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
停
药
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1A)
约95%患者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
少数发展为慢性
极少数进展为ALF/SALF(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 衰竭)
停药原则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停用药物(1B)
(1)血清ALT或AST>8 ULN(正常值上限);
(2)ALT或AST>5 ULN,持续2周; (3)ALT或AST>3 ULN,且TBil(总胆红素)>2 ULN或 INR>1.5;
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肯定为急性 肝损伤,立即停药。
小结
1、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肝病;
2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有药物的固有型和特异质型肝毒
性; 3、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是停药和保肝治疗; 4、根据DILI的临床类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谢 谢!
急性肝损伤的分型的诊断标准
1. 肝细胞性损伤: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血清 ALT水平显著升高;临床诊断标准:ALT升高大于 正常2倍,ALP正常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5 ;常于停药后1-2月恢复正常,组织学特征为肝细 胞坏死伴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临床 诊断标准:ALP>正常2倍,ALT正常或 ALT/ALP≤2 3. 混合性肝损伤:临床和病理兼有肝细胞损伤和淤 胆的表现,ALT和ALP同时升高,其中ALT、 ALP均大于正常值上限,ALT/ALP介于2~5.
中草(成)药所致DILl以 中成药常见,单一用药 以雷公藤及土三七多见; 抗肿瘤药物所致 DILl 多 以化疗联合用药多见。 两类文献中,中草(成)药 和保健品引起的DILl均 在20%左右。
心血管药
NSAIDs 免疫抑制剂
10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负责分解代谢体内的各种物质和药物。
但是,一些药物如乙酰唑胺、氨基苷、异烟肼等,如果长期使用,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据统计,药物因素占据了药物性肝损伤的70%。
那么,如何去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其诊治方法。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早期症状通常是食欲不振、头昏乏力等,晚期症状则会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除了症状外,临床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药品使用情况、家族史等因素,对比判断,才能确诊药物性肝损伤。
2.实验室检测血清酶学指标检验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常用方法。
如果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浓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也随之上升,说明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
同时,医生还要检测尿液毒酶浓度是否升高,这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另一种有效手段。
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如果患者服用的药物导致肝损伤病情加重,确诊需要进行肝活检,以确定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和透过肝细胞暴露出的药物元素。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症治疗。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肝保护和药物治疗两部分。
1.肝保护肝保护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采取的措施包括停药、限制体力活动、调节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检查结果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采用具有直接肝细胞保护作用的药物。
例如,注射谷胱甘肽(GSH)可以有效增加肝细胞对氧化应激的耐受性;采用草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黄连、丹参等,这些综合治疗对消除症状和恢复肝脏功能有特殊作用。
除此之外,中药保肝也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对于肝损伤有很好的效果。
比如,丹参、茯苓等中药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养肝的作用。
例如葳婆草和金钱草等草本植物释放抗氧化剂和抗击自由基物质。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摘录)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年)——摘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我国目前报道的DILI 发病率主要来自相关医疗机构的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急性DILI 约占急性肝损伤住院比例的20%;由于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DILI 流行病学数据,故尚不清楚DILI 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已知全球有1100 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常见的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和TCM-NM-HP-DS 等。
国内有报道相关药物涉及TCM(23%)、抗感染药(17.6%)、抗肿瘤药(15%)、激素类药(14%)、心血管药物(10%)、NSAIDs(8.7%)、免疫抑制剂(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2.6%)等。
国内报道较多的与肝损伤相关的TCM-NM-HP-DS 有何首乌、土三七,以及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等。
但由于组分复杂,很难确定究竟是哪些成分引起肝损伤。
一、危险因素(一)宿主因素:包括遗传学因素和非遗传学因素。
1.遗传学因素: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等的基因多态性与DILI 相关。
不同种族的患者对DILI的易感性可能存在差异。
2.非遗传学因素:(1)年龄:高龄可能是DILI 的重要易感因素;(2)性别:女性可能对某些药物,如米诺环素、甲基多巴等表现出更高的易感性,且易于呈现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特点;(3)妊娠:妊娠期DILI常见可疑药物有甲基多巴、肼苯达嗪、抗生素、丙基硫氧嘧啶(PTU)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ppt
增加胆汁的 流动和排泄
转丙氨基 转硫基 半胱
氨酸
促进肝细胞复制、 组织再生
牛磺酸 谷胱甘肽 硫酸盐
-
IL 10
抗氧化
TNF α
炎症 纤维化
胆汁摄取
胆汁分泌
胆汁酸
退黄 保肝
解毒 保肝
16
腺苷蛋氨酸具有多重作用机制
硫普罗宁
磷脂酰胆碱
还原型谷胱甘肽
甘草甜素制剂
腺苷蛋氨酸
茵栀黄、苦黄 机制不详?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
1
HZBY-XMX-PIM-2013-V2-1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高
世界范围内,每年药物性肝损的发病率为13.9/100000-24.0/1000001 美国:药物性肝病发生率约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13%1 我国:药物性肝病发生率占急性肝炎住院病例的10%2
1.Suk KT et al.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 2012;18:249- -257.
