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文化保护与功能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文化保护与功能传承作者:朱辉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9期
【摘要】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在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政策的积极作用下,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处于混居、杂居的社会生存状态。这些杂居的少数民族群体流动性大,社会生态脆弱,民族语言在族群人数少、自身语言的落后性,以及强势语言的冲击等影响下,很多处于濒临消亡的危机状态。因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文保护,是维持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部门与时间赛跑,尽快制定保护方案,组建专业队伍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和储备。本文将对此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还请业内专家指正。
【关键词】民族杂居;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功能传承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根据调查发现,我国56个民族中存在着130多种语言,30多种文字。[1]语言是民族文化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主要载体,是各民族人民实现沟通交流,增进互动联系的纽带,也是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差异性的重要形态。在我国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的推动下,尊重和保护各民族语言是提高各民族社会地位,心理尊严,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我国民族杂居、混居的社会现状,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脆弱,同时,在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口流动的快速变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在汉语言强大的同化作用下,使得杂居区的各民族语言呈现出客观交流环境弱化,传承断代的问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加强民族语言保护,是保护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存在感和自豪感关键措施,时不我待,应加大力度规划部署。
一、少数民族杂居民族语言生存现状与危机分析
(一)民族语言地位较弱,发展濒危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杂居区主要位于西部偏远地区,受制于地缘位置偏僻,交通条件的阻碍,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相对比较闭塞。一方面,该区域的各民族语言根据民族群体的多寡来决定语言使用频率的高低,族群人口较多的民族会让其语言成为通用语言,族群人口较少的民族为了与其他民族交流沟通,往往会掌握第二语言,这就使得本民族母语的使用范围缩小了。久而久之,随着人们追求生活的便捷性,本民族语言使用场景地位的弱化会让本族群人民因沟通成本的影响,逐步使用族群人口多的语言来代替,成为提倡交流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少数民族年青群体都去大城市工作、生活、定居,因生存需要更容易地掌握生活资料和社会信息,其会逐步抛弃自己的母语,使用通用的社会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这就促使杂居区的民族语言传承出现断代的风险。一旦民族语言族群使用人口缩减,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二)民族语言投入力度不够
民族杂居地区语言的复杂性,让生活其中的孩子们不能受到单一语言的熏陶来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会跟随社会现状掌握更容易交流的母语外的语言,这就使得其民族母语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和使用空间都大大缩小。
语言教育是实现语言应用与掌握、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形式。虽然民族杂居区的学校教育实行的是双语教育模式,但是,现实教学情况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缩小课程教学难度,老师们常常直接使用汉语作为主要的课堂沟通语言,往往会忽略其民族语言的传授。与此同时,汉语言作为我国唯一的通用语言,得益其强大的现实沟通意义和文化影响力,也使得学生更乐意学习汉语,一是能够跟上课本知识学习的步伐;二是能够满足考试升学的需要;三是能够与世界最新的科技、文化、艺术信息保持同步。第三,受制于民族杂居区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本民族语言在封闭的环境下没有与时代保持同步,使得老师无法用民族语言来科学准确地阐释课本教学的内容。综上所述,杂居区的民族语言的式微,是自身短板与客观环境的双重影响造成的。
二、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意义阐释
(一)有利于民族和谐
民族杂居区经过历史的磨合,形成稳定和谐的生活现状,是因为各民族相处的过程中达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首先,各民族之间因为共同民族语言的使用而能够建立交流互动的渠道,形成良性的社會共存关系。其次,各民族本身的语言也能因有稳定的族群使用人数能够一致延续下去。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基础。因此,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尊重少数族群民族语言的使用,能够促进其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以积极正面的形态面对社会生活。一旦民族杂居区因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而出现外来语言冲击,民族语言失去了话语权、使用权,那么会对民族心理产生失落,受到威胁的影响,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存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字典”[2],承载着各民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文化形态各自的内涵与魅力。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每个民族自身在历史进程中面对宇宙星辰、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人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出人类精神文明百花齐放的状态。而且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衰,则民族弱。杂居区各民族语言能够共生共存,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与理解。一旦出现一方民族语言强势,另一方民族语言被剥夺使用机会的情况出现,便会出现一方民族文化对另一方的侵蚀,将使得民族文化失语而出现民族精神出现空白的局面。
三、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功能传承策略
(一)加强民族语言研究,分析民族语言特色与发展规律
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如果采取放任自流的策略,将使其丰富的语言特色随着使用人群的减少而无法得到保存。因此,加强民族语言研究,让其语言的功能性、文化性能够在获取其民族语言海量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储存,一是能够让民族语言继续延续;二是能够在未来民族语言教育中找到相应的资料。
在民族语言研究中,要拓展研究的广度,应该从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使其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其次,要以专业的眼光加强民族语言的深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语言资料的收录,更要分析其语言特色、带有规律性的系统特点,为其民族语言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引导政策。
(二)合理使用语言政策,营造良好的民族語言使用环境
首先,要明确民族语言在民族杂居区的使用功能定位,在语言使用方面,可以将民族语言分为社交工具类和文化传承类两种形式,对于前者只需合理引导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于后者需要加强文化保护工作,要培育传承人,避免其断代的情况出现,比如,以文化旅游的形式对外宣传,吸引社会资源的帮助,不仅能够提高其民族语言的关注度,也能够激发其使用者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3]其次,民族语言政策要做到对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失衡状态的现状,是鼓励引导各民族语言都有合理地生存空间,还是根据民族之间的自由交流任其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以利于相关部门进行针对性的执行。所以,政府需要从民族杂居区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心理感受等层面做好全面的调查,制定能够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策略,加强资源引导,提高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功能传承的影响力。
(三)用民族语言教育延续功能性传承使命
民族语言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而学校教育是民族语言让孩子们传承的重要渠道。民族杂居区的学校教育,虽然实行的是双语教育,但采取的是当地使用较多的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语言教学的,这是基于社会现实和教学效果的考量,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学校教育还需要注重民族杂居区部分层次较低的民族语言的传授与使用,不然的话,这些语言将会因后继无人而出现功能性传承断代的情况,这些民族语言背后的文化保护也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开设合理的课程,对相关的少数民族人群进行其层级较低的民族语言教育,有利于其民族身份的认同。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