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测技术论文
入侵检测技术论文
![入侵检测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eac8fbaef8941ea76e05eb.png)
1
3、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由控制台(Console)与传感器(Sensor)两部分组成,控制台起 到中央管理作用,传感器则负责采集数据与分析数据并生成安全事件的作用,入 侵检测系统根据检测的对象可分为基于主机入侵检测系统与基于网络入侵检测 系统。 3.1 主机入侵检测系统 HIDS 基于主机入侵检测通过全面监测主机的状态与用户操作进行检测分析,可 以检测到主机、进程或用户异常行为,在受保护主机上有专门的检测代理系统, 通过对系统日志和审计记录不间断监视与分析来发现系统的攻击,及时发送警 告信息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攻击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能够 提供足够分析来阻止进一步的攻击的用途。 3.2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NIDS 基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放置在网络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不间断的监测 网段中各种数据包,并且可以对每一个数据包或者可疑数据包进行特征分析与 研究,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可以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进行保护网络 正常运行,如果这些数据包与产品内置某些规则相吻合,则入侵检测系统就会发 出警报甚至于直接切断网络连接来进行防御,目前入侵检测系统大部分产品是 基于网络的。 4、入侵检测技术类型 入侵检测技术通常分为两种类型:误用检测与异常检测。 4.1 误用检测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入侵检测技术论文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入侵检测技术论文-入侵检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的提高,传统的计算机网 络安全解决方案已难解决,曾经作为主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手段的防火墙 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作为对防火墙技术的有益补充, 从而引入一种全新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系统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并对其分类、技术特征及其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 研究。 关键字:网络安全 防火墙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 1、引言 随着 Internet 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资源的共享以及传递信息的计算机网络系 统,日益遭到恶意潜在的破坏与攻击,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日益成为人们关 注的热点,为了弥补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缺陷与不足,入侵检测系统已 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保护的一道保障,Dorothy. E. Denning 在 1986 年首 次提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抽象模型,并提出将入侵检测系统纳入计算机网络安 全系统,从而形成了全新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 2、入侵检测系统定义 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供对内部网络攻 击、 外部网络攻击与误操作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体系受到危害之前作出响应入 侵,入侵检测系统能很好的弥补防火墙技术的不足,至今为止,软件技术还不可能 百分之百的保证系统中不存在安全漏洞,针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和安全 需求,适应网络安全模型与动态安全模型应运而生,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安全技 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汽车检测毕业论文
![汽车检测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1209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e.png)
汽车检测毕业论文汽车检测毕业论文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能和合规性,汽车检测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汽车检测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汽车检测的重要性1.1 保障行车安全汽车是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行车安全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汽车检测通过对汽车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例如,对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轮胎磨损等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避免潜在的交通事故。
1.2 保护环境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汽车排放成为了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之一。
汽车检测可以对车辆的尾气排放进行监测,确保汽车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通过检测并修复排放异常的车辆,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
1.3 维护消费者权益汽车是一项昂贵的资产,消费者购买汽车时希望得到物有所值的产品。
汽车检测可以确保汽车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消费者的期望。
通过对新车的出厂检测和二手车的质量评估,可以避免消费者因购买低质量或有隐患的车辆而蒙受经济损失。
二、汽车检测的现状2.1 国内外法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制定了汽车检测的法规标准。
例如,欧洲采用了欧洲汽车检测标准(European Automobile Standards),美国采用了美国环保局的汽车排放标准(EPA Standards)。
在国内,中国制定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国Ⅴ标准)》等一系列法规标准,规范了汽车检测的内容和要求。
2.2 检测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汽车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简单的设备,容易出现误差和漏检。
而现代化的汽车检测设备,如OBD(On-Board Diagnostics)系统和故障诊断仪,能够实时监测车辆的各项参数,并自动诊断故障。
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汽车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汽车检测的未来发展趋势3.1 自动驾驶技术与检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检测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红外技术应用论文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红外技术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4674d876a20029bd642dd4.png)
试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红外技术的应用摘要:食品安全与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命息息相关,安全检测成为必然。
由数字化仪器设备和化学计量学学科结合而成的现代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红外光谱仪硬件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数学统计方法的进一步完善,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检测技术。
