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主药附子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四十二)唐祖宣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白芍、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干姜、甘草,治阳虚型脉管炎。
——配桂枝、干姜、白芍、细辛、木通、甘草、川芎、苏木、刘寄奴,治雷诺病。
唐氏认为,凡患肢发凉,扪之冰冷,喜暖恶寒,疼痛时感觉发凉者均为附子应用指征。
(四十三)唐福安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9~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党参、黄芪、白术、丹参、桂枝、炙甘草、麦冬、茯苓、炮姜、降香,治心气不足、脾阳不振之证。
——配干姜、全瓜蒌、薤白、丹参、桂枝、炙甘草、茯苓,治心阳不足、胸阳痹阻之证。
(四十四)诸方受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15g,常用以下配伍:——配天麻、杜仲、续断、薏苡仁、威灵仙,治腰椎骨质增生性关节炎引起的腰腿痛。
——配黄芪、升麻、泽泻、茯苓、防风、牛膝、白术,治坐骨神经痛,病程久,兼有腿足水肿者。
——配党参、白术、当归、血竭,治创伤骨折急症,疼痛剧烈,脉细弦数,手足冷,神气虚怯欲脱。
(四十五)焦树德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2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人参、山萸肉、炙甘草,治寒厥。
——配防风、羌活、独活、桂枝、威灵仙、薏苡仁、白术、炙甘草,治痛痹。
——配制草乌3g,治尫痹肾虚寒盛证。
(四十六)焦中华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10~120g,常用以下配伍:——配肉桂,治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焦氏认为,凡具肾阳亏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附子用量由小及大疗效颇佳。
(四十七)印会河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白术,治阴寒腹泻。
——配茯苓、白术,治阳虚水泛之证。
——配大黄,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印氏认为,附子的应用指征是脉细,肢凉。
(四十八)王必舜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党参、白术、干姜,治脾胃虚寒。
火神派主药---附子
火神派主药---附子退阴还阳起死回生杨琳编著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小编导读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中医学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医学流派,善用附子、多用附子可以说是火神派的特色之一。
郑钦安先生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有“郑火神”“姜附先生”之称,那他在临床中使用附子是如何调控剂量的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扶阳论坛,探秘郑钦安先生附子用量的三个层次。
郑钦安没有医案传下来,我们就从别的渠道,也就是从他的著作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他用多少剂量。
我们看4首扶阳方,附子的用量有2首是30g,另2首是24g,也就是说,这4首扶阳方的附子用量在24~30g之间,这是郑钦安用附子的常规剂量。
作为常识,每个医家在研制自己方剂剂量的时候,标的就是常用剂量,应该说是可靠的。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24~30g是郑钦安的常规剂量。
以现在的火神派和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剂量算是中等的。
但是如果以国家的药典和法规来衡量,剂量依旧是偏高的。
这已经显示了郑钦安重用附子的特点。
是不是郑钦安用附子的数量就仅限于此呢?就是24~30g呢?他用附子的常规剂量是这样,但当病情危重时,他是擅用超大剂量的。
他常说:“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
”其书中随处都有“峻补坎阳”“大剂四逆汤”之语,主要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他擅用附子,不仅体现在广用附子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据唐步祺先生讲,他和郑钦安的后人没少来往,人家告诉他,郑氏用附子常至100g、200g……可谓前无古人,任应秋先生说:“郑氏治疗三阴证,确是颇有盛誉,运用附子量重而准。
”到底用多少附子?我们只能看目前最完整,应该说也是最可靠的一个实例。
郑钦安曾经治愈了成都府朱知府的夫人长达一年的吐血病。
知府大人是一省之长,省长夫人病了,16个地县的官员巴不得都讨好知府大人,推荐了20多个名医,但是都没有治好,拖了一年。
后来请民间号称“郑火神”的中医来治,是八抬大轿请来的。
到那儿一看,虽然盛暑季节,夫人却铺着毛褥子,盖着棉被,显得十分怕冷,一看就是阴症。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五)(十四)于凯成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20g,常用以下配伍:——配桂枝、白术、大腹皮、葶苈子,治心衰水肿。
——配麻黄、桂枝、细辛、淫羊藿,治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人参,治休克。
于氏认为,本品有毒,内服须经炮制,且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十五)马连珍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0~2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即参附汤,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配桂枝,治阳虚血瘀型胸痹。
——配白术,治心脾阳虚证。
——配黄芪,治心衰,有补气固表之力。
——配桑白皮、葶苈子,治心衰喘咳。
——配大黄,治心衰,可降气通大肠。
——配水蛭,治心脏病,可逐瘀止痛。
马氏认为,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其性辛热燥烈。
一般用10g,先煎,根据病情可用至18~20g。
(十六)王乐善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炙甘草,治四肢厥逆。
——配人参、白术、炮姜,治中寒呕痢腹痛。
——配甘草、白术、桂枝,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
(十七)石景亮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枣、沉香、炙甘草、太子参、麦冬、枸杞子,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配茯苓、刘寄奴、白术、白芍、淫羊藿、生姜、仙茅、陈皮、生黄芪、地龙、益母草、玉米须,治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
——配红参、干姜、大枣,治阳虚大汗、休克虚脱。
石氏认为,附子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
(十八)朱良春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人参、麦冬,治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配党参、炮姜、白术,治脾阳虚之久泻。
——配桂枝、细辛,治风寒湿痹。
——配桃仁、红花、败酱草,治慢性肾炎。
——配黄芪、金刚骨,治慢性肾炎。
朱氏认为,大剂量使用附子,煎时宜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蜂蜜一匙,以防中毒,也可将附子先煎半小时。
火神派第一药“附子”,产地和炮制的影响,你还敢大量使用吗?
