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合集下载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中医书籍介绍素材
1.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

该书收录了365 种药物,并按照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进行分类,对后世中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补充。

5. 《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一部伟大的药物学巨著。

该书共收载药物1892 种,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内容,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穴位、针法等内容,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展开全文《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施氏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认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有关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主张从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

他以中医病证名繁杂,有碍学术发展,呼吁统一病名。

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的疾病名称引入中医诊疗之中。

《丁化民临证备忘录》丁化民(1904~1990),字树诚,河北省丰宁县人。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之门人。

丁化民治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

如恶阻病为妇科妊娠常见病,丁化民析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是肝气郁结,肝血虚燥;二是脾胃虚弱,中脘停痰。

治疗当以和肝、安胃、理血、顺气为法。

丁化民精于临床,涉及面广,在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科等均有一定见解,受到同行及病人的认可。

其临证经验对指导后学颇有益处。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孔伯华(1884-1955年)现代医家,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

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

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泊庐医案释评》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一、《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概述:《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它成编於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评价:《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二、《难经》——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及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概述:《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评价: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有关的书籍:
1.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药学巨著,收录了当时已知的1892种药物,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

2. 《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涉及了许多中药的理论和应用。

3. 《神农本草经》:这是一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它们的性质、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4. 《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5. 《金匮要略》:这是一部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中药的应用。

最好的中医十大书籍

最好的中医十大书籍

最好的中医十大书籍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国粹”。

中医理论体系丰富,其经典著作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医的学习和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围绕“最好的中医十大书籍”来阐述的文章。

第一步:选出十本最好的中医书籍为了选出最好的中医书籍,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从医学专业性、文字流畅度、内容充实度、影响力等角度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后再进行筛选。

终于,我们选出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素问》、《本草纲目》、《刺灸疗法》、《针灸大成》、《针灸学》、《药性论》等十本书籍。

第二步: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精华,对中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上古经典之一,以“六经辨证”为理论基础,系统纪录了当时最为普遍的传染病。

第三步:素问及难经《素问》和《难经》是中医学术的两大宝典。

《素问》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之一,《难经》则是黄帝时期的杂病专著。

《素问》重在讲述中医健康理论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其中涉及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腧穴”等理论,对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难经》主要探讨了中医在面对多种难治性疾病时的治疗方法和技能,以及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和平衡机体内部环境来治愈疾病的方法。

第四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古籍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包含了中医学发展史上的精华,在中医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金匮要略》主要讨论了人体常见疾病的病机、证候、治疗以及药物的配伍、炮制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师必备的临床指南。

第五步: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一部宝典。

全书详细地描述了中草药的性能、用途、源流以及适合的药方和用法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中医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医重点书籍

中医重点书籍

中医重点书籍一、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面论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深入的解释。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对伤寒、杂病的诊治记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难经》: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人体的脉象、经络、穴位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同时对脏腑的功能也有深入的解释。

二、临床指导《景岳全书》:张景岳的经典著作,从脏腑、经络、病机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其临床诊治的医案,涵盖了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赤水玄珠全集》:龚廷贤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提供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三、理论研究《医林改错》:王清任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脏腑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修正,提出了新的脏腑理论。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温病条辨》:吴鞠通的经典著作,对温病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四、临床经验《医灯续焰》:费伯雄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深入的解释和总结。

《证治汇补》:李用粹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方剂和治疗思路。

《类证治裁》:林佩琴的经典著作,对多种疾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医家心得《医学入门》:万全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总结,同时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医碥》:何梦瑶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强调了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的经典著作,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以下十部经典,若能从小用心诵背熟读,于中医则是入门至圣之道矣。

第1本﹝唐﹞王冰著董原主编的《黄帝内经》。

它是学习中医的目录,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其适合经常阅读查缺补漏。

第2本,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经络及穴位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3本,王叔和《脉经》,对各类大小的脉象变化都研究和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4本,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药学著作,也是散文名著,文笔相当的好。

