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贵州侗族刺绣艺术特色研究

贵州侗族刺绣艺术特色研究

贵州侗族刺绣艺术特色研究摘要:侗族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悠久。

在贵州省境内,侗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多山峦叠嶂,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因此诞生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尤其是贵州侗族刺绣艺术,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查找有关贵州侗族刺绣艺术方面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创新,从影响贵州侗族刺绣艺术发展的因素入手,阐述贵族侗族刺绣常见种类,深入分析其图案特征、色彩特征、情感特征,以便向人们展示贵州侗族刺绣的艺术特色,促使侗族刺绣艺术与现代刺绣艺术相结合并实现繁荣发展。

关键词:贵州侗族刺绣;艺术特色;侗族文化注:本文系凯里学院2021艺术硕士专项课题“贵州侗族刺相关史料记载,侗族先民又叫“黔首”。

唐宋时期,“黔首”演变成为“溪峒之民”或“峒民”。

历史学家认为,侗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千百年来一直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现在,贵州省已经成为侗族的主要聚居省份之一。

过去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建筑、刺绣等载体。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经过侗族人民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及特殊寓意的艺术载体。

受楚汉刺绣的影响,侗族刺绣既有楚汉文化的多彩绚烂,又有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独特的图案纹样和色彩体系。

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将民族的审美观念表现在侗族刺绣上,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兼容并蓄和不断发展,侗族刺绣和中国、国际上的各种文化不断碰撞,以其精巧细致的手工艺,获得了全世界各国人士的好评,在中国文化长廊中展现出亮丽风采。

一、影响贵州侗族刺绣艺术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贵州侗族聚居区四周多群山环抱,交通不便,侗族人民靠山吃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农业生产、狩猎等活动多在族群聚居地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他文化对侗族文化的影响,使其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

侗族文化不仅体现在丧葬、建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更体现在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践行的民族信仰上。

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文化相关研究

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文化相关研究

191作者简介:刘冬(1977—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

侗族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

他们的村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创造了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等一大批优秀的物资和精神文化遗产,侗族文化的传承更多依靠的是物资文化和精神信仰。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侗族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重要的载体。

一、侗族风雨桥文化“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又称“福桥”,“风雨桥”这个称呼,是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题诗——“艳羡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以后,才广为流传的。

侗族风雨桥一般用大青石作桥墩,桥身为杉木结构,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风雨桥一般长五、六十米,宽四、五米。

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为题材的五彩绘画,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增加了桥的艺术价值。

侗族风雨桥另外还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

风雨桥多建在村头寨尾,起着“堵风水,拦村寨”的作用,桥的中间阁楼往往设立神龛,神龛边必须背靠下游,面朝上游,这样神灵才能镇桥护寨。

现存著名风雨桥三江岜团风雨桥、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龙津桥、黎平孟彦镇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回龙桥、龙胜平等风雨桥。

(一)侗族风雨桥是侗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载体侗族信仰万物有灵,信仰的神灵包括自然界的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天地神、日月神、雷神,侗族的祖母神“萨岁”,外来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道教。

在古代,侗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于水田和山林,因此村寨选址多依山傍水,村寨后的山为神山,为村寨的“养寨山”、“龙山地脉”,禁止砍伐,而村前的河流里有水神,会给村寨带来财喜,但有时也会把财喜冲走。

出于保护村寨,阻挡不好的风水,拦下好的风水的目的,因此侗族多在村头寨尾建风雨桥。

贵州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贵州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贵州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摘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贵州民间特色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本文通过简述侗族大歌及其保护现状、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应对保护措施。

对贵州侗族大歌的保护与研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关键词】侗族大歌;保护;对策一、侗族大歌概况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主要聚居于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其聚居地风光秀美、民风淳朴。

“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因此,侗族大歌是侗家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

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参演时的表现令世界震惊,世界音乐界开始扭转对中国复调音乐的偏见,重新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与评判中国音乐。

侗族大歌于2005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22年11月15日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以说,侗族大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侗族大歌是侗族歌队演唱的多声歌(叠声歌),(1)其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第二土语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

根据侗族大歌的特点又可将其划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以及戏曲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承,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缩影。

它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精神生活等等。

侗族没有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的传承基本上是使用“歌”这一载体来实现的,以歌代文。

