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世界上独立地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

依据此理论内涵,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基本架构如图10.1所示。

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

总体层:从整体上综合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演化轨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

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

该层面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

状态层:反映决定各子系统行为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组成成分的状态,包括某一时间断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

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

本指标体系共遴选45个“指数”来加以表征。

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

本报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了225个“基层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

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要素)层图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修正版)1. 生存支持系统1.1生存资源禀赋1.1.1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面积1.1.1.2 耕地质量1.1.1.3耕地面积的变化1.1.2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气候资源指数1.1.3.1 光合有效辐射1.1.3.2C o 10≥积温1.1.3.3 年平均降水1.1.3.4 年均霜日1.1. 4生物资源指数1. 1. 4. 1人均NPP1.1.4.2 NPP 密度1. 2农业投入水平1.2.1物能投入指数1.2.1.1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机总动力1.2.1.2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电量1.2.1.3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化肥施用量1.2.1.4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用水量1.2.1.5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柴油使用量1.2. 1. 6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塑料薄膜使用量1.2. 1. 7 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农药使用量1.2.2资金投入指数1.2.2.1农户人均生产经营费用现金支出1.2.2.2 农业生产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2.2.3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生产财政支出1.2.2.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2.2.5单位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 3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单位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1.3.1.4化肥利用效率1.3.1.5 单位农业用水粮食产量1.3.1.6 单位用电粮食产量1.3.2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其总产值比重1.3.2.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农村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旱涝保收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1.4.2.3 节水灌溉率1.4.2.4旱涝盐碱治理率1.4.2.5 成灾率1.4.2.6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区域发展成本2.1.1自然成本指数2.1.1.1地形限制系数2.1.1.2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经济成本指数2.1.2.1吸引力2.1.2.1.1人均外资2.1.2.1.2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人均进出口总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通达性2.1.2.2.1人均交通线路长度2.1.2.2.2交通密度2.1.2.3潜势度2.1.2.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2.1.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密度2.1.2.3.3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1.3社会成本指数2.1.3.1人力资本系数2.1.3.2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基础设施能力2.2.1.1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互联网普及率2.2.1.4每百人拥有的电话主线数2.2.1.5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经济规模指数2.2.2.1人均GDP2.2.2.2 GDP密度2.2.3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2.2.3.4 人均储蓄额2.2.3.5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竞争优势系数2.2.4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2.2.4.3 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2.2.4.4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2.3区域发展质量2.3.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工业效益总体水平2.3.1.1.1人均工业增加值2.3.1.1.2人均利税总额2.3.1.1.3人均主营业务收入2.3.1.2投入产出水平2.3.1.2.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运营效率2.3.1.3.1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资产负债率2.3.1.4盈利水平2.3.1.4.1总资产贡献率2.3.1.4.2净资产收益率2.3.1.4.3营运资金比例2.3.1.4.4 工业增加值率2.3.2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新产品产值率2.3.3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2.3.3.2万元产值能源消耗2.3.3.3万元产值建设用地占用2.3.3.4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2.3.3.5万元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2.3.3.6万元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3.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排放强度指数3.1.1.1废气排放水平3.1.1.1.1人均废气排放3.1.1.1.2废气排放密度3.1.1.2废水排放水平3.1.1.2.1人均废水排放3.1.1.2.2废水排放密度3.1.1.3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排放水平3.1.2.1.1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烟尘排放水平3.1.2.2.1人均烟尘排放3.1.2.2.2烟尘排放密度3.1.3 水污染指数3.1.3.1点源污染3.1.3.1.1 人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3.1.3.1.2 单位径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 3.1.3.2 面源污染3.1.3.2.1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3.1.3.2.2 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地形起伏度3.2.1.2地震灾害频率3.2.2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土地退化指数3.2.3.1水土流失率3.2.3.2荒漠化率3.2.3.3盐碱化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比例3.3区域抗逆水平3.3.1环境治理指数3.3.1.1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3.3.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1.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3.1.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3.3.1.7 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例3.3.2生态保护指数3.3.2.1森林覆盖率3.3.2.2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3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造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3.3.2.5 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成人文盲率4.1.1.4 赡养比4.1.2社会结构指数4.1.2.1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城市化率4.1.2.3性别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居民生活条件4.1.3.1.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2 医疗条件4.1.3.1.2.1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2.2千人拥有病床数4.1.3.1.2.2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2居民消费水平4.1.3.2.1人均消费支出4.1.3.2.1.1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恩格尔系数4.1.3.2.2.1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2.