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物分析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德行第一人物”指的是孔子。
孔子结合了智慧、行为准则与品德,曾创立“德行宗旨”,从而奠定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被尊为“师表”。
弟子们以孔子的表现为榜样,努力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孝敬尊王,不虐待平民”、“专注自身修养,勤于学习”等,弘扬“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及“德行第一”的道德精神。
孔子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从学识上也跟王充、老子、墨子并列。
他认为德行是一个人个体文化发展的基础,不论什么人、处于什么地位,修养好自身、发扬善念、以礼让治,追求“德行第一”,都能为社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孔子不但弘扬文化,还强调法律的地位,他说:“物以类聚,言以类义,专以
类事,众以法制”;呼吁众人情仁齐抒,表明法律可以调整众人的行为,防止社会的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德行第一”道德理念仍然发声今天,它强调每个人应当以勤奋、耐心、宽容、仁慈等美德来衡量自己,让智慧与善行能够兼备,实践“以德获尊,以尊获德”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谢国荣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广西桂林干,能者七十二,可见他的教育成果是多么的显引言著。
孔子首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在中国的教育界中是影响十分深远的,沿用至今。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论语》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即使是只出现一次的人物,也能具有丰满的孔子为人师表,对弟子的关心如同对自己的亲形象,在三言两语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生儿子,并且对他们每个人都关怀备至,对他们的语》中语言幽默浅显,趣味性强,不刻板,并且注性格秉性了如指掌,他曾经评价过自己的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嘭”“若由也,不重语气神态及动作的描写,动静结合,用简练的语得其死然”,他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十分准确和言展现丰富的形象。
子路的鲁莽,颜回的温和,孔中肯的,说明他对每个学生都十分了解。
在平目的子的一身正气,这些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究《论语》就必定要研究论语中的人物形教育中,他也是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选择不同象。
本文选择《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和他弟子中性的教育方法。
格最鲜明的子路做浅显的分析。
三品德高洁,君子之行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一、孔子的形象分析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一关怀苍生,志存高远之,不去也。
”意思是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孔子生于乱世,他亲眼目睹了乱世中百姓生活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的艰苦、君王的昏庸、政治的混沌。
在这样的环境接受的。
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如果不能从中,他没有偷生于乱世,而是将拯救这样的政治视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为己任,钻研治国之道,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这也是孔子的能力和影响之大,却终生不得志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样的现实。
他的原因。
孔子主张君子之道,他认为,即使再贫穷的境地,也不能够与小人同流合污,因此他对在仕曾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圣人之教和中国礼仪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部书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智慧。
1. 孔子的人物形象1.1 仁者爱人孔子是《论语》中的主角之一,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导师。
孔子的人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仁爱之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助人为乐。
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即每个人都应该用温和和仁慈的心态对待他人。
1.2 教育家的形象孔子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且富有启发性,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曾子和颜回,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生类型,展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
2. 孔子的思想观点2.1 仁爱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2 礼仪观念《论语》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礼仪观念。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他认为,通过符合礼仪的行为来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3 教育观念孔子的思想中,教育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成长。
3. 曾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观点3.1 曾子的才华《论语》中,曾子被孔子称为“柔弱”之人,但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
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
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
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
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
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
《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
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文予以论 vol.15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文/章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方面。
在该书中,曾多次提到“君子”一词。
“君子”这一词在古代,代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地位的人,如君主;另一类则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或者说是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在《论语》中,有德者出现的次数远大于有位者。
因此本文中提及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者。
“君子”这个词语,贯穿了整部《论语》。
君,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子,是当时对人的一种尊称。
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发展成“有德者”。
