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观视角的表达研究_第一章语言的主观性及其视角问题_12_45
语言的主观性及主观化研究述评
文_学术探讨301摘要:本文概述目前关注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成果,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国内关于主观性、主观化的研究加以梳理,揭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总结此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认知;语法化…一、引言近年,学界内关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原因在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使得语言学“人文主义”复苏,这威胁到之前占据主流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倡导的所“科学主义”。
新兴学派明确表明,语言除了阐明客观的、命题式的表达,还应反映言语主体的感情、态度及观点。
二、主观性和主观化概念“主观性”指的是一种语言的特性,即说话人“自我”总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话语之中,换言之,说话人在话语行为进行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情、态度、立场涵盖进话语中,进而将自我的表现成分印刻在话语中。
“主观化”指的是,语言为了表达主观性,因而使用某种结构成分或使其发生相应的演化历程。
“主观化”可以理解为共时层面的概念,也可以看作是历时的——表达主观性的成分怎样由其它结构成分历时衍变而来。
三、主观性和主观化相关研究1、从认知角度对带有主观性的语言成分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主观性标识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共时分析,吴一安(2003)得出,汉、英物指空间指示语能够在语义结构上、叙事体语篇结构以及面对面的会话中集中体现语言的主观性。
关于指称移用的主观性研究,王蕊(2004)用语言的主观性特性对人称代词移用现象进行阐释,认为人称视角的选取是由言语主体对对谈论对象的感情、态度等决定的,此外,主观性与对客观性的理解密切相关。
因为针对主观性自身来说,言语主体自我的表现成分主要包括立场、情感及态度,下面对主观性语言标识的研究的综述主要按这三点进行。
文旭、伍倩(2007)对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说话人可以按照不同的语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时体,进而表示对谈论对象的态度、立场和情感,听话人也可以凭借说话人的选用的时体对其立场、态度和情感进行推测。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2001年7月第33卷 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 uly2001Vol.33No.4・语言学・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2 temic modality)。
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
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语法化、认知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1)04-0268-8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的主观性特点。
把字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使得它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把字句的主观性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以期揭示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观性表现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首先将对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进行概述,明确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和比较,探讨把字句在表达主观情感、态度和判断时的具体表现,揭示其主观性特点。
本文还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把字句主观性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揭示其与人类思维、认知的紧密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汉语把字句的理解,也有助于揭示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机制和特点,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把字句的基本语法特点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特点。
这种句式的核心结构是“把+宾语+动词”,其中“把”字起到了将宾语提前并标记为受事的作用,使得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更加明确地作用于这个宾语上。
把字句强调的是宾语所代表的受事成分。
在普通的主谓宾句中,宾语往往是动词行为的直接承受者,但在把字句中,通过“把”字的引入,这种承受关系被进一步突显和强调。
例如,“我把书读完了”中,“书”作为受事成分,在“把”字的引导下,成为了句子关注的焦点。
把字句中的动词往往具有处置性。
这意味着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是对宾语进行的一种处理或操作。
这种处置性可以是实际的物理操作,如“我把苹果吃了”,也可以是抽象的行为处理,如“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动词都带有一种对宾语进行操作的意味。
把字句还可以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态。
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
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董秀芳【摘要】汉语十分重视区分客观性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汉语中的一些主要的语法形式的出现都与主观性表达有关.本文概括阐述了主观性在汉语词法和句法中的表现.主观性在所有的语言中都有表现,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本文指出了汉语中主观性的特征.【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6(015)006【总页数】10页(P561-570)【关键词】主观性;词缀;虚词;句式;主观化【作者】董秀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已揭示出了汉语中的很多具有主观性的表达,包括具有主观性的虚词、句式和词法形式。
所谓主观性,指的是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迹(Lyons 1977,转引自沈家煊2001)。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具有十分凸显的地位,汉语中大部分语法形式的建立都与表达主观性相关,汉语中不少语法形式上的对立就是体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不同,本文对汉语中主观性的各种表现及特征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董秀芳(2016:35-39)指出,汉语派生结构的类型以表达性派生为主。
表达性派生,主要是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态度(Malicka-Kleparska 1985,Szymanek 1988,Scalise 1988等)。
