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音乐史-1-古代乐舞到学堂乐歌
第一编乐舞时代一、原始社会时期1、原始乐舞概念:歌、舞、乐“三位一体”《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措辞》祭歌《云门》黄帝部族崇拜云图腾的乐舞《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萧韶》舜时乐舞,排箫为主奏乐器,是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作品,“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2、原始乐器(材质、演奏方式)贾湖骨笛:能吹奏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距今8000余年。
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音阶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
骨哨、石磬、陶钟、陶埙、鼓、陶响器二、夏商时期1、夏商乐舞《大夏》夏代歌颂夏禹治水《大濩》商朝初期创作,歌颂正义战争获得胜利,夏桀得到应有惩罚《雩舞》商民族盛行的求雨舞《魌舞》商代驱鬼逐疫《桑林》商代,祭祀祖先、男女相会活动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等级性、制度化)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通知目的。
“佾”制度: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乐悬”制度:王宫县四面,诸侯轩县三面,卿大夫判县二面,士特县一面“四夷之乐”: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房中乐”:周代宴飨宾客(后宫),娱乐性强,采用民间乡乐(江汉流域一代的民歌)2、新乐与古乐古乐:雅乐(有节制、适度的音乐);新乐:郑卫之音(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起到了加速“礼崩乐坏”进程作用雅乐最高典范:六代之乐(即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云图腾《大咸》尧祭地神水、鱼图腾《九韶》舜祭四望鸟图腾《大夏》禹祭山川《大濩》商祭先妣《大武》周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的历史性战功,有着宏伟的战争场面和磅礴的气势前三部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以歌颂开国元勋的赫赫功绩。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它是描写先民们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
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
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一、宫廷音乐分类:1、六代之乐(也叫:六代乐舞):(1)黄帝:《云门大卷》;(2)尧:《咸池》;(3)舜:《大韶》(《九韶》《韶》);(4)夏:《大夏》;(5)商:《大濩》;(6)周初:《大武》。
2、颂乐:颂也是大典乐歌,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以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往往带有一些神话色彩;音调也以缓慢为特色,但比六代之乐可能要清越一些,唱时用瑟伴奏。
3、雅乐:(1)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
(2)雅乐分大雅与小雅。
(3)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小雅较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4、房中乐:宫廷音乐的一种。
起于周代。
大型的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
房中乐用于宴享宾客,亦有用于后宫。
它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在娱乐性方面要求较多。
5、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
上述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鞻氏”掌管。
它用于祭祀与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6、小舞:为规模较小的乐舞,有帗舞、羽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她们有乐师掌教。
7、宗教性音乐:天旱求雨时用的《雩》,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
二、郑卫之音:是周代郑、卫、宋、齐、魏、秦、王、陈、豳等十五国的民谣,尤其是以周人中心地域的郑、卫、宋、齐等为代表,这些流行于黄河流域广阔地区的民谣被士大夫简称为“郑卫之音”,代表北方的民歌。
这些民谣的歌辞,现保存在《诗经》的“国风”之中。
三、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全套共65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镈钟1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
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钮钟有可能用于定调。
这套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古-先秦(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1、骨笛:新石器时代/8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最古老的乐器:骨笛;闭口吹奏乐器:埙。
骨笛、骨哨是苏格兰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风笛2、音乐起源:劳动起源说/情感表达起源说/模仿/精神起源说3、原始乐舞:歌舞乐三位一体(歌唱/舞蹈/奏乐)4、葛天氏之乐=八阙:《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一个八阙。
”5、弹歌:《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ru。
”6、商:巫乐-民间音乐和淫乐-宫廷音乐7、周:礼乐制度-王(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天子8佾,诸侯6佾,卿大夫4佾,士2佾。
礼乐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春官包括大司乐、乐师、大师;大司乐的职能:音乐教育、行政管理、音乐表演。
礼崩乐坏-郑卫之音:民间音乐(新乐)雅乐(古乐)8、《诗经》=《诗三百》:第一部歌诗总集风:民间歌曲;雅:宫廷歌曲;颂:祭祀乐舞。
9、《楚辞》:第二部歌诗总集;楚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采菱等屈原《九歌》有11首,离骚、招魂等10、《成相篇》战国荀子荀况/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实行开明政治11、六代乐舞:《云门》皇帝;《大咸》尧;《箫韶》舜;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大夏》夏(大禹治水);(侈乐)《大濩》商(商汤伐桀);(巫乐和淫乐)《大武》周(武王伐纣)。
“尽美未尽善”12、歌手:秦青“声振林木之势”;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13、琴曲: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高山流水》。
师旷:《阳春白雪》。
14、“八音”:周/制作材料/金(钟)石(磬)土(缶埙)木(柷敔)丝(琴瑟)革(鼓)匏(笙簧竽)竹(箫)“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琴瑟友之,钟鼓乐之”15、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65件,3层16、音乐思想:儒家:倡乐/孔子、孟子、荀子/《乐记》-儒家礼乐思想大成;最早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远古骨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
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舞蹈纹彩陶盆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尧)《韶》(舜)《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大夏(夏)大(商)商代虎纹大石磬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西周、春秋、战国春官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
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
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击、
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
上所鼓也”。