关键词:红外光谱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掺假鉴定质量评定1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介绍红外光谱技术是利用红外光和分子作用所产生的分子振动的原理,来记录分子吸收红外光之后所呈现的振动模式,记录吸收光的相对强度对红外光波长所得的谱图,即称为红外光谱。
运用红外光谱法对有机物进行检测,当红外光谱仪中发出的红外光线,照射到待检测物体表面后,有机物能产生吸收特性,对发射的红外光进行吸收,然后产生出一个红外光谱图。
而技术人员就根据光谱图上不同的吸收峰,找到电脑内存中相对应的化学基团数据库,从而进行对比判断。
由于每个有机化合物都有其特定的红外吸收光谱,因此红外光谱是定性分析的有利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从中红外、到近红外、再到现在较为热门的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应用领域得到不断的扩充。
2 红外光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2.1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离不开农药标准品,而标准品研制中一般须经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
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ft-nir)对十字花科、旋药科、菊科、伞形花科、苋科等20余种叶菜类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鉴别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农药甲胺磷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高、中、低毒3种有机磷类进行分析测试,讨论各种蔬菜样品谱图的差异,利用含磷基团在倍频区的特征吸收,采用差谱技术等进行指认,取得满意的鉴别效果,为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提供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手段。
对常用高残留农药敌敌畏、敌百虫在蔬菜汁溶液中的中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数据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在蔬菜汁溶液中与在标准试剂溶液中反映出基本相同的吸收特性,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直接对蔬菜上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通过农药在水中的吸收建立模型来模拟其在蔬菜体内的吸收,为实现对蔬菜上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检测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方法研究讨论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方法研究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2c42528dcf84b9d529ea7a24.png)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方法研究讨论摘要: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日常生活。
然而,随着计算机系统软件种类的日益丰富,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一定隐患,特别是病毒、木马程序、流氓软件等会给用户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采取一定措施保障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安全,探索软件安全监测技术显得尤为必要。
论文就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基本要求进行阐述,并对其应用流程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引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的便利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事情通过计算机就能完成。
但是,却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当中存在的漏洞问题充分的利用,来赚取非法的利益,严重影响这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因此,有必要针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漏洞问题展开研究,来实现对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力度。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深刻内涵1.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原理所谓计算机安全检测软件就是通过软件的运行及时的发现计算机内部存在的一些漏洞,通过对这些漏洞进行分析,改变其编程,从而修正漏洞,进而提高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性能。
在这个过程中,软件的安全检测步骤是必不可少的,为计算机的安全检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任何一个计算机安全检测而言,他们设计的最初目标都是利用最少的检测步骤和时间,从而更快更高效率的完成对计算机的检测,使计算机能够更安全的为人们所使用。
近年来,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此而研发的计算机安全检测的软件也数不胜数,但是追究其根本,其安全检测的本质大致还是分为两种情况的,其一是静态检测,其二是动态检测。
1.2计算机安全检测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技术更新也是很快的,往往当一个软件刚完成开发,就需要进行下一个软件的设计和研究了。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障一个新的软件能够更安全的投入使用,就需要对这个软件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测。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493a7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2.png)
计算机软件平安检测技术研究论文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计算机各种功能的根底,对计算机有效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计算机软件使用过程中,其平安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因而在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应当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检测软件平安,使其平安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计算机软件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更好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效劳。
对于计算机平安而言,其属于比较复杂的一个系统,其所利用的主要就是信息系统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从而使计算机软件平安能够得到保证。
然而在计算机软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操作配置失误以及平安缺陷等方面因素存在,导致计算机软件在很多方面均有平安隐患存在。
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些平安隐患所包括的主要有两种,其一为自身配置存在错误,其二为软件缺陷导致的。
在这两种平安隐患中,自身配置错误出现原因为软件供应商以及系统管理员在对访问控制规那么进展定义时有错误出现而导致的;对于软件缺陷因素而言,即根本软件缺陷与无关软件缺陷,其中根本软件缺陷所指的为与软件平安相关错误,而无关软件缺陷所指的为与软件平安无关存在于程序中的一种软件缺陷。
在软件发生缺陷之后,会对系统平安性产生影响,配置措施以及软件错误导致各种系统漏洞以及软件漏洞出现,从而会引起软件受到不断攻击,对于这些漏洞而言,供应商在打补丁时又会打入新漏洞,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形成,对其它产品也会产生广泛影响。
2.1语法测试技术该技术方法属于静态检测技术的一种,出现时间比较早,也叫作词法检测技术,该方法仅仅对程序源代码中存在危险的系统调用以及库函数进展检测。
对于该方法而言,其是对检测软件中功能接口的语法生成软件进展测试输入,从而对在输入不同情况下软件反映情况进展检测。
对于该检测技术程序而言,通常情况下是先对软件接口语言进展识别,其次为对语言语法进展定义,最终使测试用例生产,并且在平安检测中应用。
2.2以故障注入为根底平安检测技术对于该技术而言,其优点就是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检测程度,为相对而言比较充分的一种方法。
安全检测软件工程的论文.