那么,孔子认为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一类人,下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勤奋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自身的修养◆◆◆《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这就是君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可见,君子是多么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是说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如果只是追求饮食饱足、居住舒适,那么和低级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他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
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看的出,君子注重学习,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不仅会阻碍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孔子的“重精神轻物质”观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积极提倡。
还有一点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
《论语》人物评价: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论语》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和文化。
弟子们则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他们以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品质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进行评价。
首先,孔子被视为圣人和官员的典范。
他被描绘为智慧、勇敢且富有魅力的导师。
孔子智慧卓越,他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学生,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其他人尊重和崇拜,甚至有人将他与圣人相提并论。
孔子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使他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其次,弟子们的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孔子教育下的不同特质和品格。
例如,子路表现出的是勇敢和坚定的性格。
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并追求真理和正义。
子路的个性使他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子贡,他展示了聪明和机智。
子贡是孔子最聪明的弟子之一,他以其机智和智慧著称。
他能够迅速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并在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
子贡的聪明才智为他在政界和外交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弟子颜回、子夏、子罕等等也都展示了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
例如,颜回被描述为虔诚而谦卑的学生,他以其对道德和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子夏和子罕则展现出了各自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孔子的教导下,他们成为了尊贵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总体而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论语》中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孔子被描绘为崇高而智慧的导师,在教育和政治方面树立了榜样。
而弟子们则以各自的特质和品格丰富了整部书中的内容,他们的形象展现了孔子教育的成果和影响。
通过对孔子和弟子们形象的评价,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的形象丰富多样,互相补充并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被塑造为智慧、勇敢和富有魅力的导师,而弟子们则以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品格展示了孔子教育下的各种价值观。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中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
1. 孔子: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强调道德修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2.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勤奋好学、谦虚有礼、品行端正。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贤哉回也”。
3.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勇敢直率、敢于质疑、勇于改过。
子路的性格比较鲁莽,但他对孔子非常忠诚,是孔子的得力助手。
4.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富有经商头脑。
子贡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论语》中部分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每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中人物形象的信息,可以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
论语中的孔子人物形象揭示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孔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论语》中孔子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特点和贡献。
2.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语》中展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广博的学识。
他以深入浅出、准确而言简意赅的方式向弟子们传授知识,并用实际案例来说明道理。
通过他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教育和智慧传播具有独特见解。
3. 孔子对待学生和儒家传统在《论语》中,孔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谦虚有礼以及尊重传统为标志,在与弟子和其他学者间交流时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
他时刻提醒他的学生们要谦虚有礼并尊重长辈,传统文化对于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向后人树立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4. 孔子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作为一个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孔子在《论语》中将道德伦理视为人类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了仁义、礼节、忠诚等道德准则,并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这些原则。
孔子通过《论语》中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孔子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在《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对政治和领导力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某些品质,如清廉正直、智慧过人以及具备良好判断力等。
他通过自己与君王和其他政治领导层交流中所阐述的观点,帮助人们理解什么是好的政治和领导方式。
