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与传统戏曲的结合

合集下载

小剧场戏曲影评

小剧场戏曲影评

小剧场戏曲影评1.引言1.1 概述小剧场戏曲作为一种新兴的戏曲表演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它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强调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并在小型的演出场地内呈现给观众。

小剧场戏曲不仅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基本元素和精华,还融入了现代戏剧元素,致力于打造更加生动、贴近现实生活的舞台艺术。

小剧场戏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着重强调舞台的亲近感和互动性。

相比传统大剧场,小剧场通常设置较小的舞台和观众席,使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观赏演出,并更容易与演员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其次,小剧场戏曲更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身体语言的表达。

演员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表演,需要更精准的动作和更细腻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

小剧场戏曲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传统戏曲剧种的改编演出,以及针对现代题材的创新篇目。

在改编演出中,小剧场通过对传统剧本的重新解读和改编,使得经典戏曲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创新篇目则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主题,以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和视觉效果,使得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小剧场戏曲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演方式,为观众呈现了戏曲艺术的新面貌。

它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中展现了新的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在未来,小剧场戏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它将继续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和传承。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围绕小剧场戏曲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通过概述介绍小剧场戏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

接着,将详细探讨小剧场戏曲的特点,包括演出形式、剧本选材、表演技巧等方面。

随后,重点阐述小剧场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舞台布置、灯光音效、演员表演等方面的情况。

最后,通过评价小剧场戏曲的优劣之处和对其发展前景的展望,总结文章的观点和结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深入了解小剧场戏曲在当代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从话剧到戏曲——小剧场现代京剧《马蹄声碎》杂谈

从话剧到戏曲——小剧场现代京剧《马蹄声碎》杂谈

100戏剧研究作家 关于主题红军长征是个神话,很多戏剧工作者都乐此不疲地将这一神话搬到舞台或者电视荧幕上,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不管是不是有历史知识概念的,大都是在剧场里或者荧幕上接受这种红色文化熏陶的,这种艺术传承模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思维模式当中所谓的“红色经典”,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传统的长征主旋律题材”,即从正面讴歌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无论在什么时候, 长征, 都是个美丽的神话, 除了在它发生的时候”。

京剧《马蹄声碎》试图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重新去窥视这段经典,用新的思想观念去审视这一段历史,用新的角度去诠释这一庄严的话题……从某种不一样的意义出发我们重新定义了牺牲的价值,重新感受了长征本身所具有的悲壮,使其少了些刻意的红色,却充斥着更多的人性锋芒,让红色戏剧更具有了时代意义。

京剧《马蹄声碎》引发出来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挖掘人性的背后引申出妇女地位、命运、个人价值的问题,集体与个人的矛盾冲突的问题,以及封建礼教,婚姻爱情姊妹情等等。

这些问题不止是某一个时代所牵扯到的,也是从古至今所一直存在的。

除此之外,人的理想和信念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理想和信念可以帮助自己规划未来的道路,可以帮助自己坚定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规划,创造出一个有质量和品质的人生。

剧中的五个女红军战士,虽然她们途中要遭遇很多的坎坷甚至是经受生死离别,但是她们却始终没有选择放弃,只是因为有个信念支撑着她们,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剧中,隽芬走不动了,不得已她中途放弃了,可放弃的理由却也是因为同一个信念,那就是牺牲自己完成大家共同的信念,这不单单是一个“人性”所能容纳的。

一场革命的背后要牺牲多少人?战争结束后,有的人将会名垂千古,可这些被抛弃的女兵们又有谁会知道呢?这些女兵们的追赶是否真的是有价值?这个故事有太多的疑惑和倾诉,京剧《马蹄声碎》从新的角度展现长征中不一样的美丽。

关于剧本著名剧作家姚远的话剧《马蹄声碎》堪称经典,该剧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长征这段历史故事。

传承历史文化的小剧场

传承历史文化的小剧场

传承历史文化的小剧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剧场开始兴起,成为了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这些小剧场不仅仅是演出场所,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载体。

它们通过表演艺术形式,将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小剧场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仿古建筑,有的则是现代设计。

不同的建筑风格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例如,一座仿古建筑的小剧场,它的外观和内部装饰都充满了古代的气息,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世界;而现代设计的小剧场,则更加注重舞台效果和观众体验,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历史故事展现得更加生动逼真。

小剧场的演出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

有的小剧场专注于传统戏曲演出,如京剧、昆曲等,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的小剧场则注重当代剧目的演出,如话剧、音乐剧等,通过现代的表演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文化的变迁。

传承历史文化的小剧场不仅仅是演出的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

在小剧场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演出,还可以参与互动活动,了解历史文化的背后故事。

例如,在演出之前,可以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演出剧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演出中间,可以安排观众互动环节,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演出之后,可以组织观众参观剧场的藏品和展览,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小剧场的传承历史文化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变成了生动的故事和形象。