火神派第一药“附子”,产地和炮制的影响,你还敢大量使用吗?“附子”中医临床组方的常用药,目前,很多中医朋友青睐火神派的扶阳法,并大剂量使用附子,常对人言:“附子之毒,可用制约其毒性的药物,配伍降低毒性或者先煎去毒”。
实际上,附子毒性不只是乌头碱那么简单,配伍和先煎对于降低附子本身的毒性有作用,但产地、炮制等因素,对附子作用和毒性影响较大,需引起注意。
文章的内容是我多年来奔走于各产地,以及个人使用附子的经验体会,为您总结如下,仅供读者参考。
一.附子的中医学理论附子是温里药,临床应用较广,《神农本草经》按下品分类,属毒性药物。
医家张景岳说附子是“药中之四维”,大概是说药性猛烈,使用得当,效果显著,使用不当常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以心悸,口舌麻木,周身无力,严重者晕厥);郑钦安认为“附子可温少阴,补坎中一点真阳”;黄元御说附子“入下焦补垂绝之火种,走中焦,续将断之阳根”。
现代中医教材认为附子是回阳救逆,挽危救脱的要药,实际应用范围广,例如心衰,外感,咳喘,胃痛,腰痛水肿,肿瘤属阳虚者均可组方配伍应用。
蒸附子二.附子的产地分类和炮制情况目前,产地分布和炮制对附子药效影响较大,列举以下产地的附子,仅供参考学习:①江油附子,是道地药材,种植附子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有传统的黑附子,黄附子,淡附片,注意黑附子多含毒性较大的胆巴,淡附片,黄附子则多用硫磺熏蒸,导致附子毒上加毒,过量使用常出现腹泻,胃痛,干呕等中毒反应。
近些年,江油地区推出了炮附片,蒸附子,杜绝了胆巴的使用,药效较好。
需要注意,江油地区附子产量低,多在挖掘后不久就消化殆尽,国内外客商较多,常常上市即售罄。
每年可在阳历七月初到江油可能采购到正品江油附子,其他时间购买的附子,或通过网络途径购买的附子,很有可能是外地附子拉到江油冒充的伪品。
要注意江油附子外形,上部多有侧根,纵断面下面逐渐狭长,断面有明显的环状花纹,其他产地的附子,一般不具备。
还要注意江油周边地区(例如绵阳)种植的附子,并非江油附子,也要注意鉴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七)25.顽固性咳嗽案姚某某,女,65岁,退休教师。
2007年5月1日就诊。
患者有顽固性咳嗽病史10年余,每次外感引发之后,长期咳嗽不愈可持续半年几个月的时间,曾到北京、省级、市级等医院就治,中西药物用尽也很难起效,有时只能暂缓一时,无法根治及预防复发,深为苦恼。
现症见:近阶段由于外感引起,再次出现咳嗽,一般是先出现喉痒,继之出现痉挛性咳嗽,气憋胸闷,鼻涕及眼泪具出,弯腰收背,痛苦异常,阵发性加剧或发作,一日数次不等,每次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夜间咽干,思饮而不多饮水,舌干则不能说话发音,白天畏寒肢冷,小便频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浮硬重按无力,尺部尤大甚。
证属肾不纳气,治宜温肾纳气,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50g(先煎2小时),炮姜50g,炙甘草10g,红参10g,山萸肉30g,生龙牡各30g,紫石英30g,灵磁石30g,石菖蒲20g,桔梗1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5月3日):服药之后,阵发痉挛性咳嗽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症状减轻,但仍然间歇发作,夜晚口渴消失,舌不出现干燥,小便正常。
病重药轻,宜加大剂量:附子60g(先煎2小时),山萸肉60g,红参30g,干姜50g,炮姜50g,良姜50g,灵磁石30g,紫石英30g,石菖蒲20g,砂仁30g。
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5月9日):服药之后,病好七八成之多,偶而发作1次,也很轻微,大喜过望,效不更方,再服上方6剂。
四诊(5月15日):服上药之后,咳嗽病愈,只有偶尔1声轻微,自动可缓解。
今天微微恶寒,流清水鼻涕,诊脉浮而无力。
又有外感风寒,内有阳虚,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附子60g(先煎2小时),细辛10g,干姜30g,炮姜30g,良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半夏20g,桔梗10g。
5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服上方之后,外感解除,仍然恢复服用5月3日处方,并且要求附子加量至75g,每天1剂,越吃感觉精神越好,体力增强,咳嗽未再发作过,此张处方一至吃了约近2个月才停用。
火神派擅用附子的四大特点
火神派擅用附子的四大特点归纳火神派擅用附子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广用、重用、早用、专用等几个特点,下面分别述之。
(1)广用:火神派治疗阴证几乎方方不离附子,认为:“凡一切阳虚诸证,如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声低、息短,舌润、舌黑,二便清利,不思水饮,心悸,神昏、不语,五心潮热,喜饮热汤,便血、吐血,闭目妄语,口臭难禁,二便不禁,遗尿遗屎,手足厥逆,自汗,心慌不寐,危候于般难以枚举,非姜附何以能胜其任,而转危为安也乎?”(《伤寒恒论·问答》)仲景应用附子,以“凡一切阳虚诸证”均“脉微细,但欲寐”为指征,病至少阴方用。
郑氏则提出可应用,不必等到病至少阴才用。
显然,郑氏扩大了附子的使用范围。
纵观火神派广用附子,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直接以附子为主药,最常见的就是四逆辈。
郑钦安在论述四逆汤的功能时说道: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
''(《医理真传·卷二》)“此方功用颇多。
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
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
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卷四》)。
显然,郑氏扩展了四逆汤的治疗范围。
其二,在应证方剂中另加附子。
这是因为“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是无上中二阳也”(《医理真传·卷二》)。
凡见阳虚,均可加用附子。
例如治阳虚怔忡心悸,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再重加附子”。
“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医理真传·卷四》)。
又如治头面畏寒者,“法宜建中汤加附子”。
鼻渊、鼻浊而流清涕者,缘由阳衰不能统摄津液,治以封髓丹加安桂、吴茱萸,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医法圆通·卷一》)。
(2)重用:郑钦安认为,“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医理真传·卷三》)。
其书中随处都有“峻补坎阳”、“大补元阳”、“大剂四逆汤”之语。
例如,他治疗阴证口臭,“予曾治过数人,虽见口臭,而却纯阴毕露,即以大剂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治之”。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十)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十)37.老年性消化不良案李某某,女,66岁,退休干部。
