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源县县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至2016年11月止)
第一批:县级(21项):
婺源傩舞婺源徽剧
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
婺源茶艺婺源抬阁
婺源豆腐架婺源乡村文化
婺源民间故事婺源楹联、匾额
婺源谚语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民歌婺源祠堂建造技艺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
婺源徽菜制作技艺新安医学
婺源灯彩民间祭祀活动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第二批:县级(10项)
婺源皮纸制作技艺婺源徽派民居营造技艺
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婺源鼓吹
婺源坑头水酒酿造技艺婺源乌饭制作技艺
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婺源方言
婺源汪以成九叠篆浙源查氏酿酒技艺
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1、婺源傩舞(国):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
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
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傩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婺源傩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婺源徽剧(国):是京剧的鼻祖。
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
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
婺源徽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婺源三雕(国):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文学、民俗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婺源三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国):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婺源砚雕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婺源茶艺(省):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
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
静"的道德精神。
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
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
婺源茶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婺源抬阁(省):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
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扞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
在婺源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汪帝菩萨,婺源每年出抬阁,本意就是给汪帝看的。
它有40多个剧目,体现了婺源人艺术才能、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
7、婺源豆腐架(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
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
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
充分体现了文化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8、婺源乡村文化(省):它包含了婺源民间传统舞蹈、技艺、民俗等诸多内容。
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婺源民间故事:一个地域的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当地的人文信息。
婺源民间传说故事,如朱文公的传说故事、江永的传说故事、潘璜的传说故事、杨林枵的传说故事等,除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外,还包含了大量忠孝节烈、圣贤信仰的内容,故事文化品位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10、婺源楹联、匾额: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宦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物上。
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所谓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依附建筑而生的婺源楹联、匾额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
它在婺源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11、婺源谚语:婺源谚语是婺源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并广为流传的谚语,是婺源人民群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而且仍在广泛传播与运用,此次搜集整理申报的共有100余条,主要涉及生活谚语、农事谚语、气(物)候谚语等几大类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形式独特,通畅流利,幽默诙谐,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意义,可谓是婺源人的启蒙教材。
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知识类的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婺源民歌:婺源民歌是婺源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婺源人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婺源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中以劳动号子、茶歌、山歌、小调、儿歌及风俗歌为主。
如《十条手巾》、《望郎》、《戒烟歌》、《十二月花》、《数猫》、《采茶歌》、《哭嫁》等。
13、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国):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着名茶区。
