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安徽省主要河流生态需水量调查及保障措施

安徽省主要河流生态需水量调查及保障措施

2020.74安徽省主要河流生态需水量调查及保障措施汤义声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长江穿省而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使得全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全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土地、自然资源、人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相适应,资源性、水质型及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

随着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以及合肥经济圈、皖北城市群、沿江城市带等区域战略全面实施,全省用水需求和用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民经济内部用水竞争态势日趋严峻,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局部河段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各行业挤占生态用水的行为时有发生,河道生态基流和敏感性生态需水量保障问题亟需解决。

一、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生态需水量包括生态基流和敏感生态需水两部分。

生态基流一般针对河段的重要控制断面提出,敏感生态需水主要针对河流的生态敏感区及其敏感期提出。

1.生态基流生态基流是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最小值,是指维持河湖给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对应的生态环境功能不丧失,需要保留在河道内的最小流(水)量,用月均流量(或水量)表征。

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要求的下限值。

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Qp 法、流量历时曲线法、Tennant 法、频率曲线法以及湿周法等。

本次主要采用Qp 法进行计算,p 值取90%,即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以控制断面长系列(n ≥30年)天然月径流量为计算基础,采用每年的最枯月排频,并按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一般为5%~10%)进行复核。

2.敏感期生态需水河流敏感生态需水主要针对河道内生态敏感区及其敏感期提出,当涉及两种以上生态需水敏感区时,分别计算敏感生态需水量及过程,取各生态需水过程线的外包线确定总的生态需水量及过程,可采用湿周法、河床形态分析法、生物空间法、生物需求法以及Tennant 法等方法进行计算。

本次针对安徽省主要河流径流特点,主要采用Tennant 法简要计算。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安徽水利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水利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安徽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境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包括淮河、长江、皖江等重要水系。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省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三、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安徽省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库、堤防、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河道治理和防洪工作方面,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四、安徽省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等。

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

五、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徽省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六、安徽省水利管理与发展问题水利管理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加强了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

芜湖市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

芜湖市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

芜湖市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第六大城市。

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芜湖市的水资源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芜湖市的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水质污染、水量紧张等问题。

加强对芜湖市水资源的监测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水质监测:芜湖市针对主要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源进行定期监测,以了解水质情况。

目前,监测结果显示,芜湖市的水质主要问题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和营养盐过多等。

2. 水量监测:芜湖市通过建立水文监测站点,监测长江和周边主要河流的水量情况。

但是由于监测设施不足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水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受到一定影响。

3. 地下水监测:芜湖市对地下水的监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农业用水方面,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较快,且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二、芜湖市水资源监测面临的挑战1. 监测手段不足:目前,芜湖市的水资源监测手段相对滞后,设备陈旧,监测网络不完善,且专业人才稀缺,导致了监测结果的失真和不及时。

2. 水质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芜湖市的水质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污染源众多,给水质监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水量紧缺: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水资源相对紧张,加之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芜湖市的水量监测也面临很大挑战。

1. 加强水资源监测设施建设:芜湖市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水资源监测设施,提高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和监测设备的先进性,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提高水质监测技术水平:芜湖市需要引进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水体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提高水质监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芜湖市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增加水资源的补给,以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

4. 充实监测人员队伍:芜湖市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监测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充实监测人员队伍,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以确保水资源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用水量在逐年递增,因此导致污染水量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状况直接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根据此类状况,有关政府制定了相应措施来更好地调节污染情况,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发展,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周边居民的身体状况,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工业污染,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面临问题;对策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所需水资源不断增加,并且受到长期缺乏节水意识、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水资源污染浪费现象普遍等因素影响,导致水资源运用出现短缺情况,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一状况,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需要立足实际加强分析,在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同时,达到降低成本、统筹协调、节约资源、保护水环境等目的。

1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价值1.1水资源保护工程有助于改善区域水文水资源环境不同城市对于水利环境有着不同的看法,因地制宜作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开发原则,为了较好的保护水资源,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来解决不同区域的水污染状况,对于干旱少雨的地区,利用生态水利工程,通过将夏天的雨水储备起来行反复使用,可以更好的减缓该区域缺水的状况,还可以为农业灌溉以及居民生活用水进行适宜的补充。