2007年7月18日就诊。
平素身体较差,体质较瘦,近阶段什么都不敢吃,吃一口水果,就立即拉肚子,腹痛腹泻,每天大便次数2~3次,吃一小块儿肉食之类,就可立即拉出来,弄得什么都不敢吃,且对多种抗生素都过敏,药物也不敢吃,甚为苦恼。
现症见:身体消瘦,面部老年斑较多,气短懒言,畏寒肢冷,夏天天气这么炎热,不知道什么是热、什么是汗,身穿多层衣服,外套小马夹,与常人显著有异,现在什么都不敢吃,每天只吃点稀粥,舌淡胖质紫暗,脉沉弦细而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不能腐熟水谷,治宜回阳助阳,补肾益脾,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红参10g,炙甘草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30g。
用法: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7月24日):服药之后,自感体力增加,食欲增进,腹泻显著好转,大便每天1次,大便成形,原方有效,再进6剂。
三诊(8月1日):前几天,外感发热停药2天,服感冒药立马痊愈,前所未有的,原来只要一感冒,就久病缠绵,难治难愈,现在却是服药立效,出乎意料。
现在什么都可以吃了,肉、水果吃后也不再拉肚子了。
精神大振,再服6剂以进行巩固疗效。
随访:3个月后遇见,述说一如常人。
【按语】《伤寒论》太阴病篇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此例病人,一派脾肾阳亏证候,且表明重在脾阳亏损、不能腐熟水谷之上,可以说是吃什么就拉什么,表明其脏有寒,与上述条文精神基本一致。
当温之,张仲景提出用四逆辈,即是说可用四逆汤类方加味而治,后世不少医家认为当属理中汤的范畴,笔者认为不当。
病在太阴,太阴有寒,根结在肾,四逆汤补肾回阳助后天,而理中汤则只专在后天,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病人“脏有寒”的关键症候。
因此,笔者抓住久病及肾,老年肾阳亏损的这个关键环节上,方用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又名为双回阳饮,同时加入三七、砂仁,温中活血行气,纳气归肾,看不治脾而实治脾,似治肾阳而助脾阳的思路,方药对症,疗效确切,改善迅速。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篇附子的功效与应用一、绪言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入药用其子根,其块根(母根)呈圆锥形为乌头。
拉丁文名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英文名字 Common Monkshood Root。
呈横切片,其名称有多种,如有生附子、黑附子、白附子、姜附子、扒耳片、刨附片、卦片、白扒片、黑扒片、尾片、侧子、虎掌、漏篮子、熟白附子、明附片、刁附、川附子等。
其母根名曰乌头。
处方名有附子、附片、生附子、盐附子、白附片、黑附子、黑顺片、黑片、顺片、熟附子、熟片、熟附片、熟附块、制附子、制附片、川附子、淡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炙附子、炙附片、黄附片等多种称呼。
(一)历史渊源附子系常用药物之一。
它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经用来治病,并指出附子是一种毒性植物药。
到了公元前220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附子的性能效用,并列为下品;继该书之后,历朝历代的医药学家,对附子的名称、产地、栽培、采集、炮制、成分、药理、适应症、临床应用以及毒性等诸多方面,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们后来者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正反两方面借鉴。
关于附子来历,曾有过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没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
那时候乾元山一带的人体质很差,生病的多,冬天又特别寒冷,到了冬天有不少人被冻死了。
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的疾苦,就提炼丹药给穷人治病。
可是生病的人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
太乙真人发现山里长了一种野苗苗,根底长了一个圆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片子。
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
人吃了这种药能增强体力,冬天吃了又能起防寒的作用。
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的加工方法教给了乾元山一带的人。
后来他又收了哪吨做徒弟,师徒俩又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再创造新方法进行加工,加工出了一种药效比乌药更高的新药来。
从“火神派”谈附子的应用
从“火神派”谈附子的应用从“火神派”谈附子的应用2010-10-26 15:30火神派是指以郑寿全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的一个医学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常常被冠以“某火神”、“某附子”。
附子是临床常用药之一,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草备要》载:“附子辛甘有毒,大热纯阳。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去在里之寒湿。
”《得配本草》载:“附子主六腑沉寒,回三阴厥逆。
”现代药理作用表明附子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心脏、血压、血管等都有不同的作用。
附子治疗危证、急证,使病人起死回生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我因在临床喜用温剂而常用附子,近年来通过对火神派的研究,尤其是对火神派的医案如吴佩衡、祝味菊、卢崇汉、李可等医案的研究,对附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介绍如下。
正确掌握附子的药用剂量附子在教科书中载,煎服,3~15g,宜先煎0.5~1h,以降低其毒性。
内服宜制用,生品宜外用。
但火神派用附子,一般起始剂量都在30g以上,多至二三百克,最多用至600g。
山西名老中医李可Ⅲ在其所创破格救心汤应用附子时往往都在30~200g之间,而无1例中毒,但是作为后学者,我建议在应用附子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应用30g以上时,均要求先煎2h以上,以防中毒,在煎煮时应该武火先将药物烧开锅后,开始计时改为文火煎2h。
附子的配伍附子在配伍时应用很广泛,先就其配伍总结如下。
1.附子配伍磁石、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这是上海已故名医祝味菊所创,名为温潜法。
