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7e663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6.png)
✓ 孔子和子游(10)
✓ 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1)
①
家乡
狂放不羁,志向远大。 狂:狂放。简:大,指志大。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
以裁之。”
用来……的方法
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 条理的花纹。喻指文化知识已 灿然客观,即已“博学于文”。
思考: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表现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批评不足,惋惜感叹 表扬成绩,树立信心④
压其威风⑤
尊重⑥
⑦
⑧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
为恸而谁为?”
过分哀痛
宾语前置
思考:反复和反问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为夫人恸;为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表达了对颜渊之死的极度悲痛之情和爱惜赏识之意,也真 切地表现了他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实为坚决,层次分明,语言适度。
13 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不用,不要 做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尚犹且可越逾过也,;超仲越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
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损害,妨碍
只,只是 显现 不知高低、深浅、轻重
✓ 运用丘陵和日月的对比,表现了孔子的学问道德 之高深,同时也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明毁谤 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 系喻体,请写出对应的本体。
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 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https://img.taocdn.com/s3/m/094f7c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7.png)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诚信等观 念对企业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助 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 提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 精神和良好品德。
国际关系
06 思考与讨论环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 质,如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等,这些 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 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 的重要性。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 有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获得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原文朗读与注释
原文朗读
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其书,想见其为 人。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
高山,喻指高尚的品德;仰止,仰慕而停止不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 正大;行止,行为举止;乡往,向往;二虫,指蜩与学鸠,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知识获取与传承方式
东方哲学注重实践、体验与内省,知识传承以师徒制为主; 西方哲学则重视理性、逻辑与实证,知识传承以学校教育 为主。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儒家思想传播与挑战
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传播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通过经典文献、教育机构等途径在东方社会 广泛传播。
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语》的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https://img.taocdn.com/s3/m/2bb9ccb565ce0508763213c6.png)
•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 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 同学们听老师贬了子路一句, 一下子便看不起他了。老师只 好再来一个说法。 撇开这一点不论,我们来看老师给子路的说法:升堂矣, 未 入于室也。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过去的四合院房屋建筑,中间是天 井. 进屋首先得入门,入门后登(升)入厅堂,然后才能进入 内室。 但这些在这里都是比喻的说法。入门,升堂,入室,表示 的 是学习的几个阶段。入门指刚刚学 刚学会,升堂指已经有 所掌 刚学 有 握,有所成就;入室则已经“到家 到家”了,已得其奥妙。 到家 所以,子路实际上已到中等水平,如果按十级考核,起码 也 该是五级了吧。就从严要求而言,孔子认为他还不配在自己 的门下弹瑟,但也不至于差到让大家都看不起的程度,于是予 以正名 给他评了个等级。 就我们来说,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升堂了事,而 应 该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手。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 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 为狂士志意高远 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 狂士志意高远 恐其过中失正 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 归 过中失正 而裁之也。 而裁之
啮 指 痛 心
论语解读》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评点】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 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 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 思归讲学 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 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 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 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f053e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5.png)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第十二课高山仰止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112,用行舍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腐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
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12高山仰止5・22子在陈日:“妇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https://img.taocdn.com/s3/m/cc2fbd41e518964bcf847cdf.png)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https://img.taocdn.com/s3/m/41c1cd243169a4517723a3ab.png)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儒家的理想人格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
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
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
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
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
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
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
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
它要求人们做到:一是遵循伦理本位。
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b8fc7b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4.png)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高山仰止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属中性词;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一、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二、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
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
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三、点评: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真知而止体。
四、鉴赏这首诗的主题,影响较大者有二说。
《毛诗序》云:“《车舝》,大夫刺幽王也。
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
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也。
”邹肇敏驳之云:“思得娈女以间其宠,则是张仪倾郑袖,陈平绐阏氏之计耳。
以嬖易嬖,其何能淑?且赋《白华》者安在?岂真以不贤见黜?诗不讽王复故后,而讽以别选新昏,无论艳妻骄扇,宠不再移,其为倍义而伤教,亦已甚矣。
”(姚际恒《诗经通义》引)邹氏的批评可谓激切有力。
但自《楚茨》到此篇共十篇,《诗序》皆以为刺幽王,恐怕也是有所本的。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https://img.taocdn.com/s3/m/bc49d99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f.png)
《高山仰止》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意象,表达 了孔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教诲。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理解这一篇章吧。
