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
2020中考科学考前冲刺之满分选择题系列专题47——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问题

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问题一、单选题1. 某同学用一定量的铁与足量稀硫酸及足量氧化铜制单质铜,他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① CuO CuSO4Cu ;② Fe H2Cu他若按实际实验原则进行操作,则两者制得单质铜的量为()A. ①多B. ②多C. 一样多D. 无法判断2. 如下无机物转化关系图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按箭头方向一步实现的是()A. 只有①②B. 只有①③C. 只有②③D. ①②③都是3. 三种物质间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符合要求的组合()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4. 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A.人口过快增长B.植被遭受破坏C.全球气温升高D.野生生物灭绝5. 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下面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的说法中,最合理的一种是()A. 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B. 全球人口增多后呼出的二氧化碳C. 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D. 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6. 所谓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指()A. 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使地球温度升高B. 用塑料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使之适宜农作物生长C.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使气温升高D. 地球上空臭氧层遭到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易穿过大气层照射在地球上7. 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A. CO2是光合作用的唯一原料B.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D. 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8.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A. 碳循环B. 氧循环C. 氮循环D. 水循环9.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 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B. 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C. 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D. 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10. 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A. 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B. 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C.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D.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苔藓类植物吸收二氧化硫11. 电子消毒柜放电时将空气中的少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O2===2O3,再利用臭氧消毒。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检测一、单选题1.某文章的“主角”是一氧化碳,该文章的标题可能是()A.PM2.5与雾霾天气B.新装修屋内的空气杀手C.酸雨的罪魁祸首D.室内燃气热水器的安全防范2.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
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
在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是一种化合物 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 D.丙是二氧化碳3.向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C.红色—紫色—蓝色 D.红色—无色—红色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5.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6.为了区分O2和CO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中不可行的是()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满上述两种气体的集气瓶中B.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D.用软质塑料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各倒入相同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后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鸡蛋壳发生了分解反应B.Ⅰ中鸡蛋壳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C.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第Ⅲ步是多余的8.某同学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操作为:①从b端通入氮气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③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其中实验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①② D.④③①②③9.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O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B.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0.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中,只和它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 B. C. D.11.欲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12.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转化为CO2。
2024年粤人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月考试卷247

2024年粤人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月考试卷24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在照明电路中;下列情况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 可以随意搬动亮着的台灯或工作中的电扇B. 发现有人触电,赶快掰一根树枝把电线挑开C. 不能用潮湿的手触摸家用电器的开关D. 居民院里突然断电,利用这个机会在家中赶快检修日光灯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B.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C. 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D.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3、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A. 1:4B. 5:4C. 4:1D. 5:14、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 ”表示相互能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C 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CO→CO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5、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向下移动滑片P,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灯泡L变亮B. 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C. 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D. 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6、如图所示,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时,小明同学用电流表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分别为I A=0.4A、I B=0.2A、I C=0.2A;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后,下一步应该做的是()A. 整理器材,结束实验B.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C. 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电流值D. 换用电流表的另一量程,再测出一组电流值7、关于密度的应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航天飞机用密度较大的新材料制成,减轻质量B. 气象工作者利用密度小的气体制造探空气球,采集气象资料C. 拍摄影视剧房屋倒塌镜头,常选用密度大的材料做道具,更逼真形象D. 食品工业中无法通过测量牛奶的密度鉴别牛奶的优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8、今年3月22﹣28日是第28届“中国水周”;其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____(填序号).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化学必背思维导图+知识手册