![安全检测软件工程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643734ec3a87c24128c41e.png)
安全检测软件工程的论文2019-05-30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的方法1.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流程通常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过程中只要有以下几个流程,首先是为了彻底全面的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当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予以充分的检测和了解,要对软件设计过程中最小的模块进行进行全面的测试,之后是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对组装的系统进行检测,此外还要对与之相关的体系机构进行全面的检查。
其次就是要在做好了上述各项功能工作之后,还要对软件自身的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详细科学的检测,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测,测试整个软件在各种环境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当前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只要方法首先是形式化的检测。
形式化的安全监测实际上就是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建立软件应有的数学模型,之后通过对应的标准化语言对其进行格式化的说明。
形式化的安全监测通常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模型检测,一种是定量检测。
其次就是在模型基础上的静态安全检测。
模型安全监测一方面是通过软件行为和结构构建的一种方式,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可供测试的模型,这种模型在运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读取,在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模型安全检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状态机检测,一种是马尔科夫链检测、再次就是语法检测。
语法检测实际上就是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措施对软件在不同的输入条件下所产生的反应是否相同。
四是基于故障注入的软件安全检测。
故障注入的安全检测是应用故障分析树与故障数的最小割集来检测的.。
五是模糊测试和基于属性的测试。
基于白盒的模糊测试较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有很大进步,白盒模糊检测方法有效地结合了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和动态测试用例检测技术的优点。
六是混合检测技术。
能有效地改善静态技术和动态技术检测存在的一些缺陷,从而更好地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进行检测。
七是基于Web服务的检测技术。
它是一种基于识别内容的分布式Web服务器技术。
具有语言中立、互动操作性强等优点,能够将复杂的安全检测分解为子安全类型进行处理,以使其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安全检测的需要。
电子设备的安全试验范文
![电子设备的安全试验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1c01e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d.png)
电子设备的安全试验范文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便利性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如手机、电脑、电视等。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电子设备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行电子设备的安全试验势在必行。
在进行电子设备的安全试验前,首先需要明确试验的目的和范围。
安全试验旨在验证电子设备在正常使用和异常情况下的安全性能,以及评估设备是否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试验范围包括设备的电气安全、防火性能、辐射防护、机械强度等方面。
一、电气安全试验电气安全试验是检测电子设备的电阻、电流、电压、绝缘电阻等特性,以及验证设备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电气安全性能。
试验方法包括绝缘电阻试验、接地电阻试验、漏电流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检测设备是否存在漏电、短路、绝缘损坏等问题,从而确保设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二、防火性能试验防火性能试验是验证电子设备在火灾条件下的防火性能,主要包括阻燃性能和难燃性能。
阻燃性能试验通过将设备暴露在火焰中,观察设备是否能自行熄灭火焰并不产生滴落物或有毒气体。
难燃性能试验则是在火焰辐射下,观察设备是否能长时间保持不燃烧状态。
这些试验可以确保设备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抵御火势蔓延,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辐射防护试验辐射防护试验是验证电子设备对电磁辐射和离子辐射的防护能力。
试验方法包括电磁辐射测试和离子辐射测试。
电磁辐射测试通过将设备暴露在电磁波辐射源附近,检测设备是否会对电磁波进行干扰或产生辐射。
离子辐射测试则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源对设备进行辐射,观察设备是否能有效阻挡辐射颗粒。
这些试验可以保证设备在辐射环境下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四、机械强度试验机械强度试验是验证电子设备的抗震、抗冲击和抗压能力。
试验方法包括抗震试验、抗冲击试验和抗压试验。
抗震试验通过将设备暴露在震动台上,观察设备是否能够在震动环境下正常工作。
最新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篇
![最新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c0cae5e53a580217fcfe44.png)
食品安全影响与保障措施分析摘要: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虽然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已在政府的领导下针对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安全质量的有效提升。
但由于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涉及到管理、生产工艺等诸多方面,因此,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同时注重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生产与管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因素;污染因素;工艺因素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于饮食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频发生,分析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落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迫在眉睫。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完善的饮食安全保障,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几大主要因素,并就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的措施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1食品安全概述所谓食品安全,主要是指无毒无害、符合应有营养要求并且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2]。