观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表演吸引,更是被历史和文化所感染。

他们通过观看演出,了解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历史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种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沟通和共鸣。

传承历史文化的小剧场,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更是一个传递历史和文化的平台。

通过小剧场的演出,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同时,小剧场也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表演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戏曲小剧场,探索戏曲演艺空间新形态

戏曲小剧场,探索戏曲演艺空间新形态

戏曲小剧场,探索戏曲演艺空间新形态作者:曹帆帆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5期【摘要】小剧场是催生高度戏剧文明和培育戏剧观众的阵地,当前小剧场对中国当代演艺生态的繁荣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戏剧是人类文明重要的艺术形式,戏曲是中国戏剧的精髓。

当前,戏曲正面临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生存发展与振兴问题。

而从2014年开始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为处于探索期的当代中国小剧场戏曲演艺空间探索了新形态。

本文以“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为案例,分析戏曲小剧场,当代小剧场戏曲的作品,艺术节的产业运营模式及节庆文化品牌的打造,进而探索戏曲演艺空间的新形态。

【关键词】小剧场;戏曲;节庆品牌;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004-03一、2014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是建国以来,首次以小剧场戏曲作品集中展演的艺术节。

2014年10月16日,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北京繁星戏剧村成功举办,艺术节为期一个半月,邀请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13部优秀小剧场戏曲作品,先后进行了50场不间断的演出。

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天艺同歌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繁星戏剧村承办,每年固定在10月至12月于北京举办,至今该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四届。

自2014年首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举办以来,繁星戏剧村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戏曲院团参与演出的剧目为64部,演出场次累计240场,涉及20多个戏曲种类。

艺术节活动期间观剧人数达92303人,剧目的平均上座率达到80%,其中青年观众占65%。

同期展览吸引20292人,参与讲座的人数达到1000余人,参与活动的人数达到16473人。

艺术节综合社会效益好且品牌影响力巨大。

艺术节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如今,随着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其良好的运营经验和文化节庆的产业模式给戏曲的振兴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

一厢情愿,两种相思——论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的悲剧艺术

一厢情愿,两种相思——论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的悲剧艺术

一厢情愿,两种相思——论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的悲剧艺术作者:钟海清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6期钟海清小剧场戏曲不能丢了它的根和魂,同时它也必然要有思辨的东西作为它的主题内涵。

一旦创新没有深刻的主题,就会徒有形式……小剧场戏曲范畴下的《洞君娶妻》明朝王骥德曾论及:“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

”不论繁荣发展,还是沉寂衰落,戏曲永远处于创新之中。

在最近的几年里,北京和上海都相应举办了小剧场戏曲节。

小剧场戏曲更多的是表达现代人价值观念,突破了忠孝节义的观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和争论;它的形式上有时也模糊了观演界限,让观众参与到其中进行互动。

相对于传统戏曲,小剧场戏曲不仅仅因为物理空间上的“小”,也不仅仅是观众离舞台“近”,它主要是为了进行一种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样式突破,为传统的程式表演找到一种更贴近时代脉搏的方式。

于是,在现代化和实验性的生态下,中国的小剧场戏曲被置于新的土壤之中。

它打破了数百年积淀下来的戏曲的创作传统,将程式表演解构之后按照创作者的要求进行重构,或把传统戏曲片断与当代剧场艺术进行拼贴,激发观众的联想与思考,或在跨文化剧场中,与西方戏剧产生对话与融合。

在这样的创作生态下,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横空出世。

它淡化了故事的生活气息,剔除了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将笔墨着重于人类共通的情感弱点,把错位的爱情执着和悖论的婚姻情境,用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舞台。

一般来说,小剧场戏剧都会有新的视角来解读剧中的人物。

如李六乙的《穆桂英》以人性角度,将穆桂英还原成一个女性。

根据《麦克白》改编而成的昆剧《夫的人》表达了女人的悲剧: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是不合理的。

徐棻的《马前泼水》丰富了朱买臣的人生际遇,而不是简单地批判他的无情。

同样的,《洞君娶妻》也是以思辨的方式来构思主题,塑造人物。

可以说,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一方面在古朴、简约的传说中,找到了接通中华民族气质的美学之源。

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爱情哲理创作成一个饶有兴味的寓言剧,让观众在看完戏之后得到当代审美的共鸣,而这正是该剧的价值所在,创新所在。

当代小剧场戏剧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当代小剧场戏剧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上海戏剧学院吴保和第一节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产生的原因当代小剧场戏剧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二十多年来,中国奋力挣脱封建主义的枷锁,力图走出政治乌托邦的幻影,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和法制的国家。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单一政治理念走向多元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在这段不太长的时间里经历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变革,这些变革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中国人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一系列的震荡和冲击。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图像发生了许多变化,而包括话剧在内的中国戏剧也正是这幅图像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话剧是与正在改变的政治文化理念与社会经济模式联系在一起,并且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都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当背景与基础已经或正在改变的时候,话剧不可能不受到震荡以至出现裂缝甚或倒塌,于是“危机”就出现了。