Beard(1995)概括了表达性派生的五个功能类别:指小(diminutive)、增量(augmentative)、轻蔑(pejorative)、喜爱(affectionate)、表敬(honorific)。
表示指小与喜爱的功能、表示增量与轻蔑的功能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指小词缀和增量词缀还往往可以发展出其他评价功能。
表达性派生具有可选性和主观性。
比如,对于一个具有普通大小的物体,说话者可以不使用表达性派生词缀,也可以在一些情况下用指小形式指称,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用增量形式指称,以表示不同的情感和主观评价。
汉语主观量的达研究
汉语主观量的达研究汉语是一门复杂而丰富的语言,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主观量的表达。
主观量指的是那些受到个体主观感受影响而产生的语言量词,如"很多"、"少许"等。
本文将对汉语主观量的达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主观量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一、主观量的概念与分类主观量是指涉及到个体主观心理的量词,能够表达个体受到外界刺激后的感受程度或评价观点。
根据主观量的语义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心理态度类主观量:如"喜欢"、"讨厌"等,表示个体对某事物或现象的喜好程度或反感程度。
2. 评价类主观量:如"好"、"坏"等,表示个体对某事物或现象的评价。
3. 程度类主观量:如"很多"、"少许"等,表示个体对某种程度的评价或估量。
二、主观量的表达方式为了准确地表达主观量,汉语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进行补充说明或增强语义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观量表达方式:1. 副词修饰:通过加上一些副词来增强主观量的表达,如"非常多"、"稍微一点"等。
2. 重叠修饰:通过在量词前面重复使用相同或近义的形容词来表达主观量,如"多多少少"、"略略有点"等。
3. 比较修饰:通过与其他对象进行比较来表达主观量,如"比他更大"、"比较好"等。
三、主观量的语境运用主观量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运用方式和语义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境运用:1. 主观量的程度对比:在对比的语境下,主观量可以用来强调差异,如"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好吃多了"。
2. 主观量的修辞功能:主观量可以用来增强修辞效果,让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如"这个问题真的很棘手"。
浅谈汉语的主观性
浅谈汉语的主观性【摘要】汉语的主观性特别是在“把”子句和“被”子句方面的体现,是对外汉语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就主观性在“把”子句和“被”子句方面的体现进行了大体地介绍,希望对于对外汉语教育在句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言的主观性;主观处置句;主观得失句;主观认同句语言的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主要用来说明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语言的主观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话语者的角度;话语者的情感以及话语者的认识。
近些年来,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他们强调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命题和思想的工具,还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情感和态度。
而语言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语言的主观性,如重叠、语气词、情态动词以及词缀等,涉及语音、构词、语法等各个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从语言的主观性入手,可以把一些比较困难的语法简单化,是学生了解而不是简单的知道汉语语句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想从三种句式表述汉语的主观性,即:主观处置句,主观得失句以及主观认同句。
一、主观处置句一些学者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认为”把”字句的动词须有处置的意义,其实这也有例外的。
例如:(1) 我把小明骂了一顿。
(2) 我把他的书扔了。
我骂了小明一顿。
我扔了她的书。
(1)的例子中动词“骂”不仅在“把”字句中有处置意味,在动宾句中也有处置意味。
而在例(2)中的动词“扔”在动宾中没有处置意义,再“把”字句中也没有处置意味。
也有一些人将“把”字句的动词意义归结为“致使”,但通过下面的例子也可以发现,还是有例外的。
如:(3) 把老师气着了。
(4) 你把这个字再看看。
气着了老师。
你再看看这个字。
(3)中的复合词“气着了”在“把”字句中有致使义,在动宾句中也有致使义。
而在(4)中的重叠动词“看看”在动宾句中没有致使义,在“把”字句中也没有致使义。
还有很多例外情况,可见“把”字句的结构和用法是极其复杂的。
虽然有些人想取消“处置式”这种说法,但是到现在这种说法还是一直存在的。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
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一、本文概述《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汉语的主观性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特性。
文章首先概述了汉语主观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主观性在语言中的体现,如情感、态度、视角等,以及汉语中常见的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如语气词、情态动词、主观性副词等。
接着,文章分析了汉语主观性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主观性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性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
文章还讨论了如何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主观性原理。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明确主观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主观信息;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主观性的语法手段,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文章总结了汉语主观性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汉语主观性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为汉语语法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主观性的内涵与特点汉语的主观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所表达出的自我视角、情感态度和认识立场。
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更贯穿于句子的构造和语篇的组织之中。
汉语主观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的词汇具有丰富的主观色彩。
比如,同一概念或事物,汉语中往往有多个词汇可以表达,而这些词汇在情感色彩、态度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高兴”和“愉快”虽然都表示正面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喜悦,后者则更倾向于外部环境的和谐。