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食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属性: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其次,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其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再次,符合人类长期形成的食品概念,即具有良好的感官属性。
2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2.1管理因素2.1.1法制体系综合实际来看,我国政府能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2015年10月1日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明确了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然而,在微观监管层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在网购食品的监督管理方面,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制体系,存在较大明显的弊端与滞后性,往往都是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后才会采取补救措施[3],并未提前做到防范于未然,既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同时亦在无形中对我国的食品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无损检测论文
![无损检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b9c23767ec102de2bd89ed.png)
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无损检测技术,包括射线、超声、渗透等常规技术和声发射、磁记忆等新技术.并论述它们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关键词:无损检测;新技术1 概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产品质量和结构安全性,使用可靠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不破坏试件,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所以其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主要介绍无损检测的常用技术如射线、超声、磁粉和渗透及新技术如声发射、磁记忆等。
2 无损检测方法现代无损检测的定义是: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的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2.1射线检测射线检测技术一般用于检测焊缝和铸件中存在的气孔、密集气孔、夹渣和未融合、未焊透等缺陷。
射线检测不适用于锻件、管材、棒材的检测。
射线检测方法可获得缺陷的直观图像,对长度、宽度尺寸的定最也比较准确,检测结果有直观纪录,可以长期保存。
但该方法对体积型缺陷(气孔、夹渣)检出率高,对体积型缺陷(如裂纹未熔合类),如果照相角度不适当,容易漏检。
另外该方法不适宜较厚的工件,且检测成本高、速度慢,同时对人体有害,需做特殊防护。
2.2超声波检测超声检测是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衰减,遇到界面产生反射的性质来检测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与其它常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具有被测对象范围广;检测深度大;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灵敏度高;成本低,使用方便;速度快,对人体无害以及便于现场使用等特点。
目前大量应用于金属材料和构件质量在线监控和产品的在投检查。
如钢板、管道、焊鞋、堆焊层、复合层、压力容器及高压管道、路轨和机车车辆零部件、棱元件及集成电路引线的检测等。
2.3渗透检测渗透检测(PenetrantTest, )是基于毛细管现象揭示非多孔性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其方法是将液体渗透液渗人工件表面开口缺陷中,用去除剂清除多余渗透液后,用显像剂表示出缺陷。
安全防范工程检验范文
![安全防范工程检验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4798c9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3.png)
安全防范工程检验范文一、引言安全防范工程的检验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提高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对安全防范工程检验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安全防范工程检验的重要性安全防范工程检验是确保工程安全的基础,只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和保护人员安全。
因此,安全防范工程的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安全防范工程检验的方法和步骤1. 安全防范工程的检验方法安全防范工程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查、材料检测、功能测试等。
外观检查是通过对工程面貌进行目视检查,判定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材料检测是通过对使用材料的抽样检测,检验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功能测试是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验证其是否正常运行。
2. 安全防范工程的检验步骤(1)计划阶段:明确检验目标和检验内容,制定检验计划。
(2)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检验人员,准备检验仪器和设备。
(3)实施阶段:按照计划进行检验,进行外观检查、材料检测和功能测试。
(4)记录阶段:准确记录检验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形成检验报告。
(5)整改阶段:根据检验结果,对问题进行整改,并进行复检。
四、安全防范工程检验的注意事项1. 注意检验的时机和进度,确保检验不影响工程进展。
2. 注意检验的严密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注意检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做好安全措施,防患于未然。
4. 注意检验报告的编制和保管,做到规范、完整和易于查询。
五、安全防范工程检验的困难与解决方法1. 检验过程中可能发现的问题在进行安全防范工程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材料不合格、装置不正常运行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2. 解决方法(1)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应对工程进行整改,确保达到要求的质量。
(2)材料不合格的问题,应及时更换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3)装置不正常运行的问题,应对装置进行调试和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
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毕业论文
![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18a41004a1b0717ed5dde6.png)
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毕业论文LT第一章绪论1.1课题背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国际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负载,网络本身的安全性问题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网络安全的一个主要威胁是通过网络对信息系统的入侵。
相对于传统对于系统的破坏手段,网络入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2)通过网络的攻击往往混在在大量正常的网络活动中,隐蔽性强;(3)入侵手段更加隐蔽和复杂;(4)攻击手段也有原来的单一攻击向分布式方向发展。