“危机”既源于多年来话剧本身形成的传统与习惯,也与其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体制、艺术体制有关。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从本质上说,正是对于中国话剧艺术本性的探求和对弊端丛生的中国话剧体制的冲击。

因此,当代小剧场戏剧是伴随着戏剧危机而出现的,是伴随着文化艺术领域的改革开放浪潮而出现的,是伴随着戏剧工作者锐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诞生的,是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话剧对于自身的一次反思与拯救。

1、内部创新的动力粉碎四人帮后,一个文化浩劫的时期终于结束。

十年漫长的文革,不但毁灭了人们的自由精神,而且还磨蚀了人们的独立意识。

尽管政治的巨大变化已经隐隐显露,但过去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已经在全社会人们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巨大的惯性还不断地阻碍着思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80年代初的文化还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文化。

“新时期”的称谓充分显示了政治形势对文化的主导,而“拨乱反正”的口号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点,它所试图返回的,是传统的主流政治文化。

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1. 引言1.1 小剧场曲艺的定义小剧场曲艺是一种结合戏曲和曲艺艺术形式的表演形式,通常在小型场地进行演出。

它融合了戏曲的唱念做打、曲艺的相声评书等元素,有着较强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小剧场曲艺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以是精彩的传统戏曲剧目,也可以是新颖的曲艺表演。

该形式具有互动性强、观赏性高的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小剧场曲艺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蓬勃但并不完善。

在当今社会,尽管小剧场曲艺有着一定的受众群体,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小剧场曲艺的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1.2 小剧场曲艺的发展现状小剧场曲艺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小剧场曲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演出场地不足是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该艺术形式需要专门的小剧场来进行演出,而现有的演出场地却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许多优秀的曲艺作品无法得到展示和传播。

缺乏专业人才也是小剧场曲艺发展中的困难之一。

曲艺表演需要具备丰富经验和技能的演员和制作团队来保证演出质量,然而当前市场上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给小剧场曲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障碍。

剧目创新受限、市场宣传推广困难以及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小剧场曲艺的发展。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动小剧场曲艺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2. 正文2.1 演出场地不足演出场地不足不仅影响了小剧场曲艺的演出质量,也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由于演出场地有限,小剧场曲艺往往难以保持固定的演出节奏和规模,导致演出计划无法有效实施。

演出场地紧缺也给艺人和剧组增加了巨大的排练和演出压力,难以保证演出质量和稳定性。

为解决演出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小剧场曲艺演出场地建设投入,鼓励私人企业和文化机构投资建设小剧场,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对小剧场建设的支持力度。

现代舞台戏剧与传统戏曲融合

现代舞台戏剧与传统戏曲融合

现代舞台戏剧与传统戏曲融合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源远流长。

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舞台戏剧,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现代舞台戏剧与传统戏曲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现代舞台戏剧与传统戏曲融合的意义、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

一、融合的意义1. 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戏剧融合,既能传承传统文化,也能注入新鲜的创新元素。

2. 拓展受众群体:传统戏曲在年轻观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有限,而现代舞台戏剧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通过融合二者,可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促进戏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3. 丰富戏剧形式:传统戏曲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式结构,而现代舞台戏剧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二者的融合使戏剧形式更加多样化,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

二、融合的方式1. 剧本创作上的融合:现代舞台戏剧与传统戏曲可以在剧本创作上融合,将传统剧情与现代故事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戏剧形态。

2. 表演风格的融合:在表演风格上,可以保留传统戏曲的唱腔和舞蹈动作,并结合现代舞台戏剧的演员表演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舞台效果。

3. 舞美和音乐的融合:通过舞美设计和音乐编排的融合,可以创造出兼具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舞台场景与氛围,增强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三、融合的案例1. 京剧现代题材改编:将京剧的表演形式与现代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创造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京剧现代题材改编作品。

2. 歌剧舞台融合:将歌剧与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白毛女》、《秦香莲》等融合了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作品。

3. 芭蕾舞与戏曲的融合:将芭蕾舞和传统戏曲的舞蹈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红色娘子军》、《杨门女将》等融合了芭蕾舞和传统戏曲元素的舞台作品。

四、融合的展望1. 创新题材与表现形式:未来,现代舞台戏剧与传统戏曲融合将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摘要】小剧场曲艺面临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需要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的平衡。

吸引受众群体的青睐和拓展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是发展的关键。

为未来发展制定方向和策略,政府的支持和行业整合也至关重要。

必须重视创新与承传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小剧场曲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剧场曲艺、问题分析、市场竞争、创新、传统文化、受众群体、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未来发展、政府支持、行业整合、创新、承传、平衡。