11
什么是保肝???
血液、肿瘤科 消化科 普外科,肝胆外科 感染科
预防肝功能损害 延缓肝病进程 保护肝细胞 恢复肝功能指标
2020/5/3
-
12
什么是血液科的保肝???
有肝病既往史 未发生DILI 发生DILI
保肝
保护肝细胞,恢复肝功 预防肝功能损害 恢复肝功能指标
血液科-我的学科我做主
2020/5/3
-
10
Lee WM. N Engl J Med 2003;349:474-85.
药物性肝损伤可采用多种的治疗措施
• 重症患者出现肝 功能衰竭时,建 议采用人工肝或 紧急肝移植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策略|临床要点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策略|临床要点导读:药物性肝损伤(DILI)普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物、影像和病理形态学特征,且多数DILI起病隐袭,因此其往往并不容易识别,导致DILI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排查法,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很常见,并进而影响正确的治疗选择。
如何及时而准确地诊断DILI,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治疗,是临床上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DILI的诊断策略1. 临床常用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初次接诊肝损伤患者时,若发现有可疑伤肝药物应用史,在一定的潜伏期后出现了肝损伤,并可初步排除其他任何原因引起的肝损伤,临床上即应考虑存在DILI的可能,但此时往往难以立即确诊。
进一步前瞻性考察停药后肝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实验室、影像乃至组织病理学等辅助检查充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才能基本确认是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上述逻辑对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因果相关性进行判断,这是一种程序简化的“总体判断法”,又称“专家判断法”或“专家观点法”。
而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量表则在梳理相关诊断逻辑所需要素的基础上,通过量化评分对药物与肝损伤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判断,这是一种经过校验的结构化的量化评估方法,是本文阐述的诊断策略重点。
➤ RUCAM量表RUCAM量表包括7个评估项目,涵盖了对DILI从起病到结束整个过程的评估,主要适用于前瞻性评估,也可用于药物应用史和基础疾病史及临床生化指标监测完善的DILI 病例的回顾性评估,是全球应用最广泛且最受肯定和好评的DILI因果关系评估工具。
应用RUCAM量表首先应当遵循其操作规程和肝损伤判断标准:(1)通常用于前瞻性评估,一般不用于或很少用于回顾性评估,因为绝大多数回顾性资料存在信息不全或缺失而无法弥补的问题。
(2)血清ALT≥5倍正常上限值(ULN),和(或)ALP≥2×ULN,伴/不伴其他明确的肝损伤证据。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 年版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 年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临床实践的关键指导****摘要:**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是针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最新权威指导文件,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DILI的识别、诊断和治疗能力。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概述药物性肝损伤是指药物与肝脏之间的代谢反应导致肝脏损伤,其中包括肝脏细胞的坏死、肝酶的释放和其他严重的病理反应。
随着使用药物数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伤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直接肝毒性药物这种药物直接会对肝细胞产生直接损害,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4-氨基邻苯二甲酸(PAM);•苯丙氨酸、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等。
免疫性肝损伤药物免疫性肝损伤药物可以诱发由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肝脏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反应,例如:•抗生素如氯霉素、氯哌灵、甲氧苄啶、青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等;•解热镇痛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肝病相似,通常是:•肝区疼痛;•乏力和全身不适感;•皮肤黄疸;•黄疸期间神经系统和胆道系统功能的障碍;•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如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等水平的升高;•血清及尿中食欲增强素的增高。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医生应该注意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反复检查,进一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
对于患者来说,若出现不同寻常的症状,应尽早就医,以便及时得到到技术支持和治疗。
治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停止疑似药物的使用停用药物是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的第一步。
对于患者,如果他们正在使用任何疑似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立即停止使用。
如果疑似药物无法确定,应立即放弃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酒精摄入或其他化学性物质的接触。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的重要环节,能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包括:•给予肝保护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 (NAC)、左旋多巴、腺嘌呤、N-乙酰半胱氨酸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输液补充体液,补充营养。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精品文档
药 物 性 肝 损 伤 病 理
胆汁淤积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
ALT或CB≥2ULN
AST、ALP和TB同时升高,且其中一项指 标≥2ULN
未达到上述标准,称肝功能检查异常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J hepatol 1990,11:272-276.