第二,汉语的句法结构灵活多变,能够容纳丰富的主观信息。
例如,通过语序的调整、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使用者可以有效地传达出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情感态度。
在汉语中,主语的位置往往决定了句子的焦点和信息的重点,而不同的句式结构则能够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态。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对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所谓主观性,指的是语言中表达说话者观点、情感、意愿等主观态度的特征。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在语法层面上,一些研究表明,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句法结构,用于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
例如,直陈句和祈使句往往比疑问句更能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因为前两种句型更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或观点。
此外,一些语法现象如假设句和感叹句也常常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在词汇层面上,研究发现一些汉语词汇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等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情感和意愿。
情感词如“喜欢”、“厌恶”等也是主观性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些程度副词如“非常”、“极度”等也可以用来增强主观性。
在语用层面上,研究者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用策略,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
例如,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排比等常常用来强调说话者的观点。
还有一些语用词如“我认为”、“我觉得”等可以明确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总之,现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表达主观性的语言特点。
这些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语言现象,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例如,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往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主观性,因为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另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也可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常常涉及到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的表达。
同时,现代汉语中的语篇结构也可以影响主观性的表达。
研究者发现,一些语篇结构如倒装句、强调句等可以用来突出句子中的主观性内容。
此外,修辞手法如并列句、对比句等也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同时,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来说,了解现代汉语的主观性表达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法、词汇和语用手法来增强语言的主观性,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严格地说,任何话语都带有主观性,不带有说话人态度、感情、视角的语句是不存在的。
语言的主观性表现在量范畴上,就形成了“主观量”这一概念。
“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主观量的表达手段,汉语也不例外。
本文将“汉语主观量的表达方式”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考察各种表达手段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在重点研究汉语的同时,本文也注意其他一些语言,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提供的例证。
共分七章,具体如下:第一章阐明主观量与语言主观性的关系,分析主观量与客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此外,还说明了与主观量的定义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包括“参照量”、“期待量”、“视角”等。
同时还强调了主观量是个程度问题。
第二章至第六章讨论主观量在汉语中的各种表达手段。
第二章考察语音手段,着重对轻重音、变韵、变调、元音开口度、长短音以及小称语缀等表达主观量的现象作了较全面的描写和说明,探讨了“语音象征”问题,主观量和情感的关系问题。
第三章考察词汇手段,刚最基本的几对空间概念——“达到”、“不过”、“超过”、“不到”、“连续”——对主观量表达的各种词汇手段作较系统的归纳和解释,并揭示出词汇手段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认知和语用规律。
第四章考察语序手段,这方面的研究过去也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本章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二、四章还指出了主观量表达中存在的不对称现象,并用统一的标记理论来加以概括。
第五章考察各种类型的复叠手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描写,并把重点放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如重叠形式究竟表大还是表小的问题,涉及语言的“象似性”。
第六章考察的是语气词,包括句末语气词和语气副词两大块,特别对一些语气副词的异同从“实词虚化”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和解释。
句式也是表达主观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虽然没有单列一章,但是在现有各章的论述中都有对相关句式的讨论,闲为句式跟表达主观量的其他语言手段几乎是分不开的。
第七章是结语,总结全文,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观性语言的运用
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观性语言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认知的深入,语言的运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特别是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观性语言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那么,什么是主观性语言?它又是如何运用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呢?一、主观性语言的概念主观性语言指的是说话人基于自身主观感受、情感或态度所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具有很强的个人性。
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主观性语言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带给对方更加深刻的体验。
