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
——王亚军主讲
绪论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历史上中国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吸收、影响的过程和规律。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历史发展线索:
从上古三代到“五四”时期,历经奴隶制、封建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三种
社会具体发展线索:
1、夏、商、周(西周)时期:
“恭行天罚”的神权法和“亲亲、尊尊”的宗法“礼治”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儒、墨、道、法诸家争鸣1,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主张维护“礼治”,提
倡“德治”,重视“人治”,对封建正统法律影响较大;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为核心,“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赏当贤,罚当暴”刑赏论;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反对一切
人定法;
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基于人
性恶的理论基础,主张“以法治国”,提倡“重刑”论。
3、秦汉到鸦片战争时期:
经历“以经决狱”、“以经注律”、“以经立法”三个阶段的历史发展,中国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正式形成。
4、鸦片战争到“五四”近代法律思想时期: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面对民族危亡,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
先进人物,他们要求抵抗外来侵略,大胆批判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主张“师
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法图强”;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革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革命后期颁布了《资
政新编》,全面阐述发展了资本主义思想,提出实行一些资产阶级法制度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地方大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出现;
中日甲午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梁谭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变法维新;
1司马谈对百家分类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六家;刘歆分为十家,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冯友兰将司马谈六家套用刘歆的观点,认为:儒家流盖出于文士;墨家流盖出于武士;道家流盖出于隐士;名家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流盖出于方士;法家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倡导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特点:
1、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指导立法。
2、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3、等级特权观念浓厚。
4、“重德轻刑”和“重义轻利”。
四、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
1、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史学研究三层世界,一历史是什么;二历史“为什么是什么”;三历史能为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提供什么,更着重在于第三层意义。此外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指出:“若一民族对以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
2、从法学的角度出发:美国法学家庞德《法理学》指出法律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方法有四种(分析方法、历史方法、哲理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方法即是“通过研究法律的过去揭示当代的法律原理”,也是史学第三层世界的反映。
五、参考书目:
1、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郭建:《獬豸的投影——中国法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刘星:《中国法律思想导论-——故事与观念》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中国法制出版社。
第一章、夏、商、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中国古代的神权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极力鼓吹秉承“皇天”的旨意(天命)来统治人民,“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之说。
一、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
夏启征讨有扈氏发布《甘誓》:“威侮五行,弃怠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殷商“率民以事神”,鼓吹“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简狄食燕子卵生
下商先王契,宣扬天帝与祖宗神的统一。
二、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王朝的更迭,面临两大难题需要解决:一是“(天)上帝”是商王的祖宗神,现为何又转归周王;二是受“天”保佑的商王为什么会王冠落地呢?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新的君权神授的理论
阐释,解决武王伐纣的革命合理性,以“德”为媒介,为后世的王权转移提供
理论依据。
同时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仅凭神权不足以维系统治,西周统治者开始重
视民心向背,作为统治者有德或失德的标尺,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怀保小民”。
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的施政方针:
其一、要求施“德政”:勤政、惠民、裕民、任贤;
其二、要求“慎刑”:罪刑相称的“中罚”、区分故意“非眚”和过失“眚”初犯(非终)和惯犯(惟终)、慎重断案、疑罪从轻等。
第二节、西周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宗法制:
1、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
2、分封制:“封国土、建诸侯”的金字塔等级的“世卿世禄制”
受封者一是同一血缘亲属、二是因功受封的异姓诸侯(联姻强化联系)
二、“礼治”的思想:
1、周公制礼:
对夏商以来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整理、补充,厘定成一套维护宗法等级
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起到“经国家、定社稷、
序民人、利后嗣”的作用。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维护父权)、“尊尊”(维护君权)、长长(小辈
敬重长辈)、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其后演化为封建“三纲”
。
《礼记·礼运》具体表述礼治思想具体体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适用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