药物性肝损伤的 诊断和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刘思纯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 引起的肝脏损损伤。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 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 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 脏损害,均称药肝。
胆汁淤积型 14.3% 混合型 10.6%
肝细胞型 76.1%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熟识常见的肝毒性药物 定期肝功能检查 注意肝损伤的早期临床表现 判断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 分析肝损伤的严重程度
可引起肝损害的各类药物
抗生素类:
青霉素类:美西林、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钠等可引 起ALT、ALP升高。 头孢霉素类: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头孢甲肟等可引 起ALT升高。 其他β-内酰胺类:泰能可引起ALT、ALP和TBIL升高。 大环内酯类:普遍都有肝损害,尤其是无味红霉素 (淤胆型或混合型肝损害)。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 其他抗生素:四环素(剂量1.5g/d,既可引起),林 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可引起淤胆型黄疸,磺胺可引起黄 疸。
抗结核药:异烟肼(快乙酰化体质)、利福霉 素类(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和利福霉素 钠)、乙胺丁醇和对氨基水杨酸等均有肝损害。 抗真菌药: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二性 霉素B和氟胞嘧啶。 抗病毒药:阿糖腺苷、齐多夫定(AZT)。 抗原虫药:哌喹、咯奈啶,青蒿素、蒿甲醚、 伯氨喹。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已有资料显示,人所接触的化学物质>6万种,人类暴露于各类药物的程度大大增加,已知能引起肝脏损伤的中、西药>1000种。
药物性肝损伤仅次于药物性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
在欧美国家,药物性肝损伤月占黄疸住院病人中的2%~5%,急性肝炎住院患者中的10%;在老年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可大20%以上;欧美国家中约30%~40%急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
美国每年发生急性肝衰竭超过50%以上有药物引起,其中36%为非甾体类抗炎药,16%的干损伤为特异质所致。
近年来,我国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占住院肝病患者的1%~5%,占急性肝炎患者的10%,占暴发性肝炎患者的12.2%,其中以抗菌素、解热镇痛药和中草药为多见。
常见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分以下几类:1、抗生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2、解热镇痛类:阿司匹林、保泰松等;3、抗结核类:异烟肼、利福平类;4、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氯丙嗪、丙戊酸钠等;5、消化系统治疗药:西咪替丁等;6、麻醉药:氯仿等;7、激素类药物及其他:雌、、雄激素等;8、中药,单味中药,如雷公藤、黄独、何首乌、斑蝥、苍耳子、白果等。
中成药:壮骨关节丸、逍遥丸、消癣丸、消癣宁、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等。
目前有染发剂、复方酮康唑洗发剂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
目前还没有一个药物性肝损伤统一、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
1989年欧洲和美国专家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共识对药物性肝损伤达成共识(巴黎共识),将损伤定义为:血清ALT或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或AST、ALP和总胆红素水平同时升高,且其中1项指标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
药物性肝损伤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者为急性肝损伤。
而我国以第一次发病,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内的肝损伤为急性。
发病2次以上或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者为慢性。
急性药物性肝病包括急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急性脂肪肝和混合病变等。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于药物的使用而导致肝脏功能异常的疾病。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诊断要求。
因此,本文将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腹痛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与病情的轻重程度有一定关系,轻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重者则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
二、实验室检查。
在进行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时,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
肝功能检查中,需要重点关注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此外,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MRI等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三、病因分析。
在进行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时,需要对患者的用药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所用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时间等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害的因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规范和指南,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并伴有肝功能异常。
2. 实验室检查,ALT、AST升高,伴有胆红素升高,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害的因素。
3. 用药史,患者用药史中存在与肝损害相关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4. 肝脏影像学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形态结构正常,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五、治疗原则。
对于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停用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对症治疗、保护肝功能和预防并发症。
在停用药物的同时,可以给予肝保护药物如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等,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04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 断