《元素化合物》专题三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单质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碳原子构成碳原子构成2.无定形碳①木炭:有疏松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用于除去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作冰箱去味剂等。
①活性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强。
用于防毒面具滤毒罐中过滤毒气,制糖工业中白糖脱色,用于净水器、冰箱除味剂,环保活性炭包等。
①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①炭黑:制造黑色染料,油墨,油漆等,添加到橡胶里做补强剂,增强耐磨性。
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2.可燃性(作燃料)3.还原性实验 注意 事项①火焰加金属网罩的目的: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①实验结束后,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的目的: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热的试管。
①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中的粉末倒出的原因:防止热的铜接触空气又被氧化。
实验装置及现象结论①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 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生成了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 + 2CuO 2Cu+CO 2↑三、氧化还原反应1.分析2.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 + CO 22CO (吸热反应)四、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工业制二氧化碳煅烧石灰石: CaCO 3高温CaO+CO 2↑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1)药品: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均为混合物) (2)反应原理: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3)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4)验满方法:CuO 失去氧元素,有氧化性,是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C 夺取氧元素,有还原性,是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收集满。
五、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1.发生装置长颈漏斗可随分液漏斗可控注射器可控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
开始:打开弹簧夹,液体开始:开始:打开开始:将开始:将2.收集装置选择依据:气体的溶解性;气体的密度注意事项:导管口出现连续气体收集满注意事项:导管伸入集气。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

还原性
第9页/共21页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由现象知性质,由性质知用途的思维,但对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还不知道,所以要使学生建立:用途——性质——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有一定基础,所以已有了初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技能。
第6页/共21页
考点与热点
1、利用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性质来考查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
第7页/共21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8页/共21页
硬度大光泽好
很软 导电性好
形似足球
可燃性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16页/共21页
、右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1)若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浓NaOH溶液,锥形瓶中充满CO2,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若将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滴入锥形瓶后,能明显观察到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甚至从右端溢出。请推测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分别是什么?(答出两种组合即可)
第13页/共21页
中考链接
1、“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日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或报纸上,其中关于“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 )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 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c.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 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
第14页/共21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专项训练三:物质的转化推断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

14 (中考·金华)实验室有一久置的生石灰样品,科学小组 同学利用该样品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具体操作步 骤如下: ①称取0.75 g样品,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滤 液A和0.1 g沉淀B; ②将滤液A等分成两份,一份先加少量酚酞试液再滴 加稀盐酸至过量,得混合物C,另一份加过量的碳酸 钠溶液,得混合物D;
③将混合物C、D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有 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过滤,得滤液E和1 g滤渣; ④向滤液E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则滤液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碳__酸___钠__、__氯__化__钠_____。 (2) 根 据 实 验 现 象 及 数 据 判 断 , 原 样 品 的 成 分 是
_____氢__氧__化__钙__和__碳__酸__钙_______。
【点拨】 (1)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将混合物C、D倒入一个洁净
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有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呈红色,过 滤,得滤液E和1 g滤渣,向滤液E中滴加CaCl2溶液,有白 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碳酸钠、 氯化钠,一定没有盐酸,氢氧化钠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3)试剂X的名称是 _稀__盐__酸__(_合__理___ _即__可__)_______。
【点拨】 棕黑色粉末与试剂X反应后得到黄色溶液和黑色固体,
黄色溶液中含有铁离子,则棕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铁,氧 化铁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则X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
13 (中考·荆州)有一种固体混合物M,其中只可能含有 Na2CO3、NaNO3、Na2SO4、CuCl2、BaCl2中的一种 或几种。请根据以下实验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①:取少量M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静置, 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过滤。操作②:向滤出的 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此时所得溶 液仍为无色。
专题04碳和碳的化合物(测试)(解析版)-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04 碳和碳的化合物(试题分值:50分测试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黑色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答案】B【解析】A、金刚石为无色透明,该选项叙述不正确;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叙述正确;C、三种物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该选项叙述不正确;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故选B。