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人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温潜法主要适用于虚证失眠,尤适用于老年人。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廿三)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廿三)81.贫血并发热案孙某某,女40岁,市民。
2008年10月19日就诊。
患者发热伴贫血年余,曾多次化验,血红蛋白80g/L,长期低热37.3O C左右,经多种方法与药物治疗,均未取得显著的疗效。
现症见:气短懒言,畏寒肢冷,面色萎黄虚浮,发热多在上午或活动后加剧,最高体温在37.3O C左右,动则气喘胸闷,纳差腹胀,大便秘结,每3~5天1次,小便短赤,舌淡胖大,脉沉细无力。
证属阴盛阳衰,虚阳外越,治宜回阳建中,方用经验方回阳建中汤加火麻仁,药用: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10g,肉桂10g,桂枝10g,苍术10g,白术10g,石菖蒲10g,甘松10g,火麻仁30g。
7付。
二诊(10月27日):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精神大振,体力增强,要求继续服药,以强化疗效。
原方再进7付。
【按语】贫血伴发热,按常理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味而治,其目的是要治贫血——血虚,二是要治发热。
按照火神派理论观点,应用阴阳辨证两分法,在阴阳之间当为阳主阴从之理,且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内经》)。
因此,选用经验方回阳建中汤加火麻仁而治,扶阳抑阴,健脾助运,阳生阴长,服药后不仅发热得退,且贫血也迅速得到改善,其正是: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矣(作者心悟)。
82.胃肠炎案张某某,女,70岁,农民。
2008年10月30日就诊。
半月前患者病“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经在当地积极治疗等措施,病情有所好转,但呕吐与腹泻仍然不能控制。
现症见:刚到诊室坐下,患者又大量呕吐出不消化食物,略带有酸腐味,食物呈完谷不化,腹泻腹痛,每天3~6次,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诊脉时双手冰凉,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行动迟缓,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几乎无法触及。
证属阴盛阳衰,升降失常,治宜温中扶阳,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药用:附子60g(先煎),炮姜50g,炙甘草10g,吴茱萸20g,半夏20g,党参30g,三七10g,苍术10g,白术10g,砂仁10g,生龙牡各30g,补骨脂30g,赤石脂30g。
火神派第一要药——附子(上二)
火神派第一要药——附子(上二)二、附子的产地与炮制道地药材“江油附子”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之一,有1300多年栽培种植历史。
主要栽培种植于自然条件适宜的四川江油一带。
附子自古以来为中医常用配方药材之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食疗中亦广为用之。
对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疾病都有重大的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新陈代谢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其提取物对预防和治疗癌症及其它各种肿瘤具有显著效果,其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际互联网称“世界附子在中国、中国附子在四川、四川附子在江油”。
目前附子规范化种植面积发展至12000亩,产品主要销售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江油产的品牌附片系列已经家喻户晓,受到众多医药界人士的青睐。
江油附子基地和生产的附子主导产品得到了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唯一列入973项目的道地中药材。
同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油附子产品目前主要有:白附片、黑附片、黄附片、熟附片、盐附子、炮附子、刨附片等。
(一)附子的产地附子自古至今多称谓川附子,顾名思义附子是主要产于四川。
因此四川历来是附子的道地产区,《范子计然》中说:“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齐梁时因南北暌隔,交通不便,陶弘景有感叹说:“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
故在《集注》中陶赞叹宜都佷山(今湖北长阳县)所出为最好。
唐代时期四川又重新恢复附子的道地优势,《新修本草》中云:“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绵州、龙州者佳,余处纵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
江南来者,全不堪用”。
宋代附子的产地更加明确,《图经本草》中去:“绵州彰明县(四川江油)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
赤水在今江油河西一带。
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彰明知县杨天惠,通过对该县附子生产的实际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性质的《彰明附子记》,书中说道:“绵州,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五、附子的合理应用(一)概论附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用之得当,效果卓著。
但也不可滥用附子,因附子毕竟是辛热有毒之品,用之当掌握其阳虚症的适应症,即辨证为前提的原则。
曾有人统计过某名医一段时间的处方,无一方不用附子,无一人不用附子,还有人撰文认为说什么方药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鲜一样;还有的认为附子就像激素一样,什么病都可以用上一点儿。
这些观点都违背了辨证论治的精神,都是欠妥的。
特别是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加上某些或有意或无意的渲染,“火神派”的火似乎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学术思想,少数似懂非懂、浅尝辄止的医生,将“火神”的这把“火”与附子应用直接划上了等号,这种不分虚实寒热、阳虚、阴虚的做法,都严重地偏离了郑钦安的思想本意。