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1.3.2.3文化消费支出4.1.3.2.3.1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3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1.3.2.3.4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4.2 社会安全水平4.2.1社会公平指数4.2.1.1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行业收入水平差异4.2.1.3就业公平度4.2.1.4受教育公平度4.2.2社会安全指数4.2.2.1城镇失业率4.2.2.2贫困发生率4.2.2.3 通货膨胀率4.2.2.4 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4.2.2.5交通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2.6 万人火灾事故发生率4.2.2.7火灾事故直接损失占GDP比例4.2.3社会福利保障指数4.2.3.1 城镇每万人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数4.2.3.2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4.2.3.3 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4.2.3.4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4.2.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4.2.3.6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4.3社会进步动力4.3.1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未受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智力支持系统5.1 区域教育能力5.1.1教育投入指数5.1.1.1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各级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5.1.1.3 全社会人均教育经费支出5.1.2教育规模指数5.1.2.1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教育成就指数5.1.3.1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2成人文盲变动5.1.3.3 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例的变化5.2区域科技能力5.2.1科技资源指数5.2.1.1科技人力资源5.2.1.1.1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大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科技产出指数5.2.2.1科技论文产出5.2.2.1.1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数5.2.2.1.2单位科研经费的国际论文产出5.2.2.1.3千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论文数5.2.2.1.4 单位科研经费的国内论文产出5.2.2.2专利产出能力5.2.2.2.1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单位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5.2.3科技贡献指数5.2.3.1直接经济效益5.2.3.1.1科技活动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5.2.3.1.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5.2.3.1.3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5.2.3.1.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间接经济效益5.2.3.2.1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下降率5.2.3.2.2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2 万元产值建设用地下降率5.2.3.2.4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5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6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区域管理能力5.3.1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财政自给率5.3.1.1.2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人均财政收入5.3.1.2政府工作效率5.3.1.2.1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经社调控指数5.3.2.1经济调控绩效5.3.2.1.1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经济波动系数5.3.2.1.3市场化程度5.3.2.1.3.1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5.3.2.1.3.2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失业率的变化5.3.2.2.3城市化率的变化5.3.3环境管理指数5.3.3.1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每千人拥有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数5.3.3.4环境问题来信处理率5.3.3.5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科研热词 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 科学发展观 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循环修正思路 黄河可持续发展 青藏铁路沿线 铀矿业 铀矿 遗传算法 辽宁沿海地区 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枯竭型城市 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 西宁市 西北地区 能值 绿色gdp 绿洲 综合绩效 经济评价 组合赋权 组合评价 累积环境影响 系统安全 竞争力 科学发展评价 社会评价体系 社会综合评价 生态足迹 生态经济学 环渤海地区 环境效应 环境友好型社会 物质流分析(mfa) 熵权法 灰色关联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江苏省 模糊综合评判 模型研究 模型构建 旅游业 新疆 数据包络分析 接续产业选择 循环经济(ce) 循环发展 层次分析法(ahp)
推荐指数 8 5 4 3 3 3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少数民族地区 定量化评价 大冶市 城镇化 国民幸福指数 四川农业 和谐城市 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性指数 发展模式 发展度 协调性 协调度 农业旅游 农业可持续发展 元指标 偏离-份额法 信息治理 信息承载力 人的全面发展 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性 产业演进性 产业动态度 产业偏离度 二次指标 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中原城市群 三维模型 som神经网络 pree matlab 3r原则 "两型社会"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力方程,方程的第一部分是客观实力 或硬实力,方程的第二部分是主观实力或软实力,而综合 国力是两者的乘积。反映了研究者对软实力的重视,但是 如何计算软实力是比较困难的。这种方法曾被美国军方用 来评估国际系统的长期趋势。
真实储蓄率
• 定义:表示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创造的可 以被真正用于未来发展的资本价值。
–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 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 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 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 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 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 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 持续发展。
• 国际经济论坛在1994年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 力的八大因素是:①国内经济实力,指一国经 济力量的整体评估;②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 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③政府影响,指政 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④金融实力,指 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⑤基 础建设,指投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 程度;⑥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 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⑦科技实力,指科 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 功程度;⑧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
• 从2001年开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提 出了新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新的竞 争力四大要素指标取代原有的八大要素指
标。这四大要素指标是经济运行竞争力、 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 设施竞争力。
• 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 其影响。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力衰退,便处在被动 挨打的地位。仅从1840年开始的战争赔款和 从1894年至1937年支付的利息,就分别达到 13亿两白银和7.29亿美元。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1. 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之一。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以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衡量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的发展状况,找到关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并分析各个方面的关键指标。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GDP增长率:衡量一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增长应该是稳定的、可持续的,而不是无限制的追求高增长。