琵琶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据史料记载,秦、汉时 期就有两种琵琶。一种叫“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 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鼓发展而来的。一种 叫“阮咸”或“阮”。它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 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 天的阮。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 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 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 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 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 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 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恶劣各国, 如朝鲜、日本等国)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 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 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 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赵于凝固 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 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3节
•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 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不再对土地进 行分封。
•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 阻止。
•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 普遍。
• 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2020/4/3
30
• 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 代典籍中斥之为有害身心、 有害国家的淫乐。
• 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
2020/4/3
35
(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
• 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 地”、“蛮夷之邦”,其文化在很大 程度上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期, 楚国的文学(楚辞)、音乐(曾侯乙 墓编钟)所体现的文化高度,已经不 亚于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已经与 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
• 雅,多是宴饮中所用文人乐歌。 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划 上比较细腻,篇幅也较长。颂, 多是祭祀乐歌。语汇比较省简, 语义晦涩,句法不如民歌整齐。
2020/4/3
34
• 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 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加上叠句、引子、换头、尾声等手 法构成各类曲体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 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词“乱”。
2020/4/3
28
• 【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 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 的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 格的地方音乐的泛称。
• 【礼崩乐坏】春秋以来礼乐制度逐步走向 解体,“郑卫之音”逐渐取代“雅乐”, 在长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乎流传全国各地, 影响极为深远。
2020/4/3
29
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020/4/3
16
2、小舞 • 有文舞、武舞之分,地位
第2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46节PPT课件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1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2
•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 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 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 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春秋至秦汉以来出 土的瑟多残缺不全。惟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一、乐器、乐器分类法
• 周代乐器见于记载的有70种左右,《诗 经》中明确提到的有29种。
• 周朝,社会生活复杂化,音乐向前发展, 乐器种类增加,有了分类的需要。三千年 前的周朝产生了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 进行的“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器乐 艺术进入到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映。
28.09.2020
于故宫博物院。
• 用于宫廷韶乐。 形为伏虎状,背 上有27龃龉,另 置竹籈,析其半 为24茎。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5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6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7
• 鼗(鞉):两 旁缀灵活小耳 的小鼓,有柄, 执柄摇动时, 两耳双面击鼓 作响。俗称拨 浪鼓。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3
• 筑,古击弦乐器,已失传,大体形似筝, 13弦。颈细而肩圆。演奏时,左手按弦 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 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说文》
• 高祖击筑。《史记·高祖记》
• 渐离击悲筑。陶渊明《咏荆轲》
中国音乐史 第二章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PPT课件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小雅两种。大雅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 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主要用于诸侯大射典礼及士大 夫的乡饮酒礼等仪礼中。
5
❖颂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重大典礼活动中使用的乐歌,所用的场 合近似大雅,音乐速度缓慢、有的只唱不舞,有的则是纯器乐曲。
渐 渐转化为乐器称为“舂牍”。
❖ “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宫廷艺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 人或模仿他人。 当时在宫廷中就流传下来一种调笑表演,借以 讽谏国君,被认为是戏剧表演艺术的胚芽。
11
♪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 八音
周代关于乐器分类的名称。根据乐器制作 材料的不同,将当时的乐器分为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八类。
Chapter Ⅱ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概述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宫廷音乐的发展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曲艺、戏曲艺术发展的萌芽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音乐家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1
♪概 述
•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先后
在我国周代正式确立的古代生律的方法,是我国最早 的生律法。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 国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关 寤寐求之。 风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周 南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第一编远古—春秋、战国