孔子概述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诲和学说对中国和整个东亚 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集,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瑰 宝,是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途径。
“德行”在《高山仰止》中的地 位
德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山仰止》中的核心概念,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实 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结论
通过研读《高山仰止》,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指导我们 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卓越、持之以恒。
《高山仰止》内容
《高山仰止》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比喻,深入探讨了追求卓越和向上心态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解读《高山仰止》中的“高山” 和“止”
在《高山仰止》中,“高山”象征着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观,而“止”代表着追求卓 越的行动和态度。
对人生的启示
通过观察高山,我们可以学习到追求卓越、持之以恒以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 长和成功。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7695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e.png)
9
19.24
毁:诽谤, 讲别人的坏话 无以为也:以,用;动词,做 无得而逾焉:越过,超越 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妨碍;于,对于
状语后置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显出;衡量,估计
27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 ”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 ”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 说: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孔子也火了,骂 子路说: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B:叔孙武叔当着子贡的面诋毁孔子,子贡 直接斥责,大胆设喻,指出孔子与众人的天 壤之别,诋毁孔子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 力,抛开顾虑,讲究语言的力度。
11
子贡尊孔
1、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 问话,子贡很尊重孔子,不能容忍别人的 诋毁,能得学生这样的爱戴,可见孔子的 人格魅力。
2、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3、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 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 【清】崔 述
12
l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 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 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 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 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 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 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 儒家的一种态度 ……
13
学习目标
l
1、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 果。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 章句。 3、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 之爱。
1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1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https://img.taocdn.com/s3/m/01a16fb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1.png)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 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
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 “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
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 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 格的又一体现。如6.28章。
第26页,共65页。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 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树立信 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第18页,共65页。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 过我,无所取材!”
读孔子的话,你有何启示?
自嘲、爱惜,压其威风。
第19页,共65页。
思考: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人是 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人共事,这 不是自相矛盾吗?
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 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 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 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 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 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 子两年了。
高 山 仰 止
第1页,共65页。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
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 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
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 词 。)
第2页,共65页。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https://img.taocdn.com/s3/m/2ba46b4f6137ee06eef91831.png)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舍,上声。夫,音扶。尹氏曰:“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 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子路曰:“子行三军,则 谁与?”(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 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子曰:“暴虎 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 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氏曰:“圣人于 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欲心, 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 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 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 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 ▲勇,谋
▲命者,偶然性也,既非宿命,也非神意。偶然性之不可测, 才有命的慨叹。所谓“天不易知”“命不可测”,只好奋力人 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而知听天命”。仁学之悲怆情 怀,苦难意识,乃乐感文化不可或缺因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 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 用牛刀?”(莞尔,小笑貌,盖喜之也。因言其治小邑,何必 用此大道也。)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 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小人,以位言之。 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 城虽小,亦必教以礼乐。)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 言戏之耳。”(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治有大小, 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 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游以正 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仁者寿。不仅是哀悼颜回,亦感伤于“仁”也。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十二)高山仰止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十二)高山仰止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14a932b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d.png)
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 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 情深意远。 【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斐.然成章(fěi) 行行.如(hánɡ) 暴虎冯.河(pínɡ) 乘桴.(fú) 莞.尔(wǎn) 数仞.(rèn)
2.鲜活素材速递 日本大地震,我们应有的姿态
里 氏 9.0 级 地 震 给 日 本 造 成 了 不 可 估 量 的 损 失 , 日 本经济遭受重创,日本人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日 本政府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中。这次地震引起了全世 界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给予同情和慰问。为支持 日本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中国政府向日本派遣了 抗震救援队,并向日本政府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的 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应日本政府的要求,追加援助 了2万吨汽油和柴油。此外,中国红十字会连续2次 向日本灾区共捐款600万元人民币。
3.颜渊对老师进行了高度评价,你是如何理解“ 仰之弥高……末由也已”这段话的?
