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合集下载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婺源徽剧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闻名全国的一个大剧种。

婺源徽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徽剧剧目通俗易懂,声腔艺术雅俗共赏。

徽剧传播地域广泛,不仅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徽剧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很有价值。

婺源徽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清乾隆年间,(老)“庆升”、“彩庆”、“同庆”、“大阳春”等徽班就先后在婺源搭班演出。

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为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回乡祭祖时,将其父曹文埴创立的“华廉”戏班改为“庆升”班,并将该戏班带回婺源晓镛。

此后陆续有20多个徽剧班社先后在婺源演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号称“京外四大徽班”的“庆升”、“阳春”、“同庆”、“彩庆”徽班。

与此同时,婺源当地也先后组建了不少徽班,并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发展,四处巡回演出。

光绪年间,婺源中云村王旺金组建“洪福林班”,演员以婺源人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邻地区演出。

此外,“梓坞班”、“仙舞台”、“王和福”、“新阳春”、“新鸿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带演出、扩展。

20世纪40年代,因农村经济衰落,婺源乡间的徽班先后解散,徽班艺人一部分组织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务农,农闲节庆进行业余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剧团,经过抢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剧重获新生。

1958年,婺源徽剧团以传统徽剧《水淹七军》、《金得山拿虎》、《扈家庄》、《百花赠剑》参加江西省戏剧会演。

1959年又以传统徽剧《汾河湾》参加古老剧种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2006年,婺源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傩舞是远古时期举行“驱鬼逐疫”祭祀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

它源于原始巫舞,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又称“舞鬼戏”。

在古代人们用傩舞来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们相信表演傩舞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庄,能够让村里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从小山坑走上奥运舞台,从濒临失传到发扬光大, 古老的宣纸承载着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完成蜕变。
宣纸发明与唐代宣州泾县,因在宣州集散而故名。唐代就已被列 为贡品,为“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 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 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 画、防腐防蛀,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古今诸多 名家字画、文书典籍、历史档案、讲道经文因为有了它得以收藏 传承,为历代皇家御用贡品。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 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 乡镇一带。“花鼓”原是凤阳民间礼乐的领奏乐器,明初以后,凤阳移 民出门卖艺时,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唱着小曲走四方。
流传中国大江南北的
凤阳花鼓由此诞生 。
•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 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 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 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 剧”。
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名录其中, 这是继宣纸制作技艺后,又一文房 珍品被列入“非遗”名录。
宣笔历史悠久,始于秦代,产于泾县。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所管辖,属 制毛笔又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宣笔技艺独特,取 料精致,品种齐全,适用广泛,被历代书画家称之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 差一。如今,泾县宣笔主要有羊毫类、狼毫类、紫兼毫类、国画毫类四大类 别350多个不同品种规格,年产各种类宣笔150万支。宣笔具有尖、圆、齐、 健“四德”之美,劲、润、长、短“四长”之特色,被历代誉为“千年宣笔、 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婺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我们对婺源县的非遗项目进行了统计调查,并就统计情况进行了汇报。

一、非遗项目概况。

截至目前,婺源县共有非遗项目20项,涵盖传统技艺、民间表演、口述传统和社会实践等多个领域。

其中,传统剪纸、篁岭茶马古道、篁岭花灯、篁岭花鼓、篁岭舞龙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

二、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情况。

在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方面,婺源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举办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通过开展非遗项目调查和研究,加强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情况。

针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婺源县积极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邀请资深传承人传授技艺和经验,培养了一批非遗项目传承人。

同时,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示比赛、文化节庆活动等,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展望。

未来,婺源县将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双赢。

同时,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婺源县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对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的汇报,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婺源:江湾非遗展示园

婺源:江湾非遗展示园

婺源:江湾非遗展示园
岁月更迭,经过千年风霜演化而留存下来的那些匠心、民艺、风物和雅趣,饱含了当地人的心魂和生命、情感和传承,这些被人们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婺源江湾游览时,走进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打开非遗物语,更加深入地解读婺源的人文历史。

婺源拥有众多的非遗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就有绿茶制作工艺、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歙砚制作技艺、徽剧、傩舞,还有一大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如板龙灯、豆腐架、抬阁、甲路制伞、徽菜、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等数十项。

绿茶制作工艺
木雕
石雕
砖雕
歙砚制作技艺
傩舞及傩舞面具
灯彩
豆腐架
抬阁
徽菜
小吃
往期回顾
▶【海南行72】军垦精神· 赤子之心▶【海南行73】支边垦荒知青情
▶上饶稼轩大桥掠影
▶【海南行74】海口人民公园
▶铅山湖坊:秀美乡村看西山
▶【海南行75】海口云洞图书馆
▶李仕明画笔下的弋阳名人
▶婺源:詹天佑故里高铁站
▶婺源:徽州古商埠汪口
▶婺源:美丽乡村梦里江湾20222692838。