3、 《韶》—— 又名《大磬》。因其在表演时使用 的伴奏乐器有箫(排箫),故又名《箫韶》。又因 其舞蹈部分有九次变化而被称为《九辩》,或因其 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据说这部作品 的内容与表演艺术水平非常高,直到春秋、战国表 演时还被叹为观止。这部乐舞一直延续到汉代或更 晚一些时候才趋于消亡。
唱歌理论涉及的方面:
1、歌曲的演唱风格——《礼记·乐记·师乙篇》 2、演唱技巧 3、教学方法——《韩非子·外储说》
以上这些带总结性的演唱理论,是我国古人做出 的贡献,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写下了重要的 一页。
著名器乐演奏家极其艺术成就
独奏乐器:七弦琴
这个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术,还是以七弦琴最为 突出,民间乐器演奏者和从民间吸收到宫廷的乐师 当中,琴的演奏家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结论: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为重要的 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 大作品之一。这位伟大诗人在《离骚》 中陈述了自己关怀国家命运和对人民 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楚国当时政治上 的昏庸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和达不到 自己的崇高目的时,则宁愿以身殉国 的决心。
南北方民间歌曲相比较
歌词处理方面的相同点:
1、在句中或句末用“兮”;
结论: 《易经》虽然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之中,但却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看作永恒不变的 法则。这条法则也就成为封建社会统治 阶级所遵循的法则。
六代乐舞
1、《云门大卷(quan ˊ)》——简称《云门》, 黄帝时的乐舞,黄帝以云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所 以称自己的乐舞为《云门》。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远古骨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
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舞蹈纹彩陶盆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尧)《韶》(舜)《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大夏(夏)大(商)商代虎纹大石磬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西周、春秋、战国春官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
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 作用。如《楚辞》中的一些乐曲传入北方,对北方音乐产 生了影响;同时,北方音乐也影响了南方音乐的发展。
音乐在当代的传播与价值
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 的价值
传统音乐的传播途径
传统音乐在教育中的地 位
03
音乐与社会文化
音乐与政治
音乐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
在西周时期,音乐被视为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来 传达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宫廷音乐与政治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宫廷均设有乐队和歌队,以演奏和 歌唱来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政治凝 聚力和向心力。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乐器,如编钟、 琴、瑟等,这些乐器在形制和演奏技 巧方面都有所创新。
音乐风格与特点
抒情性增强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加注重情感表 达,旋律线条流畅,情感丰富。
节奏变化多样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音乐的节奏 也变得更加多样,出现了多种节拍 和节奏型。
地域性风格明显
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音乐的 风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如北方的粗犷豪放、南方的细腻柔 美。
音乐与宗教
祭祀仪式中的音乐
在西周时期,音乐在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于与神灵沟通,表达对 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乐器与神话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鼓等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与传说和神话故事 紧密相连,增强了音乐的神秘感和宗教意义。
音乐与教育
“六艺”中的音乐教育
在西周时期,“六艺”是贵族子弟必 须学习的科目,其中包括“乐”,即 音乐。音乐教育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 音乐素养和道德情操。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
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
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
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
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
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
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
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
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
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
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
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
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
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第一章远古(一)名词解释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一)名词解释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②繁复的音乐礼节3.六代乐舞: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5.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舞队编制:“佾”——方阵“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乐队使用:“县”——通“悬”“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②繁复的音乐礼节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考研中西方音乐史知识总结习题:春秋战国时期音乐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1.名词解释:郑卫之音•郑、卫两国(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因而使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对其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孔子的言论“郑声淫”、“放郑声”。
2.名词解释:《诗经》(“诗三百”)•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期-春秋末期•《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
•《颂》:40篇,,祭祀宗庙祖先。
3.论先秦音乐思想•述先秦时期音乐思想总体特征。
•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老庄的音乐思想。
•述先秦时期墨子的音乐思想。
(1)论述题:孔子的音乐贡献以及音乐思想•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音乐家。
他善于击磬、鼓瑟、弹琴、唱歌、作曲等。
•贡献:重视音乐,列入教育课程。
“礼、乐、射、御、书、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整理周代的文化典籍•他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精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大动乱背景下,孔子整理了《诗经》,这应是孔子一生对《诗经》进行讲解、传授和研究的总结。