•就业率:一个国家的高就业率代表着社会稳定和经济活力。

但也要考虑就业的质量,比如工资水平、劳动条件等。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是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成果得以广泛分享,以减少贫富差距。

3.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衡量了社会公平、安全和和谐的程度。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教育水平: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衡量教育水平可以从普及率、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等多个方面考虑。

•健康指标:衡量健康水平可以从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考虑。

•社会包容性:社会包容性指的是社会对各类人群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少数族裔等的容纳程度,衡量社会公平。

4.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衡量了环境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程度。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可以从二氧化碳排放、甲烷排放等多个方面考虑,以评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衡量水资源利用可以从水消耗量、水资源供应状况、水污染等多个方面考虑,以评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8讲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8讲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UNDP的人文发展指数
•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提出人文发展指数 (HDI)。
• 人类的福利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知识(由成人识字 率和平均上学年限组成) 、寿命(出生时的期望寿 命)、收入(按照实际购买力折算的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
• 知识:代表发展的基础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信息 扩散能力,理解自然保护能力等等;
Dn表示环境退化的损失。
• 1989年Repetto对印度尼西亚的1971-1984的GDP进 行了重新调整,计算结果表明,虽然印度尼西亚 GDP每年增长7.1%,但是净国内生产总值(NDP) 的增长只有4%,说明该国的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 本数量减少与环境质量退化为代价的。
真实储蓄率
• 真实储蓄:国民生产总值—人造资本折旧—环境退 化的损失—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
?基本概念?功能性指标?综合性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指标?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一种人类的主观评判?不同方法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同?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可以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指标本身没有绝对意义而具有相对意义这意味着可以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比较或者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原理
第8讲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国家财富包含以下四种资本要素: • (1)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森林、石油、煤、金属与非
金属矿产等。 • (2)生产资本;它指所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供水
系统、公路、铁路等)。 • (3)人力资本;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力生产能力存
量,主要包括劳动力数量、所拥有的知识与技术积累等。 • (4)社会资本;在新体制中目前尚未作出单独的测量,主要
一般性指标
• 原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经济系统的支撑系统,供 给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对污 染物的消解。

可持续发展指标PPT课件

可持续发展指标PPT课件

可持续发展指标
(4)国家基础设施要素,包括基本基础设施、 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 价值体系5个方面,共90项指标。
按照国际竞争力四大要素评价2002年世界 各国强弱顺序见下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持续发展指标
按照国际竞争力四大要素评价2002年世界各国强弱顺 序见下表
排名 1 2 3 4 5
…… 31 ……
社区、基础设施、社会、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协 调发展。
⑴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⑵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⑶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⑷基础产业与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⑸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⑹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⑻地方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
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十分重视通过国家发展计划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 战略一起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贫穷和落后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指标
3、可持续发展既要瞻前,又要顾后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 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 行为规范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 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 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 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 为规范。
可持续发展指标
六、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就

可持续发展指标

可持续发展指标

政策、计划等以及国 际关系与贸易影响
----------------制度安排
23
指标提取过程图
社会环境 经济状态
环境-经济 指标的定 量描述
多维向量 综合指标
单一标量 综合指标
24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
• 按照基本功能: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
• 描述性指标用来表明某种环境状态的趋势 • 有关环境状况的指标正在由描述性指标向行为指标(也称绩效指标)
(Performance Indicators)转变 • 绩效指标衡量的是目前的环境状况与某一阈值或者某一政策目标的差
距;其目的是对成果加以展示,一个行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制定的目标的明确性和透明度
25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
• 按照表述单位:实物指标和货币化指标 • 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单个指标、专题指标和系统性指标
Performance Indicators) • 系统性指标:
• 营养物平衡法 • 真实储蓄率
27
综合型指标的研究进展
• 菜单型 • 主题型 • 综合型
28
综合型指标的研究进展
• 货币型综合指标
• 始于70年代:1972年Nordhaus and Tobin:经济福利尺度 (经济净福 利,Net Economic Welfare)
• 增长与贫困问题的解决?南方和北方的关系? 不发达国家和发 达国家?
• 增长是否有极限或限制?增长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如何摆 脱贫困?
• 人口控制、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资源生产率的技术改进?:与资本生 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5
如何理解和定义贫困?
• 欧盟定义: 收入低于其国内人均收入60%的 人属贫困人口,但 不包括刚刚加入欧盟的原中东欧十国 按此标准,个人收入低于$8500属于欧盟的贫困人口, 德、法、 英、西班牙等国,贫困人口大约保持在9-15%;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定实际上是在“以人为中心”和“尊重环境限制”之间进行左右为难的选择和妥协,一方面,人类处于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中心,他们有权力过上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的、富足的生活。