一个真正的学者,是在学好郑钦安医学三书的前提下,把握好阳虚、阴虚证的辨证原则,并且借鉴当代诸多火神派医家具体经验的同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当热则热,当寒则寒,是在分辨阴阳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郑钦安),善于抓住阳虚证本质的情况下,应用好扶阳学说理论,而后充分发挥附子的独特作用,而不能把“火神”之“火”看做为一种时尚流行。
有人认为,火神派源于四川一带,这与其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四川盆地属温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的特点,与中国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1月平均温度一般都高出3○C以上,最低温度一般高出10○C以上,造成盆地湿气重、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
成都一年中阴雨天多达250~300天,形成了阴雨多、阳光少的气候特点。
正是这种湿热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四川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川菜都以麻辣味为特点,全国闻名,而川人将附子当菜吃,也就意味着附子在四川人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耐受性,但是其他地区有多少人能耐受如此剂量的附子就很难说了。
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也并非完全正确。
原因是:郑钦安之亲传弟子卢铸之先生,在郑氏去世之后遵师命,曾3年多时间游遍中国的20多个省,去观察火神派理论是否能在全国合理应用,结果考察后认为,扶阳学说适用于全国各地区。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 (2011-12-19 16:30:37)转载▼标签:杂谈首先是火神派之体。
1)学中医,要从本质上去理解,抛开一切固有的执念,透过层层现象去把握本质,逐渐建立一个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把这个理论体系逐渐的完善,逐渐逼近黄帝内外经,神农本草等四大的理论体系。
任何病症,任何病理,任何医理,任何药理都要把握其中核心本质,具体而抽象,要溯源而上,寻其源头一探究竟,由外而内,抽丝剥见,条分缕析,由表至里,由外而内,内到经络,而后脏腑,而后阴阳;在应用之时顺流而下,由内而外,由阴阳而脏腑,由脏腑而经络,由经络而皮毛肌肤,由抽象而具体。
这个和学任何高深的东西一样。
2)纯阴为鬼,纯阳为仙,阴阳各半而为人,阴阳平和谓之常。
正常人,阴阳平和,升降有序,经络畅通,一气运行无碍,自然无病。
阴阳失和,升降无序,经络不通是以致病。
诊断时,要回归本质,诊断出诊断出哪里过阴,哪里过阳,哪里阴阳虽和但俱虚;哪里升出了问题,哪里降出了问题;哪里经络不通了,哪里经络气血过虚了……………………3)治病时,从经络入手,导引行气(导引),移精易气(祝由),针灸。
祛经络之邪气,除经络之陈疴,使经络渐渐畅通,经络畅通,一气运行无碍,之后自然渐渐正气足,一方面气足自然慢慢的脏腑就强大了,另一方面,邪气去,正气足,自然神明现,之后自然神清气爽,三毒消灭。
4)或从药物入手,同时作用经络和脏腑,调整阴阳,梳理经络。
然药物皆借胃气鼓荡而各寻其经,格归其脏,胃为分金之炉,胃气绝而人必死。
故用药,首先要壮胃气,护胃气。
5)以上,后学小子以为是学医用药的根。
人之存活于世,一切活动都需要一股生生不已的少阳之气来驱动;而此少阳之气,实则由肾中真火催化而生。
打个生火做饭的比方。
拿火种点燃木柴,之后木柴着火,之后用此火做饭。
木柴燃烧的火,正如那驱动人活动生存的少阳之气,木柴则是精微,或饮**微,或先天真水,而点燃木柴的火,这一切的源头则是那肾中一点元阳真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一)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一)一、张仲景应用乌附的经验(一)用法用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附子非常广泛,《伤寒论》中应用有20方,《金匮要略》中(除去重复的)有13方,共计33方,加上方后加用附子者4方,经方中共有37方中应用附子。
张仲景所用之附子,有生用者,也有炮用者。
生附子多用于少阴病证中,共8方,其它则全用炮附子。
关于炮附子之制法,现代已经无法考证,但从一些专家研究者分析认为,可能是火制的一种,现代多不采用。
张仲景用附子有两个阶段。
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治疗脉沉微、四肢逆冷等症;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等症。
关于张仲景所用之附子相当于现代的多重?考证的结果,近些年来比较公认的张仲景时代的剂量,其一两相当现在的15g左右。
张仲景多是把附子炮,分8片。
已故名医何绍奇先生研究认为,一片附子相当于6~8g左右,如果按照所分为8片,少者也有50g左右,大者也有60g左右,也就是说,张仲景所用之附子的重量,一枚附子折算相当现在的50~60g左右。
如果用的是生附子话,生附子毒性很大,研究认为相当熟附子的5~10倍之多。
按照这样的情况分析,张仲景时代所用治少阴病的生附子,一枚相当现在的250~500g以上。
就是按照张仲景用一枚附子保守的计算50g,二枚也相当100g,三枚相当150g,四枚相当200g,五枚相当250g之多。
表明,张仲景时代用附子的剂量,已经相当很大了,不然的话,不可能写了一本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了经典与圣人。
这表明,火神派学术思想,并非是一种凭空异想天开,而是沿着张仲景的思路与方法,走了下来,并走到了现在。
在煎药方法上,张仲景并未指明先煎,均是与它药同煎。
但张仲景所同煎药物,多数是姜、甘草,特别是炙甘草的量,有时间用的量很大。
这充分地证明,附子与姜、草同煎,足以达到解毒并增效之双重目的,圣人肯定考虑了又考虑,思索了又思索。
而且现代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张仲景的这种附子与姜、草同煎的方法,不仅降解附子毒性疗效确切,而且尚有增效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六)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六)六、附子的中毒与救治(一)中毒原因“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金匮要略》)。
火神派医家推崇附子的效用,而附子的效用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并因此而造福病家、铸就擅用附子的医名。
但是因附子有大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
明代的张志聪《本草崇原》中即记载了这样的医者,并记述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
这种看法,证明他们可能观察到因服附子不当而中毒者,而古往今来,发现附子服用不当而出现医疗事故者,也时有报道。
但仔细分析之,我们也不难发现,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的病证之偏。
如果医者在应用附子之时辨证有误,既使辨证无误而当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掌握好用的方法,就有可能发生中毒的反应。
显然,在这些某个环节中,减毒去毒的方法没有充分地掌握,这才是导致附子中毒发生的关键。