侗族大歌是集娱乐性、教育性、传承性、交流性、文化性于一体的艺术。

所以我们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辉煌历史能够延续下去。

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象征,是侗家凝聚力的体现。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

侗族人口虽不多,但其独特的文化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侗族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包括音乐、舞蹈、建筑、服饰、节日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特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

侗族音乐以唱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内容丰富,有歌颂自然的美好,赞颂友情的深厚,抒发生活的快乐和痛苦等。

侗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意境深远,往往令人陶醉其中。

侗族还有许多特有的乐器,如侗笛、侗鼓、侗琴等,这些乐器不仅在侗族音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了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侗族舞蹈侗族舞蹈又称“侗族大歌”,它是侗族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

侗族舞蹈通常是男女相对即兴舞蹈,动作舒展自然、优美多姿,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侗族舞蹈的动作简单大方,富有典型的乡土舞蹈特点,舞蹈过程中大家一边跳舞一边高歌,其激情四溢的场景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侗族舞蹈也常常出现在侗族的各类庆典和欢庆活动中,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侗族建筑侗族建筑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亮点,它以水寨为代表,是侗族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

侗族水寨多建在山水交错之处,外观形象独特,美丽壮观,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侗族水寨以木结构为主,屋顶覆以青瓦,并多以水系环绕,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热带山地多雨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特色。

侗族水寨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居所,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和延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服饰以青色为主,女性头戴银饰,耳饰、项链、戒指等辅以红色为主色彩,十分华丽。

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侗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侗族人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侗族的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一、侗族传统聚落形态1. 自然环境选择侗族聚落一般选择在河流边缘、山坡、山谷等地形较为适宜的地方建立。

这种地理位置选择能够方便侗族人民的农耕生活、水资源利用以及与外界人文交流。

同时也考虑了侗族文化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2. 建筑布局侗族聚落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建筑布局分为“亭群”和“侬家寨”。

亭群是由几栋木屋环绕的大草坪组成,集中起居、劳作、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而侬家寨则是由一幢幢独立的木屋组成,每个家庭独立居住。

侗族聚落的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到了家庭的独立性和生活的便利性。

3. 聚落规模侗族聚落规模较小,多为数十户至数百户的大小。

通常由几个家族组成,形成一个大的家族聚落,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社会关系清晰。

4. 文化景观侗族聚落一般会有一些特色的文化景观,如侗族风雨桥、侗寨长桌宴、侗寨广场舞等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这些文化景观展示了侗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5. 宗教建筑侗族传统聚落中会有一些宗教建筑,如侗族的祠堂、风雨桥神台等。

这些宗教建筑在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载了侗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承。

1. 家族文化侗族传统聚落中的家庭关系十分重要,家族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

在侗族聚落中,家庭成员之间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共同构成,并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又清晰的社会关系网络。

家庭成员在农耕、社交、婚姻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传统,家族文化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和睦、团结和忠诚。

2. 传统工艺侗族传统聚落中还保存着丰富的传统工艺,如侗族服饰、编织、木雕等。

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冲击的影响,三江侗族的非物质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和文化衰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现状、困境原因以及传承途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促进三江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既是对三江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

【字数:208】1.2 研究意义三江侗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

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还具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是该族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深入研究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现状及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从而推动相关传统技艺、习俗等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概况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包括侗族竹编技艺、侗族牛角琴演奏、侗族银饰工艺等。

侗族竹编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筐篓、凉席、笆篱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和利用。

侗族牛角琴是一种由牛角制成的弦乐器,音色悠扬,深受侗族人民喜爱。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对中国南方侗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研究,从社会历史、文化传承、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表明,侗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革命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特点。

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正文:一、社会历史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自治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汉时期。

侗族历史文化悠久,吸收了周、楚、汉、滇等各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多元文化。

二、文化特征1.模样民居它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有木结构,斜切侧角楼房。

模样民居既体现了侗族文化的特征,也具有民族特点的风韵和民族特色的魅力。

2.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体现,其特点是鲜艳、华丽、富有民族特色。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白背心,裤子和侧褶袍,女性则穿着绣花裙和纱裙等华美的衣服。

3.侗族音乐侗族音乐包括唱歌、击鼓等几种表现形式。

其中,侗族的信棒舞是侗族音乐的代表,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也是侗族文化的代表。