6. 结论通过对《论语》中孔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所展现出的智慧、学识、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伦理关注以及对政治和领导力的见解。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质与能力,也帮助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风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和理解孔子的人物形象,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儒家文化精髓。
注:本文不涉及其他来源的复制和粘贴,并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论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人们,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符号。
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人生、教育和社会伦理的重要观点。
一、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思想观点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
他认为“仁”是人类的核心美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从自我修养做起,以身作则,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二、孔子的性格特点孔子是一位谦和而坚定的人物。
他对待人际关系时始终保持着礼仪和谦虚的态度,同时他对自己的学问也很有自信。
孔子勤奋好学,对于自己的教育追求永不停息。
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实践和行动,这是他在当时得到众多学生追随的重要原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主张实践教学,注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倡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实践。
他特别注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四、孔子对社会伦理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孔子提出了“五常”的概念,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五、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教育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孔子的学说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成为人们共同认同的精神纽带。
结论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观点,性格特点,教育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伦理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价值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道德伦理的基石,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中的孔子和弟子形象
子路在孔门中资历最深,年龄最长, 谁
与孔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孔子称“自 吾得由也,耳不闻恶声〞。
是Hale Waihona Puke 但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却是颜回。 好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 学
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 生
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 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路
为人仗义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
子
性格耿直,敢于批评孔子
路
的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
优 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点 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那么
一 ‘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原野。〞吾道非邪?吾何为
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
个 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
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 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
所以又叫颜渊。鲁国人,小孔子
颜
三十岁。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 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回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用之那么行,
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颜
回二十九岁头发白尽,四十一岁
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
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一、导论《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论语》中挖掘孔子的人物形象和他所推崇的思想观点,以探讨他对后世影响的原因。
二、人物形象2.1 孔子的师者形象在《论语》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位非常谦逊和勤学苦练的学者。
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不够完善并不断寻求进步。
他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修炼,注重纪律和自律,并且充满智慧与耐心地传授知识给弟子们。
2.2 孔子的领导者形象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在《论语》中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导师和领导者的形象。
他对于各种问题提出询问和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吸取教训,同时也能够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策略。
2.3 孔子的慈父形象孔子在《论语》中也展现了他对弟子们无私关怀和呵护的形象。
他对待每个弟子都充满耐心与温柔,积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并提供指导。
这种慈父般的关怀让弟子们深受启发和感动。
三、思想观点3.1 仁爱观点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提倡互相尊重、体贴和关心他人,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道德规范。
3.2 学习观点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相信通过持续地学习、实践和修炼可以达到个人修养的完善。
他教导弟子自我反省并不断进取,学以致用是他一贯的教育方式。
3.3 君臣关系观点孔子对君臣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并致力于谋求国家和为民众福祉而努力。
同时,臣子也应忠诚尽责,并在道德底线上对君主有所监督。
3.4 教育观点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思维能力为核心。
他注重培养弟子们的实践能力、道德修养和社交技巧,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成为有价值的人。
四、总结通过《论语》中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谦卑却又伟大的学者与领袖。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影响了后世,并成为儒家思想传承不灭的象征。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中,孔子是这部经典中被最多人所熟知的形象之一。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兼教育家,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孔子形象在《论语》中的体现。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智慧者。