1.2水资源保护工程有助于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中国土地面积较大,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分布状况也存在着差别,有些地区拥有充足的水资源,但有些地区水资源缺乏这样的差异性,导致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另外,即使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没有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使用,还会出现缺水的状况,所以要依照因地制宜的举措,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水资源分布情况的分析,对该区域进行切实可靠的水利工程以及水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的制定,更加合理地分配该区域的水资源使用。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巢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方案(课堂)

巢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方案(课堂)
巢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方案
自然地理 谈晟荟
2
1
Contents
目录
01 - 地理位置概述 02 - 问题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03 - 解决对策 04 - 文献中研究方法总结 05 - 参考文献
2024/10/8
2
1.巢湖地理位置特征
巢湖, 曾称南巢、居巢湖, 俗称焦湖。长江水系下游湖泊, 位 于安徽省中部, 由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二市三县环抱, 东西长54.5公里, 南北平均宽15.1公里, 湖岸线最长181公里多 公里。最大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公里, 最大容积48.10亿立方米, 最大深度0.98~7.98米, 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湿地, 位于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 其 机理是利用湿地植物吸附、过滤、氧化、还 原以及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等作用, 使原污 水 得以净化。
因此, 对巢湖流域污染负荷较重的主要 入湖河流可以采取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 法, 在主要入湖河流的入湖口修建人工湿地, 进一步削减污染物, 降低巢湖入湖污染负荷, 可以有效治理巢湖水环境。
参考文献 孟平, 马涛.巢湖水污染现状、原因及生态治理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1):171-173.
2024/10/8
14
3 解决对策
3.1 对主要流入河流进行治理
目前我国污水排放标准较低, 污水处理厂执行 标准为《城镇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中二级或一级排放 标准, 尽管 排放水质要求达到最高一级 A 排放标准, 但是出水 水质也只相当于地表水劣五类标准。在目前条件下, 如果要提高污 水排放标准, 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成本 大大增加。人工湿地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4. 文献中研究方法总结

《2024年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篇一一、引言水资源作为地球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水生态环境,还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1. 河流湖泊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国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排放,河流湖泊的水质严重下降,许多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体浑浊、藻类大量繁殖,影响了水资源的正常使用。

2. 地下水污染严重除了地表水污染,地下水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历史遗留的工业排放和人类活动,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含量超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三、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或地下水中,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2. 农业污染农业活动过程中,农药、化肥等物质会随雨水流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污染。

此外,养殖业中动物粪便的随意排放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由于部分地区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或管理不善,导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四、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对策1.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2. 推进工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企业应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确保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

同时,推广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废水的排放量。

3. 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和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

亳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亳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座,其中大型水闸有大寺闸、涡阳闸、 源 量远远低于全国 1800 m 3/亩的水 幅度增加。

Z H IH U A I 2008.8
水文水资源
山丘区潜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法与效益分析
张福春 李 刚 吕云生 范 虹
一、潜水分布规律与特征
2、潜水主要特征
松等原因,潜流坡降、渗透流速 一般要比
1、潜水分布规律
山丘区和土石山丘区。一定流域面积 程与流域内的林草植被、治理程度、岩
二、潜水资源勘探与计算
的坡沟虽有较好的含水空间和较充沛 性因素相关,林草植被丰茂、治理程度
1、潜水资源勘探
潜水资源,但由于降水入渗快、坡降 高,则潜水补给持续时间长,反之,则
开发利用潜水资源,在充分调查、了
陡、过境快,降水后坡积层下游部位地 持续时间短。
差 26 倍。
16.9%。该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占总水 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农业灌溉用水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资源量的 48%,产水模数为 17.6 万 不会有太大的增加,按规划年与现状年
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m 3/km 2。人均水量、亩均水量分别为 持平考虑;工业用水随着经济的发展,预
亳州市境 内 水 域 现 有 水 闸 378 287m 3/人和 199m 3/亩,占有地表水资 计到 2010 年和 2020 年较现状年将有大
州市保证率 75%年份,现状年 2005 可制度,提倡农业节水灌溉,控制城市
年、规划年 2010 年和 2020 年需水量 浴池和洗车业等耗水行业的发展,大力
分 别 为 8.220 亿 m 3 、9.221 亿 m 3 和 宣传节约用水,全社会参与节约用水。
11.640 亿 m 3,可供水量为 7.378 亿 m 3,