另一方面,在人追求过上富足生活的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某些方面造成严重的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将严重威胁到全球社会系统,这有可能成为不可突破的限制,但确定这样的限制又很困难。

◇ 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没有形成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系统性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大量的指标可以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形成一套指标体系框架来开发、组织和使用各种指标。

◇ 目前已存在的框架如单项指标框架、压力—状态—响应框架、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目标—指数—联系框架、空间分维框架、21世纪议程的框架、问题领域框架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提供某种结构用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一个框架对于组织和表达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都还是不够完备的。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1)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们能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Rio宣言指出:“人类处于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中心。

他们有权力过上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的、富足的生活。

”(2)进行远期展望: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能使自己受制于未来10年。

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彻底的改进,以保证后代的利益。

同时,我们必须满足今天的需要——譬如说,人们需要温暖的房屋,因为它意味着现在需要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

(3)考虑成本和效益:决策必须考虑到涉及广泛的成本和效益,包括那些不容易用货币估价的事项。

在追求任何单个的目标时,我们不应该到处增加不相称的成本。

应该考虑到公众价值,成本和效益的计量时间,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

(4)创建开放的、支持性的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支持所有国家经济增长的全球经济系统。

我们需要创建这样的条件,它可以使得贸易能够繁荣发展,使得竞争可以作为增长和增加资源效益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评述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评述

收稿日期:2002-06-05;修订日期:2002-07-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度重大研究项目(01J AZJD GA T 003)/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0。

作者简介:邱茂慧(1978-),女,山东济宁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评述邱茂慧1,2,陈忠暖2,蔡 霞2(1.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 2.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 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是连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与战略实施的桥梁,文中对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有关研究做了简要概括,分析了各研究成果的优缺点,总结了研究的发展特点并展望了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0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2)03-0222-05可持续发展已相继被世界各国列为面向21世纪发展战略的议程中,成为指导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的共同目标。

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如何定义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概念[1-2]、如何度量可持续发展水平[3-5]、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8]等问题,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部分,它们是连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与战略实施的桥梁,也是决策者的政策性工具和公众的信息工具。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正式确立到当今被全世界广泛关注,10多年已经过去了,目前迫切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人类发展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衡量和评价。

要进行评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指标或指标体系的确定或构建问题。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指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构造的由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组成的统一指标群。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公等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

为了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人们逐渐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首先,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要考虑环境因素。

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声污染、固体废物处理等。

空气质量指标可以通过监测空气中的PM2.5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来评价。

水质状况指标可以考察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噪声污染指标衡量了城市居民受到噪声污染的程度,对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固体废物处理指标则关注城市垃圾处理的效率和环境影响。

其次,社会因素也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教育、医疗、住房等。

教育指标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学校数量和师资力量等来评价,反映了城市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医疗指标可以考察城市医疗资源的充足程度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

而住房指标则关注城市居民住房的可及性和质量,是评价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经济因素也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评价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城市GDP增长率、就业率、创新能力等。

城市GDP增长率反映了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是衡量城市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

就业率指标可以评价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就业状况。

而创新能力指标则关注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研发投入,是评价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总结来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针对具体的城市特点,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改进措施。

2024年环境可持续指标评估

2024年环境可持续指标评估

关键指标表现及趋势分析
空气质量指标
包括PM2.5、PM10、NO2等污染物的浓 度和超标天数,分析了近年来的变化趋势 和季节性差异。
废物管理指标
分析了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 产生量、处理方式和处理效率等方面的数 据。
水质指标
评估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质状 况,包括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关 键参数的监测结果。
2024-01-30
2024年环境可持续指标评估
汇报人:XX
目 录
• 引言 • 环境可持续指标体系构建 • 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 • 环境可持续指标评估结果 • 改进措施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评估背景与目的
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 丧失等环境问题的加剧,对环境 可持续指标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利用指标
评估了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利用 效率,以及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情况。
土壤健康指标
分析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 害物质的含量,以及土壤肥力、酸碱度等 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空气质量改善缓慢
主要由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污染 源控制不力,以及气象条件等自然因 素的影响。
指标体系结构与层级
1 2
目标层
明确环境可持续性的总体目标,如生态安全、资 源节约、环境友好等。
准则层
根据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或准则,如 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等。
3
指标层
针对每个准则,选取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价 ,如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PM2.5浓度等 。
关键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
04
环境可持续指标评估结果