1. 引言1.1 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小剧场曲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小剧场曲艺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小剧场曲艺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表现形式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间的平衡、受众群体的青睐与拓展、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以及政府支持与行业整合的重要性,重视创新与承传的平衡,为小剧场曲艺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是小剧场曲艺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提升,曲艺市场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

各种文化产品和表演形式的竞争不断涌现,小剧场曲艺需要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小剧场曲艺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艺术品质和表现水平,不断推出优质的作品吸引观众。

也需要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曲艺表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小剧场曲艺还需要注重与其他竞争者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和互动,实现互利共赢。

只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保持创新意识和竞争力,小剧场曲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台湾小剧场艺术让传统和现代在剧场里接轨——激情的年代狂飙的剧场

台湾小剧场艺术让传统和现代在剧场里接轨——激情的年代狂飙的剧场

发表 作 品 的剧 团

除了兰陵剧坊之


大 部 分 是 由学 院 中戏 剧 科 系 的

老师
学生及 校友组 成


可 以说

续五 年的
实验剧 展

不 仅提供


台 湾小剧场 的诞 生 腹地 台湾小剧场 的第


也推出7

代 创作者
包括
友辉

蔡明亮的小坞剧场


陈玲
玲 的方 圆剧 团
以及 倡 导 集体 即兴
当 1 9 8 0 年 兰 陵剧坊 上 演剧 作 《 荷珠新 配 》 从 而标志 着 台 湾正 式 进 入 小 剧 场时 代 台 湾 小 剧场 运 动 逐 步 弓 西 方现 代 主 义 后 现 代 主 义 戏 剧 理 念与表 现手 法 亦 经 历 了 I进 反叛 急速发 展到 多元化 的 个 过 程


游 艺米

对 于 小 剧 场 的长 远 发 展

无论
女 权主 义
甚至 裸体登场


如 何 都 不 是 值 得 鼓 励 的现 象


方面

的确 越 来 越 像 美 国 的
荒唐剧场



参 般扭 织和 演 出 者 多为 欠 缺 训 练 的 年 轻


鍪量 黛 鬻禳
弱势
现 了拥 抱 弱 势 团体
心 反 扑 的态 势

如今看来
当时的这 些 作 品探
系列优秀作品
其中
随机偶合

索并创造 了 剧场 在话剧和 写 实主 义

幼儿园戏曲表演:古典艺术传承与现代教学实践

幼儿园戏曲表演:古典艺术传承与现代教学实践

幼儿园戏曲表演:古典艺术传承与现代教学实践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幼儿园戏曲表演正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文化教育形式。

幼儿园戏曲表演既传承了中国古典艺术,又结合了现代教学实践,为幼儿提供了学习表演、美术和音乐的全方位教育。

本文将以幼儿园戏曲表演为主题,探讨古典艺术传承与现代教学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二、古典艺术传承与现代教学实践的结合1. 古典艺术传承在幼儿园戏曲表演中,古典艺术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幼儿园戏曲表演通过教授经典戏曲剧目、传统戏曲表演技巧和戏曲音乐,将古典艺术融入到幼儿的教育中,使幼儿在表演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古典艺术的魅力。

2. 现代教学实践与传统的古典艺术相结合,幼儿园戏曲表演还融入了现代教学实践。

这包括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以及结合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现代教学实践也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表现力,使他们能够在表演中展现个性和创意。

三、幼儿园戏曲表演对幼儿教育的意义1. 提升文化素养幼儿园戏曲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通过接触戏曲艺术,幼儿可以学习传统戏曲的故事、人物、唱腔和表演技巧,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塑造良好品格幼儿园戏曲表演培养幼儿的品格。

在表演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赢,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表演需要幼儿敢于表达、自信大方,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3. 激发艺术兴趣幼儿园戏曲表演可以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

通过参与戏曲表演,幼儿可以体验到戏曲艺术的美丽和魅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音乐能力和表演能力,开拓了他们的艺术视野,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京昆合演《春水渡》与小剧场戏曲

京昆合演《春水渡》与小剧场戏曲

京昆合演《春水渡》与小剧场戏曲作者:丁盛来源:《上海戏剧》2017年第01期京昆合演《春水渡》是本届小剧场戏曲节唯一的委约作品。

这部作品取材于观众熟知的《白蛇传》的故事,舍去白素贞等人物,只留下法海与许仙,将传统戏曲里法海劝度许仙的情节,改为法海与许仙互度。

当许仙最后选择回到白素贞身边时,法海被其情义触动,怀疑自己是否错了,决定去红尘中看个明白,再回来诵经念佛。

节目册上的介绍说,他们“是一对镜像关系,在对方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

这显然是今人的视角,表达的主题也是新的。

前些日子,笔者与朋友交流观感。

他认为,戏曲艺术除了富有魅力的名角,作品的情趣、情感、情节与思辨都可以形成审美资源。

相对而言,传统剧目重情趣与情感,现代戏曲重情节与思辨。

《春水渡》将许仙与白素贞的矛盾冲突放置幕后,只剩下法海与许仙,情节略显单薄,难免审美疲劳。

虽然以今人的视角重新检视法海与许仙的关系,法海度许仙不成反被其度的结尾,不同于传统戏曲故事。

但是,法海的转变,不是随着情节的推进从人物矛盾冲突中导致的不可逆的结果,而是他自省的成果,正所谓:“人生处世就是一场修行路,谁也无法替代别人去选择,自省才是最好的成长。