婺源民俗1

婺源民俗1

婺源民俗婺源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便见记载。

宋时,婺源的谢源茶已被誉为全国六大绝品茶之一。

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均为贡品,一时名重天下。

茶在唐已成“举国之饮”,茶道也随之大兴,婺源当不例外。

婺源的茶道,着力表现茶乡人民“敬、和、俭、静”的道德风情。

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显示主人真诚、纯朴的传统美德。

茶道分农家茶、文士茶、新娘茶等。

近年,表演茶道的茶庄、茶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县城就有“青之莲茶庄”、“绿苑茶楼”、“民俗风情展示中心”、“百度情茶艺楼”等。

在乡村,还有集观光、采茶、茶叶制作、茶艺表演、品赏香茗、购茶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茶园——“金山生态茶叶观光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奔走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的“弄潮儿”,涉足于险风恶浪市场经济的“下海者”,也需要有一个避风的港湾,要学会忙里偷闲,摆脱文山会海、商务羁绊,在歌罢曲终、酒阑人散之时,不妨安静地沏上一壶茶,或临窗独啜,或邀三两知己共饮,品味人生的真谛,感受生活给予的美好享受。

甲路抬阁:又称抬阁,是江西婺源的汉族民俗绝技,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汉族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

傩舞是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汉族宗教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

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

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婺源县县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至2016年11月止)第一批:县级(21项):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婺源茶艺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婺源乡村文化婺源民间故事婺源楹联、匾额婺源谚语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民歌婺源祠堂建造技艺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婺源徽菜制作技艺新安医学婺源灯彩民间祭祀活动婺源孝亲敬老习俗第二批:县级(10项)婺源皮纸制作技艺婺源徽派民居营造技艺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婺源鼓吹婺源坑头水酒酿造技艺婺源乌饭制作技艺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婺源方言婺源汪以成九叠篆浙源查氏酿酒技艺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1、婺源傩舞(国):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

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

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傩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婺源傩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婺源徽剧(国):是京剧的鼻祖。

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

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

婺源徽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婺源三雕(国):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文学、民俗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婺源三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国):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婺源砚雕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婺源茶艺(省):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

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

婺源非遗项目统计情况汇报婺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婺源的非遗项目,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统计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非遗项目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以下是我们对婺源非遗项目的统计情况汇报。

一、非遗项目种类。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婺源县共有非遗项目23个,涵盖了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曲等多个领域。

其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占比最高,包括剪纸、徽派建筑、徽墨制作等;其次是民间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如徽剧、徽调等;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相对较少,但也是婺源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遗项目传承人数。

针对每个非遗项目,我们进行了传承人数的统计。

结果显示,婺源县非遗项目传承人数总计达到了180人,其中有些项目的传承人已经超过了70岁,年龄较大,面临着传承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同时,也有一些年轻人加入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这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非遗项目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婺源的非遗项目,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了非遗项目档案库,对每个非遗项目进行了详细的档案记录,包括传承人信息、传承技艺、传承史料等。

其次,加强了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举办了一系列的非遗项目展示和演出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新的传承人,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非遗项目未来展望。

针对婺源的非遗项目,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保障。

其次,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和关爱,为他们的传承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婺源的非遗项目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努力让婺源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的当代价值与拓展

浅析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的当代价值与拓展

浅析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的当代价值与拓展作者:刘鹏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2期摘要:婺源县甲路油纸伞素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纸伞逐渐淡出市场,面临技艺失传境地。

本文简要介绍了甲路油纸伞的现状,重点阐述了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再当今社会的历史价值、生命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期人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传承这一民间传统技艺。

关键词: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价值与拓展婺源县甲路油纸伞外观漂亮、古朴别致、质量上乘、经久耐用、晴雨相宜,素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油纸伞因工序繁杂、价格较高而逐渐淡出市场。

2013年,“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的当代价值与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因油纸伞工序繁杂、价格较高,油纸伞逐渐淡出市场。

20世纪90年代,甲路乡油纸伞作坊全部自行关闭,传统油纸伞技艺面临失传境地。

为抢救传统油纸伞技艺,甲路乡政府借给油纸伞技艺传承人戴根盛5000元启动资金办厂,戴根盛组织4名老艺人,加班加点生产500把伞,在杭州销售,慢慢打开杭州市场后,他又开拓苏州市场。

他按照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工艺,丰富产品种类,市场越做越大。

到2012年,甲路纸伞厂产量达30多万把,产值超过300万,员工达到150多人,很多员工自主创办伞厂,油纸伞制作技艺得到了一定范围的传承。

由于油纸伞市场空间被挤压、所用材料偏紧、油柿树濒临灭绝,抢救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2 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的现代价值2.1 婺源甲路油纸伞的历史价值甲路油纸伞有悠久的制伞历史,传说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

