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
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12.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的一种方法。利用水的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的作用。
13.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的一种常用法则。
14.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的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
15.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16.异病同护: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症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护理方法。
第一章绪论
1.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3.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着。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5.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6.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的先河。
9.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10.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丹溪),滋阴派。
11.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这一时期的饮食营养代表作。
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吴有性(吴又可)《温疫论》吴鞠通(吴瑭)《温病条辨》
叶天士(叶桂)《温热论》薛雪(薛生白)《温热条辨》王孟英(王士雄)《温热经纬》
13.清钱襄《侍疾要语》,中医护理专书。
年,江苏省中医院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步中医护理专着《中医护病学》。
15.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施护及防护结合。
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恒动观念:摈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为恒动观念。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所谓的辩证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辩证是实施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辩证的目的,两者在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
防护结合:未病先防:养生以固护正气,防止病邪毒气侵入;既病防变:早起诊治;控制传遍。
16.中医护理的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表知里、比较法、取象比类、试探与反证、归纳与演绎、整体思维。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怒喜思悲恐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孔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第五章经络学说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肝胆经相接于目外眦,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第九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1.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传统健身法等内容。
2.生活起居护理:1)起居有常:①顺应四时,平衡阴阳: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②睡眠充足,适当锻炼;③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2)劳逸适度:①避免过劳:避免久视,久视耗伤气血;避免久立,久立损于肾;避免久行,久行伤筋,劳于肝;避免神劳,思虑劳神过度,最易耗伤心血,损伤脾运。②避免过逸:避免久卧,久卧伤气;避免久坐,久坐伤肉。3)环境适宜:①病室安排恰当;②病室通风整洁;③病室温湿度适宜;④病室光线适度。
3.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对胃病之人进行饮食调护可以补益身体、预防疾病;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则能调治疾病,缩短病程。尤其是慢性疾病或重病恢复期患者的饮食调护,对疾病的康复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①饮食有节,适时定量;②合理膳食,不可偏嗜;③重视脾胃,注意卫生;④辨证施食,相因相宜,因证,因时,因地,因人施食;⑤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益缓;⑥加强食后护理(食后漱口、摩腹、散步等)
5.食物的性味:1)四气: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习称“四气”。①寒性食物:滋阴、清热、泻火、凉血或解毒,可用于热症。如,绿豆、苦瓜、冬瓜、茄子、西瓜、香蕉、白菜、海带、葫芦、莴笋、荸荠、柠檬、黑鱼、芦荟等。②热性食物:具有温中驱寒、益火通阳的功效,可用于寒症。如,辣椒、胡椒、桂皮、高良姜、白酒等。
③温性食物:温中、散寒、通阳、补气,用于阳气虚弱的虚寒症或实寒症较轻者。如,羊肉、鸡肉、牛肉、狗肉、鲢鱼、鳙鱼、蚕蛹、扁豆、葱白、生姜、大蒜、韭菜、桂圆肉、荔枝、橘子、南瓜、红糖、咖啡等。④凉性食物:清热、养阴,用于热症初期、疮疡、痢疾等。如,小麦、大麦、鸭蛋、豆腐、莲子、黄瓜、梨、菠菜、薏苡仁、绿茶等。⑤平性食物:性味较平和,为日常生活基本饮食。如,玉米、红薯、胡萝卜、牛奶、猪肉、鸽肉、蚕豆、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