1.中毒分析总结各种中毒情况的发生,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应用附子没有经过医生的安排,自己看书抄方,按书本办事,一些书上没有注明详细的服用方法。
(2)一些非正规大夫,我们所谓的“江湖游医”,才学识浅,为人看病,胡乱下药,由此而导致中毒。
(3)临床辨证功夫不过关,对三阴证的辨识不准确,治三阳病误用附子,而导致中毒。
(4)医生安排病人用药,比如先煎、舌尝无麻味等,而煎药者并非病人本人,由于误用而导致中毒。
(5)一些附子,在炮制等环节,没有严格把关,导致先煎也出现中毒。
(6)一些过敏或是高敏性体质的人,既是小剂量应用附子,也可能出现中毒现象。
因此,我们应用附子的每位医者,如果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附子的来源、炮制、配伍、剂量、煎煮、服法等各个环节,既胆大又心细,小心谨慎,防止附子的中毒意外反应完全是可能的。
鉴于此,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猛浪从事,而是以积极科学求实的态度,才能发挥好附子“百药之长”的最佳功效,而避免出现意外的伤害。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十二)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十二)45.直肠黏膜脱垂症案孟某某,女,40岁,干部。
2007年9月15日就诊。
患者曾确诊为“直肠黏膜脱垂症”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及外洗熏蒸等方法,不见好转,且有进行性加剧的趋势。
现症见:每当站立时久,直肠处知觉下垂,有异物排便感,到厕所后空坐,卧床休息后可减轻,活动、劳累后易症状加剧,总是觉得有便意感,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痛,便次增多,每天2~3次,便量不多,小腹胀满,纳差,脘胀,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证属中气下陷,阳气不升,治宜升阳举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党参30g,当归10g,炙甘草10g,苍术30g,白术3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黄芪30g,附子30g(先煎),枳壳30g,仙灵脾30g,仙茅30g,补骨脂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6剂。
二诊(9月21日):全身情况略有好转,局部下垂症状改善不明显,再进原方6剂。
为了加强疗效,除了上述方法外,用石榴皮、白矾水,外洗肛门,每天1~2次。
三诊(9月27日):服药之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明显减轻,而肛门下垂感也明显减轻,只是偶有用力时才感直肠下垂感,每当便秘或便后有症状,大便次数正常,每天1次,腹胀满消失,食欲明显好转,原方有效。
再进6剂,以资巩固。
【按语】直肠黏膜脱垂症,肛肠科之疑难杂病,早年曾经治2例,方用补中益气汤原方药升阳举陷,调治年余而效果不显,百思不得其解。
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之后,方意识到脾阳根于肾阳,中气下陷久治不愈,其原因仍在肾阳不足之根本上。
因此,运用郑钦安“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三阴证用扶阳药,虽失不远。
仍在以往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附子温补肾阳,为强化疗效,合用二仙及补骨脂,四药共在120g之多,大大地提高了温肾补阳之效果和力量,因此临床疗效显著。
46.慢性肾炎伴失眠案倪某某,女,38岁,农民。
2007年9月3日就诊。
患者有“慢性肾炎”病史数年余,情况时好时坏,病情长期不能稳定。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八)29.奔豚病案安某某,男,52岁,农民。
2007年6月3日就诊。
患者夜间有一股子气体从右下肢内侧,沿着右侧腹股沟向腹胸上冲,病人每次都是在睡梦中迅速憋醒,突然心慌恐惧,烦躁难忍异常,大汗淋漓,坐起之后,长出气后才慢慢地平静下来,有时1夜之间可反复发作多次,甚至有的时候都不敢入睡。
曾在全国各地求治,均未明确什么诊断,中西药物治疗没有效果。
现症见:上述症状发作频繁,极度恐慌,难以入眠,害怕睡觉,身体较清瘦,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舌体胖大,脉沉细无力。
证属阴盛阳衰,龙火上浮,奔豚上冲,治宜温阳降逆,方用温氏奔豚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肉桂10g,红参10g,沉香10g(后下),山药30g,茯苓10g,泽泻10g,牛膝10g,炙甘草10g,紫石英30g,灵磁石30g,石菖蒲20g,甘松10g,吴茱萸10g。
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6月6日):病人服药之后,当天夜晚可安静入眠,未在发作气上冲胸,只是在下肢内侧有轻烦热感,也不十分明显,且没有了恐惧感。
病人自感服之后病减八成之多,要求再服上方,再进3剂,以巩固治疗,防止反复。
【按语】奔豚一病,现代病因未明,因检查无明显异常,故而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该例患者的症状表现,与《金匮要略》奔豚病描述相一致,且经辨证病人乃为一派阳气虚衰表现。
夜晚属阴,阴盛阳衰,阳不抱阴,阴气上潮,格阳于外,龙火上奔,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上冲之症状。
方选李可老中医推荐的温氏奔豚汤,该方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的妙方;功能温养先天命门之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豚上冲。
由于辨证确切,选方对路,故临床疗效显著。
30.心动过缓并长期腹泻案罗某某,男,52岁,商人。
2007年6月2日就诊。
患者自小就有心动过缓病史,已病有50年,心率40次/分钟,而且还有家族史,伴顽固性腹泻病史已有几十年,每天大便次数3~5次,曾求治各地数十年未能取效;伴有高血压病,血压160/110mmHg,曾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也不十分稳定。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六)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六)(二十七)张琪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50g,常用以下配伍:——配山萸肉、人参、干姜、龙骨、牡蛎、五味子,治疗心源性休克,症见手足厥冷,面色青,精神萎靡,昏厥,脉微细,舌滑润者。
——配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红花、丹参、赤芍,治心衰,症见水肿,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四肢厥冷,小便少,舌胖嫩,质紫暗,唇甲青紫发绀,脉象沉细或涩结代者。
——配茯苓、白术、麻黄、桂枝、生姜、细辛、甘草,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症见水肿,咳喘不得平卧,头面肿甚者。