二、主观性语言的运用1.实现情感表达主观性语言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感受。
例如,“我感觉困了”,其实比“我很困”更能够表达出说话人的真实感受。
另外,使用主观性语言还可以让交流更为真实自然,在沟通中更易产生共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强调个人立场借助主观性语言,人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立场或看法,在社交中与他人交流互动。
例如,“我觉得这本书很棒”而不是“这本书很好”,通过主观性语言的运用可以强调个人态度,让交流变得更加谈得来。
3.拓展思路使用主观性语言还可以拓展人们的思路,增加其思考深度。
例如,“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人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三、主观性语言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1.注意过度主观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但是个人主观色彩过重会使得交流变得有失客观,尤其在一些公共场合,需要注意适当地控制主观因素,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客观、准确。
2.注意使用场合使用主观性语言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
在一些正式场合,需要用到更多客观性语言,通过适当的表述方式来充分阐述个人意见,避免因为过于主观而影响到交流效果。
3.注意语气及词汇的选择在使用主观性语言时,还需要注意语气的把握,谨遵社交礼仪和交际形式,避免因为语气的过于强烈而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词汇的选择也是主观性语言使用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环节,需要用到更加贴切的词汇来表达感受和立场。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标签: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
《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
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
《“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
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
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一、本文概述在语言学研究中,词类主观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如何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通过选择特定的词类来传达个人的主观态度、情感色彩和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词类的主观性问题,分析汉语中不同词类如何体现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以及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词类主观性的相关理论,阐述其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要词类如何表达主观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类主观性与语境、文化等因素的关联,揭示其在汉语交流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词类的主观性特点,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汉语教学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汉语词类主观性的表现在汉语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语表达丰富情感和多元视角的独特方式。
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常常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例如,动词“喜欢”“讨厌”等本身就表达了主观的情感态度。
形容词如“漂亮”“难看”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
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汉语中的名词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一些名词如“亲人”“朋友”等,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色彩。
一些抽象名词如“幸福”“自由”等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能够间接反映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汉语中的副词、助词等虚词也是表达主观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副词“非常”“十分”等能够强化形容词或动词的主观程度;助词“了”“过”等能够表达说话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虚词的使用,能够丰富句子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汉语词类的主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谓词性成分、名词以及虚词等。
这些主观性的表现使得汉语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使得汉语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三、汉语词类主观性的成因汉语词类主观性的形成,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语言、文化、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一、概述语言的主观性,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者个人态度、情感和视角的表达。
主观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上,还贯穿于语言的交际过程和语境之中。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成为揭示语言本质和人类思维机制的重要途径。
主观性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多个语言学分支。
从共时层面看,它关注不同语言或方言中主观性表达的共性和差异从历时层面看,它探讨主观性表达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
主观性还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紧密相关,共同揭示语言的主观性如何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得以体现。
在研究方法上,主观性研究注重实证分析和理论构建相结合。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提取出主观性表达的典型特征和规律借助语言学理论框架,对主观性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主观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语言的主观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关乎语言本身的性质和功能,还涉及到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主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1. 语言主观性的定义与重要性语言主观性,指的是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时所体现出的个体主观意识与观点。