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现状与对策

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现状与对策

[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监测 ; 法律 定位 ; 现状 ; 对策 ; 安徽 [ 摘 要 ]水土保持监 测是一项十分重要 的基础性 工作 , 也是 法律赋 予水行政主 管部 门的一项重要职 能 , 这项工 作开展
得好 与坏 , 关 系到地 区生态建设宏观决策 , 系到水 土保持 事业 的发展 。安 徽省 的水 土保 持监测 工作起 步 于 18 直接 关 96
成 分级管理 的水 土保 持监 测预报运行 机制 ; 三是 各级监 测机 构
安徽省监测 工作起 步于 18 9 6年 , 当时是为配合全 国第一次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 省水利厅水土保 持办公 室购置 了全省 范 围
对 水土流失 、 土保持 状况 具有 依法 监测 的行 政行 为 ; 水 四是监 测机构 承担政府 向全社会公告水 土保 持监测成果 的具体工作 。 2 安徽省水土保持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2 1 安徽省水土保持机 构及监 测站 网建设情况 . 安徽省 多年来 坚持不懈 地加强机 构建设 。在 19 9 9年 的省
站。 2 2 水 土 流 失 动 态 监 测 工 作 状 况 .
保持监测分 站。《 安徽省实施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水土 保持法 ) 办
法》 十六条规定 : 土流失 重 点防治 区 的水行 政主 管部 门应 第 水 当按照 国家 规定 , 建立水 土保 持监 测站 ( ) 对 水土 流失 动态 点 , 进行监测预报 , 监测结果每两年公告 一次 。 由此可见 , 法律法规对水土保持 监测 预报工 作 的定 位有 四 个要点 : 一是建设覆 盖全 国 的水 土保 持 监测 网络 系统 ; 二是形
大力培养 水土保持监 测专业技 术人 员, 加强监测技 术服务 。
[ 中图分 类号】S5 17

安徽省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武晓玲*,陈公名,李园园(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摘要:汲河发源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汲河是水害较多的河流,涝灾严重,因而沿岸建有堤防。

近年来,汲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部分水体不稳定、水质不合格等问题。

了解当前汲河流域水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从严防范水风险、加强流域共保联治等措施,着力解决流域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汲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协同的发展稳步推进意义重大。

关键词: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引言 汲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境内,是淮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北麓,有西汲河和东汲河2大源流,西汲河为主源,2大源于固镇3叉汇合为汲河,北流至霍邱县孟集镇官庄入城东湖,自城东湖闸出湖后北流入淮河,全长167km,流域面积2231km2,其中城东湖蓄洪区面积378.1km2。

汲河流域范围涉及六安市的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金寨县,常住人口81.6万。

流域地形总体上南高北低,汲东干渠以南为低山区,汲东干渠以北至储渡口段为岗畈过渡地带,储渡口以下为低洼的圩区,大水时汲河下段和城东湖连成一片。

1951年以来,我国对汲河流域进行了多次治理,建设城东湖蓄洪工程及保庄圩,并对汲河干流及西汲河、东汲河、油坊河、二道河等主要支流部分河段的一系列中小河流进行了治理,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但由于汲河治理主要以县、区为单元实施局部河道整治,缺乏系统治理,防洪减灾体系不完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不断显现。

2020年7月,汲河流域发生强降雨,造成汲河圩堤漫溢,沿河多个乡镇被淹,经济损失巨大。

因此,为保障汲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指导流域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熟悉了解汲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十分必要。

