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的发生学研究报告

学院:基础医学院

班级:11级中医教改实验班

学号:20110122038 姓名:焦学良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心

心位于胸腔偏左,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中有孔窍,外有心包卫护。心主血脉,藏神智,位居上焦,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与汗相关,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与南方相合,通于夏,在藏象学说中,又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宣明五气篇》)

“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二、汉字对心藏象理论的影响

现代文字分为“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种类别,其中表形文字是中国远古文字的基本特征。甲骨文的心字颇象一颗心的纵向剖面图,清楚地显示出左右心房和心室。殷商甲骨文的五个心字:,都是造字者们在详细解剖心脏并进行认真观察后“依类象形”的结果。第一个心字产生年代最早,它的外周部分代表头和胸腔,胸腔内是简化的心脏。其它四个心字都是将心脏取出体外剖析观察的抽象描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发现心内有七个孔窍,即肺动、静脉孔,上、下腔静脉孔,左、右房室孔,主动脉孔。第五个心字底部多了两条线,是造字者对心底部的四条大血管的描绘,即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上腔静脉。于是齐灵公时期又有和字。可见,心是一个象形字,本义专指心脏,是解剖名词。正如《说文解字》所说:“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荀子·天论》云:“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许翰注扬雄《太玄经·玄数》说:“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均说明人之心脏位居人体正中,通上引下,且与四大脉相通,产生治五官的天君之用。

心还有任、受的意义。《白虎通义》:“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注“任

养万物”之意。《周礼》:“以任百官。”即授意。心也有思想、意念、感情含义。

《素问·痪论》中“心主身之血脉”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心生血”均是指解剖结构的心脏。此外《内经》中对心的任、受的含义也有表达。《灵枢·本神篇》中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对心代表思想、意念、感情的含义是《内经》中表达较多的,也有在将心功能化后成为心藏象的主要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篇》也云:“心藏神。”还有《释名》曰:“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曰:“一国之君,其犹丫体之心也,……布恩施惠,若元气之流入皮毛胺理也。”说明心之血脉有任养人体的功能,且能辨别细小的事物,感知、识别各种细小的变动,即《孟子·告子》云:“心之官则思”之义。

总之,心的主血脉、君主之能、神思之功均有一定的文字发生学基础。三、解剖学对心藏象理论的影响

殷商时代,人们已经完成心脏的解剖。从甲骨文中五个心字,我们可以探寻到当时人们不仅完成心脏的解剖而且观察细致。到齐灵公时期人们认为心脏相连的下腔静脉对全身也起作用,于是心字就写作字。由此可见,自甲骨文发展到“叔候钟铭”时期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也是人们对心脏解剖的认识,并得出“心有七窍”的正确认识。《灵枢·本藏篇》有关“心大”、“心小”、“心高”、“心下”、“心坚”、“心脆”等描述,可见《内经》已对心的位置、形态以及质地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内经》藉以解剖探明脏器、组织、器官结构的同时,也对功能从解剖角度加以认识。

从心字造字之初,可以确认对心的解剖己十分精细。管子时期,对心脏的活体解剖发现心有舒缩功能。人们对心脏内瓣膜的描绘是藉解剖发现的,甚至观察到瓣膜存在方面的差别。解剖还发现了血管(脉)是与心脏相连。同时,也发现了血液的存在。心、血、脉三者密切关联,由特殊的功能关系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血、脉这三个要素的发现是形成“心主血脉”的基础。《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也可以说“心主血脉”功能的认识取决于解剖而发现。

另在战争、祭祀活动中,古人发现人体大量出血后,心脏停止跳动,人体发

生昏迷,甚至死亡,意识到血脉是心神的物质基础。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故血旺则神旺,血亏则神疲,血亡则神灭。心的主血脉和藏神这两种功能互相影响,心主血脉受心神的主宰,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故此心主神明是以心所主的血气为物质基础,是心主要功能特点的集中体现。心主神明也与解剖有密切的关系。早期心字描绘了与心相通的血管。心脏“七窍”(肺动、静脉孔,上、下腔静脉孔,左右房室孔,主动脉孔)的发现,在古人看来是心脏具有思维能力的证据,使得当时的人们将心的七窍与思维联系在一起。《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曾说:“寡人之有五子,犹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心有四支”,为心脏底部的四条大经脉,即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和上腔静脉。心—经脉调节理论在当时的产生,说明“心主神明”理论与解剖相关是可信的。

四、传统文化对心藏象理论的影响

中医的发展深深地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哲学理论等的影响,藏象学说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

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是古代最早的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文化思想正是藏象学说顺利完成从实体到功能态演化的外部条件。《内经》阐述了心对气的运行、气的生成、气的功能及气机的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如《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灵枢·刺节真邪》:“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可见,心对于宗气的生成,膻中对于宗气的转输,不可或缺。

在五行上《吕氏春秋》中将心与土相配,源于心位居中的认识。然而《内经》将心与火相配,以显示出其重视功能属性与五行相配的趋势。火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与气相应。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阳气,具有温煦生化作用。心属火行,通太阳之气而部表华面。

《易》中的哲理和象数理论及思维方式也对心藏象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易》中的数理模型构建了《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观,是藏象理论成为《内经》基本理论的核心。《内经》又将人体外在的生理活动与内在脏腑结合,对内脏功能反映于外的象进行概括,于是把心藏象与五方、五时、五色、五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