”这种自省,颇有深意,在舞台上娓娓道来,长于教诲,而短于思辨。

全新的人物诠释之外,《春水渡》在舞台空间与表演的关系、多媒体如何参与主题的表达等方面也做了尝试。

舞台是空的、透的,以半透的薄纱屏分割空间,形成两边的乐队与中间表演的前后区域。

表演区域前方稍后处安排了一面直径与演员身高相仿的圆镜,可根据场景的变化作360度旋转。

这面镜子“既隐喻法海与许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镜像关系,也可理解为自我的内心关照,另外也表达一种红尘执念犹如镜花水月的心境” (《文汇报》报道)。

像许多新创作品一样,《春水渡》运用了多媒体,或在背景的纱幕上投出一江春水,或是在镜子上投出与主题相关的佛像。

创作者没有滥用多媒体,点到即止,节制有度,可以看出他们的美学追求。

谈小剧场戏曲的叙事手法与演剧样式——_以粤剧《金莲》为例

谈小剧场戏曲的叙事手法与演剧样式——_以粤剧《金莲》为例

小剧场粤剧《金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家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给予积极褒奖,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迄今为止,在《中国戏剧》《大舞台》《南国红豆》《南方都市报》《文汇报》《光明网》《北京青年报》《广东粤剧网》等报刊和官网上发表的有关粤剧《金莲》的评论文章已达十余篇。

与此同时,作品继斩获2021小剧场戏曲季最佳剧目、最佳人气作品、最佳女主角、最佳灯光设计和最佳音乐设计等奖项之后,剧本也获得了2021年度“戏剧中国”作品征集推优活动最佳剧本,2022年《金莲》又被《中国戏剧年鉴》选为年度关注剧目。

应该说,粤剧《金莲》已成为近年来受关注度最高和获奖最多的小剧场戏曲作品。

为什么该剧会赢得这么高的荣誉和关注度呢?在此,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演剧样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技法,希望能为当下的小剧场戏曲创作提供一点创作启示。

一、叙事视角由内及外无论是原著《水浒传》,还是后世舞台上的《义侠记》,乃至20世纪欧阳予倩和魏明伦创作的《潘金莲》,其叙事视角都不完全是从潘金莲的内心出发的,更多的是从人权的立场上用他者的带有理解意味的视角去塑造人物形象。

当然,不是说这样的立场和视角不好,而是说这些作者其实并未完全从人性本然的逻辑深入到潘金莲的内心,因此并不能真正展现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世界和情感状态。

可以说,在上述作品中,潘金莲对于作者和观众来说都是个与我无关的“他者”,因此人物的内在世界也很难真正获得深度的理解、体验和共情。

小剧场粤剧的金莲则不然,在笔者创作这个人物之前,我想化身为她,把她当成我们自己来写,努力追求作者与人物合一的创作境界。

我想通过这个戏,让作者、人物和观众在艺术王国里真正实现同步平行和感同身受。

这样做的效果是,理解了我们自己就理解了人物,同样,理解了人物也就理解了我们自己。

可以说,金莲是我们的影子,她的身上有我们所具有的很多共同点。

小剧场京剧的生存之道

小剧场京剧的生存之道

小剧场京剧的生存之道作者:张湘彦来源:《艺海》2017年第10期[摘要]小剧场京剧一经推出,便活跃在市场潮流之中,成功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自觉买票进入剧场观看,形成了一种良性且流行的观剧习惯。

将冗长的剧情集中爆发,结合时髦的热点和经典的元素,同时,也摒弃了一些新时代下群体审美所不兼容的内容。

扬弃之间,也就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关键词]京剧小剧场年轻观众曾几时起,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已经逐渐走向衰落,显得有些萎靡不振。

虽说近些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戏曲宣传上不遗余力,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弘扬国粹艺术,但尚未真正扭转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优胜劣汰已成为普遍的生存法则,浸润到每一种艺术形式和每一个艺术团体,他们必将通过市场检验来证明其价值,决定其生存与发展。

由此,小剧场京剧成为破冰的入口,同时也是拥抱市场的绝妙好戏。

台下座无虚席,小剧场成为年轻人的“堂会”2017年6月,《审头刺汤》《浮生六记》《惜·姣》《春日宴》《马前泼水》等剧目陆续登上小剧场京剧展演,这些作品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紧贴时代生活,关注内心深处,呈现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面貌,拉近国粹艺术与人世烟火的距离。

