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流变学第三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高分子流变本构方程的分子理论
采用分子论方法研究高分子液体的流变性质,首先要抓住高分子材料是由一些长度不同的链组成,每根链又由一系列单体单元构成的事实,研究分子链的结构细节、分子链构象及运动特性对材料流变性质的影响,阐明材料在链段和分子链层次的结构参数与材料流变特性的内在联系。
根据研究的材料对象不同,分子论路线对高分子稀溶液、亚浓溶液及浓厚体系(浓溶液及熔体)分别有不同的模型和处理方法。
所谓稀溶液,指溶液中各个分子链线团及其所属的流体力学体积(排除体积)相互无重迭,不发生作用。主要研究一条孤立链的粘弹性理论。研究结果已相当成功。
所谓浓厚体系,指分子链之间已发生聚集和相互作用,最典型的为发生了分子链间的缠结(entanglement coupling )。由于缠结的本质至今尚不明确,为研究带来很大困难。de Gennes 和Doi-Edwards 等人分别建立了“蠕动模型”和“管道模型”,将多链体系简化为一条受到约束的单链体系,从而使问题的处理得以简化,得到了很有价值的结果。目前国际上对高分子链的缠结多用“蠕动模型”加以处理,已应用于诸如流动、扩散、弛豫、熔体结晶、相分离动力学等问题。
1. 高分子稀溶液和浓厚体系
按照现代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观点,高分子液体可以按照浓度大小及分子链形态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状态:高分子极稀溶液、稀溶液、亚浓溶液、浓溶液、极浓溶液和熔体(见图4-1)。
高分子极稀溶液 → 稀溶液 → 亚浓溶液 → 浓溶液 → 极浓溶液和熔体
分界浓度: s C *C e C **C 浓度范围: ~10-2% ~10-1% ~0.5-10% ~10
图4-1 高分子溶液及其分界浓度
接触浓度*c :稀溶液和亚浓溶液的分界浓度; 缠结浓度e c :亚浓溶液和浓溶液的分界浓度;
动态接触浓度s c :极稀溶液和稀溶液间的分界浓度。
当溶液浓度小于接触浓度*c 时,分子链相距较远,彼此独立。达到接触浓度时,按定义单分子链线团应一个挨一个充满溶液的整个空间,紧密堆砌,互相“接触”。一般接触浓度数量级为10-1wt%。
关于接触浓度*c 的估算:de Gennes 基于标度理论提出一个接触浓度的计算公式。在良溶剂中: 5
/43
313
3
*----==∝
Z
b
Z
b
h
Z c ν
(4-1)
式中:Z 为大分子平均链节数,相应于平均分子量;h 为分子链均方根末端距。3/h Z 相当于一个大分子在其自身包含的体积范围内的浓度。当溶液浓度与此浓度相当时,可以认为自由伸展的大分子链线团“紧密”地排列整齐,大分子开始相互接触。
上式中用到分子链均方末端距方程 νbZ h =。式中b 为单体链节的等价长度;指数ν的值与溶液状态有关。对Θ溶剂,即Gauss 链:ν=1/2 ;对良溶剂:ν=3/5 。由公式(4-1)得知,高分子溶液的接触浓度是很小的。例如Z = 104时,*c ~10-3。
亚浓溶液中,高分子链发生接触,相互覆盖。浓度进一步提高,高分子链间相互穿越交叠,形成各处链段大致均匀的缠结网,此时高分子溶液称浓溶液。缠结浓度e c 的数量级范围跨越较大,约在0.5-10%之间,与具体体系有关,通常e c 受分子量和溶剂性质影响最大。达到缠结浓度时,溶液的性质发生突变。其溶液粘度随分子量的变化按大约3.4次方的幂律急剧上升,参看公式(4-74)。
浓度再进一步提高,
高分子线团相互之间充分穿透而成为构象分布符合型线团,此时高分子液体的状态是极浓溶液或本体(熔体)。
在本体(熔体)状态下,可以求得一根大分子链究竟与多少根其它分子链相互穿透。结果是:当分子量等于临界缠结分子量c M 时,一根分子链大约与10根其他链相互穿透。这一性质与分子链的化学结构无关。分子量增大时,相互穿透的分子链数也增多。穿透的分子链数2/1M v ip ∝,一般有几十根链相互穿透。
这样的观点是de Gennes 和Doi-Edwards 等人建立“蛇行蠕动模型”和“管道模型”的基础,是讨论高分子浓厚体系流变性质的出发点。
近代高分子溶液理论认为稀溶液还可分为极稀溶液和稀溶液两类,两
10-2wt%~10-1wt%。
和转动)影响,分子链仍有机会相互接触而形成多链附聚体。浓度小于
c,
s
即成为极稀溶液时,线团真正相互远离,难有接触机会。这样的溶液被用于制备单链分子试样,研究大分子单链凝聚态和单链单晶。
接触浓度*c一般无法从实验直接测定。缠结浓度
c则可从溶液扩散系
e
数的浓度依赖性)(c
D或溶液沉降系数的浓度依赖性)(c
S获得。在 c <e c
时,)(c
D或)(c
S都有分子量依赖性,而在c ≥e c时,不同分子量试样的曲线都落到一条曲线上。从缠结网络概念容易理解这一点,因为一旦溶液中形成缠结网络,讨论分子量的影响已失去意义。
2.孤立分子链的粘弹性理论
发展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Debey,Kirkwood,Riseman,Bueche,Rouse 和Zimm。
基于Rouse-Zimm模型的显式本构方程的推导在1971年由Lodge和Wu完成,后经人们不断地完善。目前关于高分子稀溶液的分子粘弹理论已经相当成功,并开始应用于对高分子亚浓溶液粘弹性的说明。
2.1 Debey珠-链模型的主要观点
一根珠-链模型模拟的高分子链,由N个长度为l的刚性细棒和N+1个小球组成,棒-球连结处可以自由转动。
棒长l代表分子链结构单元(链段)的大小,小球在溶剂中运动受到的阻力代表结构单元所受的粘性阻力。
分子链假定为Gauss链,且忽略排除体积效应(excluded volume effect)。
图4-2珠-链模型示意图
G-分子链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