它是语言学中一个核心且复杂的议题,涉及到语言的交际功能、社会语境以及使用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语言主观性的定义涵盖了多个层面。
在语法层面,主观性体现在诸如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手段上,这些手段能够反映出说话者对事件或状态的看法和态度。
在词汇层面,主观性则通过词汇的选择和使用来体现,不同的词汇可能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评价意味,从而传达出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
语言主观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不仅需要传递信息,还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
语言主观性使得语言能够承载这些复杂的信息,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在语言研究中,“主观性”和“主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所表现出的个人化和主观化的倾向。
主观性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所表现出的主观化程度。
这种主观化程度可以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各个方面。
例如,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或者使用情感词、程度副词等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而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如何将自己的主观性融入到客观现实中。
这种融入方式可以是隐含的或者是明确的。
例如,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者使用修辞手法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时的个人化和主观化的倾向。
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也反映了语言作为文化和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语言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语言学研究中,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是近年来备受的话题。
本文以日语助动词“”(ma)为切入点,探讨其在语言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对“”作为日语助动词的特殊之处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是日语中的一个常见助动词,其基本意义为“的话”,具有引出假设、条件、让步等含义。
在句子中,“”通常出现在从句的句首,引出一个新的信息或者判断,强调前提条件或假设。
语言交互主观化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语言手段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使得语言具有主观性。
在日语中,“”常常被用来引出说话者或作者的假设、推测、评价等,进而传递出主观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以下句子中,“”引出了一个假设的条件,表达了说话者对客观事件的看法和主观情感。
「もし雨が降ったら、試合は中止するでしょう。
“人称代词+说、想、看”的主观化研究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主观化逐渐成为一种十分常见且重要的语言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说、想、看是人作为动作的发出者使用频率较高的三个动词。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我们逐渐发现这三个动词的词义越来越虚化,并呈现出一种从动作行为逐渐向主观认知转化,然后形成话语标记的主观化过程。
全文共包含五部分:第一章,绪论。
主要阐述“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研究的动因、意义、现状以及全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第二章,“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的语义基础。
我们以现代汉语中的解释为主,分析了在主谓结构中,作为谓语动词的“说、想、看”的实际意义及其特征。
第三章,“人称代词+说、想、看”的语义转化。
我们结合具体语料分析,“说、想、看”在和人称代词组合的过程中,是如何从行为义向认识情态义转化的。
第四章,“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的话语标记。
我们着手从三方面来探讨。
分别是来源、特点以及功能。
第五章,“人称代词+说、想、看”主观化成因。
结语,是全文的总结。
全文我们以人称代词+“说、想、看”为研究对象,以第二、三、四章为核心内容,研究该结构的主观化过程,突出表现该结构不断虚化的倾向。
关键词:主观化;行为义;认识情态义;话语标记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subjectiv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very common and important language phenomenon. In modern Chinese, speaking, thinking and seeing are the three verbs that people use more frequently as the initiators of a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evolution, we gradually foun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se three verbs is more and more blur, and presented a kind of transformation from behavior gradually to the subjective cognition, and then form the subjective process ofdiscourse markers.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five parts: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motivation,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sources of corpus of the subjective study of "personal pronouns + speech, thought and view".The second chapter, "personal pronoun + say, think, see" subjective semantic basi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in modern Chinese, we analyze the actual meaning and features of "speaking, thinking and seeing" as predicate verbs in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semantic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 + saying, thinking and seeing". We combine specific corpus analysis,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with personal pronouns, how to change from action