三、文化传承侗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被崇尚,受欢迎。

在侗族地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往来帮助年轻一代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此外,当前,侗族的文化传承遇到了困难,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四、语言特点侗族语言是中国南部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语言之一,其特点是发音困难,语法复杂。

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侗族语言承载着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五、研究成果1.了解侗族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认识到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

3.深入探讨侗族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促进侗族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结论:本研究表明,侗族文化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代表,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侗族文化调研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侗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为促进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方法1. 实地调研:前往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群众交流,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侗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

2. 文献资料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以及侗族文化传统的相关资料,积累有关侗族文化的知识。

3. 专家访谈:就侗族文化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专家学者对侗族文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调研的内容1. 侗族的居住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统一的数据,侗族在中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等地。

2. 侗族的语言文字侗族使用侗文,侗文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文字,与中文并不相同。

侗文的书写方式是从上到下竖直书写,在侗族地区的村落和集市上,我们都能看到侗文书写的广告、标语等文字。

3. 侗族的宗教信仰侗族主要信奉自然崇拜和家族祖先崇拜,他们相信大自然有灵性,尊重自然、崇拜自然。

在侗族的节日、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中,都会有庙会等宗教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侗年、庆丰节、赛秋节等,这些节日在侗族村落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些节日中,侗族人民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歌舞表演等方式,来迎接春耕、庆祝丰收。

5.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米饭、玉米、鸡鸭鱼肉为主,丰富的菜品口味独特;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传统习俗。

6. 侗族的民间艺术侗族民间艺术以歌舞、织布、银饰、剪纸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侗族的歌舞表演最具特色,他们的歌曲多情、节奏明快;舞蹈表演也富有活力和热情。

四、调研结果的意义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侗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聚落形态是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它与侗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涵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位置选择、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和材料。

在地理位置选择上,侗族传统聚落通常选址于山坡或山脚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于防御和农业生产。

聚落的选址还与水资源的利用和周边环境的考量有关。

在建筑布局上,侗族传统聚落一般分布在山顶或山腰,并呈现出以街巷和街巷小区为单位,错落有致的形态。

聚落的布局通常以一条主街道为中轴线,两侧称为“坊”,并由横向和纵向的小巷相连,形成街巷网状的结构。

在建筑形式上,侗族传统聚落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以小坡顶式建筑为主。

坡顶式建筑是指建筑的屋顶由坡面构成,其特点是斜坡下延伸的坡角,形成层次鲜明的建筑形态。

建筑的外立面常常采用彩绘、雕花等装饰。

建筑的色彩多以红、白、黑等颜色为主,寓意吉祥幸福。

在建筑的材料上,侗族传统聚落的建筑多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土坯等。

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符合侗族尊崇自然的文化观念。

传统聚落形态承载着丰富的侗族文化内涵。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依赖。

聚落的选址、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选择都与当地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融合。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还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侗族传统聚落的布局和建筑形式呈现出分工明确的社会组织结构,如街巷的划分和居民的居住方式等。

这些布局和形式的选择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促进了社区内的交流和合作。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

聚落的建筑装饰和彩绘等都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

建筑的色彩和形态也富有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喜庆和纯洁,黑色象征神秘和庄重等。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是研究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聚落形态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进行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是指侗族人民居住的村落和居住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区,由于山地地形复杂,侗族人民根据山势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聚落形态。

侗族传统聚落主要有三种形态:板屋、建筑群和河边村寨。

板屋是侗族传统聚落中最典型的形态。

板屋是用木头搭建的房屋,外墙用木板覆盖。

板屋造型简单,具有防火、防雨的功能。

板屋之间通常没有连通的天桥,居住在板屋里的侗族人民需要从一座板屋走到另一座板屋时,必须经过板屋下面的空地,这增加了交流的难度。

建筑群是由若干个板屋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一般由多个家庭共同使用。

河边村寨是侗族人民根据山地地貌和水资源的分布而建造的村寨。

这种村寨一般靠近河流,河流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还为村寨排水。

侗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化传承。

侗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些聚落中代代相传,这些聚落不仅是侗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

其次是社会关系。

侗族传统聚落中的家庭之间经常互相帮助和合作,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

再次是环境保护。

侗族人民居住在山区,他们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规范和生活方式来保护环境。

最后是精神寄托。

侗族人民在聚落中建造了很多供祭祀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是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的表现,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侗族传统聚落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是密不可分的。