也许编创人员尚存在一颗忐忑的心,可出人意料的是,每场展演,台下往往座无虚席,好评不断,而且以苛刻的年轻人居多,还是非往常的赠票观众。

这对于被束之高阁日久的京剧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景象。

时下,京剧的创新与发展迫在眉睫,对于当代京剧人而言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包括运作方式、表演形式、演出场地等都需要大胆创新。

小剧场京剧的应运而生,无形之中打破了这种僵局,真正激活京剧这门艺术的情感和活力,也随之产生出一种推陈出新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特质。

可以说,小剧场京剧就是在小剧场话剧的先锋状态和大剧场戏曲的主流生存中进行突围,在传统京剧转型和变化的背景下悄然生长并初露峥嵘。

它的出现,是明确市场定位和立足于传统京剧艺术本体的探索;它的编创,是切合于实际的更为理性的发展,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京剧的现代表现语汇。

小剧场艺术的一次有益探索——中国·盐都首届全国小剧场艺术荟萃观后

小剧场艺术的一次有益探索——中国·盐都首届全国小剧场艺术荟萃观后

小剧场艺术的一次有益探索——中国盐都首届全国小剧场艺术荟萃观后陆莹君【摘要】2016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盐都首届全国小剧场艺术荟萃”在江苏盐都举行.这一活动是在中央推进文艺评奖改革,精简压缩奖项的大背景下,中国田汉研究会改变思路,主动与地方政府联手,通过评介与交流的方式,引领和推介优秀小剧场艺术.小剧场戏剧,重在它的实验性和创新性,小剧场戏剧应该是更加包容与开放的戏剧,小剧场的兴起是一场文化潮流的兴起,也是个性张扬、思想解放的标志.推动小剧场艺术的发展是责任使然,也是机遇使然.希望中国田汉研究会主办“小剧场艺术荟萃”越办越好,并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平台和文化品牌,让小剧场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6(000)0z1【总页数】2页(P30-31)【关键词】盐都;小剧场艺术;实验;创新;个性;解放;文化品牌【作者】陆莹君【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文化馆,江苏南京2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02016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盐都首届全国小剧场艺术荟萃”在江苏盐都举行。

这一活动是在中央推进文艺评奖改革,精简压缩奖项的大背景下,中国田汉研究会改变思路,主动与地方政府联手,通过评介与交流的方式,引领和推介优秀小剧场艺术。

该活动自今年8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各地艺术院团、文化馆以及戏剧爱好者的积极相应。

截至10月底,组委会共收到报送的剧目40多个。

经专家初审、复审,最终有6部剧目入选本次展演。

这6台剧目分别是:福建泉州高甲戏传承中心的高甲戏《美女与野兽》、深圳罗湖文化馆的话剧《我要恋爱》、安徽合肥市蜀山区文化馆的黄梅戏《岁岁杜鹃红》、江西省话剧团的话剧《零下十三度》、上海淮剧团的淮剧《孔乙己》、北京娄迺鸣文化创意工作室的话剧《中国好大爷》。

先锋与传统的完美契合——评小剧场川剧《马克白夫人》

先锋与传统的完美契合——评小剧场川剧《马克白夫人》

自2000年张曼君导演在北京京剧院创排《马前泼水》以来,小剧场戏曲开始不断涌现,哪怕在整个戏曲行业呈衰颓之势时,小剧场戏曲也能屡屡创造票房奇迹,以其创新性的人文关怀和辩证开阔的思维受到观众的青睐,小剧场川剧《马克白夫人》便是其中成功的范例之一。

“小剧场”一词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欧洲戏剧领域。

小剧场戏剧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

这里的“小剧场”演出空间相对狭小,角色设置不多,舞美道具等也较为简单,先锋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始于勾栏瓦舍,演出的空间形态与之相匹配,戏曲的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也与小剧场的美学原则也相适。

是以中国的“小剧场戏曲”的诞生将先锋与传统巧妙融合,既是西方19世纪戏剧运动的发展,亦是中国戏曲的“回归”。

小剧场川剧《马克白夫人》更是将这种融合做到了极致,将先锋与传统完美结合,用中国戏曲演绎西方故事。

小剧场川剧《马克白夫人》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马克白》,在莎翁笔下,马克白夫人的形象多被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人们惯于将马克白称作牺牲品,而将马克白夫人视作不可抗拒的外力、促成悲剧的元凶、第四个女巫。

但是在编剧徐棻老师的笔下,却从角色自身出发,全剧只她一人能够发声——用这样极致的形式给了马克白夫人最大的话语权。

无论原著还是本剧,其题旨都在于讲述欲望与人性之间的缠斗,事实上马克白夫人本身其实也是受害者、追求欲望的殉道者,也正由此,小剧场川剧《马克白夫人》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小剧场川剧《马克白夫人》真切地将小剧场戏曲“小、深、精、广”的特征一以贯之,全剧以马克白夫人四次听到的“敲门声”为线,以人物的内心变化为索展开叙述,着重剖析了马克白夫人这一典型人物的人格。