——配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桂枝、五味子,治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见头眩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粘液性水肿,恶寒手足厥冷,舌胖嫩脉沉者。
张氏认为,本药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但因有毒,必须炙用,且须先煎半小时,然后入它药。
(二十八)张云鹏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90g,常用以下配伍:——附子10~15g,配党参、当归、熟地黄等,治气血两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附子30g,配干姜、炙甘草、黄精,治肾阳不足的低血压症。
——附子15g,配代赭石、蛤蚧,治肺肾两虚的肺心病。
——附子10g,配茯苓、苏子等,治阳虚咳喘。
——附子90g,配肉桂、葶苈子、茯苓等,治心肾阳虚的风心病、心衰并发肾衰。
——附子15~30g,配桂枝、细辛等,治阳气衰微,脉沉迟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附子10g,配白芍、木香等,治脾肾阳虚的胃痛。
——附子30g,配干姜、白术等,治脾肾阳虚的泄泻。
——附子10~15g,配白术、乌梢蛇等,治风寒痹证。
——附子30g,配大黄、桃仁等,治阳虚浊阴上逆的尿毒症。
——附子10g,配麻黄、生石膏等,治肺热阳虚的肺炎。
张氏认为,使用附子时应注意耐药性与当地用药惯例,掌握辨证要点,注意恰当配伍。
附子可以温阳救逆,邪盛正虚时亦可以寒温并用。
阳气将亡之际,用药须当机立断,方能挽回阳气于顷刻之间。
(二十九)陈益群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15g,常用以下配伍:——配麻黄、鹿角胶、全虫、当归、熟地黄、黄芪、雷公藤、寻骨风,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四、附子的用量与用法(一)用量用法1.概论附子的用量,当代教课书《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都标示出附子量为3~15g;《中国药典》未说明先煎,教课书上注明先煎30~60分钟。
附子用法与用量,最早而且最为完善的就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考仲景时代附子的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用二枚,最多者用三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仲景用生附子的话,其量还会更大,因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
火神派医家,大都精研伤寒学术思想,很显然是继承了张仲景扶阳重剂的观点,因而造就了火神派医家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特色。
特别是火神派领袖郑钦安,其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不仅用量过两,而且尚用生附子至两者,显然是发扬了仲景学说与用药风范。
火神派步入后尘者,其附子的用量,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嫌。
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一般起始量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到500g。
更有甚者,李可老中医一昼夜之间附子用量达600g之多,比吴佩衡先生犹过之。
吴佩衡教授之子——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常用量为30~60g,病情严重或病势危重者可加量,如用至100~240g。
但他认为用,附子并不是量越大越好,原则是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但是,四川的王谓川先生认为:“然附片必用至60g方有疗效”。
总结火神派医家及有关其他医家应用附子的经验,笔者认为一般阳虚阴盛者,附子起始量可用30g,然后可逐渐增加,每服3剂,可增加15g,如45g、60g、75g、90g,最大量用至100g时,一般阳虚重症都能起效,但危急重病患者可达200g以上可能才能取效。
如果没有应用这方面经验的医家,还是从小剂量10g着手为好,只有慢慢地体会并逐渐加大附子量的认识,才能摸索出自己认为适合病家的附子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神派主药---附子退阴还阳起死回生杨琳编著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附子。
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
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用附子救孩子最多,大多投寒凉太过,气阳微弱,凡遇重证,很愿一力承揽。
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
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
当时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以洋参白虎汤投之久而不效,乃求治祝。
时儿尿一时20余次,祝用大量附子,家人坚阻,祝力说徐,亲而满服而愈。
从此徐亦崇治小儿纯阳之体而用附子。
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
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
他用附子的轶事很多,很精彩。
二、附子的主要化学成份,制法及毒性现已从附子中分离出并已确定结构的生物碱近百种,仍不能表示附子的化学组成。
主要以乌头碱、次乌头碱、美沙乌头碱为主。
乌头碱是以8位醋酸酯及14位苯甲酸酯形式存在的双酯型生物碱,呈麻辣味,毒性很大,口服4毫克致死,是乌头、附子的主要有毒成份。
但易水解,在水中热至100℃,8位去醋酸生成乌头次碱其毒性为乌头碱的二百至五百分之一。
经110℃40分钟,14位苯甲酸酯键水解,生成乌头原碱(结构见下图),它的毒性只有乌头碱的2000-4000分之一,几乎是无毒的。
因此乌头与附子的毒性关键是炮制质量。
附子产地不同化学成份也有差别[2,8]。
乌头原碱的强心作用比乌头碱还强。
不但双酯型乌头碱水解越彻底,毒性越低,药效越强,且分子含酯基越小,羟基就越多,水溶性也越大。
乌头碱及次碱口服经消化后生成乌头原碱。
所以附子的有效成分应为乌头原碱。
从下图的乌头原碱3D结构可知,乌头原碱的分子是很不规整的,乌头原碱可能对胰等细胞膜起作用,产生很好的生理作用。
附子炮制方法很多(3),张景岳主张用甘草制。
根据化学原理,以下法炮制为宜;原药加水完全吸收为度,湿透后以110℃热压6小时,放汽后干燥半小时,再于60℃干燥。
附子与甘草、生姜(或干姜)同煮,毒性大为降低,说明甘草、干姜有解毒作用,可配伍使用。
附子中毒特征为;口唇发麻作痒,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麻、口渴、胃有强烈灼烧感,先吐药汁后吐血,逐渐出现瘫痪,颜面肌及四肢痉挛,言语困难,视听力衰退,血压下降,脉迟有时结代,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心脏麻醉及呼吸衰竭而死亡。