甲路人觉得很新鲜稀奇,就对这把油纸伞进行认真研究,并不断改进工艺,终于制作出比这把伞更好的伞。

甲路纸伞一经问世就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当地制伞人也就越来越多,且代代相传,甲路油纸伞就成了江南一带的传统名牌产品,一直延续至今。

婺源傩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探析

婺源傩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探析

随着节奏, 跳着神秘的舞步来驱赶妖魔, 以求风调雨顺。
二、 婺源傩舞的传承现状 笔者于 2018 年 3 月初对长径傩剧团做了多次采访调 查, 对该剧团的活动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对傩舞 的艺术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一) 婺源傩舞的传承现状 1郾 婺源傩舞的剧团现状 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 秋口长径村的傩班是婺源唯 一一个尚存, 且每年坚持舞傩的傩舞团。 长径村傩舞团是 一个以家族传承为基础的傩舞团, 团长程汉平与名誉团长 程长庆带领着仅有 13 名团员的长径村傩舞班社。 该傩舞团成员具体情况如下:
2郾 婺源傩舞的代表剧目 婺源 傩 舞 的 剧 目 多 为 典 故、 神 话。 据 清 道 光 七 年 (1827) 的 《 徽州府志》 所载, 徽属祁门县, 早在北宋年 代就有傩舞活动, 在婺源傩舞的传统剧目中, 《后羿射日》 《开天辟地》 《 判官醉酒》 属于民间典故、 神话传说故事;
也有较为原始的古剧目: 《搭架》 《追王》 和 “ 开箱冶 “ 封 箱冶 “ 教鬼冶 “ 请神冶 “ 开光冶 “ 收耗冶 等古老的傩仪仪 式;[3] 也有近代发展演变而来的具有娱乐特色的现代剧目: 《口白语戏》 《 傩公傩婆》。 以 《 傩公傩婆》 为例子, 此剧 相比其他类的傩面, 无古傩威严的气质形象, 也无鬼怪狰 狞的相貌, 演员以淡妆小神相的形象演绎, 傩公面为红脸 长须形象, 傩婆为白脸。
姓名 程汉平 程长庆 程九斤
性别 男
年龄 43
表一摇 长泾村傩舞团成员表[2]
职业
最高 学历
傩舞团中 所任职务
务农
小学
团长

78
务农

名誉团长

57
务农
小学
会计
入团 时间 1982 年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 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 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 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 元、明、清等朝而不衰。 “石质坚韧、温润莹洁、 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 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 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 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 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 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
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 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 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 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 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 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 刻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 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 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 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 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 话传说、名人逸事等。
高山出名茶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
早在明清年代,就有僧人采制高山野茶,就被山民接受,手工制作 了历史名茶北源茶、紫霞茶和黄山云雾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 似峰”故先取名“毛峰”。“毛峰”运到上海被英国茶商称赞,名 扬上海,并打通外销渠道,成为“名震欧洲”的佳品。后来“毛峰” 产地扩展及整个黄山南北麓,“毛峰”也改名为“黄山毛峰”。解 放后,黄山毛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 名茶之一黄山毛峰制作工艺的价值在于其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 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黄山毛峰自创制至今已有1百 多年的历史,它超群的自然品质和精堪的手工制作工艺使黄山毛峰 逐步成为烘青绿茶中的佼佼者。它的制作工艺对后期烘青类绿茶的 研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为徽州人独特的茶礼、茶仪、茶艺、 茶会、茶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山区茶农的重要经济来 源。
•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 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 •嘉靖年间,青阳腔即已兴起。外来的昆山腔在徽 州地方和安庆形成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 “皖上曲派”,并和青阳腔相辅相成,以其“时调 青·昆”、“昆·池雅调”著称。 •多年来,徽剧先后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八届文华奖·新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剧目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中国首届戏曲“红梅 奖”大奖等多种国家级奖项,并赴上海、北京、香 港、澳门、日本、台北、西班牙等地演出,受到各 界人士的好评。

婺源非遗传承人电视专题片汪鸿欣

婺源非遗传承人电视专题片汪鸿欣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电视申报片——婺源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汪鸿欣位于江西东北部的婺源,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一直隶属徽州达一千二百年,其民风民俗民艺,无不打上徽文化的烙印——歙砚制作技艺亦是如此。

歙砚的全称为歙州砚,又称龙尾砚,产自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

南唐后主李煜一句“龙尾砚为天下冠”,让龙尾砚饮誉流芳。

推出片名:婺源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汪鸿欣汪鸿欣,艺名寒山,1977年2月出生,江西婺源县大畈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婺源县歙砚协会副会长、美国加里福尼亚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特聘工艺大师。