弗洛依德讲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本能与欲望构成,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一、概述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自其诞生之初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话剧的精髓,还积极吸纳了西方现代戏剧的营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小剧场话剧以其灵活多变的舞台形式、贴近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演员与观众之间紧密的互动,成为了当代戏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分析其在文学表现与剧场呈现上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在当代戏剧语境下实现文学与剧场的有机融合,推动中国话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文学性方面,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注重剧本的文学价值和深度。

剧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入剖析,创作出了一批题材丰富、内涵深刻的剧本。

这些剧本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设置,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同时,小剧场话剧在语言表达上也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运用诗意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在剧场性方面,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强调舞台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小剧场的空间限制使得舞台设计需要更加精巧和富有创意,以适应不同剧本的需求。

通过运用灯光、音响、道具等多种舞台元素,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听觉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小剧场话剧还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与观众的互动,通过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现场即兴互动,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剧情中来,感受到戏剧的现场魅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在文学性与剧场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文学性和剧场性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剧场话剧的艺术特色和发展趋势,为当代戏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当代小剧场话剧在中国话剧界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话剧界,当代小剧场话剧凭借其独特的文学性和剧场性,已经确立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并对整个话剧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的结合在当今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

其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的结合,为戏剧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诗词、戏曲、传说、礼仪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戏剧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现代戏剧则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舞台技术和观众互动方式,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魅力。

它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相遇,两者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传统文化为现代戏剧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戏曲为例,其独特的唱腔、身段、脸谱等元素,在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许多现代戏剧作品借鉴了戏曲的表演形式,将其与现代的剧情相结合,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

比如,某部现代戏剧以一个家庭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融入京剧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困境。

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瑰宝。

另一方面,现代戏剧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而现代戏剧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关注。

通过现代戏剧的演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人物形象得以重新展现,焕发出新的生机。

比如,将古典名著改编成现代戏剧,以现代的视角和手法重新诠释其中的故事和思想,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产生共鸣。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如何在结合中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是一个关键问题。

有些作品为了追求创新和现代感,过度改编传统文化元素,导致其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和魅力。

融合与超越:小剧场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

融合与超越:小剧场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

作者: 姜慧
出版物刊名: 新世纪剧坛
页码: 15-1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小剧场戏剧;中国传统戏曲;戏剧假定性;探索戏剧;话剧舞台;戏曲艺术;舞台艺术;多元化;有机结合;融合
摘要:在中国当代戏剧中,小剧场戏剧与传统戏曲、传统话剧几成'三分天下'之势。

由于戏剧观念的多元化,小剧场舞台上的探索也日趋多元,各种风格流派令人目不暇给,丰富了戏剧舞台语汇,为戏剧表现多彩的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小剧场戏剧在舞台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是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剧场戏剧与传统戏曲的结合
在中国当代戏剧中,小剧场戏剧与传统戏曲、传统话剧几成“三分天下”之势。

由于戏剧观念的多元化,小剧场舞台上的探索也日趋多元,各种风格流派令人目不暇给,丰富了戏剧舞台语汇,为戏剧表现多彩的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小剧场戏剧在舞台艺术上的成就,主要是对现实主义戏剧模式的全面突破,如小剧场戏剧创、编、导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在戏剧空间形式和观演关系上的探索以及小剧场戏剧所具有的象征性、民族性及哲思性特征等。

这些探索,打破了演剧观念单一狭窄的局面,表现出与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适应性,使话剧舞台上表导演艺术的深化与拓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小剧场戏剧独立审美品格的形成,既受到西方现代派戏剧、后现代戏剧的影响,同时也深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滋养。

可以说,小剧场戏剧所具有的象征性、现代性和民族性及思辨色彩,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戏曲艺术“假定性”与“间离效果”的有机结合话剧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假定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童道明认为,“任何戏剧都是假定性的,否则就不是艺术了”。

假定性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作为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之中。

它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艺术形象与现实自然的非一致对应关系。

假定性是艺术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是艺术反映现实的一种独特方式。

中国传
统戏曲表演动作的虚拟性、程式化、歌舞化,是构成其舞台假定性的主要特征。

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演员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在表演中制造出不断变换的布景。

这种舞台时空是一种虚拟的自由的时空,以虚拟手法在舞台上获得剧情地点转换变化的自由;以虚拟的手法在舞台上营造特殊的时间形态。

戏谚云“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颇为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特征;而“两路出入,三面开放”的演剧体式,以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方式,灵活多变的时空处理,唱、念、做、打高度综合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它的程式性的服装、化妆、文场、武场等表现方式,更是其经常采用的手段。