唐朝陆羽所着《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
南宋建炎初年的《宋史·食货志》中还将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大名茶之一。
婺源绿茶制作采用了量小热揉烘坯等独特的手工操作,经炒、揉、抖、烘、焕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制出的绿茶即有白毫显露,条索匀正的外形,又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高山云雾茶的
内质,为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婺源绿茶也以其独特的品质多次在国际、国内等各级商品博览会上获奖。
14、婺源祠堂建造技艺:祠堂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祠堂建造既涵盖了精美绝伦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又融会了民间风水学、规划学、建筑力学、建筑设计原理等学科。
婺源祠堂建造,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县有祠堂2000余座,是全国立祠最多的县份之一。
婺源祠堂受朱子礼教和传统徽文化的影响,在习俗、选址、结构、功能布局及三雕特色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二00三年于原址重建的婺源萧江宗祠,为国内少有的祠堂重建经典之作,对推进古祠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省):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
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
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
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
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
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配合,并应用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
伞面皮纸吸墨性强,类似书画宣纸,艺人于其上题诗作画,寄情寓意,让婺源纸伞在实用之外更增添了审美情趣,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16、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制作流程原始、原料生态,主要有:汽糕、糯米子糕、野艾果(清明馃)、油煎馃、罗苏瘪、灰汁馃、馍果、南瓜枣、乌饭、米粉果、果杂饭、抖抖
果等等,深受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喜爱。
婺源小吃的制作主要以手工为主,不仅营养丰富,色泽美观,制作精细,而且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如乌饭采用山中特定的树汁与糯米混合多在端午节时制作,清明馃采用天然野生艾草煮汁与米粉混揉后包馅而成,多在清明前制作用以祭奠祖先等等。
11、婺源菜制作技艺(市级):婺源隶属徽州1200余年,是全国八大菜系中——“徽菜”的发源地之一,徽菜是婺源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婺源菜系兼收并蓄,它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特色菜以粉蒸、糊菜为主,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如:粉蒸肉、粉蒸鱼、粉蒸青菜、粉蒸茄子、粉蒸豆角、糊豆腐、糊南瓜、糊番薯等等,在婺源民间还流传有婺源菜“无荦不能蒸,不蔬不能糊”的菜系谚语。
18、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
系古徽州辖区之歙、休宁、婺源、绩溪、祈门、黟六县医家在长期的医事活动中,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所提出的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以及在临床应用成就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医学流派。
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宋至清,婺源从事医学者有463人。
其中不少曾出任御医及各级医官,为新安医学派群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19、婺源灯彩(板龙灯省级):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
婺源方言中,灯同丁同音,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
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
婺源的花灯制作,集合了竹艺、装裱、剪纸、绘画等民间技艺,以辞旧迎新的情感为铺垫,展现的是花团锦簇的绚丽,还有散佚民间的文化图像。
婺源花灯的图案,除了“开门纳福”、“辞旧迎新”、“五谷丰登”、“连
年有余”的祈愿,还有“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都出自民间艺人的临摹,笔画朴拙,却显民间意趣。
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
迎板龙灯等。
龙灯多在农历正月举行,十三起灯、十五闹灯、十八圆灯。
香火灯是用稻草捆扎编结的龙身上插满香火,迎游时如火龙翻滚,通常在中秋佳节举行。
20、婺源孝亲敬老习俗:孝亲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朱熹的故乡,婺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习俗,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个方面。
如:祠堂的祠规、谱训、家训不乏孝亲敬老教训,《招赘书》、《出赘书》、《分家书》均有孝亲敬老内容,嫁女时父母有教育女儿到婆家孝亲敬老细节,对比自己年长者,要称公、称婆、称老;与比自己年长者同酒席,要让长者坐上座。
如果父母亲在世,不能先吃饭后喝酒,若非喝不可,必须要过三条门槛才可等等。
21、民间祭祀活动:婺源祠祭活动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于南宋的《朱子语类》中就有婺源祭祀情况的相关记载。
祠祭文化作为丰富独特的婺源祠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婺源信仰风俗和宗族文化的生动表现,是研究已经消失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礼制文化的历史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
婺源的民间祭祀活动,继承了朱子礼学的衣钵,如祠祭不得逾越《朱子家礼》半分,还有家祭、坟祭等等,都体现了书乡、礼仪之乡的地方特色,是一份值得传承的民间知识。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简介
