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给我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给我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人,《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集及活动的记录。

在中华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孔子这样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也没有任何书像论语这样为社会各阶层普遍研读。尽管中国的社会性质、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今天,孔子仍然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学术贡献以及学术精神为人们所敬仰,并且日益走向世界;《论语》也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人和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和人的主观愿望、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何处理观念和利益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的不良行为所熏染,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实际上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自省也好,自觉也好,自律也好,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就能达到既定的道德境界,否则,就会偏离甚至背离既定的目标。非常感谢论语与现代人生哲学这门课,它让我从论语中学到了许多。

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首先孔子强调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这在其对宰予,冉求,颜回三名弟子的评价中可得到充分的验证。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以上这三个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视的。冉求在学习上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时,孔子告诉他,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走到中途而力尽而止,现在你不是因“力不足”,而是固步自

封自动停止前进。这就是勉励冉求端正学习态度,宰予虽伶牙利齿,天赋较好,但却无疾而昼寝,不好好学习,不注意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令孔子极为反感斥其为“朽木”;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积累知识,才能在成就上超越前人。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端正学习态度与明白学习的意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学生子夏亦认识到:一个人只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可以成为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白学习的意义才能使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这种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的妙处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教学有重要借鉴作用。

其次,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当时就是要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在孔子的熏陶下,许多弟子都是全面发展的,如颜渊、子夏等。孔子主张学生要通过《诗》,“乐”来培养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是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这些就是以诗教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和当今的全面发展相符合,他听《武》,说它“尽美而未尽善”;而听《韶》则称其“尽美尽善”。他相信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对善的陶冶。因此,学生想全面发展,“诗”与“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要求学生重视道德教育达到促进真善美的合一。这就要做到“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外还要求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已成为一种自然趋势。知识结构单一化的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承担建设社会的重任。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有丰富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但我们必须看到,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如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弟子樊迟请教园艺,他却骂他“小人哉”,这就抑制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加以辨别。

《论语》给我们另一个影响就是为人处世方面了。不得不说,论语的魅力是极其巨大的。中国人两千年的人际交往准则,伦理道德,很多都是从儒家思想中

汲取过来的。它成了我们衡量道德水平的天平。主要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慎交友。人是社会性动物,总要和别人打招呼,除了生产生活、定各色人等如官僚、家人、老师、学生、奴隶等之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朋友关系。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同三种人交朋友有益处,同三种人交朋友有坏处。同正直、诚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益处;同逢迎谄媚、当面恭维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害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的这番话是十分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第二,慎享乐。口腹之欲、耳目之好,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有本能的欲望,并以满足为快乐。但是,如何满足口腹之欲、耳目之好,则有讲究。孔子指出:“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意思是说,快乐是多样的,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得到的礼乐的调节,宣扬别人的长处,多交贤良朋友,这三种快乐是有益的。而尊贵骄傲、游手好闲、大吃大喝快乐是有害的。

第三,要善于把握和尊长说话的机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学习也好,修身也好,首先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所谓“学而优则仕”(《子张》)是普遍的观念,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因而和尊长打交道是自然的事。

语言是交流的主体渠道,说话的态度和时机,直接影响到尊长对自己的看法,并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社会声誉,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孔子指出:“侍候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季氏》)在和君子相处时,人们常犯三种错误:君子还没有说到的时候抢着说,叫做急躁;君子已经说到了,自己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贸然开口,像个瞎子,叫没有眼色。这里的君子,本来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在这里泛指地位高于自己、年龄长于自己、社会声望高于自己的人。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都在寻求一个机会去展示自己,当机会来临时很多人却因为某种元婴而失之交臂。归因于谁?其实还应该是当事人自己,因为机会是给于有准备的人的。

一个人不懂得时刻准备着,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个人注定与成功无缘。第四,常持戒心,遇事多想,全方位思考,尤其是想不好的结果。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不同,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惕贪念女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