meaning to understanding modal meaning.Chapter four, "personal pronoun + speak, think and see" subjective discourse markers.We started with three things to explore. They are source, feature and function.The fifth chapter, "personal pronoun + say, think, see" subjective into the cause.The conclusion is the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The full us with the personal pronoun + "say, think, se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the second, three, four chapters as the core content,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subjectiveprocess, highlights the structure constantly tend to blur.Key words: subjectivity; Behavior of righteousness; Recognize modality; Discourse markers目录1333666781010111214141515151617第1章绪论1.1研究动因和意义语言使用的根本属性是主观性,主观性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所具体表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观化[1]。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绪论。
主要论述把字句主观性研究现状、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语料来源等。
第二章本文的理论框架。
首先介绍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
认为“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言语主体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达他的评价、态度和情感,主要表现在“情感”“视角”“认识”上。
而“主观化”则是表达主观性的手段。
主观性的表现手段可以分为:隐型手段和显形手段,其中词汇手段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其次,探讨和把字句主观性有关的问题。
主要探讨三个问题:①把字句主观性的论证。
通过把字句和一般动宾句、“使”字句、“被”字句比较、把字句常出现的语体及修辞格来论证把字句的主观性。
②把字句主观性的鉴别。
通过对出现助词“给”的把字句的意义及“给”后动词的语义特点的考察,来论证“给”的主观标记性。
③把字句的主观表现。
把字句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情感”、“视角”“认识”上。
其中,“情感”体现在对处置对象的“移情”;“视角”主要体现在对主观量的判定上;“认识”主要体现在对把字句语法意义的认识和因果关系的判别上。
第三章主要探讨把字句中,谓语动词和补语所体现的主观性。
谓语动词主要探讨非自主动词(少数自主动词)、心理动词、认定类动词所体现的主观性。
因其自身蕴涵着动作的遭受性、心理感受性以及主观认定性,这些动词都是强主观性动词,自身蕴涵着说话人的情感。
补语主要探讨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所体现的主观性。
动作的结果有的和说话人心理预期是一致的,有的是不一致的。
那些和人的预期结果一致的现实结果,人们习以为常,不会感到意外;那些和人的预期结果不一致的现实结果,人们就会感到意外。
程度补语也是一样,当程度量大大超过心理预期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意外。
第四章主要从状语的角度探讨把字句的主观性。
首先根据刘月华的分类,把状语分为限制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并分别探讨它们在把字句中所体现的主观性。
限制性状语主要探讨时间状语、程度状语和范围状语。
限定性状语的主观性主要和主观量有关,在时间上,表现为主观时间量;在程度上,表现为主观程度量;在范围上,表现为主观范围量。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在汉语语言学中,主观量的表达是一个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概念。
主观量是指表达者对某一事件、状态或行为的程度、数量、范围等的主观评价或估量。
这种表达方式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展开,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主观量是指表达者基于自己的感受、判断和经验,对某一事件、状态或行为所传递的数量、程度和范围的主观评价或估量。
这种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灵活性,不同于客观量的精确描述,它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主观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客观相融:主观量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它是基于客观事实和经验进行的评价和估量,两者相互融合,难以截然分开。
情感色彩:主观量的表达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表达者通过主观量的传递,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灵活性:主观量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语用功能。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容词:形容词是汉语中表达主观量的常见方式之一,通过形容词的修饰,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表达者的意图和情感。
例如,“非常高兴”、“相当不错”等。
副词:副词在汉语中也可以用来表达主观量,如“更加”、“越发”等。
这些副词的使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表达者对某一事件、状态或行为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感叹词:感叹词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词语,通过使用感叹词,表达者可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直接的宣泄和表达。
例如,“哇”、“嗨”等。
程度词:程度词主要用于表示程度上的差异,也可以被用来表达主观量。
例如,“更加”、“十分”、“稍微”等。
数量词:数量词可以被用来表达主观量,表达者通过使用数量词对某一事件、状态或行为进行主观的评价和估量。
例如,“一些”、“一点”等。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在文学作品、广告文案、社交媒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
冯光武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语言是人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能为理解人的认知机制提供启示,语言中的主观现象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从哲学领域移植而来的"主观"这一概念在语言学领域留下了深深印记,对语言中的主观现象的观察、提炼和分析给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这些成果分散于文学文本研究、语义学研究、认知语法研究和历史语言学研究诸领域.本文首先介绍和评述Lyons,Langacker和Traugott三位语言学家的思想,然后列举一些语言中的主观性标识,最后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作为结束语.