聚落的形态反映了侗族人民对山地地形和水资源的运用,而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侗族人民对文化传承、社会关系、环境保护和精神寄托的重视。

通过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侗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侗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侗族概述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支,人口约为300万。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的百越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侗傣语群。

侗傣语包括侗语和傣语两个大的分支。

侗语是侗族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大多数侗族人都能说侗语。

傣语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3.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侗族男女的服装各有特点。

男性常穿蓝色或黑色长衫,衣襟上有刺绣和银饰,下身配以黑色裤子和高筒皮靴。

女性则着装更为华丽,穿着绣花的上衣、色彩鲜艳的长裙和腰带,戴着银饰和花朵装饰的发饰。

4. 侗族音乐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侗族人民以歌唱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祈祷。

侗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常常伴随着吹奏竹笛、弹奏板胡等传统乐器。

侗族的舞蹈也是音乐的重要配套,以舞龙、舞狮等舞蹈形式为主。

5. 侗族节日侗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侗族过大年。

侗族过大年的习俗非常独特,包括贴窗花、燃放鞭炮、舞狮等活动。

此外,侗族还有祭山节、祭祖节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6. 侗族建筑侗族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美观。

侗族建筑常见的有“侗寨”和“侗楼”,是侗族人民居住和集会的场所。

侗寨通常建在山坡或河边,是由多个木质建筑构成的小型村落。

侗楼则是侗族人民集体居住的建筑群,多层楼,风格独特。

7. 侗族工艺品侗族人民善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如银饰、刺绣、木雕等。

侗族的银饰非常精美,包括戒指、耳环、项链等,常常镶嵌着珍贵的宝石和彩色水晶。

侗族的刺绣技艺也非常高超,刺绣作品通常配以花鸟、山水等图案,色彩鲜艳。

贵州省情教学中用侗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研究

贵州省情教学中用侗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研究
科 学 进 步
贵州 省情教学 中用侗族 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
王 在 朴
( 黔 东 南 民 族 职业
摘 要: 侗族是中国南 方极具 民族特色、 传 统文化丰 富的少数民族 。在 其漫长 的发展历程中, 传统文化对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贯 穿始终 。是侗族 共 同体 中特有的、 稳 固的、 并由历史沿袭而来的, 自觉或不 自觉地影响着整个民族 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生产 、 生活 、 经济、 文化、 风俗 习惯等等 的传统现象, 统称之为侗族传 统文化 。本文从贵州省情教学改革入手 , 对侗族的历史文化和 ” 非物质文化 ” 的剖析, 提高贵J J ’ } f 省情教学的可接受性。 关键词: 省情教 学; 传统文化 ; 侗族
传统文化 , 为共同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作 出了 自己的贡献 。 新 中国 成立后,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道路 中发 挥 了积极作用。 勤奋好学是侗族人 民的优 良传统。 讲究语言艺术 、 酷爱文学,
酷 爱 民族 历史 、 富 于想 象和 思 考 是侗 族 人 民的 特 点 。我 院 自 2 0 1 1 年 以来 在
贵州省情课开展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和 黔 东南 民族 职 业 技 术学 院 “ 民族 文化 技 术 展馆 ” , “ 手 工艺 品加 工 车 间 ” 为 载体 , 通过以实物展示 、 实物操作 的方式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让他们真正 了 解我省民族服饰 、 民族 乐器、 民族生活用品、 农耕生产用具 。改变一味的说教 教学方式 , 让学生实际参与 , 使学生走出教室, 踏足 民族文化 的发展路线“ 用 眼看, 用心学, 用鼻闻, 用耳听, 用脑想。’ , 本文仅就如何在贵州省情课教学中 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教 育, 将侗族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 统文化的渠道, 培养了学生 自觉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成为 民族传 统 文 化 的优 秀 传承 人 。 1 《 贵州省情》 授课 由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 系转化的必要性 《 贵州省情》 课程是贵卅 『 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新课程 。