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

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

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由加拿大政府制定的一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层面共36项指标,涉及 人口与社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国民账户与生活质量等方面。加拿大通过运 用这些指标,加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监测。
4、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中国政府为推动国内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指 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层面共50多项指标,涉及人口与健 康、资源与能源、环境与生态、经济与产业、社会与文化等方面。中国通过运用 这一指标体系,加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监测,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 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 价值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首先, 这些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从而实现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企业可以运用这些指标体系来评估自身的可持续 发展状况,从而采取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 这些指标体系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进展,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 实践中来。
2、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步骤
构建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目标和评价对象,从而确定所需指标的范围 和内容。
(2)搜集文献资料:搜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可持续 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3)确定评价指标:根据研究目标和文献资料,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包 括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 展方向
随着全球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 的核心方向。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地位。

可持续发展指标与环境绩效评价

可持续发展指标与环境绩效评价
跨领域整合
将环境绩效评价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相结合 ,以更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跨学科整合与国际合作
跨学科研究
加强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可持续发展指 标与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论坛,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指标与环境绩效评价的发展。
共享研究成果
发布研究成果,分享经验和技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与环境绩效评价在全球范围内 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 感谢观看 ]
CHAPTER 05
可持续发展指标与环境绩效评价的 未来发展
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综合指标
将单一的环境指标与经济、社会指标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可持续 发展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动态调整
根据全球环境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更新和完善指标体系,以 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创新性指标
促进指标更新与完善
根据环境绩效评价的反馈,可以对可持续发 展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 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
可持续发展指标与环境绩效评价的协同作用
相互补充
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环境绩效评价分别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两个角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 评价体系。
相互促进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环境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环境绩效评价的反馈则有助于改进和优 化指标体系。
CHAPTER 02
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
总结词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评估产品或服务在 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VS
详细描述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都是很有用的哦。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侦探,悄悄地在各个角落收集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二、环境方面的指标。

环境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呢。

像空气质量指数就是一个很常见的指标。

如果这个指数总是很高,那就说明空气中污染物多,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那么健康啦。

就像我们在雾蒙蒙的天气里,感觉嗓子痒痒的,那可能就是空气质量不好在作怪哦。

还有森林覆盖率。

森林就像是地球的绿色头发,如果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就像地球的头发在变少一样,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给小动物们提供家园。

要是森林越来越少,小动物们就没地方住啦,二氧化碳也会在大气里越积越多,导致全球变暖。

水资源的相关指标也很关键。

比如水质的好坏,是不是清澈透明,有没有异味,水里有没有有害物质。

如果水质不好,我们喝的水、用的水都会受到影响。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喝的水总是有怪味,那得多难受呀。

三、经济方面的指标。

经济发展得好不好也是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的呢。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指标。

不过呀,现在我们也不能只看GDP啦,还要看绿色GDP。

绿色GDP 就是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也考虑进去。

比如说,一个工厂生产了很多产品,赚了很多钱,但是它把周围的环境弄得一团糟,那这个工厂对经济的真正贡献可能就没有表面上那么多了。

还有就业指标。

如果一个地区有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那这个地区的经济可能就有点问题啦。

就像大家都想在一个大蛋糕里分一块,可是蛋糕太小,人又太多,那肯定有人会饿肚子呀。

就业多了,人们有了收入,就能去消费,这样经济就会像小火车一样跑起来啦。

四、社会方面的指标。

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教育水平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指标。