为了保证网络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火墙技术应运而生。
但作为静态的安全防御技术,单纯的防火墙技术暴露出名先的不足和弱点,如无法解决安全后门的问题、不能阻止网络的内部攻击,而调查发现,50%以上的攻击都来自内部;不能提供实时入侵检测能力;对于病毒攻击束手无策等。
由于网络入侵的上述特性,如何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检测,就成为更强大的主动策略和方案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其中有一个和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如记录证据、跟踪入侵、恢复或断开网络连接等等。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能够同时对内部入侵,外部入侵和误操作提供及时的保护,能够在系统受到危害之前及时地记录和响应入侵为系统管理员提供可靠的入侵记录。
因此研究高效的网络安全防护和检测技术,开发实用的安全监测系统具有重大的研究,时间和商业意义。
1.2网络安全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8 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 1.37 亿人,互联网的影响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信息与网络安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网络安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网络安全问题不仅给广大网民带来了不便,甚至影响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威胁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和经济发展。
基于工匠精神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
![基于工匠精神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9b5d5f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63.png)
Vol.372No.12DEC.2020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 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之“盐”溶解到专业知识“食物”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以确保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般的辐射到专业课的教学中[1]。
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形成树立学生专业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学生道德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科学态度的有效举措[2]。
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使各教学环节中浸入课程思政,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达到育人成效。
1挖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思政资源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3]。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充分发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去,并找准切入点,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严谨科学精神的原则;坚持紧贴时代前沿,将课程讲授与学术和时代前沿紧密结合的原则[4]。
例如:在讲授我国食品安全和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肯定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成就,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正视我国与欧盟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
部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资源示例见表1。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2.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混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和谐统一,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能力。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cbe3e404a1b0717fd5dd47.png)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食品分析检测新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如2009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的海南豇豆含毒事件等。
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有必要的。
本论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介绍,并初步提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等;接着提出了食品式样新的预处理方法,即微波消解技术;最后,介绍了新的检测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如近红外光谱、免疫分析、原子荧光等检测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将进入智能化的阶段。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原子荧光,免疫分析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THE APPLICANTION OF FOOD ANALYSIS NEWTECHNICAL IN OUR COUNTRY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ll kinds of food are increasingly rich, great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but for the food in food safety problems, such as 2009 melamine powder, 2010 HaiNan contain poisonous events, cowpea due to food safety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image, so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is necessary.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Chinese food safety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food security measures, etc. Secondly, put forward a new style of food, namely microwave digestion technology.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det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food, such as analysi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um, immunoassay, atom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technology, etc.