Cha损伤
可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腹 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功能检 查可见ALT(谷丙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 酸酶)、GGT(谷氨酰转移酶) 、TBIL(总胆红素)、DBIL(直 接胆红素)等轻度升高。
中度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增加DILI的 风险。
危险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代谢途径等均可能影响DILI的发生。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 、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较易导致肝损伤。
宿主因素
个体差异、遗传因素、免疫状态等均可影响DILI的发生。例如,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免疫 系统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更容易发生DILI。
环境因素
营养不良、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DILI的风险。DILI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 ,轻度病例可能在停药后迅速恢复,而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重型肝炎 和急性肝衰竭的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预后
DILI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轻度病例可能在停药后迅速恢复,而严重病例可能导 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诊断标准
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有明确的用药史
②出现肝损伤的症状和/或体征
诊断标准
③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
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药物性肝 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轻度药物性肝损伤:ALT和/或AST轻度升高,TBIL<3×ULN(正常值 上限)。
诊断标准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版 )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0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和分类 • 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 •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学 •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和管理 • 总结和展望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者可导
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非常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可能的肝脏疾病等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
欲不振、黄疸、腹痛等症状,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往往与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相关,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病史,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药物性肝损害。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手段。
常规的血清生化检查可
以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高等情况。
此外,肝功能的其他指标如凝血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等也需要进行检查,以全面评估肝功能的状态。
此外,对于怀疑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还可以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 等,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最后,诊断药物性肝损害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肝脏疾病。
因为肝脏损害的原
因很多,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能与药物性肝损害相似,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
总之,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可能的
肝脏疾病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及时诊断药物性肝损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的肝功能。
同时,医生在用药过程中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以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药物性肝病诊疗常规
药物性肝病诊疗常规【概述】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物性肝病。
其表现与其他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诊断标准】1.有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一般在5-90天内,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5天,慢代谢药物(如胺碘酮)导致肝损伤的潜伏期可>90天。
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伤的潜伏期≤15天,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潜伏期≤30天。
2.有停药后异常肝脏指标迅速恢复的临床过程: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在8天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天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型的血清ALP或TB峰值水平在180天内下降≥50%。
3.必须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有再次用药后肝损伤复发史,肝酶活性水平升高至少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1+2+3,或前三项中2项符合,加上第4项,均可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纳入标准】⒈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1.601/K71.901药物性肝病的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其他脏器基础疾病者。
2.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如重症肝炎、肝性脑病等。
3.合并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其他引起肝损伤的原因。
