思的区分,认为后者主要是基于人事 原因,制度不是导致起义的原因,而是执行制度的人 事问题导致的,通过起义推翻了执行者,更换一批制 度执行者,就可以实现安定;而革命则是为了推翻旧 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时候就不是人事而是制度本身 存在弊端了,所以要通过革命更改这种状况。作者认 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都是起义,即在制度范围内通过 改变人事来纠正问题,而清末则呈现出制度本身的弊 病,因而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 始时,皇权与相权是分开的,但从汉武帝起,“宰相 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随 之出现外戚政治,使之成为后汉甩不掉的魔咒。作者 指出,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 项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 凭空产生出来。制度是人设立的,也可以把它废掉, 而后的朝代很少或基本没有出现外戚专权,但宦官干 政却一直到清朝才消除,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春 秋以后,官位世袭,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 神话,选举制也有所改革,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可 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孝廉”制度成了“世 家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府一直找 不到解决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 汉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了。

• 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其问题不是国家制度落后、 政府无能,而是根基没有打好。建国时就是四面楚歌, 养兵是不得已的事,还要大投入,要考虑外敌入侵和 内部人民反抗,故有很好的制度,也不能从容合理的 实施。宋朝的相权,较唐代进一步抑制,相权中军事、 财政和用人三权都被分离。一个很大的矛盾缠绕着宋 朝政府,既需要国防,养兵以御外侮,却又提倡文治, 重文轻武,怕军人篡权。正如有人所说,宋朝的悲哀 就在于处在历史教训和现实压力的夹缝中,左右不得 活。
主要内容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 专题演讲的合集,其特色是视角独特。虽然该书只选 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分别讲述,但正 如其前言所说,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 朝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五 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 兵制四个方面,论述各朝的政治制度及得失、因革演 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 又澄清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者展现 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 综观全书,无论是讨论政府组织中的君权与相权关系, 还是论选举与考试制度的因革,钱先生最为殷勤致意 的,还是力图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并非漆黑一团, 在这本不足二百页的书里,从一开始的“序言”到结 尾的“总论”,反反复复在批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专制黑暗”论,着墨之处多达十余处,殷殷之情, 溢于言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钱先生在本书中并 不仅仅是在发怀古之幽情,在为传统政治文化极力辩 诬的同时,钱先生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史家的冷静与理 智,对传统政治的不足之处,同样了然于胸,诸如对 于皇权逐步上升,政府权力日益下降等情形,钱先生 就认为是中国政治传统中的一大毛病。由此亦可看出, 钱先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并不是盲目地崇信, 实是一种理性抉择的结果,传统文化是不能被打倒的,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根本不立,则 所谓开新亦无从可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但立本 并非守旧,立本只是为开新筑基。历史毕竟不可能倒 退,在新的时代潮流下,只能与时俱进。
• 而唐代的考试制度则很值得一提,它完善了科举制度, 并将其作为考选官员的重要形式,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至于它有没有良好的避免富家大族的影响,则要看具 体的人事了。经济和兵役制度则都经历变革,前期实 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将田租、服役、纳捐分开,并 由国家供养府兵。后来由于这些制度弊端丛生,特别 是执行混乱,导致变革,但变革更多的出于便利的需 要,危害更大,这就是两税法和募兵制,尽管为了减 轻负担,但却导致负担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 覆亡。
• 对太平天国的一段论述,只是作为一个小小的插曲, 作为清代政治制度得失的一个额外补充。语句虽少, 但写的极有意思,也极有精当。他说,“大家同情太 平天国,认为它是民族革命,这话自不错,但实际也 不尽然,至少他们太不懂得政治……第一论国名,便 是不祥之兆,哪里有正式建立一个国家而号称天国的 呢?再加上太平二字,东汉黄巾之乱,信奉的是太平 道,他们的下意识,似乎受此影响,国号太平天国, 早可预示他们之失败,正因为这一集团里太没有读书 人……而且洪杨一出来就称天王、东王、南王、西王、 北王、翼王,那些名号,只能在通俗演义里有,哪能 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


钱穆对清代甚为不满,这可能也与他存在的一些“大 汉族主义”有关联,他基本上将汉族等同于中国,将 蒙古和满洲人视为外人,这恐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 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但他所做的制度 与法术的区分还是很值得赞赏的,他认为出于私心所 定立的制度不能算是制度,而是一种法术,清代统治 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满洲特权,而非出于公心,自 然是一种法术,虽然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也属于家天下, 但他们在保护皇室权利的同时,也注重从国家的角度 考虑问题,即便这些朝代也有富族大户获得特权,但 那主要是其实力使然,而像清代那种刻意照顾一个特 权集团的情况则属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