【总页数】8页(P26-33)
【作者】冯光武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语言主观性与主观性理论研究 [J], 李青
2.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J], 王晓丹
3.语言的主观性——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 [J], 伍宗玲
4.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研究 [J], 彭兵转
5.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及其相关问题——兼论主观化与语法化的关系 [J], 潘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视角问题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语言的“主观性”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元理论基础。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为认知主体的主观识解在语言结构和意义中的反映。
系统功能语言学也认为,人类借助语义系统来识解经验是一种主观的过程,说话者/作者的选择就是意义,形式即意义的体现。
而语用学对语言主观性的关注,更多地是和英美分析哲学中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Austin的“言语行为”、Searle的“意向性”及Grice的“合作原则”研究,都突出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向对意义的决定性作用。
可见,这些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发展并成为语言学研究主流的学派和领域,在研究上无不是以作为认知主体、交际主体的语言使用者为中心,而带有语言使用者印记的语言自然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从哲学角度对主观性和客观性进行说明,然后再根据语言主观性的研究概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
1.1 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哲学领域,主观性和客观性一般是作为一对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唯心论和唯物论概念的对应,主观性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种特质。
实际上,正是由于意识有主观性,才使人的大脑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想象、预测,设计理想客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王玉樑1993:5)。
可以说,主观性首先指的是用概念进行思维活动的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
因为人和动物都有意识,但只有借助语言进行概念思维的人才能把自身的意识活动和其自身区别开来,从而对其意识活动本身作出赞同或反对的评判。
从这一角度看来,那种力斥主观性而主张“还自然本来面目”的客观反映论思想是有一定问题的。
这种反映论所讲求的客观性将主体排除在外,但这种排除其实本身包含着一个矛盾:一方面,主体要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反映,就必须排除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主观性作用,才可能达此目的;另一方面,主体又必须参与认识过程,因为没有主体的参与,反映就不可能成立,而主体的参与及主观性的介入对于认识结果又是一种永恒的必然。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当主体人对趴在垫子上的猫和垫子的位置进行客观描述时,他既可以说“猫在垫子上面”,也可以说“垫子在猫下面”,至于采用前一种说法还是后一种说法,则主要根据主体对观察客体的概念化识解而定,这其中会涉及到观察视点、图形背景等认知因素。
可见,主观性作为人的精神意识状态也是一种客观必然。
但是,主观性并不必然是个体所独有的精神意识状态,它也可以含有客观因素在内。
如上面例子中对猫和垫子位置的描述,虽然根据主体不同的概念化识解而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每一表达式对于观察对象来说都是客观的,并且每一表达式对于任何主体来说表达的都是相同的意义,即“猫在垫子上面”对于所有主体来说是一个意思,“垫子在猫下面”也是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从主观性转而对客观性作进一步认识。
根据金岳霖(1983:147)的观点,“所谓客观既是类观,就不止于个体观,所谓主观只是个体观而已。
照此说法,主观的呈现只是某官能个体所得的呈现,客观的呈现不只是某官能个体底呈现,而且是同种中正常的官能者所能得到的正常的呈现。
”这里,“同种中正常的官能者所能得到的正常的呈现”与弗雷格“一个思想以相同的方式作为相同的思想呈现在所有思考者面前”的说法,在表明客观性这一点上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一方面,金岳霖(1983:147)认为,如果甲觉中的甲m对于X所得的呈现是类型的呈现,则此呈现为客观的,这可以说是客观的定义。
同时,金岳霖(1983:224)也指出:“官觉所与有客观性,语言才能有客观性,它有客观性,才能成为交通工具。
”另一方面,弗雷格认为,在哲学和逻辑问题的研究中应该把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区别开来,把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语言中所附带的心理因素区别开来,即:作为句子含义的思想,是非个人的东西,其最主要的性质是客观性和抽象性。
也就是说,思想是公共的、客观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是因为语言所承载的思想为大家所共有。
很明显,弗雷格和金岳霖都是立足于公共性和可交流层面来理解客观性。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客观性是建立在所有个体的同一知觉或认识之上,是以所有个体的同一知觉或认识作为客观标准,离开每一个体的主观意识,这种客观性也无以体现。
因此,我们认为,原始的客观只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本身,而客观一旦进入人的生活世界,并对人产生意义,那么客观就不再是自在的存在实体,而是与人的主观意识相关的意义概念,也只有这样的客观性对于主体人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因为那种与人无关的自在的客观,都与语言无关,与人的自我意识无关,不会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内容,对于人并无价值可言。
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角度也认为,“存在于世(Being-in-the-world)”是人介入世界的结构,也是意义产生的结构,这个结构是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即通过“人生活于世”这个基本事实提出来的。