1、婺源徽墨制作技艺(省级):婺墨指婺源以传统技艺手工生产,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特种颜料,
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
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旧时各流派的原料配方、制作技艺皆不外传,因此各流派皆各有特色。
婺墨是婺源享有盛誉的传统工艺品,历史上曾以“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而闻名四海,见赏艺林。
婺墨生产历史悠久,其特点是“朴实少文”,多为平民化产品,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也有不少绝精的产品,俗称“御墨”、“文人墨”,多被历代藏墨家所重。
2、婺源皮纸制作技艺(市级):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原有的手工造纸技艺已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流水线替代。
婺源至今仍保留着依托传统简易工具,制作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皮纸技艺。
婺源皮纸制作主要原料取自一种学名为构树的乔木树皮,整个造纸过程较为繁琐细致,需要极为丰富熟练的操作经验。
经繁杂工序制成的皮纸色泽为亚白色,纸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具有很好的防潮、防蛀、防腐的功效,用途十分广泛。
可用于花灯、纸窗、灯笼、油笼、茶叶包装、导火索、线装书、纸钱、油纸伞制作等,在农村习俗中一些诸如分家书、合同、契约等重要文书也多采用此种皮纸书写。
3、婺源徽派民居营造技艺:民居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价值
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婺源古属徽州,村落民居继承了传统的徽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婺源徽派民居的外表,有飞檐翘角的门券、有五岳朝天的马头墙,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内有宽广的院子、宽敞的客厅、清静的寝室。
总体上看,婺源徽派民居不但比之休宁、黟县等地精美,而且新建的粉墙黛瓦仍旧是徽味十足,这些,都直观地体现婺源人对于传统徽州文化的固守。
婺源徽派民居的营造讲究村落布局严谨周密、建筑格局紧凑精细、建筑风格统一鲜明,文化底蕴绵长深厚,建筑装饰丰富多样,营造技艺精湛高超。
建筑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抑扬顿挫,体现出独特的韵律感。
其繁杂的建筑程序,工艺、仪式以及民俗等,每一道都凝聚着普通民众的智慧,反映了传统婺源人的独具匠心。
4、婺源鼓吹:婺源鼓吹由鼓吹、小提、笛子、二胡、三弦、堂鼓、板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木鱼等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吹打乐”,历来是官宦、富商人家用以光宗耀祖,显耀门楣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民间用于迎神祭祀、迎灯舞龙、婚丧嫁娶的一项器乐形式,至今仍在婺源民间广泛流传。
婺源鼓吹保留了传统的演奏形式和风格及各种曲牌,同时,在原有鼓吹基础上不断吸收各个时期的曲子和小调,增强了时代感,场面欢乐,气氛热烈,群众喜闻乐见。
它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是民间一项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形式。
5、婺源坑头老水酒酿造技艺:婺源坑头老水酒产于中云镇龙山坑头村,被称之为“一绝”,村中传说酿酒所用是吕洞宾所掘泉水酿制的老水酒,宗谱记载明代宰相严嵩最爱喝坑头水酒。
有“坑头水酒桃溪鱼,官宦餐席不能离”之说。
坑头老水酒以糯米蒸熟作为主要原料,加酒母糖化发酵的一种发酵酒,含酒精量多在10%-20%之间,属一种低度酒。
它香味浓郁、酒味甘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保留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醋酸、矿物质及少量醛、脂。
其营养物质多以低分子糖类和肽、氨基酸的浸出物状态存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6、婺源乌饭制作技艺(市级):婺源乌饭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食品,婺源人以当地一种叫“乌饭叶”的灌木叶子捣烂,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加上瘦肉、香菇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曾将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
7、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婺源传统酥月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自古以来,在婺源,酥月是中秋佳节女婿孝敬岳父母时“端节”的必备礼品,是婺源的特色食品之一。
婺源酥月由黑芝麻、桂花、白糖、猪油、果仁入馅,外酥内甜,香软可口,是婺源人中秋走亲访友的必
备礼品,如果有人在外打工没办法回家过中秋,那么家里一般都会寄一些酥月给他们,以慰思乡之情。
8、婺源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婺源古属徽州,婺源方言属徽州方言的一个分支,已流传了1200多年,是流传较为久远的方言之一。
据《婺源县志》记载:“本县习惯上把全县分为东南西北四乡,北乡以清华为代表,东乡以江湾为代表,西乡以许村为代表,南乡以太白为代表,加上县城共5个地区,有5种话。
”?婺源方言保持了古朴儒雅的特点。
如人们熟知的承让、大小乔、没者也、有亦无、不对榫等极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在婺源方言中运用极为广泛。
婺源方言对“之”字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接近古汉语。
此外,婺源方言还有富有节奏、感染力强等特点。
9、婺源汪以成九叠篆(市级):九叠篆,也称九叠字或九转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书体,是篆书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笔画平直,反复折迭;盘旋屈曲,布局均匀,字体规整,大方稳重,极具特色。
九叠篆始于陏,盛行于宋,多用于皇家官署印章,后又用于钱文,使之名声大震,风靡一时。
明代婺源人汪以成是乡村教书先生,县志称儒士,曾在京为官,对中国汉字的字体、字音、字义谙熟,积累较多,对九叠篆的书写进行了传承创新,所撰《同文千字文》中的九叠篆,作为九叠篆的范本在全国传播。
汪以成还参与了《钱塘田艺蘅辑》、《大明同文集举要》校编。
10、浙源查氏酿酒技艺:浙源查氏酿酒技艺由浙源凤山查氏西门查震高之嗣孙查邦籼创于雍正年间,传承至今已有十一代,是现今婺源乃至整个徽州区域唯一一家保留完整传承体系的传统酿坊。
查记酿酒的工艺流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方法以及器具和原料。
代表性作品有血糯米酒、桃花雪酒、各类果酒等多个品种,具有酒色清亮,酒香清醇,入口绵柔,不燥口,不宿酲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