1994年,17岁的他开始歙砚雕刻艺术的研究传承。

婺源制砚历史从唐开元中叶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至唐宋时期为辉煌时代,明清时期由盛至衰。

解放后,婺源派出专人对龙尾山古砚坑进行勘查,并于1974年兴建龙尾砚厂。

1990年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批民间作坊、店铺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汪鸿欣就是在这一时期加入砚雕行业。

1994年,汪鸿欣师从大畈砚雕师俞怀元学艺时起,就力避媚俗,更多的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独树自己的艺术风格。

2002年注册了寒山艺苑,2006年,又师从歙砚雕刻大师胡中泰,在拜师学艺创作之余,汪鸿欣更多的学习了歙砚的历史文化,在提高技艺的同时,还从事歙砚故乡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汪鸿欣从事砚雕工作以来共培训出了36位弟子,一直都在从事歙砚制作,师徒作品大多被海内外知名人士所珍藏。

汪鸿欣的歙砚制作,完全依照歙砚制作选石、相石、立意设计、雕刻、打磨、包装六大主要传统程序制作。

他是砚作体裁广泛,视觉独到,依形施艺,力求自然与传统水墨的完美结合。

其雕刻手法不但在线刻浮雕高浮雕、巧雕方面有所创新,而且更多的利用了书画、金石手法,以及砚雕史上从未用过的影雕雕刻技艺和镶嵌技艺。

《琴鹤相随》,《书到用时方恨少》,套砚《书坛五老》、《心经》,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些砚雕作品无不体现了汪鸿欣设计巧妙,自然成趣,清新简洁,形象生动的治砚风格。

婺源砚山北宋歙砚作坊遗存

婺源砚山北宋歙砚作坊遗存

婺源砚山北宋歙砚作坊遗存作者:江进民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07期2020年初,敦煌市博物馆计划将于9月展出婺源砚山北宋歙砚作坊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品。

这批专题展品,是去年底婺源县砚山村徐新祥等16户村民上交给上饶市博物馆的。

茶园挖出古砚“废料”2019年12月,婺源砚山村民在汪家茶园0.5至2.5米深的堆积土层中挖出了大量古砚“废料”和一些陶瓷砖瓦碎片,用编织袋装了500多袋,其中残砚有几百方,另有一大半是古凿痕砚料。

该茶园约3亩,土层灰褐色,部分掺杂着石粉和石浆。

他们还挖到一口砖砌的古井,高约0.8米,井口直径内空约0.5米。

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上海、广东、福建等地一些藏家也闻讯赶来。

过去几年,村民曾在下山虎(地名)周边的自家菜地和田间,先后挖出三块古砚料:2015年的一块,刻有南宋“淳熙”年号;2016年那块,刻有北宋“嘉祐”年号;2019年12月底,村民陈成志在下山虎与庙背交界菜地中挖到的那块,则刻着南宋年号“绍兴”。

上饶市博物馆获悉后,当即组织人员赶赴砚山村实地了解情况。

他们一方面向村民讲解相关政策,要求保护好现场,禁止村民继续挖掘;另一方面,鼓励村民上交挖出的古砚料。

在原村长徐新祥带头配合下,村民纷纷上交,当天集中打包,运至上饶市博物馆,经过清理、分类、编号和上架,共计有9927件物品,其中残砚和砚坯420件,古凿痕砚料5045件,其它古砚料4462件。

12月27日,上饶市博物馆聘请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等处的砚石类专家,进行了现场鉴定。

专家组一致确认此批藏品为北宋歙砚作坊遗留品。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章望南馆长说:“这是目前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中唯一一次发现宋代较大规模制砚作坊遗址。

它不仅遗留产品数量大,残砚款式丰富,砚料材质优良,而且还有许多与制砚生产、生活相关的产品,对研究北宋歙砚开采、选料和加工制作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

这批藏品,将成为上饶市博物馆馆藏的最大亮点和特色。

江西婺源景点

江西婺源景点

江西婺源景点婺源,位于中国江西省萍乡市的景点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30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整个婺源以“绿水青山、千古清幽”闻名于世,它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江西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婺源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元代,当时婺源就有着“婺源”之称。

明清时期,婺源又称“永康”,隋代时期则是“婺源郡”,从此婺源的名字便流芳千古。

此外,婺源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经留存许多古代建筑、宫殿或寺庙等历史古迹,如“宣政殿”、“赵公台”、“白鹤洞”等,均为古代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值得珍惜。