孔子在《论语》中不仅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还涉及到政治、文化、人生观等方面。
他的思想贯穿于经济、学问、人际关系、政治等众多领域。
他不仅对古代的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涉猎,还善于发扬自己的学识,在教育方面也有着很多的见解。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识渊博、敬业乐业的形象,他对于琴棋书画、礼仪等方面的研究和各种知识的掌握都表现得十分的深刻和精准。
他对于攻卢、围魏救赵等军事行动也有精妙的策略和方法。
孔子的博学和多才可以被称作是《论语》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形象。
孔子是一位居高临下的伟大导师。
孔子为人类留下了众多千古不变的智慧和准则,并且常常站在德行的高度指导弟子。
在《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发扬德行、修身养性、诚信待人等方面,都成为了后人行事的标准。
在孔子的教学中,他不仅仅是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做,更是通过言传和身教,示范和指导,以德行的高度影响和引导弟子。
他在教学中注重德育,强调行为规范,一言一行都彰显出他作为一个伟大导师的风范。
孔子居高临下的形象在《论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指导弟子的行为来表达出自己的智慧,并且教导弟子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1。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
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
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
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
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
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
《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
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
论语中的孟子人物形象剖析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孔子的学生孟子在《论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孟子在《论语》中的言行举止、思想观点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来剖析孟子这一人物形象。
1. 孟子的言行举止描写在《论语》中,对于孟子个人的言行举止并没有具体描写或描述,而是通过探讨他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和争辩来间接展现了他的性格和态度。
然而,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孟子热衷于传承儒家学说:他积极追随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并致力于传播儒家理念。
•孟子注重仁德道德修养:他主张“仁”作为治国之道,并认为个体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喜欢辩论:他常常与其他知识分子进行辩论,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孟子的思想观点孟子的思想在《论语》中被深入展开,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天地之情: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具备善良的本性,只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关注仁义道德: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亲密无间的仁爱关系,并将“仁”视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则。
•兴教化民:孟子主张通过普及教育、提升人们道德境界以培养良好公民,进而实现社会进步与国家治理。
3. 孟子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孟子在《论语》中与其他学生和知名学者进行多次对话,并从中展示出自己坚持的思想。
•孔子对孟子评价极高:孔子常称赞孟子使其受益匪浅,并推崇他是一个忠诚于儒家学说并且出色地传播了这一理念的杰出学生。
•与颜回辩论:在《论语·颜渊篇》中,孟子与颜回就生死问题展开辩论,不仅彰显了他的思想深度,还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思考。
•与公孙丑争吵:在《论语·季氏篇》中,孟子与公孙丑就门徒撇弃父母之义进行激烈争议。
这个对话揭示了孟子坚守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的立场。
通过以上对话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孟子积极探索儒家思想,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
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记录了一段场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儒家名士在一起侍坐。
四人彼此叙说,言谈之际展现出的就是他们的性格以及思想体系,以此可以看出他们对儒家思想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观点。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子路,他被称为“士大夫”,是孔子生前认可的最高级别的儒生,他以清正廉洁的品行为特点,在论语中被孔子称赞多次。
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会用最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不喜欢用武断的手段,而是要求一切按照理性的思考来进行,他崇尚以理服众的教育方式,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以理论说服实践,而不是用武断的手段强迫。
子路的思想更是传承至今,他的清正廉洁的品行以及以理服众的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后代学者的称赞,并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其次是曾皙,他是孔子的同学,但他的思想更加前卫,他崇尚实践,而不是理论的深入探讨,他坚持以实践为前提,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主张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
曾皙认为,只有融入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理论的优势,把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力量。
他的思想更加开放,倡导以立法法令来规范社会,认为立法比品德教育来得重要,以法律调控为主,以教育约束为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是冉有,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信儒”的代表,他的思想是以人的品德为核心,认为人的品德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人的品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观念。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他的言行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只有有良好的品德才能被视为君子。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以礼法制约行为,以文化和道德教育塑造人格,为了社会和谐,尊重道德价值观,如要君子,要先“以道乐民”。
最后就是公西华,他被相传为孟子的弟子,被认为是“非儒”,他比较独特,认为法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而且要求以变通的方式来适应变化,他也认为人格是不变的,比如他强调“求善而知其极”,认为应该永恒不变的是人的品格,只有跟随自然,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快乐,并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论语中人物素材