这种表演方式将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分离开来,清楚地告诉观众:这是在演戏。

这就构成了戏曲艺术中生活真实与艺术审美的对立统一,使观众“既看角色在戏境中的活动,也看演员的高明表演或某一流派艺术的独创风格”。

在这样的剧场交流中,观众既可能为演员高超的艺术技巧所折服,也有可能情动于衷,潸然泪下。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前提也是承认戏剧的假定性本质,与中国传统戏曲强调的戏剧假定性观念不谋而合,因而也成为实验性和探索性的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探索戏剧特别突出假定性的特点。

假定性作为一个美学和艺术理论范畴的用语,在戏剧艺术中是指舞台上的戏剧形象相对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是经过夸张和变形的艺术形象。

探索戏剧幻觉和间离并用,写实和写意相融,具象和抽象结
合,极大地丰富了戏剧艺术的生命空间,作了许多大胆的革新。

比如,对现实物象作出高度的抽象化处理:《绝对信号》中的车厢只是一个完全舍弃了四壁,只留下四根柱子的空间;时空的倒错和虚拟化:《狗儿爷涅槃》中死去的地主祁永年就可以与狗儿爷对话,《一个死去者对生者的访问》中死者可以一一寻访那些见死不救的人们。

“假定性”借鉴间离手法来破除舞台幻觉,防止演员和观众进入剧中人物和规定情景而在感情迷醉中丧失理智,也用于表达戏剧家对现实的哲理思索。

假定性的手法使小剧场戏剧舞台语汇变得丰富多变:演员可以扮演一匹马,一盏灯,也可以象征性地表演树木、风、洪水和干旱,甚至是人物内心自我的斗争。

小剧场戏剧推倒了“第四堵墙”,突破“三一律”所规定的时空限制,探索人物的深层心理,并创造了新的戏剧结构模式,试图借助于假定性来扩大被制约的时空,努力把观众引导到更为广阔自由的情境中去。

它突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主张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根据剧本内容的需要,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地来选择和安排戏剧结构,使其多姿多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戏剧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语汇,增强戏剧表现力;它重构戏剧时空,自由地进行舞台分割,增加演区,扩大舞台空间,有时甚至是几个演区同时表演。

例如,《绝对信号》、《野人》、《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剧作,充分运用了灯光切割的手段,使同一舞台出现时间与空间各不相同的多种表演区,将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空间巧妙地交织变幻,使得看来简单的场景展现出丰富多彩的
层次,戏剧时空也由固定变为流动、由狭小变为广阔、由单一变为繁复。

这都是在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假定性、虚拟性手段,崇尚非幻觉性时空的运用。

它废除戏剧舞台巨型、豪华而又惟妙惟肖的自然主义布景,而代之以中性舞台的装饰,甚至让演员在空着的舞台上表演;或者结合剧情,在舞台上安置高低不等的平台、积木块,用于指示情节空间;或直接用图案、文字来表示空间,等等。

这一切都使得舞台的表现力获得了极大的扩展。

在小剧场戏剧中,角色的心理时空被引入,人物的内心活动,诸如回忆、梦幻等在戏剧舞台上得到了直观展现。

根据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时地插入戏剧动作,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可见的实体,而这一切又可以不必受到日常生活中事物发展的时空逻辑的束缚,只需要根据人物的意识流动、潜意识或无意识等方式来随意组合。

《思凡》一剧充分展示了戏剧假定性的魅力。

导演大胆地从戏剧的本原中汲取营养,将假定性视为戏剧的“本性”。

从这一点出发,就把中国传统戏曲假定性原则和西方先锋戏剧的某些探索性成果吸取到话剧舞台上来。

《思凡》舞台设计不是再现真实场景,而是呈现一个空荡的舞台,一道幕墙,墙上一个供演员出入的门洞,一盏汽油灯,一根排水管,台上放一盆水,中外不同时空的故事既在此得到充分展示,又以看似无用的水管和盆水,象征着全剧的主题。

一个圆场百十里,意大利男青年眨眼就从家里来到了心上人的家里;一句慢板五更天,在叙述者的一番叙述中,转眼就到了第二天;演员手做拉缰绳状,
两脚跑动,嘴里模拟马蹄声,就代表策马疾行;演员站立,双手交叉在脑后双目紧闭就代表睡觉。

这种种假定性观念的演剧实践,极大地拓展了戏剧的表现空间。

融合古典表现形式,彰显现代民族风情中国戏曲艺术,深受唐诗宋词的沐浴,亦深得水墨丹青的气韵,具有传统古典主义美学风格。

而话剧艺术诞生于古希腊,风行于欧美,渗透着西方写实主义、表现主义的色调。

如何使中国话剧与民族化的戏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很多大戏剧家的终身追求。

由于难度太大,许多实验停滞在了“不伦不类”的半途之中。

小剧场话剧的兴起为这一实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搭起了不断探索创新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