婺源的地理环境独特,总面积2,847平方公里,深受江西省旅游者的喜爱。

婺源以山清水秀著称,绿树成荫,风景宜人。

婺源的风景以“绿水青山”而著称,河流曲折,山峦翠绿,湖泊湛蓝,自然景观优美,也是游客欣赏的好地方。

婺源的景观,不仅有山水美景,还有许多风俗风情,如各种习俗、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乐舞表演等,使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婺源景点亦有众多,如白鹤洞、宣政殿、赵公台等,这些景点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曾是古代文化中心,如今仍是游客们爱不释手的去处。

此外,婺源还有高山冰川、热泉景区、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温泉景区等,这些景点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自然风光,是游客们探索自然环境的好去处。

婺源景点,也有众多温泉,如秀水温泉、梅溪温泉、桃花温泉等,温泉里的清凉泉水,神奇的温泉疗效,令游客们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婺源景点,也有许多美食,如花生糖、黄梅酒、梅子酒等,许多民间小吃,如大葱炒肉、梅菜扣肉、汤包等,让人回味无穷,令游客们垂涎三尺。

婺源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绿水青山,景色如画,拥有众多景点,是江西省的重要旅游景点,也是游客到江西省旅游的必到之处。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项目(上)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项目(上)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项目(上)作者:水英来源:《老友》2015年第02期在国务院公布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中,江西共有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扩展项目)进入榜单。

至此,江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扩展项目)达到70项。

解缙故事解缙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文峰镇.是明洪武年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他5岁出口成诵,7岁能文,有“神童”之称。

一直以来,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解缙故事中所描绘的解缙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诙谐幽默、耿直刚正,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戴和喜爱。

宜黄禾杠舞禾杠舞流传于宜黄县河东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是山区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柴,利用禾杠和柴刀打着节拍进行歌舞表演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充分反映乡俗民情.显示出活泼的乡土风格。

永修丫丫戏永修丫丫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一它发源于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脱胎于明末赣北板凳戏,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因其女角色全部由男童女扮,头扎两个丫丫发髻,渐渐自成一派,人称“永修丫丫戏”。

赣县东河戏赣县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的赣县白鹭一带,故称“东河戏”,又称“赣县东河戏”。

东河戏是在赣州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

客家古文(江西于都)客家古文以说唱古代故事而得名,是在赣南客家人中流传很广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它是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原生态的集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表演、器乐演奏于一体的为平民百姓所拥有的一种民间艺术。

永新小鼓永新小鼓是江西省吉安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相传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江西永新。

早期是收容孤寡残疾人的养济院里的盲艺人传唱谋生的渔鼓形式,后来改用小鼓伴奏,逐渐发展到编唱长篇曲词.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种。

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ppt

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ppt
采用循环和子程序
使程序占用空间减少、结构清晰 循环初值和结束条件,避免“死机”现象 子程序的现场保护(注意栈平衡、寄存器内容)
对中断子程序还有注意保护PSW的内容
2019/10/27
5
4.1.3 汇编语言的语句格式
Keil的汇编器A51可以识别的语句形式为:
[标号:] 指令助记符 [操作数1,] [操作数2,] [操作数3,] [;注释]
Y X>0? N
X+05H送Y
20H送Y
结束
2019/10/27
18
ORG START:MOV
JZ ANL JZ MOV ADD MOV SJMP NEXT:MOV DONE:SJMP END
0040H
A,30H ;取x至累加器
NEXT
;x = 0,转NEXT
A,#80H ;否,保留符号位
DONE
25
4.4.1 现场保护与恢复
在主程序中实现(结构灵活)
PUSH PUSH PUSH MOV LCALL POP POP POP
PSW
;保护现场( 含当前工作寄存器组号)
ACC
;
B
;
PSW,#10H ;切换当前工作寄存器组
addr16 ;子程序调用,
B
;恢复现场
ACC
;
PSW
;含当前工作寄存器组切换
符号:符号名、标号或“$”(PC的当前值) 表达式:由运算符和数据构成(见表4.1)
注释
英文分号“;”开头
2019/10/27
7
表4.1
优先级
运算符
功能
表达式及其结果示例
()
括号
4*(5+6)即44

婺州举岩茶的历史守望者——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招余

婺州举岩茶的历史守望者——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招余
级 的文 化 素养 和 积 极 向上 的精 神 追求 。巴顿 太 太 的 “ 茶桌 礼 貌 ” 则 , 读 者 能 够 间 接欣 赏 到 维 多 利亚 茶会 时 中产 阶级 原 让
据了解 , 胡招余家族 中数 代人从事 “ 婺州举岩 ” 手工 茶 制作 , 从清代 ( 7 3) 1 8 高祖父胡兴盛到 民国 ( 90) 14 父亲胡 昌
林, 已有 1 8年制作 “ 5 婺州举 岩” 的历史 。 茶 在胡招余的印象 中, 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弥漫着茶香 的环境 中度 过的。以前茶
茶 文化 。

