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

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将DNA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上,并随着宿主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

溶源菌:染色体上含有原噬菌体DNA的宿主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

烈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的裂解

病毒粒子:成熟的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核衣壳:又称核壳体。病毒蛋白质衣壳和衣壳中心包含的病毒核酸的合称。

衣壳:又称壳体。由衣壳粒以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成杆状、球状、20面体或其他形状,构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他因子的破坏、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病毒的抗原性等重要作用。

衣壳粒:构成病毒粒子的最小单位,是由1~6个相同多肽分子折叠缠绕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粒子不同部位的衣壳粒可由不同的多肽分子组成,简单的病毒粒子只有1~2种多肽,复杂的可达20种以上。衣壳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子粒状,故又称子粒。

被膜:包裹于病毒核衣壳的外侧,具有以双脂层为基础的膜状结构物。见于由出芽方式成长的病毒中,通常外部表面上排列着小突起状的结构物。在化学上它是由受病毒核酸控制的病毒膜蛋白与来自寄主细胞的脂质构成的。

噬菌斑:斑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

噬菌体效价:称噬菌斑形成单位(pfu)数,指每毫升试样中含有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测定方法有双层平板法。

2.病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可通过细菌滤器,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构造;

3.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4.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系统;

5.通过核酸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侵染活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8.一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3.病毒有哪些化学成分?试述病毒蛋白的功能。

化学成分:

1.病毒的核酸: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

2.病毒的蛋白质:在构成病毒结构、病毒的侵染性和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3.其它成份:糖脂、糖蛋白、脂类

病毒的蛋白质的功能

壳体蛋白:壳体蛋白仅由一种或者少数几种蛋白质构成

(缘由-节约基因)

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因子的破坏;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

子的吸附和入侵;

3.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包膜蛋白

包膜蛋白包括:包膜糖蛋白和基质蛋白两大类

有维系毒粒结构,保护病毒核壳的作用。

包膜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 是病毒的表面抗原

• 有病毒吸附蛋白,为启动病毒感染所必需

• 宿主细胞凝集素、裂解细胞的酶等

基质蛋白在病毒出芽成熟中发挥作用。

4.病毒有哪些基本结构?请各举一例。核心(RNA或DNA)

病毒:包膜(非基本结构)、核衣壳(基本结构)

衣壳(衣壳粒蛋白)

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

壳体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双对称(T4噬菌体)

包膜(流行性感冒病毒)

5.试述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一)吸附:尾丝尖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接触后,尾丝散开附着在受体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二)侵入:尾丝收缩,基板获得构象刺激,促使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细胞壁和膜中,溶菌酶水解细胞壁上的肽聚糖,头部核酸进入宿主细胞中。

(三)增殖

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机器”,大量地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

(四)成熟(装配)

头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五)裂解(释放)

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6.试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规律,并说明一步生长曲线各时期的特点。

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同噬菌体的侵染过程)

是指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引起细菌的裂解. 潜伏期成熟期平稳期

潜伏期是指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

裂解期是指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稳定期溶液中噬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7.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各有哪些特点?

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将DNA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上,并随着宿主

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

溶原性细菌(溶源菌)具有以下特性: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

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

自发裂解:在其分裂过程中,会有10-2-10-5细胞发生自发裂解

诱导裂解:在外界理化因子的作用下,会增大其裂解量;

免疫性:任何溶源菌对已感染的噬菌体以外的其他噬菌体具有抵制能力;

复愈:在溶源性细菌增殖过程中,一般有10 -5个体丧失其前噬菌体;

溶源转变:指少数噬菌体由于整合了温和噬菌体的前噬菌体而使自己产生了除免疫性以外的

新表型现象。

8.如何用试管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

试管法?

双层平板法

稀释噬菌体——噬菌体与菌液混合——将顶层培养基倒入混合液中——将底层培养液倒平板——凝固后,将接种了的顶层培养基倒入平板——培养后观察平板中的噬菌斑

微生物的生长

1.名词解释:

生长:细胞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地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微生物细胞个

体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原生质与细胞组分的增加为个体生长。)

繁殖: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

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巴斯德消毒法: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

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比浊法:又称浊度测定法。借助分光光度计,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

度表示菌量。

防腐: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