1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1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评价1.1.1东湖闸/城东湖二水厂取水口断面水质达标评价根据水质分析,东湖闸断面近年来氨氮、总磷指标呈下降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波动较大,偶有超过或接近Ⅲ类水标准,断面水质不稳定。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农 业工程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3年 第 6期
安徽 省水 资 源 现状 及 可持 续 利用 对 策研 究
李 小林
( 安徽省水利厅 , 安 徽 合肥 2 3 0 0 2 2 )
摘 要 通 过对 水 资 源定 义及其 特征 的分析 比较 , 针 对安 徽 省 水资 源 开发 利 用现 状及 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了水 资 源的 合理 利 用措 施 和 方 法, 并 初 步提 出解 决干旱 缺 水 问题 和 洪水 处理 问题 的有效 途径 。 关键词 水资源; 利用; 保护; 安 徽 省 中图 分类 号 T V2 1 3 . 9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0 6 — 0 1 9 6 — 0 3
Abs t r a c t By a na l y z i n g t h e de f i n i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i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q u e s t i o n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d e ve l o p m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pr o p o s e d t he r e a s o n a b l e me a s u r e s a n d me t h o d s f o s u s t a i na b l e u t i h z a t i o n o f t h e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d p u t f o r wa r d e fe c iv t e wa y s t o s o l v e t h e d r o u g h t a n d wa t e r s h o r t a g e nd a lo f o d p r o b l e ms . Ke y wo r ds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r o t e c t i o n; An h u i Pr o v i n c e

安徽省岳西县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安徽省岳西县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成绩论文题目:安徽省岳西县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课程名称:资源科学概论任课教师:杨平恒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班级:2012级师范(1)班学号:222012318011090姓名:崔蓓蓓2015 年6月 1 日安徽省岳西县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等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中水体污染在农村环境污染中显得尤为突出,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粮食造成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文章以安徽省岳西县为例,简要阐述了岳西县水污染现状及成因,针对农村的实际提几点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农村;防治对策;安徽省岳西县一、引言安徽省岳西县位于大别山东南、安徽省西南边陲,地理坐标东经115°50′—116°33′,北纬30°39′—31°11′。

岳西县经济不发达,但有着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良好生态资源,这是大自然赋予岳西县最好的礼物,是岳西最具竞争力、最具潜力的资源,也是岳西的发展之根、生存之本。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岳西县地理概况岳西县,安徽省安庆市代管县,是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黄梅戏之乡,禅宗文化重要发源地,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与湖北省接壤。

岳西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四区”于一体的县份。

1936年,划并潜山、霍山、太湖、舒城四个县的边界结合部设置建县。

总面积2372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182个行政村、6个社居委,总人口40.57万。

森林覆盖率达73%,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全县药材现有植物类1024种,动物类79种,矿物类33种,总蕴藏量7.5万吨,其中茯苓、天麻、杜仲、麝香、石斛等30余种名贵药材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安徽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安徽省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灾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安徽省制定了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水灾和保护水生态环境。

目标和原则安徽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抗旱减灾能力,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规划的原则包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利益至上。

重点任务与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确保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加强水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监控和预警系统。

•组织实施小水库工程建设,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能力。

水灾防治和减灾能力提升•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加强堤防、堰闸和泵站的维护和管理。

•加强水库调度和洪水预警系统,提高预测和应对水灾的能力。

•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提高排涝和排洪能力。

•加强滩涂开发和治理,减少洪涝灾害对农田和城市的影响。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

•推动河道生态修复,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改善水质和水体生态环境。

•加强河流和湖泊的污染治理,对排污口进行监管和控制。

•推进洪泽湖、大别山等重点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技术支持与政策保障为了顺利实施安徽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安徽省将加强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 -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水利技术创新和应用。

-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监管。

- 提高投资力度,保障规划实施所需的资金支持。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

结论安徽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安徽省水资源短缺和水灾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减灾能力,保护水生态环境。

通过对水利设施的改造和维护,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保障,安徽省有望持续改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水平,为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邻江苏,东南界浙江,南接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一隅。

清朝时设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省名安徽,又境西有霍山,别名皖山,故简称皖。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概况(参考来源《安徽省地图册》)气候:安徽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阳光充足,且季风气候显著。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南北差2℃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2~-3℃),七月份气温最高(38~39℃),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600mm之间,春夏和夏秋之交雨水最多。

地形:安徽地形,由于长江、淮河横贯南北,划出平原、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南陲,大别山山脉耸峙于西缘,形成我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15.2%,主要林区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铜为主。

二、安徽省生产开发状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旱地、水田皆有分布;安徽省是我国重要茶省之一,主要产地在皖南、皖西;淡水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传统手工业有徽墨、歙砚、宣纸和芜湖铁画;皖西大别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淮北平原北部是淮海战役战场。

从以上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生产开发情况简介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分布对于区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徽省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在我国的外流区域,属于太平洋水系。