区 双龙 洞 国家 森 林 公 园 内的 鹿 田村 一带 。 居 北 山鹿 田村 的 世
胡招余师傅 , 今年 7 , 3岁 腿脚有些不便 , 但看上去精神抖擞 ,
摆 弄 起 制 茶 工 具 熟 练 自如 。胡 师 傅 谈 起 过 去 的 事 情 感 慨 万 千。
质 量上 的差 异 , 们 能 看 到 当时 上 层 阶级 常 用 的盆 布 鲁 克 桌 我
的关注 。 小说 中 , 在巴顿这样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 中, 巴顿太 太 因为坚守一种行为礼貌规则 , 坚定地 坐在茶桌边为客人斟 茶, 而不顾及饮食 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 这一点似乎有些不合 时宜 。但是 , 正是茶会 中体现的这种不合时宜表现出工人 阶
火 的烘 笼 对 其 进 行 “ 焙 ”; 后 就 是 “ 选 储 存 ”, 用 陶 烘 最 精 要 制 的罐 或 缸储 放 茶 叶 , 置 于 阴凉 通 风 处 , 能 保 证 茶 叶的 并 才
上世 纪 8 年代 ,土地承包到户 ,胡招余有 4 0 亩左右茶
林。 他开始精心管理茶林 , 不仅重新开垦荒地种上茶树 , 还扦 插新品种 。2 0 , 0 0年 他种茶卖茶有 了较 好 回报 , 年收入可达

江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城灯会,主要活动地在江西赣南的石城县,是当地客家人民传统的 民间风俗,明清时期新春舞灯活动在石城已经盛行,是当地客家文化的组 成部分。石城灯会最主要的活动是新年期间的元宵灯会,从每年新春的正 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谢灯”结束。
2008年6月7日,灯会(石城灯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X-81。
西山万寿宫庙会是在江西省新建县万寿宫定期举办的祭祀净明道祖师 许逊的传统民俗活动文化空间。该项目活动涵盖信仰、民俗、民间文艺等 领域,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有 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研究价值。
2011年,江西省新建县申报的庙会(西山万寿宫庙会)经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84。
据传,全丰花灯曲调是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的。花灯《下南京》和道 教《颂经》的主音都是徵、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 韵五言体。
全丰花灯的源流传说富有传奇色彩。很早以前,有位阴阳先生曹宗哲 (《义宁州志》载为曹定喆)看见全丰乡的龙泉塅“山脉巍峨,逶迤起伏, 状如蟠龙”。
稻作习俗,流行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的民间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之一。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的南缘,自古为“八省通衢之要 冲,赣中工商之闹市”。樟树在三国时开始出现药摊,唐代则辟有药墟, 至宋代已形成药市,明代获得“药码头”之称,入清以后,樟树成为“南 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从业的“樟帮”帮规严明,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 精益求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樟树药俗。
庙会(西山万寿宫庙会),江西省新建县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崇尚的思想意识、 道德品质、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 先报本、和衷共济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 值。

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作者:万田户彭海芳刘佩琳杨光灶李树亮来源:《山西农经》2019年第02期摘要:婺源是徽墨的主产地,历史上尤以婺源虹关詹氏墨业最为兴盛。

婺源徽墨制作技艺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内涵上承载了虹关古村落及其古建筑的历史记忆与詹氏墨商的传承谱系。

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分析其价值意蕴,探讨婺源徽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策略。

关键词: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2-0154-02;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J211.6 ; ; ; ; 文献标志码:A婺源制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唐,清初已誉满海内外。

徽墨是传统时代婺源徽商的4大经营行当之一,婺源是徽墨的主要产地,墨商中,虹关詹氏墨业独树一帜,虹关村“中华徽墨名村”即源于此。

婺源徽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亦是婺源制造业的一大特色,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并以传统技艺手工经11道工序生产制作而成的特种颜料。

婺源徽墨制作技艺,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婺源徽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蕴1.1; 鉴赏收藏价值婺源徽墨适用于传统书画创作,朴实少华,多具民间艺术风格,素以“墨中之最”“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而见赏艺林。

保存的古墨中,“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八仙庆寿”等主题突出,色彩清晰,造型别致,美学韵味浓厚,极具收藏价值[1]。

1.2; 文化传承价值一方面,精湛的古法制墨技艺中蕴含着古人的文化智慧,一块成墨约需半年的时间,历经十多道工序,故宫博物院馆藏了500余块詹氏墨,其中虹关詹氏墨就有48块,保留在民间的古墨、墨谱、墨模等实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科研价值。