《诗三百》最终编订成册,作学生的教材来用。
这样体现出孔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的把《诗》《书》《礼》《乐》等典籍从掌握在吏官乐师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广泛流传的教科书,从而开创了儒家学派,为我国古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在提倡音乐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身体力行。
•首创的私学能够重视音乐教育。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
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构成了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灵魂,又提出“安上治民,善莫于礼;移风易俗,善莫于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地位的,孔子对西周音乐文化的传承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孔子大量整理和保存了周代文化典籍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差荇菜,
《 左右流之。 国 关 风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
雎 求之不得, 》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周 南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楚辞》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是 《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 叫“楚辞”。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对民歌进行整理加 工写成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 魂》等几部代表作品。
卿、大夫 卿大夫判悬(排两面) 四佾(四行四列)
士
士特悬(排一面)
二佾(二行二列)
音乐机构及音乐教育
• 大司乐——周王朝音乐机构的管理职位称谓 • 音乐教育:国子之教
瞽矇之教
♪ 宫廷音乐的发展
六代乐舞
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 乐舞。包括黄帝时期《云门大卷》、尧时期《咸池》、舜《大韶》、夏 代《大夏》、商代《大濩》、周代《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 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宫廷乐师
• 善于弹琴
师 旷
鼓
师旷(春秋晋国乐师) “师旷之聪”
琴 雕
师涓(春秋卫国乐师)
像
师襄(春秋鲁国乐师)
师文(春秋郑国乐师) “得心应手”
“文所存者不在弦, 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於心, 外不应於器, 故不敢 发
手而动弦。”——《列子·汤问》
• 善于歌唱 师乙(春秋鲁国乐师) “累累乎端如贯珠”
《九歌》
流行于楚国南部的一种巫风性的大型祭祀歌舞曲,诗人屈原 对其进行了整理并写成全部歌词。全曲由十一首祭祀歌组成,命 名为九歌是言其多的意思。
♪ 曲艺、戏曲艺术的萌芽
《成相篇》
《荀子》中的《成相篇》的唱词,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说唱音 乐的远祖。说唱本子分为三大段,由同一节奏的五十六次的重复 构成,以“相”为伴奏乐器(古人在舂米时随杵声而歌,后来杵
“故歌者 , 上如抗 , 下如坠 , 曲如折 , 止如槁木 , 倨中矩 , 句中 钩 , 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乐记·师乙篇》
民间艺术家
• 善于歌唱 秦青(战国秦国人)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战国秦国人) “薛谭学讴” 韩娥(韩国女歌手) “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 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列子·汤问》
Chapter Ⅱ
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概述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宫廷音乐的发展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曲艺、戏曲艺术发展的萌芽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音乐家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概 述
•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先后
雅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小雅两种。大雅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 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主要用于诸侯大射典礼及士大 夫的乡饮酒礼等仪礼中。
颂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重大典礼活动中使用的乐歌,所用的场 合近似大雅,音乐速度缓慢、有的只唱不舞,有的则是纯器乐曲。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柷)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乐器(敔)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群
曾侯乙墓乐器群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 发掘出土,墓主下葬年代为战国初期。
发掘现场
(编 钟)
(编 磬)
(古 琴) (瑟)
(篪)
(排 箫)
(笙)
(建鼓底座)
(铜冰鉴)
(方鉴)
(方壶)
(青铜尊盘)
• 善于击筑
高渐离(战末燕国人)
伯
• 善于弹琴
牙 抚
琴
伯牙(楚国郢都人) “抚琴遇知音”
遇 知
钟仪(春秋楚国人)
音
雍门周(战国齐国人)
♪ 乐律学理论和诸家音乐思想
律调理论的产生
• “三分损益法”
在我国周代正式确立的古代生律的方法,是我国最早 的生律法。
以一条空弦的全长为基础,依次缩短或延长弦长的三 分之一,而得到五度音程关系的音律。这种用数学方法计 算五音、十二律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被称为“三分
渐 渐转化为乐器称为“舂牍”。
“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的宫廷艺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 人或模仿他人。 当时在宫廷中就流传下来一种调笑表演,借以 讽谏国君,被认为是戏剧表演艺术的胚芽。
♪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八音
周代关于乐器分类的名称。根据乐器制作 材料的不同,将当时的乐器分为金、石、土、革、 丝、木、匏、竹八类。
小舞
周代宫廷中规模较小、娱乐性较强的舞蹈,其中有《帗舞》、 《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房中乐
宫廷音乐的一种,起于周代,主要在内宫宴享宾客时表演,也用 于后宫。它多采用民间乡乐加以改编,娱乐性较强。
四夷之乐
周代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而秦、楚、吴、越及部分北方地 区则称为“四夷”,这些地方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之为“四夷
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西周推崇礼乐文化,建立音乐机构,重视音乐教育,促进了音
乐文化的空前发展。 • 东周礼乐制度瓦解的“礼崩乐坏”和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 礼乐制度与音乐机构及教育
“乐悬”与“佾”的编制
乐队形式
歌舞队形式
天子、君王 王宫悬(排四面)八佾(八行八列) Nhomakorabea诸侯
诸侯轩悬(排三面) 六佾(六行六列)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 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
《论语》—— “不学《诗》,无以言。”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之 乐”,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诗经》、《楚辞》
郑卫之音
周代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在群众 百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当时的士大夫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
来 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南音
周代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 多年的诗歌歌词三百零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