《 : 贵 州省情》 是从贵州省的实际情况 出发, 以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研究 对象, 并 围绕 当前 大 学生 关 心 的 热 点 、 疑 点 和 难 点 问题 , 阐 述 了 贵州 的政 治 、 经济、 人 口、 文化、 教育、 科技、 民族、 宗教、 自然环境资源等要素 的历史 、 现状 和发展规律, 提供认识贵州 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 帮助大学生 正确认识贵州省情 , 增 强热爱贵州、 建设贵州的热情和 信念, 探索贵州的振 兴之路。 但按教材知识体系和章节安排 ,要把丰富多彩的贵州省情讲清讲透较 难度。因此 ,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上主要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 按照高职学 校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 目标 以及课程设置要求, 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 , 针 对高职专业 的职业性、 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更加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教学的针对性、 科 学 性 和前 瞻 性 。找 准 定位 , 理 论联 系实 际 重 点 阐述 贵 州 的 历 史和现实 、 地域和 民族。帮助学生对贵州的现实和未来而作出理性的思考 和正确的选择。以突出“ 魅力贵州 ’ ’ 为主线打破教材章节体系, 向构建适合教 育对 象 的教 学 体 系 转 化 , 即 把 教材 内容 分 为 魅 力 贵 州 、 美丽黔东南 、 悠 久 的 历史 、 厚 重 的文 化 、 经 济 的腾 飞 、 我 爱 贵州 六 个 课 题理 论 教 学 ; 并根 据 培 养 目 标, 适时 以新的基本情况、 发展动态 、 未来走势及方针政策的宣传教 育, 帮助 高职生对贵州的现实和未来而作 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选择。 2根据 民族自治州高职 的教学需要 。 在“ 悠久的历史” 教学情境合理使用 乡土素材来激发学生兴趣 侗族人 民酷爱本 民族的历史,乡下的侗族老人几乎人人都是一部活的 历史资料 , 他们对本 民族的来龙 去脉十分熟悉, 一提到侗族 的渊源更是眉飞 色舞, 他 们 常 常 给 自 己 的子 孙 讲 述侗 族 的 发展 简史 , 教 育子 孙 把 本 民族 的 光 彩事业发扬广大 。深爱上辈 的影响, 下辈的子弟们对 自己民族历史的求知如 饥似渴, 他 们 对 故 乡 的 山水 草 木 、 故 事 传 奇 都有 特 殊 的 情感 。未 学 习 贵 州 省 情前, 他们已经 了解家 乡的 自然状况, 熟悉了地 理环境 , 甚致耳 闻 目睹 过一 些事情。一旦学习民族 历史, 接触到一些民族发展历史事实, 了解到 当年历 史事 件 发 生 的地 址 、 过程, 就 在 自 己熟悉 的周 围 , 听起 来 十 分 亲切 , 注 意 力 集 中, 情 绪振 奋 , 易于 想 象 , 易于 理解 。 学 习 贵 州 省 情 第 三 章 的“ 改土 归流 对 贵 州 发 展 的影 响 ” , 通 过 改 土 归 流 过 程 中 清政 府 对 侗 族 地 区 的一 些 旧制 陋 习 的改 革 来学 习 。一 是革 除土 司 的 苛派和特权剥削, 诸婀 ‘ 火坑钱 ” 、 “ 修衙门钱 ” 、 “ 破收银” 等一律 予以革除。税 收由清政府统一管理 , 按亩 进行征收 。并在一段时间内实行“ 科粮从轻 ” , 减 轻人民的经济负担, 农 民的生产积极参与性有 了提高。二是革除了土司统治 课题项 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

侗族素有“水族”之称,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多山多水,水资源丰富。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侗族的传统乐器和歌曲非常丰富多样,以侗族八音为代表。

侗族八音曾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八音包括侗族独有的打击乐器、吹奏乐器、拉弦乐器等。

在侗族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人们常常会演奏八音,以表达喜庆和祝福之意。

侗族的服饰也是其独特文化的体现。

侗族男性喜欢穿长袖衣和短裤,女性则喜欢穿大袖衫和筒裙,并且还会在衣物上绣上各种花纹和图案,十分讲究细节和装饰。

侗族的服饰也经常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展示,展示出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侗族民居建筑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传统民居特别注重生态环保和与自然的融合。

侗族的土楼是著名的侗族建筑,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用以居住和存放物品。

土楼是侗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侗族文化的象征。

如今,土楼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瞩目的建筑之一。

侗族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

例如,侗族人民热爱发歌,每年夏季都会举办盛大的“侗族歌圣”活动,各地的歌手会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艺。

除此之外,侗族还有著名的望族节、赛龙船等节日和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总的来说,侗族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包括音乐、服饰、建筑、习俗等方面。