换句话说,周围世界并不是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它们总是相对于人并通过人的介入方式而存在,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不但能够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且也使“存在”的意义显现出来。
这样,“存在于世”就不仅仅是存在于空间之中,而是存在于空间中的人是如何从一定视角介入世界。
正因为如此,世界整体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视域。
这个视域是存在者之所以可能的存在。
所以,对于栖居于语言中的人来说,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一对共存的意义要素,它们之间不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对立关系。
透过哲学这一视角,我们认为,语言的主客观性从基本意义上来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程度问题,另一个是共性问题。
一方面,当说话人言语时,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或其中的某一方面不可能完全脱离于说话人的话语,这些相关于说话人的因素必定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说话人的话语中。
从这一意义来说,话语并无“客观性”可言。
因而语言的主客观性只能是一个程度问题,“客观性”是最小程度的“主观性”。
另一方面,人们用话语进行交流和理解话语,又要求话语必须是客观的,即具有公共客观性。
这也是维特根斯坦所论证的私人语言不可能存在的原因。
所以,语言的主观性应该是说同一语言的人共同的心智体现,即语言或多或少都带有说话人的印记(主观性),但这种印记在语法形式上的体现不能为说话人个体所独有,而是为操同一语言的人所共有,否则,我们将无以沟通,并且也无法对语言的主观性作出描述。
总的说来,在本研究的开始,我们首先是从哲学角度对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进行这样的一个说明:语言的主客观性是一个程度问题,“客观性”是最小程度的“主观性”;带有主观性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说同一语言的人共同的心智反映,而不是为个人所独有的印记。
1.2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概念在语言学界,对于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不少学者曾有过表述或下过定义。
一般认为,Benveniste是较早从语言角度对“主观性”作出明确定义的语言学家。
在《普通语言学问题》(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1971[1958]:224)一书中,Benveniste对“主观性”作了如下定义:我们在此讨论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
它并不是以每个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来定义(这种感觉仅仅是一种反映),而是被定义为超越整个实际经验和形成持久意识的心灵统一体。
我们认为,无论是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将“主观性”放入现象学还是心理学,它也只是体现为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
“自我”指的就是说出“自我”的这个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性”的基础所在,而这个基础是由“人”的语言身份来决定。
很显然,Benveniste所说的“主观性”从根本上应该是就主体的存在而言。
具体地说,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是由属于主体的一切属性所决定,但“存在”应该是第一属性,而Benveniste所表述的“主观性”正是说话人通过语言构建现实存在的“自我”的基本主体属性。
可见,作为二十世纪欧洲大陆语言学家的Benveniste,在对“主观性”的看法上与当时欧洲大陆哲学的人文主义倾向是大体一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中,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人和人的生活世界与语言探索具有同一性。
这样看来,Benveniste所说的“主观性”并不仅仅在于表达自我,而且还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即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人。
也就是说,语言不是受人操纵的工具,“主观性”也不是人实现这种操纵的潜在属性,它是语言中的人作为主体本真存在的属性。
在Benveniste之后,对“主观性”作进一步阐述的语言学家是Lyons。
我们将Lyons 所作的表述分列如下:1. ……当说话人说出一段话时,他同时也对这段话进行评论,并且表明他对所说内容的态度。
这一主观性概念是及其重要的…… Lyons(1977:739)2. ……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自然语言结构和其常规手段表达自我及说话人态度、信念的方式。
Lyons(1982:102)3. ……主观性指的是意识(认知、情感和感知)主体或行为主体(施事者)的属性(或系列属性)。
它表示的是笛卡尔所称之为‘思想实体’的属性,即一些人所说的自己或自我的属性……这是关于主观性的一般概念。
语言学家所关注的是更为具体的“言内主观性(locutionary subjectivity)”,即话语的主观性(the subjectivity ofutterance)。
Lyons(1995:337)关于话语的主观性,Lyons(1995:337)将其简单表述为:语言使用中的自我表达。
虽然Lyons(1995:337)在上面的第三个表述中提到笛卡尔,但他声称并不坚持作“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这样严格的笛卡儿或后笛卡尔式二元划分。
另外,也是从以上第三个表述,我们发现,Lyons实际上是对主观性作了两个层面的区分:关于主体属性的主观性和关于话语的主观性。
而Lyons所关注的主要是话语主观性,即说话人通过话语进行的自我表达(包括观点、立场、态度、信念等)。
至于主体属性意义上的主观性,Lyons与Benveniste 一样,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较为接近哲学意蕴上的主体性①。
而在英语中,“主观性”和“主①在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对主观性和主体性作了细微的区别。
如国内部分学者1991年在西安进行了一次关于主体性的大讨论,其中对于主观性、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参见吴彩霞 1991:8):第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性是决定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性质,主体性决定主体,而主观性则规定从属于主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