4.其它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治疗常规】1.治疗的关键是停用和防止再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且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与致病药物在生化结构和(或)药物作用属于同一类的药物。
2.误服大量肝毒性药物的患者,宜早期洗胃、导泻,并加用吸附剂,以促进其排泄和清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6
9.42657源自抗肿瘤药物5776.79
59
1.88
636
神经系统用药△
296
3.48
0
0
296
免疫抑制剂
243
2.86
5
0.16
248
心血管疾病用药
160
1.88
14
0.45
174
其他药物
298
3.51
1
0.03
299
总计
8500
100
3143
100
11643
注:▲包括中草(成)药及保健品;*包括甲状腺激素精及品抗课甲件状腺药物;△包括精神疾病用药。
合计 % 38.56 20.97 10.22 5.65 5.64 5.46 2.54 2.13 1.49 2.57 100
DILI的易患因素
因素
年龄
性别
剂量
遗传
酗酒 其他反应 肥胖 饥饿 肝病 糖尿病 艾滋病 肾功能减退 合并用药 肝移植
影响
>60岁易患,病情重 儿童多见 女性多见 男性多见 血浓度与剂量有关 部分与剂量有关 家族史 与HLA明显有关 线粒体缺陷 肝毒性阈值降低,发生率增加,预后差 交叉过敏反应 增加发生率 增加发生率 增加肝损伤 增加肝纤维化 过敏反应增加 增加肝毒性、纤维化 异烟肼、磺胺类 增加血管毒性
2003~2008年国内文献致DILI的药物种类
药物种类
综合报道
个案报道
例数
%
例数
%
例数
抗结核药
2359
27.75
2131
67.80
4490
中药▲
1848
21.74
593
18.87
2441
抗生素
1176
13.84
14
0.45
1190
解热镇痛药
631
7.42
27
0.86
658
甲状腺药物*
361
4.25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与治疗
潍坊市中医院 普外二科 马晓东
精品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 由于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 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或(和)其代谢 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DILI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约占所 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
精品课件
肝损害的评估标准及分型
1)“肝损害”是在缺乏组织学检查依据的情况下, 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结合胆红素(DBil)升高 ≥2倍正常值上限(ULN),或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 均升高,且其中之一升高≥2ULN;
2)若单纯AST、ALP或TBil升高≥2ULN,或1ULN< ALT、AST、ALP、TBil<2ULN(升高介于正常值上 限的1~2倍之间),则称为“肝脏实验室检查异 常”,不宜称为“肝损害”;
(2)停药后肝功能异常指标迅速恢复,血清ALT 峰值水平在8天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 天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性的血清ALP 或TBil峰值水平在180天内下降≥50%(提示)。
精品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3)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肝损害(如酗酒, 急性高血压,心脏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 肝炎,病毒感染,胆道梗阻,怀孕及年龄因素 等)。
精品课件
肝损害的评估标准及分型
3)肝损害的分型(ALT及ALP均以ULN的倍数表 示):
①肝细胞性肝损害:ALT≥2ULN,并且ALT(ULN) /ALP(ULN)≥5;
②胆汁淤积性肝损害:ALP ≥2ULN ,并且ALT(ULN) /ALP(ULN)≤2;
③混合性肝损害: ALT≥2ULN, ALP ≥2ULN ,并 且2<ALT(ULN)/ALP(ULN)<5。
特异体质性: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特异蛋白质 结合成为抗原,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激活免 疫系统,导致肝损害,这与药物剂量无关,具有 不可预测性,多伴有过敏症状1~8周,甚至停药后 3~4周出现。
代谢异常性:与个体CYP遗传多态性相关(最长可 达1年),与药物剂量无关。存在CYP遗传缺损者, 即使用常规剂量药物也会出现肝损害。
该标准由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于1990年制订一直沿用至今。
精品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1)有与DILI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 药后出现肝损害的潜伏期一般在5~90天内,有特 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5天,慢代谢药物(如胺碘 酮)导致肝损害的潜伏期可>90天;停药后出现 肝细胞损害的潜伏期≤15天,出现胆汁淤积性肝 损害的潜伏期≤30天。
药物
异烟肼、呋喃妥因、氟烷、曲格列酮 丙戊酸钠、水杨酸类 氟烷、双氯芬酸、呋喃妥因、右丙氧芬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乙酰氨基酚、硫唑嘌呤 某些草药 抗癌药、哌克昔林、他克林、氧青霉素、丹曲林 氟烷、苯妥英钠、磺胺类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丙戊酸钠 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甲氨喋呤 异氟烷、氟烷、恩氟烷、红霉素、布洛芬 氟烷、曲格列酮、他莫昔芬、甲氨喋呤 对乙酰氨基酚 甲氨喋呤 甲氨喋呤 磺胺类 四环素、甲氨喋呤 对乙酰氨基酚
精品课件 硫唑嘌呤、硫鸟嘌呤、白消安
DILI的发生机制
DILI的机制可分为药物直接毒性(非免疫 机制),代谢异常,过敏反应(免疫机制) 3种。
以上3种机制引发一相酶CYP、二相酶GSH、 脂质过氧化及肝细胞受损,四个环节的反 应。
精品课件
DILI的发生机制
药物直接毒性: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 与药物剂量有关,具有可预测性,如氯丙嗪和异 烟肼发生率为0.5%~2%。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有再次用药后肝损害复 发史,肝酶(主要为ALT、ALP)活性水平升高至 少>2倍正常值上限。
符合前3项中的2项以上,并且再加上第(4)项, 均可确诊为DILI。
以上为2007年中华医学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制定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 中最新标准。
精品课件
容易引起DILI的药物
发病机制可互相重叠。
精品课件
DILI分型与临床表现
急性肝损害:急性肝损害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 混合型,该分型由CIOMS建立,由FDA药物肝毒性委员会修 订。
1)肝细胞损伤型:肝细胞损害是DILI的主要表现,导致 肝细胞损伤的常见药物有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噻嗪 类、降脂药、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等。该类型临床上 最常见,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一般分为:①肝炎型: 主要表现为乏力、黄疸、消化道症状等,ALT、AST、胆红 素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者可致肝功能衰竭。② 脂肪肝型: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孕妇服用或静脉短 期(3~5天)使用大剂量四环素(>3g/d)以后。可表现 为黄疸进行性加重,肝肾功能异常,病死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