安徽的河流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水系。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皖南山地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⑴、淮河是我国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水田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图文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图文

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图文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合肥市水资源现状评价及研究摘要在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我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

供水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多样性需要,一旦发生干旱,合肥市城市供水保障难度更大。

预计到2021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

不仅如此,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和污染会导致合肥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随着六安市和周边城镇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

纵观合肥市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质量恶化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水污染更为严重。

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合肥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巢湖和董铺水库,其中巢湖供水约占总量的2/3,董铺水库供水约占1/3。

据统计,现在合肥市有50多万吨工业与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淝河等河道,而最后到巢湖(离市区仅20多公里)。

关键词:合肥市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言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

世纪世界面临三大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早缺水、水环境恶化,这三大水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问。

其中,干早缺水引起的问题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阎。

因此,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水资源,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 近些年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迅速成长为百万人口以上现代化大城市。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96-03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

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

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

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导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压力。

本文通过对中国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1. 水资源总量有限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少的国家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年平均降水量约24000亿立方米,其中可用水资源量为近6000亿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而且,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南方地区相对较丰富。

2. 水资源利用模式不合理中国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工业和居民用水的比例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农业耗水量大、效率低的问题。

此外,农田灌溉技术落后,传统的洪灌浪费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3. 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水体污染的问题。

工业废水、农田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都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河流和湖泊已经无法满足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标准,给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不完善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也较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有效保护水资源。

【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强农田灌溉技术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用水效率。

同时,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推广循环水利用技术,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此外,还可以加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水资源管理,倡导大力节约用水。

2.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摘要阐述安徽省水资源现状,从规范用水、节水及依法治水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效保护与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保护利用;对策;安徽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淮河、长江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两大流域和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

长江、淮河流域占全省总面积(13.96万km2)的95%,省境南部为新安江流域,面积6 500 km2。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致使安徽这方沃土水旱灾害频繁。

多年来,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了依法治水力度,逐步健全了水资源管理机构[1-4]。

特别是1988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好水资源,根据中央的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安徽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全面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将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与分配方案落实到用水单位,使合理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有机地结合。

为了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之近年来我国水灾频繁发生,暴露出我国水利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以中发〔2011〕1号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其中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建设。

1 水资源现状安徽省处于南北过渡带和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长江、淮河横跨该省,河流、湖泊众多,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孕灾地区和水资源紧缺的省份。

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薄弱等影响严重;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加快发展,很多部门盲目乐观,大肆胡乱开采水资源,随意浪费水资源;而群众大多不知珍惜水资源,浪费严重。

另外,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农业用水定额偏高、灌溉水利用率低,许多工业企业存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取用水量大、重复利用率低,城市节水意识不强、节水设施和管理落后等问题。

安徽省凤台县水资源利用对策分析

安徽省凤台县水资源利用对策分析
hm
重 复 量 水 资 源 可 利 用量
0 2 .8 3 1 .3
0 2 0 3 0 3 .9 .9 .8 3 0 2 1 1 2 .8 .3 .8
实 践 证 明 ,堤 防 生 物 防 护 效 果 最 理 想 的 还 属 种 草 ,不 过 原 来 多 是 种 结 巴草 ,
稳 定 的 收 入 直 接 调 动 广 大 管 理 人
高 蛋 白 、 维 生 素 、 矿 物 质 和 微 量 元 养 羊 为 例 ,我 国 目前 高 效 养 羊 技 术 已 员 的 积 极 性 , 稳 定 了管 理 队伍 , 提 高 高 既 又 素 、 能量 和 高 消 化 率 的 特 点 , 高 而且 一 达 到 一 定 水平 ,品 种 多 、 活 率 高 、 成 生 高 了堤 防 管 理 水 平 ,能 真 正 实 现 农 牧
1 5 .4
1 8 .5
15 .2
11 . 0 4 1 .7
141 . 1 1 .6
河 和 茨 淮 新 河 , 境 内 长 度 分别 为 1 . k 和 3 、 kl 主 在 68 i n 13 i l 要 湖 泊 有 城 北 湖 、花 家 湖 、姬 家 湖 等 , 水 域 面 积 约 2万
可 利 用 量 比较 少 , 见 表 1 参 。
表 1 凤 台县 不 同 水 文 年 当 地 水 资 源 可 利 用量
年 型 多年 平 均 5 % 0
永 幸 河 灌 区 的局 部 有 少 量 的 井 灌 : 物 种 植 以 粮 食作 物 为 作 主, 幸河灌 区以“ 永 麦— — 稻 ” 主 , 淝 河 灌 区 以 “ 为 西 麦— — 豆 ” 主 , 南 丘 陵 区 粮 食 作 物 种 植 面 积 则 较 小 为 淮