如果一个地方的人受教育程度都很高,那这个地方就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就像一群聪明的小伙伴在一起,总能想出很多有趣又有用的点子。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状态指标:
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 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 态。
状态指标
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探 明矿产资源储量、水中BOD、COD含量、 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荒漠化、盐 碱化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 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大 气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万 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每百户 居民拥有的电话数量等。
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 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 就越小。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 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
第三节 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和冲突: 渔业时代:自然力异常强大,人类崇拜自然,畏惧自然,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全球公民共同努 力;
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利益,又保护全 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总结
可持续发展与环
境保护既有联系,
又不等同。环境保
护是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方面。可持续
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但要求在严格控制
人口、提高人口素
质和保护环境、资
源永续利用的前提
下进行经济和社会
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环境伦理观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人类面临严重环境问题的思考
1962年:《寂静的春天》,美国Carson 1972年:《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
义。
作为一名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科技与社会发展方向的研究生,近三年 来一直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
究进展有浓厚兴趣,故而选择 了 “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作为 自己
的学位论文,为以后更为深刻的评价、比较乃至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 系打下基础。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方发达 国家经济飞速增长,其他各国也竞相模仿,大规模发展经济,加速工业
化进程。战后的 这种盛行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观常称为传统发展观。1 ] 1 在
现代人类发展的厉史上,传统发展观长期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支配着
现代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程度及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取代片面的传统的发展观,G P指标已越来 D
越多地受到来自 各方面的严峻挑战,特别是来自 环境科学的严峻挑战。
6P D 指标的片面性和缺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归纳有如下几条:4 「 月
1G P指标是以市场活动内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来的, .D 因此它仅能 反映经济活动中 “ 货币化”的部分,即通过以货币为交换手段的经济部
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 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 日的。传统发展观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的 供给能力具有无限性,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自 然资源在数 量上不会枯竭,因而对其开发可以不受约束;自 然环境的自 净能力具有 无限性,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在容量上也不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随着人类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 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来的, 其概念自18 年在“ 9 7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 E WC D)的报告 《 我们共 同的未米》中首次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思想己 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 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十分]泛,其中很重要的 一 ‘ 一 个问题便是明确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提出衡量它的标准与指标,以及测度各项指标的 方法,然后对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作出恰当的评估继而采取适当的技术和 手段,并取得政策、法规和公众等的支持,因此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指 标体系的设计与 评价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是衡量可持续能力 高低的基本手段,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是实践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民间机构、科研院所对可持 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提出了各自的指标体系,但至

2002《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2002《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2002《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2002年,《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是由中
国国家林业局制定的一项重要文件,旨在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该标准和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森林资源保护:明确了各种类型的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包括天然林的保护、采伐限额、退耕还林等。

2. 森林经营与规划:规定了森林经营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包括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以及森林规划和经营计划的编制要求。

3. 生态保护与恢复:设定了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指标和标准,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保育、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

4. 灾害防治:规定了森林火灾防治、病虫害防治等灾害防治的标准和要求。

5. 生态旅游与科研:明确了森林生态旅游和科研的规范要求,包括游憩设施建设、科研资金和创新成果的保护等。

这项标准和指标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和恢复中国的森林资源,促进可持续经营和利用,并提高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了评估和监测森林管理效果的依据。

第8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8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第8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一种用于衡量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使得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衡量还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估。

因此,构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构成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等。

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经济指标不仅要体现经济发展的水平,还要反映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等指标。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主要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社会福利等。

在构建社会指标体系时,我们需要关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提高等方面。

例如,反映教育水平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公平性、教育质量等;反映人口数量的指标可以包括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3.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生态保护等方面。

在构建环境指标体系时,我们需要关注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例如,反映资源利用的指标可以包括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回收率等;反映污染物排放的指标可以包括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质量等。

三、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的实施1.数据采集与整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

有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数据来源可以包括政府统计数据、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以及企业自己收集的数据等。

对于不同来源的数据,需要经过对比和校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制定目标在数据采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制定各指标的具体目标值。

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估方法

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估方法

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估方法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热门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衡量和评估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环境保护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评估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衡量环境保护行业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1. 环境质量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衡量指标。

例如,水质指标可以通过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COD(化学需氧量)等来评估,空气质量指标可以通过测定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硫(SO2)浓度来评估。

2.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衡量指标。

例如,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单位产值能耗来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单位产量用水量来评估。

3. 生态保护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衡量指标。

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生物密度等指标来评估,生态系统保护可以通过评估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等来评估。

4. 技术创新指标:衡量环境保护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

例如,技术创新指标可以通过环境保护行业的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等来评估。

二、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评估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指标,并且需要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量化评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1. 综合评估法:综合评估法将各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一个综合评分,用来评估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合评估法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模拟和预测环境保护行业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评估环境保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3. 资料包络分析法:资料包络分析法是一种相对效率评估方法,可以评估环境保护行业内不同企业或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评估体系,用于衡量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进展情况。

这个指标体系是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旨在推动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统一目标。

1.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就业率、消费水平、投资水平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稳定性,是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2.社会进步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住房条件、就业机会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与正义,是评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3.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状况、能源消耗强度、生态环境保护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情况,是评价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除了以上主要方面的指标,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还包括一些综合指标,如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等。