第5本,张仲景《伤寒论》,内科经典,大部分都是相当好的方子,还有诊断和治疗还有组方的思路。

第6本,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一样,它同样是对对组方思路的指导。

第7本,《周易》,乍一看和中医没关系,但中医的阴阳变化基本理论都来自于它,适合所有中医研读。

第8本,﹝春秋﹞李耳的《道德经》,和《周易》一样,都不是直接讲述中医的,但它对阴阳变化的阐述,对于任何一个中医来说都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同样它适合所有学中医的人。

第9本,许慎《说文解字》,这本书是针对生僻字的,要读懂医书就得识字,识字就得用字典,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本书适合各种对生僻字毫无反抗力的人。

第10本,刘勰《文心雕龙》,这本书是针对句子的,同理,适合对古文没有反抗力的人。

中医文学作品

中医文学作品

中医文学作品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它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记录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有重要影响。

4.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医书籍,以心脏为中心,阐述了心脏在人体生理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5.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宋代刘完素编撰的医学书籍,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剂。

7.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对中西医结合有重要影响。

8. 《类经》-《类经》是宋代杨上善所编纂的医学经典,总结了前代医家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疾病的分类、病因和治疗方法。

9.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编纂的药物学巨著,详细介绍了大量的中草药,包括其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10.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明代杨石中的针灸学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技法和应用,对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11. 《四诊原则》-《四诊原则》是明代汤岳所著的医学著作,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诊断方法。

12.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是明代陈藏器所编纂的药物学著作,补充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方剂。

13. 《医宗抱歉,由于文字限制,我无法一次性提供20本中医文学作品并带有解释。

中医治病书籍

中医治病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治病的书籍推荐:
1."黄帝内经"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2."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方案。

3."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4."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中医经典之一,着重研究了温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
疗方法。

5."医学四字真言" -《医学四字真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南,包含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核心要点。

6."方剂学" -《方剂学》介绍了中医药方剂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巧。

7."针灸学" -《针灸学》详细介绍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8."中药学" -《中药学》系统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方法等内容。

9."中医临床常用方剂" -该书整理了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包括适应症、用法和注意事项
等。

10."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理解中医的诊
断思路。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于中医爱好者还是从业人员,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书籍进行阅读。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一、《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著作。

《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二《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喻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
中药古籍著作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中药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炮制方法等内容,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药古籍著作:
1. 《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时期,共收录了 365 种药物,被誉为“中药之祖”。

2. 《本草纲目》: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共收录了 1892 种药物,对中药的药性、药效、用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3. 《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千金方》: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医方集解》:这是清代医学家汪昂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中药古籍著作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药药方大全最好的书

中药药方大全最好的书

中药药方大全最好的书
以下是一些被认为是中药药方大全的书籍:
1.《本草纲目》: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中所著的医学著作,
收录了大量的药物方剂。

2.《国医大师方剂选》:由国医大师章炳麟编著,收录了中医
名家的方剂。

3.《中医药方剂大全》:编辑部:逢源中医网编撰,收录了各
门派名医的方剂。

4.《中华本草》:中医药学著作,收录了许多中药的方剂。

5.《中医方剂大全》:由陈鸿仪主编,收录了大量常用方剂和
名贵方剂。

6.《中药大全》:由云南中医学院编著,收录了丰富的中药方剂。

这些书籍都是经典的中医药著作,收录了丰富的中药方剂信息,可以提供全面的中医药学知识。

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药药方。

通俗易懂的中医书籍

通俗易懂的中医书籍

通俗易懂的中医书籍
1.《黄帝内经》: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中医经典,在中医发展和
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2.《诸病源候论》:是《伤寒杂病论》的基础,详述各种疾病的起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本草纲目》:是一部收集药物的类书,介绍了大量的中草药、动
物药等药物的性质、功效及应用。

4.《针灸大成》:是中医针灸的经典著作,包括了针灸治疗基本理论
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5.《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的书,以
病案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各种病例的诊治过程和经验教训。

6.《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介绍中医基本理论的教材,包括中医五
大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脏腑。

7.《中医辨证论治学》:是一本介绍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书籍,以临
床治疗为背景,探讨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实践。