《2024年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范文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篇一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近年来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二、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1. 河流湖泊污染严重我国许多河流湖泊遭受严重污染,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

其中,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排放是主要污染源。

2. 地下水资源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资源也遭受了严重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老工业区地下水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给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3. 城市内涝频发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加之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污染。

2.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农田排水系统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使河流湖泊的水质恶化。

3. 生活污水排放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或运行管理不善,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

4. 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水污染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违法排放现象屡禁不止。

四、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对策1.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加大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严格实施排放标准,确保工业废水经过有效处理后才能排放。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环保设备,减少废水排放量。

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科学施肥和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防止农田排水成为河流湖泊的污染源。

3. 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加大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和考核,确保其正常运行并达到处理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安徽省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96-03在人们的观念中,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其他各项新兴产业的兴起,水资源逐渐匮乏,人们日益感觉到水的重要性,对水的保护和研究力度也逐渐加强。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思想观念的变迁。

1 水资源概述水资源的定义由来已久,美国地质调查局于1894年采用“水资源”概念设立了水资源处,此后各国研究者都从各自特定的学科领域出发,试图对“水资源”做出全面科学的定义,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水资源概念最集中的一次学术讨论开始于1991年,由《水科学进展》组织的。

来自水利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水资源观点。

这些水资源观点包含:一是水资源应为自然资源的分支;二是降水是一切人类水资源的源头;三是在评价时必须对水资源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定[1-2]。

目前引用最广泛的是由《英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水资源是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另一个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水资源应指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质量,并适合某地需求而长期供应的水源,这个定义是由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海·水卷)中水资源定义为: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或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3-4]。

现行法对水资源的规定可见新《水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2 安徽水资源特点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年均温、平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分别为14~17 ℃、1 800~2 500 h、200~250 d。

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安徽省于1980年10月至1984年底开展第1次水资源评价,资料系列以1956—1979年同步系列为主,提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为675.20亿m3。

2002年4月至2005年10月进行了第2次水资源评价。

第2次水资源评价以1956—2000年同步系列为主,提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为716.11亿m3,水资源总量在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13位。

评价结果与第1次水资源评价相比,总量增加40.91亿m3;地区分布不均,南北差异更加显著;来水丰枯变幅加大,干旱机率增加。

2.1 地表水资源量安徽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175 mm,较第1次水资源评价增加35 mm,增加的幅度自南往北递减,到淮北平原基本稳定。

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安徽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1 193、1 118、1 153、1 209、1 210 mm,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天然径流量)为651.93亿m3,较第1次水资源评价增加35.7亿m3,其中淮河流域175.78亿m3,长江流域406.91亿m3,新安江流域69.24亿m3。

2.2 空间分布总的趋势由南向北递减,中西部多于中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径流深从新安江流域的1 200 mm递减至淮北北部的100 mm以下。

南北差异很大。

黄山、九华山和大别山区为3个高值区,淮北平原及江淮分水岭中北部地区(淮河以南、瓦埠湖以东、江淮分水岭以北、定远以西)是2个低值区。

2.3 年内分配汛前(1—4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全省一般在3%~30%,其中新安江流域超过30%,江南为30%,淮北平原在10%以下,江淮之间除皖东小于20%外,其余均在20%~30%;汛期(5—9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为60%~83%,且由南向北递增;汛后(10—12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除新安江流域小于10%以外,其他地区均为10%~15%。

连续最大4个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时间,新安江流域和江南一般在4—7月;江淮之间除池河、滁河流域出现在6—9月外,其余均为5—8月;淮北平原通常为6—9月。

连续最大4个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淮北一般在70%~80%,淮北东部的局部地区达到81.5%;新安江流域一般在60%~65%;江淮之间一般为50%~65%,池河、滁河流域达70%左右。