论语中人物素材一、孔子的智慧孔子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像个超级智慧的老大哥。
有一次,他带着弟子们出去游学,路过一个村庄。
有个村民问他:“您说这生活怎么才能过得好啊?”孔子笑着说:“咱得讲道德,多学习,心里有善念,生活自然就好了。
”他说话总是慢悠悠的,特别有耐心。
还有一回,弟子们问他:“老师,我们怎么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呢?”孔子就说:“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懂就问,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他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前行的道路。
二、子路的直爽子路是个特别直爽的人,说话直来直去。
有一次,孔子说要去一个地方,子路就说:“老师,您直接去不就行了,干嘛还要绕来绕去。
”他特别有冲劲,什么都不怕。
有一回,有人欺负了他们村里的人,子路直接就冲过去理论,把对方吓得不轻。
他虽然有时候有点鲁莽,但为人很正直,心里有啥就说啥。
三、颜回的好学颜回可真是个好学的人,对学习那叫一个痴迷。
孔子说什么他都认真听,还不停地思考。
有一次孔子讲了一个道理,颜回就反复琢磨,直到完全理解。
他生活很简朴,一心扑在学习上。
有一次,孔子问他:“颜回啊,你怎么这么爱学习呢?”颜回说:“学习能让我明白很多道理,让我变得更好。
”他这种好学的精神,真让人佩服。
四、子贡的聪明子贡那可是个聪明的家伙,很会说话。
有一次,孔子问他:“子贡啊,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做好一件事呢?”子贡就说:“我得了解别人的想法,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他很善于交际,经常帮孔子处理一些事情。
有一回,有个国家的使者来拜访孔子,子贡就跟人家聊得很开心,把人家哄得服服帖帖。
他的聪明才智让大家都很佩服。
五、曾子的诚信曾子是个很讲诚信的人,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
有一次,他答应了别人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
他说:“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兑现,不然就不要答应。
”有一回,他跟朋友约好一起去打猎,结果朋友临时有事来不了。
曾子就一直等,直到朋友来了。
他这种诚信的品质,让大家都很尊敬他。
结尾:这些论语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品德。
论语人物点评精选版
论语人物点评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论语》中的人物点评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
”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
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
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
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
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
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
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
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
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译文]孔子谈到宓子贱,说:“君子就象他这样的人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样的德行从那里汲取呢?”据记载宓子管理单父以前,和他的老板争取到相当的权力,于是:“敬奉诏,遂得行其政,于是单父治焉,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论语》中,有四大角色:孔子、蒲松龄、颜回和子路。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他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醒了人们要以善待自身,以乐待他人。
他的智慧、温柔、慈爱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使人们学会了给予他人尊重和尊重自己。
蒲松龄,又名“学家蒲松龄”,是儒家学派弟子,他是孔子的忠实信徒。
他提出了“孝”“仁”“义”“礼”“智”“信”这六大概念,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孝敬父母就是最高的孝道,仁慈待人就是最大的仁义,义正心声就是最雄辩的义理,礼仪之美就是最完美的礼仪。
”他的品质和态度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新的道德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颜回,又称“颜渊”,是晚清诗人,是孔子的后辈学生。
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相信那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活力。
他写到:“颜回众口赞美,众口颂孔子智乐。
”颜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仁慈、义气和智慧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令人敬畏,为了社会秩序,他提倡“恭敬尊师”的思想,令人受益良多。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慢条斯理的态度对待事情,坚持好好学习,不拘泥于常规。
他对孔子说:“学习知识,不应短暂而只求浅薄,而应深入而又详尽。
”他也提倡“勇于接受挑战”的思想,鼓励人们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担当自己的责任。
从孔子到子路,《论语》中的人物形象都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理念。
他们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令人受益良多,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今天,学习孔子的思想仍然是很重要的,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孔子、蒲松龄、颜回和子路等五大儒家人物的人格特质,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论语中子路的才能
论语中子路的才能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其中对子路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位弟子才能的窗口。
子路,字子有,是孔子门下的重要弟子之一,以勇敢、直率和忠诚著称。
在《论语》中,子路的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子路具备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
他性格直率,敢于直言不讳,甚至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也能保持冷静和坚定。
这种勇气和决断力使得他在孔子的门下成为一位杰出的弟子,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其次,子路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善于组织和指挥,能够带领众人共同完成任务。
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如管理军队和治理地方等,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此外,子路还具备深厚的学问和修养。
虽然他的性格直率,但他对学问的追求却非常执着和认真。
他虚心向孔子请教,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位既有勇气又有学问的杰出人物。
总的来说,子路在《论语》中展现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勇气、决断力、领导才能、学问和修养等。
这些才能使得他在孔子的门下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备受尊敬和推崇的弟子。