另一方面,婺源徽墨家族优势明显,且支系众多,传承时间长,文书、账本史料丰富,实为中国制墨史上罕见[2]。

虹关村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徽派古建中有多处为徽墨世家,如世宝斋、玉映堂等。

江西上饶文化的议论文

江西上饶文化的议论文

江西上饶文化的议论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是一方水土的根与魂。

上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与风格。

在上饶17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据了解,我市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5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7项。

婺源“三雕”、歙砚制作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众多非遗传统技艺类的典型代表。

此外,还有弋阳腔、信州夏布制作技艺、广丰木雕、广信剪纸、横峰傀儡戏、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一项项非遗,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在上饶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大放异彩。

(本报记者吴菁)婺源傩舞极具地域特色,早在明代初叶就有记载,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逢新春佳节,当地村民都会请傩神、跳傩舞,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以后,把傩舞搬到景区舞台,既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又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石料主要产自婺源县龙尾山,也称龙尾砚。

以砚石在古歙州府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至今有1200余年历史。

歙砚制作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弋阳腔是宋元时期南戏流传到弋阳后,通过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辗转改益”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又称之为“弋阳高腔”。

它约产生于元末明初,与江苏的昆山腔、浙江的余姚腔和海盐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弋阳腔诞生以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对徽剧、京剧、湘剧、川剧等40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国各地衍生出了庞大的高腔体系,被称为中国戏曲高腔的鼻祖。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婺源县是江南传统工艺纸伞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婺源旅游事业迅猛发展,婺源甲路纸伞由早年的小作坊制作,转型为多家集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传统竹制纸伞企业。

婺城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介绍

婺城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介绍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3.王风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

婺城剪纸表现方法一般有两种:1、剪刀剪,借助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八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对图案进行加工。

2、刀刻,先把纸张折叠成数叠,放在松软的板上,然后由小刀慢慢刻划,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所需要的图案。

婺城剪纸表现了婺城人民的审美爱好,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婺城剪纸是艺人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婺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风,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2006 年被授予“金华市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家”称号。

6.婺剧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

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

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

1.婺城道情婺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

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

从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

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

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

婺城道情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道情在金华流传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道情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南宋时始制作情筒简板作演唱的伴奏。

元代散传各地后演唱形式也不相同,郑板桥曾创作散曲型《道情十首》供人演唱。

道情于明末传入金华后,在婺地生根演化并定型,其后流传金华八县和衢州、丽水及赣东、闽西北一些山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源县县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至2016年11月止)第一批:县级(21项):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婺源茶艺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婺源乡村文化婺源民间故事婺源楹联、匾额婺源谚语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民歌婺源祠堂建造技艺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婺源徽菜制作技艺新安医学婺源灯彩民间祭祀活动婺源孝亲敬老习俗第二批:县级(10项)婺源皮纸制作技艺婺源徽派民居营造技艺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婺源鼓吹婺源坑头水酒酿造技艺婺源乌饭制作技艺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婺源方言婺源汪以成九叠篆浙源查氏酿酒技艺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1、婺源傩舞(国):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

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

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傩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婺源傩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婺源徽剧(国):是京剧的鼻祖。

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

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

婺源徽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婺源三雕(国):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文学、民俗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婺源三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国):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婺源砚雕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婺源茶艺(省):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

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

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

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

婺源茶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婺源抬阁(省):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

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扞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

在婺源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汪帝菩萨,婺源每年出抬阁,本意就是给汪帝看的。

它有40多个剧目,体现了婺源人艺术才能、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

7、婺源豆腐架(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

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

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

充分体现了文化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8、婺源乡村文化(省):它包含了婺源民间传统舞蹈、技艺、民俗等诸多内容。

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婺源民间故事:一个地域的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当地的人文信息。

婺源民间传说故事,如朱文公的传说故事、江永的传说故事、潘璜的传说故事、杨林枵的传说故事等,除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外,还包含了大量忠孝节烈、圣贤信仰的内容,故事文化品位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10、婺源楹联、匾额: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宦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物上。

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所谓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依附建筑而生的婺源楹联、匾额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

它在婺源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11、婺源谚语:婺源谚语是婺源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并广为流传的谚语,是婺源人民群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而且仍在广泛传播与运用,此次搜集整理申报的共有100余条,主要涉及生活谚语、农事谚语、气(物)候谚语等几大类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形式独特,通畅流利,幽默诙谐,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意义,可谓是婺源人的启蒙教材。

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知识类的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婺源民歌:婺源民歌是婺源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婺源人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婺源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中以劳动号子、茶歌、山歌、小调、儿歌及风俗歌为主。

如《十条手巾》、《望郎》、《戒烟歌》、《十二月花》、《数猫》、《采茶歌》、《哭嫁》等。

13、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国):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着名茶区。

唐朝陆羽所着《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南宋建炎初年的《宋史·食货志》中还将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大名茶之一。