2、【原创题】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微观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所有小球均代表碳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三种物质均为黑色固体B.三种物质都不能在氧气中燃烧C.1g金刚石和1g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D.通过物理变化将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答案】C【解析】A、金刚石为无色透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稀均为碳单质,则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由于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则1g金刚石和1g石墨所含原子数相同,该选项说法正确;D、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不能溶于水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答案】A【解析】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A叙述不正确;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B叙述正确;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故C叙述正确;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D叙述正确;故选:A。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证明CO2显酸性B.制备CO2C.证明CO2易溶于水D.证明CO2不支持燃烧【答案】D【解析】A、该实验不能证明CO2显酸性,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纸花变红,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图示中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是可溶于水,不是易溶于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该实验中,蜡烛接触到二氧化碳会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超临界CO2流体性质特殊,因此,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②CO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参与自然界的碳元素循环③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容易燃烧④超临界CO2流体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因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具有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溶剂,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做溶剂.且不燃烧.超临界二氧化碳只是二氧化碳的一种形态,所以它和干冰的化学性质一样.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自然界中的碳循环.2.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构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答案】A【解析】A. 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B. 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正确;C. 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D. 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故选A。
3.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A.酱油和食醋——闻气味 B.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澄清的石灰水C.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看颜色 D.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答案】D【解析】【详解】A、依据生活经验酱油和食醋具有不同的气味,酱油有酱香味,而食醋有酸的味道,因此可以通过闻气味区别两种物质,故选项正确;B、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能区分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故选项正确;C、高锰酸钾为紫黑色,氯酸钾为白色,因此通过看颜色能够区分两种物质,故选项正确;D、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木条的燃烧,因此用点燃的木条不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检测(附答案)经典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检测(附答案)经典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 .“C→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 .“CO→CO 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C .“CO 2→CaCO 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 .“CO 2⇌H 2CO 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剂验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C 和CO 2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错误,B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CO→CO 2”的反应可以是222CO+O 2CO 点燃,是化合反应,也可以是2ΔCO+CuO Cu+CO ,类型也不是置换反应,错误,C 、“CO 2→CaCO 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正确,D 、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CO 2与H 2CO 3的相互转化” 的反应不可用酚酞试剂验证,错误,故选C 。
考点: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金刚石、石墨和C 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 A .金刚石、石墨和C 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 .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C .金刚石、石墨和C 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D .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构成金刚石、石墨、C 60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所以A 正确,B 、C 、D 错误。
故选A 。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3.下列生活经验中,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提倡节能减排B.利用干冰汽化时吸热降温,常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人造云雾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中毒D.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是因为其密度比空气大,且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答案】C【解析】二氧化碳是无毒的,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也会使人因缺氧而死,故选C。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物理性质金刚石:天然存在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钻头、、装饰品石墨: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润滑剂木炭:的结构,有能力——可吸附色素和异味活性炭:吸附能力比木炭更强,可用作防毒面具里的和用于工业脱色。
化学性质1、常温下,化学性质,如古代字画不易褪色。
2、可燃性:①充分燃烧;②不充分燃烧3、还原性:①与CuO、Fe2O3、CO2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②木炭与CuO反应现象: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色,澄清石灰水③还原性的用途:用于工业CO2的性质及用途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CO2是一种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固体CO2俗称化学性质1、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碳酸不稳定,易分解:3、与石灰水反应:4、与碳单质反应:;反应热实验室制法原料:和原理: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法检验:验满:验证:用途:①“干冰”可用于②化工产品原料③光合作用原料④气体肥料⑤CO的性质及用途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是一种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化学性质及其用途①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色,化学方程式:;因此CO可以做气体燃料。
②还原性:与碳单质相似,能还原CuO化学方程式分别为:实验现象:因此可以用于工业③有剧毒:CO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碳循环产生CO2的途径:、消耗CO2的途径:写出下图出各个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②③④⑤⑥C CuCOCO2①②③④⑤⑥。
初中化学知识网络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锅炉爆炸、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可燃性物质导致的爆炸是化学变化,如氢气爆炸,烟花爆炸等。
2、催化剂能加快和减慢反应速率,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不变,物理性质,如形状、状态可能改变3、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为单质,也可能为混合物。