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n the near future,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will enter the intelligent stage.KEY WORDS:Food security, examination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immunity analysis目录前言 (1)第1章食品安全的概论 (2)1.1 食品安全的认知 (2)1.2 食品安全的意义 (3)1.2.1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3)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意义 (3)第2章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5)2.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形成的原因 (5)2.1.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5)2.1.2 从生产者角度分析 (5)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措施 (5)2.2.1 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5)2.2.2 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6)2.2.3提高分析测试技术 (7)第3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8)3.1微波消解(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8)3.2 食品分析中常用的检测技术 (9)3.2.1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9)3.2.2 生物酶法和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1)3.2.3 原子荧光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 (12)3.3 食品检测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14)第4章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6)结论 (17)谢辞 (18)参考文献 (19)外文资料翻译 (21)前言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从而引起了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cd31f94693daef5ef73d77.png)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为目的,针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通过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的比例,转换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度,以开放性实验替代传统课程实验操作等有效措施的探讨,以期获得理想的改革方式。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43-02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同时,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食品污染、添加剂滥用、不法分子唯利是图的人为掺假以及极端分子的投毒作案等事件[1]均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除法律、法规、标准、管理等方面需要改进外,检验室建置数量少、成本高、周期长已经严重阻碍了食品安全领域的预警和监控。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加强食品安全的检测成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和直接手段。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优势表现显著,同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也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在大学普及,该门课程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更新更快、检测涉及范围更广、操作性更强等特点。
针对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等问题,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探索,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培养其扎实的操作技能,对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及培养高素质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改革目标定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在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不仅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基础学科,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实用技术综合课程[2]。
根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理论的新进展、检测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模式,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师生教学互动、更新传统教学理论、拓展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为最终目标。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4ccd1f581b6bd97f19eab8.png)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作者:王威指导老师:王子荣摘要:食品安全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关乎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确保食品安全,加快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就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前景展望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酶联免疫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法Abstract:Food safety is connected with people’s health as a sensitive and burning issue of public concern. Therefore, it is both necessary and imperative to ensure food safety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od safety as well as the current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food safety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tudies on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food safety.Keywords:food safety;detection techniques;yellow aspergillus toxin;eu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引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食品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了食品的多样性,丰富了民众的餐桌,为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更加注重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供应已经有了充足的保证[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bcd03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b.png)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培养食品行业人才的重要专业之一,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析,以期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一、引言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关切,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将介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种类及原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检测技术和新兴检测技术两大类。