最大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的时间,淮河流域一般在7月,长江流域沿江江北在7月,江南和新安江流域则在6月。

最大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为15%~35%,由南向北递增。

最小月地表水资源量出现的时间,淮河流域多为1月,长江及新安江流域常在12月。

最小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一般为1%~3%[5]。

2.4 年际变化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最大为1991年的1 221.9亿m3,最小是1978年的258.1亿m3。

各流域水系最大年与最小年地表水资源量的比值在4~30,自北向南递减。

其中,淮北平均为30左右;江淮之间除滁河、池河在10~20外,其他均为5~10;江南为4~5。

2.5 出入境水量安徽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8 951.5亿m3,出境水量为9 530.3亿m3。

最大出、入境水量皆出现在1998年,入境水量为12 491亿m3,出境水量为133 76亿m3;最小出、入境水量皆出现在1978年,入境水量6 774亿m3,出境水量6 886亿m3。

20世纪50、60、70、80、90年代年入境水量分别为8 221.9亿、9 068.2亿、8 550.0亿、8 939.6亿、9 613.1亿m3,年出境水量分别为8 801.1亿、9 593.8亿、9 107.2亿、9 553.8亿、10 230.9亿m3。

出入境水量除20世纪60、70年代略有起伏外,基本呈现出增长趋势。

长江流域出入境水量年代变化同全省一致,新安江流域的出境水量年代变化基本是平稳增长的趋势,而淮河流域的出入境水量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6]。

2.6 供用水量全省供、用水总量均为291.86亿m3,用水消耗总量153.98亿m3。

万元gdp用水量290.3 m3(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76.0 m3,农田灌溉用水量5 491.5 m3/hm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27.6 m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28.3 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83.9 l/d。

以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中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计算,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 170 m3,耕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 430 m3/hm2;人均与农田灌溉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20位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49%,农田灌溉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45%。

淮北平原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9%,农田灌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4%。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1 资源的合理规划合理规划水资源,科学配置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省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及区域供水规划,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从资源水利和现代水利的高度来研究安徽省各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省内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针对安徽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具体特点,开展雨洪资源化的研究工作,适时、适地实施洪水资源利用的工程建设。

各地区特别是缺水地区,要把回水利用作为列入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统一管理和调配再生水。

水资源利用分配涉及水资源工程布局、城市建设、产业结构、技术改造等方面。

要合理规划水资源,必须全面分析和比较当地水与外来水、地下水与地表水、初次水与再生水的关系,按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两个转变”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7-8]。

3.2 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要做到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必须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用水三方面进行综合调控。

要实现农业节约用水,今后应着重研究减少无效蒸发、渗漏损失,提高水的单位生产率,实现节水增产;工业应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同时在城市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尽量避免水资源浪费。

其中,要着重控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7-8]。

3.3 污水、洪水资源化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入河道,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进入21世纪,城市和工业用水仍将继续增加。

为了防止污染,可以将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与污染治理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汛期多余的洪水,既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利于解决安徽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7-8]。

3.4 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跨流域调水要解决安徽北方的缺水问题,必须修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工程正式建设前,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兼顾调入和调出流域合理的需水要求,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新水源的开发应合理制定水价,以此调动用户集资搞节水工程的积极性。

多水源竞争,有利于开源工程的规模控制和资金的合理筹措,并可避免水源工程规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浪费。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随着城镇供水量和再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乡供水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规划进行滚动式修订[7-8]。

3.5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强有力的综合管理,又要有权威的水主管部门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当务之急,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真正把水作为资源来看待,将粗放型水资源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移。

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真正解决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7-8]。

3.6 水资源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在安徽省尚处在起步阶段,合理规划、利用水资源的意识不是很强,需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一方面,利用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鼓励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用水户,特别是工业用水大户,用行政措施促使其用中水替代原来的自来水或者自备水源。

经过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和经验,应该上升到法律高度,给予肯定,在新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文件过程中,可予以适当考虑[7-8]。

3.7 水资源的经济化利用经济杠杆,完善水价格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水价格体系,对城市供水要尽快达到成本加微利水平,对农业供水要实施合理补偿措施,在特殊干旱时期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水量,促进节约用水。

要妥善解决城乡供水矛盾,完善占用农业用水的补偿机制,采取政府扶持优惠与经济补偿的方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