如氧气O2和臭氧O3两种单质混合得到混合物,也只由氧(O)元素组成。
金刚石C和石墨C的混合物,只由碳(C)元素组成等。
只有说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能说一定是单质。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冰是水的固态,还是水。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但不能说原子一定就比分子小。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但是某些物理变化中是可再分(核裂变)的二、三、六、八、十、十一单元身边的化学物质四、五、九单元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七、十二单元化学能源和社会发展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氧气含量实验失败原因: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等到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氧气参与。
如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说降低物质的着火点,只能说把温度升高到物质的着火点。
燃烧需三个条件都具备,灭火只要破坏任一条件。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沉淀有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
吸附沉淀是指加明矾生成胶体吸附大颗粒固体杂质,获得比静置沉淀更快的沉淀。
过滤是在沉淀后,把不溶于水的沉淀和水分离的操作。
若单独提到吸附,则是指加活性炭吸附色素和气体。
蒸馏后得到的水净化程度最高,为蒸馏水,是纯净物。
蒸馏操作可以使硬水软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团的记忆找诀窍:如碳酸根CO3,就是二氧化碳CO2多1个O。
硫酸根SO4,是三氧化硫SO3多1个O。
硝酸根NO3,是二氧化氮NO2多1个O。
铵根NH4,是氨气NH3多1个O.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1、如点燃A克氧气和B克氢气的混合气体,生成水的质量是小于或等于(A+B)克。
氧气和氢气要么恰好按质量比完全反应,都不剩余,则生成水质量等于(A+B)克。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梳理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物︶反应︶磷:产生大量白烟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气体(CO2)制取方法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法原理2H2O2MnO22H2O + O2↑2KMnO4△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装置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注意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用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梳理水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时=1ɡ/cm3,101kPa时,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电解氢气(负极)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最小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氧气(正极)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支持燃烧净化方法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分布、储量分布: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其中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梳理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
2019-2020学年学业水平化学模拟考试试卷B卷

2019-2020学年学业水平化学模拟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1-12题每小题2分,13-16 (共16题;共34分)1. (2分)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 牛奶变酸B . 铜器生锈C . 煤气燃烧D . 冰淇淋融化2. (2分)取下列三种植物的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得到花汁,各取少许花汁,用酸溶液和碱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 研磨花瓣时,加入酒精是为了溶解色素B . 遇到pH=10的溶液,玫瑰花汁会变成绿色C . 可用雏菊花汁来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D . 可用玫瑰花汁准确测定稀盐酸的酸碱性强弱3. (2分)下列法不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的是()A . 燃煤脱硫后使用B . 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C . 开发氢能、可燃冰D . 露天烧桔杆制取草木灰4. (2分)下面是四位同学关于化学符号中数字“2”含义的认识,表述正确的是()A . 2H—2个氢元素B . Fe2+—铁离子带2个正电荷C . 2O3—2个臭氧分子D . CO2—1个二氧化碳中含有2个氧原子5. (2分)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A . 二氧化碳制作汽水B . 氧化钙作干燥剂C . 氧气用作燃料D . 石墨制作电极6. (2分)将1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变为20%,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 加入氯化钠固体1 gB . 蒸发5 g水C . 倒出一半溶液D . 加入1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7. (2分)现有铁、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
存在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和转化关系。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 . X一定是碳酸钠溶液B . Y一定是稀盐酸C . N转化为铁的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D . Y、M反应一定无现象8. (2分)用“ ”和“ ”代表弼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B .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C . 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D . 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9. (2分)如图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 . “C …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 . “CO2⇌H2CO3”可用酚酞试剂验证C . “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 . “CO→CO2”只能通过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实现10. (2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 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无明显现象B . 生石灰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C . 小木棍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变黑D . 浓硫酸有挥发性,在试剂瓶口有白雾现象11. (2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一密闭的容器内加入A、B、C、D四种物质各20g,充分反应后,测定其质量,得到数据如下:物质A B C D反应前质量(g)20202020反应后质量(g)2030未知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 . 反应后容器内物质总质量减小C . 反应后容器内C的质量为16gD . 容器内发生了化合反应12. (2分)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中正确的是()A . AB . BC . CD . D13. (2分)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究经验的过
为了便于
程中进行客
控制、易于
观的比较和
收集。 药品:大理 石或石灰 石和稀盐 酸
鉴别,从不 同的角度改 进自己的经 验和认识, 克服原先独 立探究中的 片面性和局 限性,最终 完成对所学 知识意义的 完整建构。
【问题讨
论】通过学 习氧气实 验室制取 的实验装 置,请大家 思考实验 时选择实 验装置的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 化 资 多媒体 源
仪器: 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
常规 资源
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水槽、 酒精灯、铁架台。
药品: 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木炭、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教学 支 撑 有多媒体的实验室 环境
其它 记录用的笔、纸等
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 法的学习。
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 的实验室制法。
专 题 1.怎样选择实验室自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 问 题 2.怎样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设计 3.总结出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
4.如何选用不同的仪器,组装出最佳的气体装置?