传统检测技术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而新兴检测技术则包括光谱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本节将对这些技术的原理进行详细论述。
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多个领域。
本节将分别对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与问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节将概括性地介绍这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剖析。
五、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前景展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节将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六、结论本文综述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旨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涌现出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七、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综述. 食品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8, 35(5): 11-20.[2] Smith J, Johnson A, Wang B. Current Trends in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ies.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5(3): 102-110.[3] Liu Q, Zhang X, Chen W. Advances in Molecular Detection Technologies for Food Safety. Journal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2020, 38(2): 160-168.。
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毕业论文
![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55de9328ea81c759f57812.png)
煤矿安全监控监测系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姓名系别安全工程系专业安全技术管理班级09-1指导教师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内容摘要 0前言 (1)第一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的组成及其应用...................3.第一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 (3)第二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作用 (4)第二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5)第一节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6)第二节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 (6)第三节我国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7)第三章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 (7)第一节煤矿安全监控监测 (8)第二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8)第三节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系统 (9)第四节煤矿安全综合自动化系统 (9)第五节煤矿安全信息管理 (9)第六节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0)第四章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应用管理 (13)第一节、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 (13)第二节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 (13)第三节瓦斯防治导航系统研究应用 (14)第五章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 (17)第一节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的背景 (17)第二节某煤电十矿安全监控系统简介 (18)第三节根据新标准要求我矿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18)第四节系统升级改造方法及步骤 (19)第五节系统升级改造保障措施 (20)第六节系统升级改造效果 (20)摘要本文在阐述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上,讲述了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阐述了传感器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指导的矿井瓦斯等各种有害成分和其它环境状态参数的检测原理和检测仪表.叙述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实现的功能和作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主要构成及设计方法,介绍了几种目前比较先进的检测监控系统.以及煤矿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对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前言实际中作为我国安全生产指导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预防为主”指明了生产工作中对于安全问题实施关口前移的根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谱吸收式煤矿瓦斯气体浓度检测技术仲德满(学号:10201040124)(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0安全①班)摘要针对现有矿井瓦斯传感器的缺点,基于红外光谱吸收原理,采用筹分吸收技术设计了红外瓦斯气体浓度探测系统。
该系统采用单光路吸收气室和单光路双波长探测技术,利用差动放大电路为核心的微弱信号处理电路实现瓦斯浓度输出信号的检测,并采用线性关系式拟合瓦斯浓度和输出电压的关系曲线.实现对瓦斯浓度的全量程精确探测。
实验表明,该系统的测量误差小于2%,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具备了煤矿应用的基础。