这些文化传承了千百年来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对于研究侗族文化的学者来说,了解侗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文化调研报告

侗族文化调研报告

侗族文化调研报告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和传承情况。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于汉藏语系,由于各地的方言差异较大,导致侗语并不统一。

除了使用侗语交流外,侗族人民也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

侗族的文字有侗文和汉字两种,侗文是使用竹简书写,已经逐渐边缘化,汉字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书写工具。

侗族的传统信仰是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

在侗族的传统信仰中,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因此对山川河流、石头树木等自然物体抱有敬畏之心。

同时,他们也祭拜祖先,认为祖先保佑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侗族人也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

侗族的服饰是展示他们文化特色和美学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

侗族的服装以花布为主要材料,绣有各种各样的纹饰和图案。

男子通常穿着蓝色的上衣和宽裤子,而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他们还会搭配一些饰品,如饰发簪、耳环、项链等,使整体造型更加华丽而有特色。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侗族的音乐中,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歌曲的内容多涉及爱情、工作、自然界等方面。

侗族舞蹈则以手臂、腿部的舞动为主要特点,动作矫健而有力,表现出侗族人民的豪爽和激情。

侗族的节日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主要的节日有侗族的新年、龙船节、霜节等。

新年是侗族最重要的节日,他们会进行祭祀、拜祖、办宴席等活动,同时也会唱歌跳舞,传统习俗丰富多样。

龙船节则是侗族人民迎神祈福的重要活动,他们会刻制龙船,载着神像游行,同时有舞龙舞狮等表演。

霜节是侗族的农耕节日,人们会在田间地头祈求丰收和祈福。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侗族的文化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很多侗族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打拼,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也对侗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传统习俗逐渐弱化。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文化历史悠久。

在现代看来,侗族文化与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古老的建筑与艺术等对人们而言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为了传承侗族文化,不少文化者都纷纷加入侗族文化的“挖掘”队伍中。

本文主要对侗族文化中的艺术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以為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侗族文化;侗族艺术;传承与发扬中国侗族人口总数在五十六个民族中约排第十二。

其民族文化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侗族文化代表性,如音乐、戏曲、舞蹈与建筑等,这些共同组成了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侗族文化侗族文化大体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服饰和节日等,前五者属于侗族艺术,其中建筑中的鼓楼和花桥,花桥又称风雨桥,与音乐中的大歌是侗族的三大“国宝”;后两者属于侗族民俗,但侗族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也较强,它会根据侗族人民所处地域与服装制造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侗族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如较具代表性的祭牛神、吃新节、花炮节等,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并且活动都由侗族艺术元素组成,这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侗族艺术(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可以根据地域方言分为两种,即北部与南部方言区民歌。

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是单声部山歌,包括白话歌、酒嫁歌、玩山歌等,它们各具特色但又具有地域统一性,如曲调高亢嘹亮、歌词押韵等。

南部方言区民歌可分为大歌、小歌、仪式歌或习俗歌三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侗族一种多声部合唱的的歌唱形式。

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不同,它既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音乐伴奏,仅需侗族人民的自然和声就可进行歌曲传唱,且演唱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对于我国音乐而言是新型的,具有非比寻常的音乐发展意义。

(二)侗族舞蹈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以舞寻偶的传统。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1. 引言1.1 侗族文化的定义侗族文化是指侗族人民所创造的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传统的文化体系。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等省份。

侗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艺术表现等方面,是侗族人民几千年来生活、生产和传承的历史积淀。

侗族文化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魅力,对丰富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文化不仅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1.2 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文化的传统习俗、艺术表现、宗教信仰等方面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在于其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共融共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2. 正文2.1 侗族文化的历史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侗族的祖先最早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至岭南地区的。

在史书上,侗族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侗族居住在湘江、沅江以及珠江流域一带。

后来侗族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开始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

在秦汉时期,侗族被汉族政权纳入统一体系,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隋唐时期,侗族逐渐走向繁荣,开始建立起了繁盛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

侗族研究报告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侗族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通过全面了解和总结侗族的现状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的文化遗产。

一、侗族的历史和起源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9年。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巴人,他们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

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逐渐迁徙到了现在的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侗族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特色。

二、侗族的文化特色侗族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主要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和建筑等方面。

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汉族和壮族有一定的语言联系。

侗族的服饰以花色多样、绣工精细而闻名,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彩。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侗族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房屋高大宏伟,风格独特。