8.《外科正宗》:是一本介绍中医外科治疗方法的书籍,包括了中医
外科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外科疾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9.《中药学》:是一本介绍中药学基础和应用的书籍,主要介绍了中
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10.《毒物药理学》:是一本关于中药毒理学的著作,主要介绍了中
药毒性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类别书名作者备注奇书《黄帝内经》[战国] 撰人不详该书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奇书《神农本草经》[明]撰人不详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奇书《难经》[战国]扁鹊撰此书为中医理论著作。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奇书《伤寒论》[东汉] 张仲景撰此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金匮要略》[东汉] 张仲景撰该书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奇书《针炙甲乙经》 [晋] 皇甫谧著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针灸学著作。

前半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等;后半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

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奇书《脉经》[西晋] 王叔和撰此书为中医脉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奇书《千金要方》[唐] 孙思邈著该书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奇书《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著该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中医十大丛书

中医十大丛书

中医十大丛书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经典着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可以治疗,大黄可以泻火,可以治疗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发达的医学体系之一。

许多人对中医药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这时候阅读一些中医药书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药书籍推荐:
1.《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有“中医圣经”之称,包含了中医药学、针灸、推拿、气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领域中一本较为重要的医学著作,涵盖了传统中医药学中的许多方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重要读物。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由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主编,内容包括了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剂量等方面。

4.《针灸大成》:是一部关于中医针灸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临床应用、操作技巧等方面。

5.《中药大辞典》:是一本介绍中医药学知识的辞典,内容包括了中药的基础知识、药物的功效、配伍、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经典书籍推荐,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中医药有所帮助。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10大经典+总字数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
和经典著作。

以下是中医学中被广泛认可的10大经典:
1.《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书,系统总结
了中医对于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经典医书,主要介绍
了中医诊断和治疗肾虚、气滞、血瘀等疾病的方法。

4.《温病条辨》,是汤岳所著的医书,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千金方》,是孙思邈所著的医书,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
疗方法,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6.《医学入门》,是扁鹊所著的医学经典,对中医学的基本理
论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

7.《针灸甲乙经》,是华佗所著的针灸学经典,详细介绍了针
灸的原理、穴位和操作方法。

8.《本草纲目》,是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经典,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了系统整理。

9.《外科正宗》,是王清任所著的外科学经典,对中医外科的
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10.《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吴鞠通所著的医学经典,介绍了中
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上是中医学中被广泛认可的10大经典。

总字数为 500 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经知要》
《脉经》《删补名医方论》
各经典医书简介
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
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
”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
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4.《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

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5.《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
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6.《内经知要》为明-李中梓辑注。

全书2卷。

上卷有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病能3篇。

书中将《内经》重要原文节录归类,并加以注释。

所选内容少而精,可概括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又分类清楚,注释简要,为研究《内经》各家所推崇。

7.《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

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全书共十卷。

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

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

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

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

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8.《删补名医方论》,医方著作。

八卷。

本书即《医宗金鉴》卷二十六-三十三(亦有单行本)。

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方剂
近200首,除记述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

加深了读者对所收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方义的认识。

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可取。

9.《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2卷,傅山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而至道光七年(1827)方有初刊本:后收入《傅青主男女科》中,合刊本多《傅氏女科全集》,后附《产后篇》2卷。

故或又为《女科·产后编》、陆懋修《世补斋医书》收入之校订本、将女科析为8卷、八门。

改称《重订傅徵君女科》、《产后编》改名《生化编》。

今本《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载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等五门,每门下又分若干病候,计38条、39症、41方。

下卷则包括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诸症,亦五门,共39条、41症、42方。

《产后编》上卷包括产后总论、产前产后方症宜忌及产后诸症治法三部,分列为17症;下卷继之而分列26症,并附补篇一章。

10.《傅青主男科》内科著作,二卷。

清·傅山撰。

原系抄本,至1827年始有刊本。

本书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分伤寒、火症、郁结等23门,每门分列病证,先论后方。

每一病证皆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疗大法和方药。

末附杂方、小儿科及女科等,其中女科内容,多系《傅青主女科》所未载者。

现有二十余种清刊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