这些综合指标能够综合衡量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能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引导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此外,这个指标体系还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全球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问题,单一的指标体系难以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因此,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总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体系,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不同方面指标来评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指导和推动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二、2002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修正版)1.生存支持系统1.1 生存资源禀赋1.1.1 土地资源指数1.1.1.1 人均耕地1.1.1.2 耕地质量1.1.1.3 耕地占全国份额1.1.2 水资源指数1.1.2.1 人均水资源1.1.2.2 水资源密度1.1.3 水土资源匹配指数1.1.3.1 水资源占全国份额1.1.3.2 土地资源占全国份额1.1.4 气候资源指数1.1.4.1 光合有效辐射1.1.4.2 ≥10℃积温1.1.4.3 年平均降水1.1.4.4 年均霜日1.1.5 生物资源指数1.1.5.1 人均NPP(净初级生产置)1.1.5.2 NPP密度1.1.5.3 NPP占全国份额1.2 农业投入水平1.2.1 物能投入指数1.2.1.1 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1.2.1.2 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1.2.1.3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1.2.1.4 灌溉率1.2.2 资金投入指数1.2.2.1 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1.2.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1.3 资源转化效率1.3.1 生物转化效率指数1.3.1.1 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1.3.1.2 农业劳动生产力1.3.1.3 粮食安全保证率1.3.1.4 化肥利用效率1.3.2 经济转化效率指数1.3.2.1 人均农业总产值1.3.2.2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1.3.2.3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1.3.2.4 农村人均收入1.4 生存持续能力1.4.1生存稳定指数1.4.1.1 农业产值波动系数1.4.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1.4.1.3 人均收入波动系数1.4.2 生存持续指数1.4.2.1 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1.4.2.2 旱涝盐碱治理率1.4.2.3 成灾率1.4.2.4 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2.发展支持系统2.1 区域发展成本2.1.1 自然成本指数2.1.1.1 地形限制系数2.1.1.2 资源组合优势度2.1.1.3 生态响应成本系数2.1.2 经济成本指数2.1.2.1 吸引率2.1.2.1.1 外资占全国份额2.1.2.1.2 外资占本地GDP比例2.1.2.1.3 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2.1.2.1.4 外贸依存度2.1.2.2 通达率2.1.2.2.1 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2.1.2.2.2 交通密度2.1.2.3 潜势率2.1.2.3.1 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2.1.2.3.2 交通通讯投资密度2.1.2.3.3 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2.1.3 社会成本指数2.1.3.1 人力资本系数2.1.3.2 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2.1.3.3 人口对发展的压力2.1.3.3.1 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2.1.3.3.2 发展弹性系数2.2 区域发展水平2.2.1 基础设施能力2.2.1.1 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2.2.1.2 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2.2.1.3 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2.2.1.4 千人拥有电话数2.2.1.5 百户拥有个人电脑数2.2.2 经济规模指数2.2.2.1 GDP占全国份额2.2.2.2 人均GDP2.2.2.3 GDP密度2.2.2.4 GDP的增长率2.2.3 经济推动力指数2.2.3.1 投资占全国份额2.2.3.2 固定资产投资密度2.2.3.3 人均储蓄额2.2.3.4 资本金份额2.2.3.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6 出口增长率2.2.4 结构合理度指数2.2.4.1 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2.2.4.2 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2.3 区域发展质量2.3.1 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3.1.1总体效益水平2.3.1.1.1 工业增加值率2.3.1.1.2 利税占有率2.3.1.1.3 市场占有率2.3.1.2 投入产出水平2.3.1.2.1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3.1.2.2 成本费用收益率2.3.1.3 擞?2.3.1.3.1 流动资产周转率2.3.1.3.2 产销率2.3.1.4 盈利水平2.3.1.4.1 总资产贡献率2.3.1.4.2 净资产收益率2.3.1.4.3 营运资金比例2.3.2 产品质量指数2.3.2.1 产品质量优等品率2.3.2.2 产品质量损失率2.3.2.3 新产品产值率2.3.3 经济集约化指数2.3.3.1 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2.3.3.2 万元产值能耗2.3.3.3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2.3.3.4 万元产值废气排放2.3.3.5 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2.3.3.6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 环境支持系统3.1 区域环境水平3.1.1 排放强度指数3.1.1.1 废气排放水平3.1.1.1.1 人均废气排放3.1.1.1.2 废气排放密度3.1.1.2 废水排放水平3.1.1.2.1 人均废水排放3.1.1.2.2 废水排放密度3.1.1.3 废弃物排放水平3.1.1.3.1 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3.1.1.3.2 固体废弃物排放密度3.1.2 大气污染指数3.1.2.1 SO2为排放水平3.1.2.1.1 人均SO2排放3.1.2.1.2 SO2排放密度3.1.2.2 烟尘排放水平3.1.2.2.1 人均烟尘排放3.1.2.2.2 烟尘排放密度3.2 区域生态水平3.2.1 生态脆弱指数3.2.1.1 地形起伏度3.2.1.2 地震灾害频率3.2.2 气候变异指数3.2.2.1 干燥度3.2.2.2 受灾率3.2.3 土壤侵蚀指数3.2.3.1 水土流失率3.2.3.2 荒漠化率3.2.3.3 盐碱化率3.3 区域抗逆水平3.3.1 环境治理指数3.3.1.1 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3.3.1.2 废水排放达标率3.3.1.3 废气处理率3.3.1.4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3.2 生态保护指数3.3.2.1 森林覆盖率3.3.2.2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3.3.2.3 水土流失治理率3.3.2.4 人均造林面积4.