【提示】 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 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品貌品德 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教育学 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 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 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 地提高知识水平。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 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而“欲 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 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 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
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_那__人__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②君子学道则爱.人.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二 高山抑止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二 高山抑止](https://img.taocdn.com/s3/m/26bccd9cff00bed5b9f31de8.png)
话题链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教材赏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这就使得这句话的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代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2.名句赏记◆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况◆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师者,人之模范也。
——扬雄◆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
——康有为◆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爱默生◆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玛丽·居里3.典例赏析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当时大概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4.时文赏读高山仰止——永远的孔子随着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在国外也是一天红似一天。
我们不由得心存怀疑:孔子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孔子真的走向了世界?答案是肯定的,孔子走向了世界,但是这绝不是百家讲坛式的泛滥,也绝非芙蓉姐凤姐式的炒作,孔子能“重出江湖”绝非偶然性的事件。
十二高山仰止课件-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共24张PPT)
![十二高山仰止课件-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addb50aeaad1f347933f39.png)
✓ 孔子对学生有过错批评,有成绩表扬,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
⑤
fú ,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跟随、随从 大概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
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超过
通“哉”,呀
思考:这一章前后矛盾吗?怎么理解?
✓ 不矛盾。以抑其勇而教之。 ✓ 自嘲、爱惜之意,显而易见;见其得意忘形喜形于色,又泼一盆冷水压一压。
孔子对子路“每下毒手”,实际上是爱惜他,希望他有 所改变,摧刚为柔,从而能在这种文化社会中容身。这是孔 子对子路的爱心。
✓ 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 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
✓ 但有时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
思考:
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 子路的形象之所以显得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 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和神情态度,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 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 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会回时问孔子“子行 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 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
警惕,谨慎 宾语前置,与谁
思考: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 在子路争强好胜、有勇无谋、洋洋得意之时,及时泼冷水打击, 提醒他清醒,委婉告之,不要得意忘形,要处事谨慎,理智谋划。 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 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 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
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 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 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 南怀瑾《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 — 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代的乡 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简”是两个典 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 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第二种 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 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 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
谨慎。
【评析】
•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 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 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 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 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 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 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 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 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 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 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 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 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读解】
• 古语说:“峣峣者易缺。”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污,太高峻 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夭折。孔子知人论事,具有 先见之明。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 死于卫国的内乱之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 路担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 但他抱着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 徒血战而死。据说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 要丧命了!”不久,果然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
•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 所 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 生”。孔子深 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对他发生了叹 惋。
• 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 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读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 “用
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 出世,
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 方面
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
“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实都是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问题在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懂得用行舍藏的道 理,
但真正面对现实,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不仅用舍不由你,就是行藏也
往往是你无可奈何的呀!
高山仰止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 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5-22
【注释】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
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 【评析】
•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 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 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 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 朱熹《论语集注》
•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
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 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
• 【注释】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 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 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 【评析】
•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 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 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 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 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 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 就说明了这一点。
(7)。好谋而成者也。”
7-11
【注释】
•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 (4)与:在一起的意思。 •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 道,随遇而安;教育子路尚智不 尚勇。“暴虎冯河”是无智愚勇,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是大 智大勇。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 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先则亡。 鲁莽待事如暴虎冯河者,无谋愚 勇,不足成事
• 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技师一样, 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这是一门不简单 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
• 孔子离开鲁国共十 四载,返国后,已 是六十九岁。鲁哀 公见孔子回国,虽 表热烈欢迎,可惜 懦弱无能,不会重 用孔子,孔子也不 求仕途。这时周室 衰微,礼乐废,诗 书缺,孔子便天天 在杏坛上为弟子讲 学,并删定群经, 为万世立教,从此 不再离开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