同时,子路的才能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儒家文化的精髓。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像子路一样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品质。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有用之才。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子路一样保持勇气和直率,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
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
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 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
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
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
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一)子路之直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
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
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
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
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
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
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
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二)子路之勇
子路是推崇勇的,这勇不仅体现在他能作战治政上,也体现在他求学、勇问和勇思上。
这是他性格特征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也是他为人所知的缘故。
在《论语》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他严格履行,所以他的勇是君子之勇。
而子路的好学好问是在《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来的,子路问君子,问勇,问仁,问鬼神,问生死,还问及孔子的志向,问了又问也不觉得惭愧和厌倦。
子路也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别人到达想法,子路推荐高柴当官,孔子说高柴读书不好不适合当官,子路就辩驳说,有政府由人民,为什么非要读书好才能当官,使得孔子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回答。
孔子到蔡之后,晋国的佛来请孔子,孔子准备应聘,子路劝孔子说佛是晋国的叛徒,如果去的话就是是不正义的,老师为什么要去呢?孔子听从了他,后来佛被包围,孔子也最终免了一难。
子路和孔子在在蔡时贫困不看以至于没东西可吃了,子路就问道君子固穷的问题。
虽然惹得孔子不高兴但也说明了子路是一个实干的人,希望可以学有所用而不是固守贫困
才华不得施展。
(三)子路之忠
子路对孔子的很多批评都诚恳接受,不仅不记恨反倒更加尊敬孔子,对其一片赤胆忠心。
有记载道:“子疾病,子路请祷”、“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所以孔子也曾有感而发:“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在新拍电影《孔子》中更是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戏,众弟子和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众人断粮数日,子路生病,一碗清汤也要让孔子先喝自己才肯喝,试想一个自乡野间而起的壮汉莽夫,肯这样尊重热爱孔子,一方面是孔子自身修养使人尊敬,另一方面也是尊敬他人的人同样有着美好而赤诚的心,他们愿意学习,懂得尊师重道所以才会直言不倦,舍身为人。
而且在周游列国期间也是子路出了大力,才使得孔子一行人度过难关。
子路最后战死在卫国发生的变乱时中,他本是可以躲开这场祸乱,却因为仁义没有逃避,最终战死时也仍记得孔子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从容尊严的死去。
(四)子路之礼
子路虽然鲁莽,但也并非一个不知礼的人,在田地里遇到丈人时所表现出的尊敬“拱而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礼貌,有礼节并尊重有思想的人。
子路也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深深的遵循对待父母的礼节,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子路总想要父母吃上好米,而附近的米价格昂贵,所以子路就到百里之外买米,然后不分昼夜的扛回家。
两位老人过世之后,他才游学到南方。
子路尊敬孔子,在战死之时仍然不忘孔子对他的教诲:大丈夫死,冠必正。
这也是一种尊礼的表现。
虽然千年之后,鲁迅先生也曾因为这件事情说子路正冠这一行为在战场上却是是有些愚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子路,知礼也尊礼的子路。
(五)子路之行
这里的行是指实践,《论语》有云:“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传统的解释是: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能实行,就生怕听到另一个道理。
它表现了子路的一种“履践”精神,听到就要做到,否则,宁愿
不再去听了。
其实仔细推敲,子路也是孔子最具实践精神的学生,在卫国从政时将一座城治理的井井有条,连孔子也“三叹其美”。
他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实践者,不会坐而论道却懂得做事之法。
当他陷于蔡国因生活困顿而抱怨怀疑时,你可以说他太过现实,或者信念不坚。
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和和同门存活下来,也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的思想不只是一纸空谈,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六)子路之志
在《论语*公治长》中有这样一段:"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
'”。
这虽然只是在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但却也有着深刻的含义,
“车马轻裘”必是富足暖饱之后的事情,所以子路是透露了他入仕为官的志愿,“和朋友共”,说明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愿意和朋友一起享受安宁舒适的生活。
"敝之而无憾”是一种大度和坦荡,这也正是子路为人的
写照。
在《论语*先进》中,子路也讲述了他的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而后孔子只是笑了笑,或许是因为子路“率尔对曰”的缘故,又或者是孔子觉其不可行。
但我却觉得子路这人实在是坦诚的可爱,人不害怕活着,只害怕活着却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子路有这样的梦,也不怕他人嘲笑就敢于说出来,这是一种勇气。
而实际上子路确实也有这样的本领,子路到卫国时将蒲邑治理的富足安定,做出了一番成绩。
他是一个有谋有勇有志向的人,只是时事无常而最终丧亡,但是子路那坦荡豪迈的气概也毕竟刻在了后人心中。
其实,孔子在众多弟子中更加喜爱颜回,也看着
子路。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子路和颜回代表了孔
子的两个方面两个极致:进取与潜善,立行与坐
议,阳刚与阴柔,治世与修身。
虽然颜回的德行
堪称完美,子路有着几分鲁莽和冲动,但是却给
人一种可爱丰满的感觉。
没有陈规蹈距的一味推
崇也没有毫无生气的死读书,是这样生动的人。
我是更加喜欢子路的,颜回年幼而聪明,从来不
曾忤逆过孔子一言半句,“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固然值得尊
敬,但在他谦虚内敛安贫乐道的个性中总让人觉
出这么一点悲观来。
在那个战乱纷飞,国家之间
随时会有战争的年代,需要的却是子路这样可以
顺应时代有谋有勇的人,他们站出来为自己的国
家为这个时代做点事,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也
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一个人的身上。
他们学
习,为自己的德行;他们思考,为自己的理想;
他们战斗,为自己心中的正义。
这样的人永远值
得后人学习和推崇。
参考书目及资料: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及其弟子等《论语》
李竞艳刘志申《试析子路与孔子的关
系及其成因》
张军风《论颜回和子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