关键词红外光谱吸收;差分吸收;线性关系式Detection Technology of Methane Gas Concentration Based on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Zhong de-man(10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methane sensor in coal mine.theinfrared methane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frared spectrum absorption was designed using differential absorption technology.In the system single light beam absorbing cell and single light beam and double wavelengths technology are adopted.Differential amplifier circuit serves as the core of faint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that detects the output signalof methane concentration,and linear formula fits the curve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and output voltage,which realizes accurate and full range detection of gas concentration.Experiment shows that measurement error is less than 2%,and the system has very high measurement precision and possesses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s.Keywords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Differential absorption;Linear formula0 引言瓦斯爆炸是煤矿安伞生产的蕈要威胁之一,近年来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牛,因此,实时准确地检测瓦斯气体浓度对煤矿安全生产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矿井瓦斯主要是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容易引发爆炸和人员窄息死亡等事故。
闲外对高瓦斯矿井一般采取关停措施,而我国对煤炭依赖严重,在煤矿管理上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在现有的瓦斯浓度检测手段中,普遍采用的是基于热催化原理的瓦斯传感器,存在测量范围小、容易发牛“中毒”现象和调校困难等缺点。
本文基于红外光谱吸收原理和差分吸收技术,采用光源调制技术,实现了对瓦斯气体浓度的实时精确检测。
1 红外吸收式瓦斯气体浓度检测理论光谱吸收式光纤气体传感器是基于分子振动和转动吸收谱与光源发光光谱的一致性原理。
当光通过某种介质时,利用介质对光吸收而使光衰减这一特性研制成吸收碰气体传感器。
甲烷分子具有四种固有的振动方式,相应产生四个基频,波长分别为3.433,6.522。
3.312和7.658um。
在近红外区,有许多泛频带和组合带。
例如,甲烷气体在1.33和1.67tan附近,都自.较强的吸收。
通过HITRAN数据库可以查得甲烷在1.33,1.67和3.31 tan处的线型强度之比为:1:8:1 000。
可见,甲烷在中红外区域的吸收线强度远远超过在近红外区域的吸收线强度。
因此本文选用甲烷在3.31um处的波长检测瓦斯气体浓度。
其光谱图如图l所示。
根据朗伯一比尔(Lambert-Beer)定律曲],假定气体分子在波长A处存在吸收峰。
则有式中,I(λ)是透射光强,Io(λ)是入射光强,α(λ)为波长在λ处的吸收系数,c为待测气体浓度,l为光和气体作用长度即吸收长度。
为消除光源波动和光路中产生的干扰,引入了双波长差分技术,即引入一个瓦斯吸收峰以外的参考波长,由式中,I(λ)ˈ为参考波长的出射光强,Io(λ)ˈ为参考光的入射光强。
把式(1)和式(2)相除,整理可以得到待测气体的吸收波长和参考波长可以通过在探测器前加窄带干涉滤光片实现。
对于瓦斯气体而言,探测波长选用中心波长为3.31 um的干涉滤光片,参考波长选用中心波长为4.0um的于涉滤光片。
2测试系统设计在本系统中,红外光源选择IRL715白炽光源,其波长覆盖范围较宽,从可见光到5um。
吸收气审采用铝质单光路吸收气室(透射型吸收气室),气室光源端装有反光杯,用以汇聚光源。
增加光强,吸收光程为10 cm。
气室的另一端同定热释电探测器TPS2534,把经过瓦斯吸收后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实验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系统采用差分吸收技术和单光路双波长的工作方式。
白炽光源IRL715经过方波脉冲调制后,探测光束进入吸收气室被待测气体吸收,而参考光束不被吸收,丽柬光经过探测器、信号调理电路转换成与浓度相关的电压输出。
光源调制采用电调制方式,调制频率为4 Hz,可有效抑制背景干扰噪声,提高检测灵敏度,用于调制的方波脉冲信号由单片机产生。
光源驱动电流为100 mA,在4 Hz的调制频率下,光源的输出功率达到0.1 W。
由于探测器TPS2534输出信号非常微弱,只有几十微伏,因此信号调理电路采用两级放大结构。
第一级放大电路采用仪器仪表放大器AD620,第二放大电路采用差动放大电路,由精密放大器OP07组成,把瓦斯吸收信号输出和参考信号输出经差动电路后放大输出,然后有高速A/D芯片采集瓦斯浓度信息,并由上位机实现解调、显示瓦斯浓度和报警等功能。
多个红外传感器可通过电缆形成一个覆盖矿井的探测网络,实现多点探测。
3 结果及分析实验在体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进行,采用GXH一1050甲烷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标定瓦斯浓度。
先用高纯度的氮气冲洗密闭容器,然后依次充人纯度为99.9%的甲烷样气,在全量程(0~100%)内记录每充入500 mL甲烷气体(10%)后的输出浓度,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l可以看出,在全量程范围内,输出电压随瓦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基本呈线性关系,二者的拟合关系式为c=-97.60ʋ+391.35,相关系数达到0.999 7,将拟合关系式存入到上位机的解调程序中,能够实时显示出瓦斯浓度。
图3为测量浓度与实际瓦斯浓度的对比,可知系统的测量浓度与实际浓度的误差小于2%,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满足井下瓦斯浓度检测的要求。
4 结论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吸收型瓦斯气体传感器能够用于矿井下瓦斯气体检测。
实验中,采用了单光路双波长的工作方式,对红外光源进行方波脉冲电调制,有效抑制了噪声干扰,简化了系统的结构。
在红外光谱吸收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了差分吸收技术消除系统误差和环境十扰,电路采用了差动放大电路检测微弱信号,利用线性关系式拟合瓦斯浓度和输出电压曲线,测最范围宽(0~100%),检测精度高(<2%),工作稳定町靠,具备厂煤矿应用的条件。
煤矿瓦斯灾害仍然是我国煤矿矿井的主要灾害,为了预防瓦斯灾害的发生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在瓦斯浓度的检测技术上有所创新。
在煤矿瓦斯检测上我们仍要有所提高方面有:(1)瓦斯检测传感器的研究。
提高传感器的反应速度与传输信号的速度,为灾害防治提供额外的时间。
(2)瓦斯检测系统的提高。
提高瓦斯检测的精确度,为煤矿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3)瓦斯检测与瓦斯监测系统的有效结合。
提高矿井瓦斯防治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通过以上理论的学习,将之应用于矿井等复杂环境中,有助于提高矿井开采安全度。
参考文献【1】孙建华,邵芝梅.瓦斯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J].煤矿机械,2004(4):51—52.【2】 I.KlimantRecent Investigations in Oxygen Sensing-Proceedings 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ptical Chemcila Sensors and Biosensosr [J],1992,(4):12—15.【3】 S.D.Bomse,C.A.Stanton,A.J.Silver.Frequency Modulation and Wavelength Mdoulation Spectroscopies [J].Applied Optics,1992,31(6):718—730.【4】王玉田,刘瑾,张景超,等.基于谐波检测技术的光纤甲烷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J].测控技术,2003,22(11):19—21【5】 Taylor CD,ChiltonJE,MartikainenAI.12th.US/North American Mine Ventilation Symposium,Reno,Nevada,American,June 9-11,2008. 307.【6】韩晓冰,杨健翔.光谱吸收式瓦斯气体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方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469-472【7】赵建华.现代安全监测技术[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