社会支持系统4.1 社会发展水平4.1.1 人口发展指数4.1.1.1 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4.1.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1.1.3 全社会文盲率4.1.2 社会结构指数4.1.2.1 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4.1.2.2 城市化率4.1.2.3 三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4.1.3 生活质量指数4.1.3.1 居民生活条件4.1.3.1.1 人均收入水平4.1.3.1.2 千人拥有医生数4.1.3.1.3 人均住房面积4.1.3.1.3.1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3.1.3.2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3.1.4 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4.1.3.2 居民消费水平4.1.3.2.1 人均消费支出4.1.3.2.1.1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4.1.3.2.1.2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4.1.3.2.2 恩格尔系数4.1.3.2.3 文化消费支出4.1.3.2.3.1 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1.3.2.3.2 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4.2 社会安全水平4.2.1 社会公平指数4.2.1.1 城乡收入水平差异4.2.1.2 就业公平度4.2.1.3 受教育公平度4.2.2 社会安全指数4.2.2.1 城镇失业率4.2.2.2 贫困发生率4.2.3 社会保障指数4.2.3.1 赡养比4.2.3.2 社会保障覆盖率4.3 社会进步动力4.3.1 社会潜在效能指数4.3.1.1 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4.3.1.2 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4.3.1.3 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4.3.1.4 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4.3.2 社会创造能力指数4.3.2.1 欠教育人口参与比4.3.2.2 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4.3.2.3 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5 智力支持系统5.1 区教育能力5.1.1 教育投入指数5.1.1.1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5.1.1.2 教育经费占全国份额5.1.2 教育规模指数5.1.2.1 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5.1.2.2 万人在校大学生数5.1.2.3 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5.1.2.4 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5.1.3 教育成就指数5.1.3.1 学龄儿童入学率5.1.3.2 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5.1.3.3 文盲减少率5.2 区域科技能力5.2.1 科技资源指数5.2.1.1 科技人力资源5.2.1.1.1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5.2.1.1.2 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5.2.1.2 科技经费资源5.2.1.2.1 R&D经费占GDP比例5.2.1.2.2 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例5.2.1.2.3 大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5.2.1.2.4 科技人员平均经费5.2.1.2.5 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5.2.2 科技产出指数5.2.2.1 科技论文产出5.2.2.1.1 千名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5.2.2.1.2 单位科研经费的论文产出5.2.2.2 专利产出能力5.2.2.2.1 万人专利授权量5.2.2.2.2 各省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份额5.2.3 科技贡献指数5.2.3.1 直接经济效益5.2.3.1.1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份额5.2.3.1.2 技术市场戚交额占GDP比例5.2.3.1.3 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其总产值比例5.2.3.1.4 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人均创造的新产品销售收入5.2.3.2 间接经济效益5.2.3.2.1 主要原材料节约程度5.2.3.2.2 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5.2.3.2.3 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下降率5.2.3.2.4 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5.2.3.2.5 万元产值的固体废物排放下降率5.2.3.2.6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5.3 区域管理能力5.3.1 政府效率指数5.3.1.1 政府财政效率5.3.1.1.1 财政自给率5.3.1.1.2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5.3.1.1.3 人均财政收入5.3.1.2 政府工作效率5.3.1.2.1 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5.3.1.2.2 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5.3.1.2.3 每个公务员创造的服务收益5.3.1.2.4政府消费占GDP比例5.3.2 经济社会调控指数5.3.2.1 经济调控绩效5.3.2.1.1 财政收入占GDP比例5.3.2.1.2 经济波动系数5.3.2.1.3 市场化程度5.3.2.2社会调控绩效5.3.2.2.1 城乡收入差距变动5.3.2.2.2 失业率的变化5.3.2.2.3 城市化增长率5.3.3 环境管理指数5.3.3.1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5.3.3.2 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5.3.3.3 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执行力度5.3.3.4 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