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A、研读《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文本,赏析景物描写作技巧,体会

语言美。

B、理解作者的“兴感之由”和“不坠之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对重点语段和课外文本的赏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内外文本的欣赏,使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景物描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美。

[教学难点]“不坠之志”的深刻内涵及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兴尽悲来乃人世生活之常态,更是文人们抒怀咏志之常情。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一例:两篇均为盛宴即兴之佳作,且一篇之内均经历了由喜入悲之重大情感转折,但若仔细比较,又可见其仪态万方、各不相同之处。今天我们从写景、抒怀两方面去比较《滕》《兰》两篇文章,学习古人的精华。(展示目标)

二、写美景,写乐事

找出王勃的《滕王阁序》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美景、乐事,小组讨论各自的特点,区分他们的异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一)、同:乐在山水,乐在盛会。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四美具吗?怎么刻画出来的?

学生回答,课堂其讨论。(展示课件:《兰亭集序》中的美景与乐事)

教师小结: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景: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

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他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中漂起酒杯,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试着分析一下。

先小组讨论,然后课堂集体评定。

A、山水之美

《滕王阁序》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找出本文写景的“四美”。

(展示课件:《滕王阁序》的美景与乐事)

(1)色彩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在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句式上也很有特点,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一句中又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此句为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B、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良辰美景之中,有贤主,有嘉宾,有文人,有武士,难怪作者深深感叹:“四美具,二难并。”人生难逢的快慰之事都让作者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断的感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幸承恩于伟饯”,“奏流水以何惭”。

小结: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二)、异:两种境界,各臻其善。

1、《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登高望远,“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作者不但写眼前景,而且通过想像,将整个洪都大地都收拢于自己的视野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作者笔下的色彩是浓艳的,山是“层峦耸翠”,阁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绚烂,碧水澄澈,铺锦列绣,文采斐然。

2、《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羲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写到山岭树木,写到流水天气。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虽是简笔,却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兰亭旁,该是群山环抱,曲水弯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源。

三、悲时运,感人生

提到中国古代文人,我的脑海里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地出现一组镜头:一位衣衫褴褛的穷秀才摇头晃脑地吟诗作文。秀才在书童的陪伴下爬山涉水,进京赶考。科考得中,秀才成了状元。峨冠博带的状元披红带花,荣归故里……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框架不知演绎了多少中国文人在仕途上的酸甜苦辣!历朝历代,相延成习,文人们趋之若鹜地竞奔在仕途上,乐而不疲。似乎做官从政,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成了文人自我价值的唯一实现形式。

王羲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王勃“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同样有着“兼济天下”抱负的两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和时不我与的命运,又怎么不会感慨万千呢?他们的情有没有异同呢?

(一)同:乐极而悲甚。

1、王勃

(1)、王勃为什么“生悲”?

(2)、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小结)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浩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

2、王羲之

(1)、王羲之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2)、王羲之俯仰古今,悲在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