专题 一
金刚石、石墨、C60
„„
专题 二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所需 课时
2 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能说出实验装置的
一起名称及操作要点;初步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 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 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 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 趣。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建立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和评价,感悟科学的认知过程,感受
科学研究的魅力。
1、如何确定实验室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
2、如何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收集装置。 专题问
3、碳酸钠的速度更快一些,我们为什么选择碳酸钙。 题设计
4、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5、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1、你知道的金刚石的用途有哪些?石墨的用途又有哪些 呢?
主题 单元 问题 设计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吗? 3、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现象?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为什么喷水后紫色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可以变色,原 理是什么?
1、在学生探究实验药品时,要充分肯定学生成果的同时,
从原料的价格、以及操作是否方便等方面加以考虑。 评价要
2、各小组在自己选择仪器后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老师 点
要充分肯定各种仪器的优缺点,在以后的学习重要结合实
际情况来选择仪器。
课内 3 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
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养成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并培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 化碳。
4、稀硫酸也是常见的酸,为什么只能用稀盐酸而不能用
稀硫酸。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
常规资源:导学案等
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图片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我们怎样才能得到二氧化碳呢?联系 实际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他的兴趣。 2、回顾学习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学生展示, 最后老师点拨。 活动二:分析类比,寻找思路 1、实验室里用的含有碳酸根的化合物通常有碳酸钙和碳酸钠,所用 的酸有稀盐酸和稀硫酸,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2、学生分小组自己动手做各种实验,可能发现问题: A、为什么大理石与稀硫酸一段时间后就停止反应了? B、为什么不选用速度快的碳酸钠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 小组内先讨论,让学生大胆发言,最后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得出正 确答案。 3、老师板书并总结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所用药品。 活动三:探究发现,激励创新 1、从课本 P114 页自己选取里面的实验仪器分小组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完毕后各小组自己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3、最后教师点评每个小组装置的优缺点。 课堂小结:本课时的实验探究不断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 能力,而且增强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建立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 和评价,感悟科学的认知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正确的是A.原料B.发生装置C.干燥D.验满【答案】B【解析】【详解】A.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的微溶与水的硫酸钙会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错误;B.实验室中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可选择该装置来制取,并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C.生石灰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不能用生石灰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错误;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验满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故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B.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CO↑【答案】D【解析】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
3.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具有可燃性B.均具有导电性C.均由碳原子构成D.均为无色透明的固体【答案】A【解析】【详解】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都具有可燃性,故正确;B、三种物质中只有石墨具有导电性,故错误;C、C60是由分子构成,故错误;D、石墨是黑色固体,故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网络图
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单质
的性质
及用途
物理
性质
金刚石:天然存在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钻头、、装饰品
石墨: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润滑剂
木炭:的结构,有能力——可吸附色素和异味
活性炭:吸附能力比木炭更强,可用作防毒面具里的和用于工业脱色。
其他常见碳单质:C60
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化学
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如古代字画不易褪色。
2、可燃性:①充分燃烧;②不充分燃烧
3、还原性:①与CuO、Fe2O3、CO2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②木炭与CuO反应现象: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色,澄清石灰水
③还原性的用途:用于工业
CO
2
的性
质
及
用途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CO2是一种色、味的
化学
性质
1、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与石灰水反应:
4、与碳单质反应:;反应热
实验室
制法
原料:和
原理: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法
检验:
验满:
用途:①“干冰”可用于②化工产品原料③光合作用原料④气体肥料⑤
CO的
性质
及
用途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是一种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化学
性质
及其
用途
①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色,化学方程式:;
因此CO可以做气体燃料。
②还原性:与碳单质相似,能还原CuO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实验现象:
因此可以用于工业
③有剧毒:CO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
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碳循环
产生CO2的途径:、
消耗CO2的途径:
写出下图出各个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
③④
⑤⑥
C Cu
CO
CO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