婺源绿茶制作采用了量小热揉烘坯等独特的手工操作,经炒、揉、抖、烘、焕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制出的绿茶即有白毫显露,条索匀正的外形,又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高山云雾茶的内质,为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婺源绿茶也以其独特的品质多次在国际、国内等各级商品博览会上获奖。

14、婺源祠堂建造技艺:祠堂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祠堂建造既涵盖了精美绝伦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又融会了民间风水学、规划学、建筑力学、建筑设计原理等学科。

婺源祠堂建造,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县有祠堂2000余座,是全国立祠最多的县份之一。

婺源祠堂受朱子礼教和传统徽文化的影响,在习俗、选址、结构、功能布局及三雕特色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二00三年于原址重建的婺源萧江宗祠,为国内少有的祠堂重建经典之作,对推进古祠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省):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

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

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

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

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

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配合,并应用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

伞面皮纸吸墨性强,类似书画宣纸,艺人于其上题诗作画,寄情寓意,让婺源纸伞在实用之外更增添了审美情趣,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16、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制作流程原始、原料生态,主要有:汽糕、糯米子糕、野艾果(清明馃)、油煎馃、罗苏瘪、灰汁馃、馍果、南瓜枣、乌饭、米粉果、果杂饭、抖抖果等等,深受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喜爱。

婺源小吃的制作主要以手工为主,不仅营养丰富,色泽美观,制作精细,而且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如乌饭采用山中特定的树汁与糯米混合多在端午节时制作,清明馃采用天然野生艾草煮汁与米粉混揉后包馅而成,多在清明前制作用以祭奠祖先等等。

11、婺源菜制作技艺(市级):婺源隶属徽州1200余年,是全国八大菜系中——“徽菜”的发源地之一,徽菜是婺源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婺源菜系兼收并蓄,它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特色菜以粉蒸、糊菜为主,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如:粉蒸肉、粉蒸鱼、粉蒸青菜、粉蒸茄子、粉蒸豆角、糊豆腐、糊南瓜、糊番薯等等,在婺源民间还流传有婺源菜“无荦不能蒸,不蔬不能糊”的菜系谚语。

18、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

系古徽州辖区之歙、休宁、婺源、绩溪、祈门、黟六县医家在长期的医事活动中,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所提出的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以及在临床应用成就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医学流派。

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宋至清,婺源从事医学者有463人。

其中不少曾出任御医及各级医官,为新安医学派群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19、婺源灯彩(板龙灯省级):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

婺源方言中,灯同丁同音,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

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

婺源的花灯制作,集合了竹艺、装裱、剪纸、绘画等民间技艺,以辞旧迎新的情感为铺垫,展现的是花团锦簇的绚丽,还有散佚民间的文化图像。

婺源花灯的图案,除了“开门纳福”、“辞旧迎新”、“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的祈愿,还有“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都出自民间艺人的临摹,笔画朴拙,却显民间意趣。

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

迎板龙灯等。

龙灯多在农历正月举行,十三起灯、十五闹灯、十八圆灯。

香火灯是用稻草捆扎编结的龙身上插满香火,迎游时如火龙翻滚,通常在中秋佳节举行。

20、婺源孝亲敬老习俗:孝亲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朱熹的故乡,婺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习俗,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个方面。

如:祠堂的祠规、谱训、家训不乏孝亲敬老教训,《招赘书》、《出赘书》、《分家书》均有孝亲敬老内容,嫁女时父母有教育女儿到婆家孝亲敬老细节,对比自己年长者,要称公、称婆、称老;与比自己年长者同酒席,要让长者坐上座。

如果父母亲在世,不能先吃饭后喝酒,若非喝不可,必须要过三条门槛才可等等。

21、民间祭祀活动:婺源祠祭活动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于南宋的《朱子语类》中就有婺源祭祀情况的相关记载。

祠祭文化作为丰富独特的婺源祠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婺源信仰风俗和宗族文化的生动表现,是研究已经消失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礼制文化的历史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婺源的民间祭祀活动,继承了朱子礼学的衣钵,如祠祭不得逾越《朱子家礼》半分,还有家祭、坟祭等等,都体现了书乡、礼仪之乡的地方特色,是一份值得传承的民间知识。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1、婺源徽墨制作技艺(省级):婺墨指婺源以传统技艺手工生产,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特种颜料,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

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旧时各流派的原料配方、制作技艺皆不外传,因此各流派皆各有特色。

婺墨是婺源享有盛誉的传统工艺品,历史上曾以“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而闻名四海,见赏艺林。

婺墨生产历史悠久,其特点是“朴实少文”,多为平民化产品,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也有不少绝精的产品,俗称“御墨”、“文人墨”,多被历代藏墨家所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