三、侗族的经济状况侗族主要以农、林、牧、渔为生,农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

种植水稻、玉米、高粱和蔬菜等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物。

此外,侗族还以独特的经济活动——侗寨木楼游为主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侗族的生活方式。

同时,侗族的手工艺品也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侗寨木雕、竹编和苗绣等。

四、侗族的社会现状侗族的社会组织以家族和村落为基本单位,有着严格的婚姻制度和村规民约。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欠缺。

同时,侗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压力,现代化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五、侗族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应加强对侗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而闻名,下面将给您介绍一些侗族的人文特点。

一、历史渊源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侗族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黔东南地区,后迁徙至湖南、广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语言文字侗族人民主要使用侗语进行交流。

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支的一种语言,以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象形文字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书写方式。

三、传统服饰侗族人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男性主要穿着长衫、短打、腰带,女性则以长衫、长裙、头巾等为主。

服饰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刺绣、蛙纽、银饰等,极具民族特色。

四、民间音乐舞蹈侗族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而著名。

侗族的民间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如葫芦丝、苦丁笙等,悠扬的旋律和柔美的节奏让人陶醉其中。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演奏乐器,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民居建筑侗族人民的民居建筑以侗寨为主要代表,侗寨是侗族居住的特色村落。

侗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木结构,屋顶两边各有两个倾斜的角度,形似羊角。

寨中的建筑以“三堂两院”为主,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

六、丰富的民俗活动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其中,腊八节、苗年、苗族杀猪节等是侗族人民比较盛大的节日。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歌舞表演等活动,沉浸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

七、传统工艺侗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

银饰制作、木雕、刺绣等是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传统工艺品以其细腻精致、注重细节的特点而广受赞誉。

总之,侗族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俗、服饰、音乐、建筑等文化元素,彰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地。

传统聚落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

本文将从侗族传统聚落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依山而建。

由于侗族聚落分布在山区地带,他们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坡地建造聚落。

这种依山建房的形态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地形,还能够起到防护作用,也符合侗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其次是集中居住。

侗族传统聚落一般采取“一村一组”的方式,即每个村庄都分为若干村组,每个村组中的房屋密集集中在一起。

这种集中居住不仅可以方便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也是侗族人民为了更好地防御和抵御外敌而采取的智慧选择。

最后是侗寨的规划。

侗族传统聚落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划和布局,包括主街、侧街、巷道、街巷连接的街口以及大小广场等。

这种规划不仅方便行人和车辆的通行,也展现了侗族人民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共空间的重视。

侗族传统聚落的形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侗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依山而建的聚落形态展现了侗族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他们相信山是神灵居所,也是自己居住的地方。

其次是侗族人民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共空间的重视。

侗寨的规划和布局体现了侗族人民追求社会秩序和公共空间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家族和家庭团结的重视。

最后是侗族人民对于互助和团结的追求。

集中居住的形式为侗族人民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流和互助条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集体的认同和对于团结的追求。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侗族传统聚落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也能够更好地为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这种研究也能够促进侗族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侗族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

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课题,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侗族文化,也有助于侗族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现“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特点
——
以锦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夏歌会为代表
传承百年,每年吸引4000余名侗族同胞
以萨玛节、侗年为代表,举办祭萨、抬官人等活 动
以从江侗族大歌、琵琶歌为代表
以肇兴侗寨、黎从榕侗寨、凯里三宝侗寨、天珠 三门塘为代表
以拦门酒、长桌宴、打油茶、牛瘪、羊瘪、腌鱼 等为代表
祭萨活动往往吸引上万名游客
侗族大歌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极高,从江是侗 族大歌发源地;琵琶歌为国家非物质遗产 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侗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美誉, 以吊脚楼、鼓楼、风雨桥为特色。天柱三门塘素有“北侗旅 游第一村”美誉。
贵州侗族文化分析
文化类别 戏剧 民族服饰 舞蹈 巫文化 立夏习俗 祈福祭祀 山歌
村寨建筑
特色餐饮
文化开发载体 以黎平侗戏为代表 以黎平和榕江四十八寨侗族服饰为代表 无特色 以收魂、祭邪等祭祀活动、侗戏为代表
文化价值 黎平侗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无面具。 黔东南州侗族服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青、蓝色块 为主,精于刺绣,服饰显得华丽富贵。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