解毒方法;轻度中毒用甘草绿豆煎服。
或用生姜,甘草,金银花煎服。
并配合输液。
重者对症治疗。
及时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
心跳缓慢而弱时注射阿托品解救。
三、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经过炮制,煎煮及适当配伍毒性大减,况有病病受之,只要辨症准确,疑难重症往往能收奇效。
张景岳对附子的适应症已有详细论述。
现代医家对附子适应症也有精僻论述[5];凡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恶寒体软,四肢清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泻或五更泻,口干不喜饮,舌淡苔白,脉细或沉迟。
也有根据舌色深浅;凡舌色浅紫,紫色,暗紫,深紫皆是运用附子根据(紫色)。
红舌则不可用。
可根据寒象及舌色深浅决定用量。
《症治要决》记载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性缓,得桂补命门。
对身体健康者,即使热体每天30克,连续四天单味煎服,仍无毒副反应,精神反而充沛,证明制附子的毒副反应是不大的[4]。
附子用量有几克至几百克不等。
用于引阳归舍3-5克即够,遇阴冷沉寒则应重用。
有的认为一般不超过20克,也有一次用400克报导[5]。
关于煎法,有的认为制附子不需先煎,有的认为10克以下先煎半小时,10克以上不少于一时。
由于各人体质与敏感性不同,炮制品可能有夹生现象,为了绝对安全,应先冷水浸胀再先煎半小时为宜。
同时配10克甘草也是一个防止中毒措施。
服用附子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量。
关于服法,有些认为凡乌头、附子药汁应冷服,而卢崇汉则认为一定要温服。
关于蓄毒问题,有报导长期使用而无蓄毒现象,有报导怀孕三月孕妇服用一次60克共三剂治虚寒阳越症,而次岁产子体健如常。
说明有故而无损,孕妇仍能使用乌附。
白附片是由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而成。
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Raipaics.的块根。
而禹白附又称为白附子则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
因其主产于“关外”的辽宁、吉林等地而得名。
它的产量较少,主销浙江及上海。
辛温有毒,用于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疲痰核、毒蛇咬伤等,其药理与以上两种完全不同。
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附子行十二经,追散失之阳,对于虚烦躁动、昏厥、虚脱汗出、脉缓欲绝、心动过缓、口唇紫绀、畏冷发热、心力衰竭、四肢厥冷、呼吸短促,精神萎顿等症,附子具有兴奋呼吸和血管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
可用附子一号注射液(消旋去甲乌药碱)加入5%葡萄糖静注。
或采用参附汤口服。
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改善慢性心率失常,可用于阳虚病人的温阳及阴虚者的引火归元。
参附及注射液可用于心肌梗塞所致休克及低血压抢救和因感染、创伤、中毒性休克及慢性病晚期极度衰竭的抢救。
对心血管疾病如眩晕、心悸、自汗、无力起床,血压180/100mmHg,脉搏40次/分的高血压冠心病并发性早搏,用附子10g、半夏20g、瓜蒌60g、桂枝、人参、麦冬、五味子,六剂自汗止。
10剂可下床活动,脉率60次/分,血压140/90mmHg。
对于气虚无力,低血压可用附子加补中益气汤治疗。
对中风脱症,昏扑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鼾声、遗尿、或四肢清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之症,急投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也常可望转机。
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附子有镇痛、镇静、局麻作用。
附子与白芍配伍利于调气血,调寒热,调虚实可用于头痛、胃痛、腹痛、肋痛、经痛、痹症。
如治肋痛陈发加剧,不欲食,舌淡红,苔白滑,肝肋下4厘米,中等硬触痛,西医诊为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高位不全梗阻,胆总管结石,肿瘤,用附子10g、白芍25g、柴胡15g、枳实10g、甘草10g、白术10g、郁金10g,5剂痛减,加陈皮服月余症消失,肝稍触及无触痛,隔日服15剂,二年无复发,如常人参加田间劳动。
六、附子治风痹乌头与附子为痹症要药,用于风痹的桂枝附子汤,着痹的甘草附子汤,寒风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温痹的乌头汤,顽痹的小续命汤都以附子乌头为主药。
但川乌草毒性大应配甘草30克同煎,服1-3剂痛止大半即停服,服米仁30克泽泻通草各20克泄毒。
七、附子用于癌症“寒凝血脉”是恶性肿瘤,特别是耐药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具有“温阳散结”功效的附子、乌头合理临床应用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肿瘤病灶,提高临床缓解率。
相关基础研究证实:乌头碱体外能逆转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KBV200)的多药耐药性,其抗耐药机制与该成分能够下调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gp)表达,并通过影响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多种基因,特别是影响MAPK信号转导系统等途径,最后作用于多药耐药基因(mdr1)而起到抗肿瘤耐药效应。
附子行十二经,破积聚,血瘕,散恶血,活血化瘀有起死回生之功,是必用之品。
并加熟地或白芍用以监制,勿使过燥;加入攻下药大黄,元明粉,二丑,槟榔,枳实;为防攻下药苦寒伤脾胃;配伍党参、白术、木香、厚朴、枳壳;及其他止痛、止呕、活血、退热、止汗等药品共同组成抗癌方[7]。
八、附子用于暖肝熄风治老年性震颤附子温脾肾,肝肾同源,亦有暖肝柔筋熄风作用。
泮小骅[5]治一四肢震颤,肌肉跳动,上肢为甚,夜间为多,共济失调,脉细,舌淡胖苔白。
西医诊为老年震颤。
用制附片12g、茯苓15g、生龙牡各20g,白芍、白术各10g治疗半月发作次数减少,有时1-2天无发作,持续时间缩短,震颤程度减轻,牙齿不打颤,继续治疗数月愈,随访三年未复发。
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附子有引阳入阴之功,如咽喉肿痛反复发作红肿,施苦塞无功,用滋阴乏效。
因蜜炙附子含化咽汁治喉痹或单味附子盐水煮过频呷服,日1-3克治慢性咽炎之咽干痛,或配入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玄参、丹皮、白芍、贝母、薄荷、甘草)。
如一例咽痛二月,服清热解毒药,抗生素无效,口唇绯红,舌淡少苔,咽红肿几成雍塞,舌燥脉细,投养阴清肺汤加附子十克,三剂咽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