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

作者:刘俐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1期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详细阐述了爱的意义和本质,总结了爱的实践方式,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他独有的爱的人生观。弗洛姆爱的人生观不仅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调和后的产物,更反映了20世纪的社会大背景,包含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的伟大意义。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艾里希·弗洛姆,将自己生活的整个20世纪的感受转化为理性思考,融注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与忧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爱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要素以及崇高意义,并提出了怎样实践获得“爱”这门艺术的方法,于是便有了《爱的艺术》这部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通过《爱的艺术》,弗洛姆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关于爱的人生观。

1 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调和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试图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思想理论进行调和运用,建立“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1.1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构成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之一。人道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及自然界处于协调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马克思理论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让人作为个人得到人的解放,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这与弗洛姆关注人性、体恤人类生存的人本主义情怀是相同的。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另一个理论基础。虽然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将人局限在生物学角度去理解提出了批判,但是他更多地吸收和肯定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的理论。精神分析后来成为了一种异于医学却能够治疗人的灵魂、能引导人们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理论方法。这一点与弗洛姆希望用爱来“救赎”人类的目标是一致的。

《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引用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同时吸收了“异化”的理论,在劳动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的异化。对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弗洛姆的认同和重视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他曾说过:“在我看来,马克思所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弗洛姆爱的人生观因吸收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观点,毫无疑义地超越了弗洛伊德。

2 20世纪的社会背景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形成的有机土壤

弗洛姆出生于1900年,卒于1980年,20世纪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2.1 政治局势动荡。20世纪里殖民主义发展到了极致,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不断涌起的民族主义风潮又引发了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军备竞赛等等,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造成了全球性恐慌的同时,也留下了沉重的生理、心理阴影。

2.2 经济危机频发。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所有工业化国家,1973年爆发的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拉美地区的“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的大规模爆发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对还处在战争恐惧的人们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2.3 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弗洛伊德主义的流行。20世纪俄国革命的爆发和社会主义思潮涌动,马克思学说在全世界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思想理论界的一股洪流。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出生于犹太家庭的弗洛姆也备受其苦。马克思主义倡导超越民族、种族界限,实现让人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这正是当时弗洛姆内心深处急需的一剂救命药;弗洛姆后来加入了法兰克福社会学所,与霍克海默、奥多尔诺以及马尔库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频繁接触的经历,使得弗洛姆主观上非常愿意接受、客观上也能够深入了解和吸收马克思思想学说。产生于19世纪末的弗洛伊德主义在整个20世纪占据着重要地位。弗洛姆曾系统地学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后期也一直从事着该理论的研究,便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弗洛姆生活于20世纪的前八十年,经历着这个世纪的动荡和变革,无时不刻思索着社会现状以及人们的生存困境,20世纪的社会背景,让弗洛姆爱的人生观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

3 爱的本质在于“给予”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核心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鲜明地指出了爱的本质,并通过阐述博爱、父母之爱、男女之爱、自爱等几种典型类型做了进一步论证说明。

对于博爱,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对所有人而非一个人的一种倾向性,爱自己与爱他人是一致的。如果只爱某个人,而对其他同胞漠不关心,那么这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有那些不掺杂任何目的和不考虑任何利益得失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对于母爱,弗洛姆认为“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只有那些不夹杂任何索取,一直能够持续不断地奉献自己、给予孩子爱的母亲才是具备了真正“母爱”的人;只有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用同样真心爱她的丈夫,爱其他孩子,爱陌生人和爱所有人的母亲,才是真正慈爱的母亲。而男女之爱,“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

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意志行为,而且是一种“献身的行为”。同时弗洛姆认为自爱与利己不同,“……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不难发现,在那些有爱的能力、能够爱他人的人中,都将都具有着爱他们自己的态度。我们自身必定与他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我们爱的能力。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地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

根据爱的对象划分的不同类型的爱,在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别,却都是以“给予”为前提,而这便是他爱的人生观的核心。

4 “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终极意义

在《爱的艺术》中,“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这里爱包含着两个相反的方面:它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而追求与他人的结合,趋向于群体;又是要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这种纠结矛盾也造成了人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4.1 逃避自由和人的异化是人类的生存困境。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和母体的约束,实现了个体第一次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却让人类产生了伴其一生的孤独感与恐惧感。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恐惧,人类“创造”了很多方法,比如倾向于独裁、专制主义以及完全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放弃个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机械自动地迎合他人等,以此来逃避自由减轻孤独与恐惧带来的“痛苦”,但最终却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痛苦与灾难。

4.2 人性异化的困境。现代人的异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弗洛姆提出,经济上人们的劳动被异化成了不符合人性、有害的、磨灭人的活力的东西,人的尊严和价值也没有得到尊重;人们被“物化”的倾向于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蜕变为一种相互有利可图的交易关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遇到了巨大挑战;……人性被异化了,人类陷入了更加痛苦无望的境地。

成熟的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恐惧感,能够在保持自身完整性的同时,与他者(人自己、他人和自然)较好地结合,可以消除人的痛苦。在这一点上,弗洛姆将成熟的爱作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解答”。

5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实践”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目标要求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了学习爱这门艺术的步骤:精通理论和熟悉实践。

5.1 爱是一种艺术。《爱的艺术》提出了“爱是一种艺术”的理论,是一种能力。但爱不是一种简单的主观诉求就能获得,它需要具备知识理论和付出努力。因人类逃避自由和人性被异化,所以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父母之爱、男女之爱和博爱、自爱、深爱等都是以“给予“为基础的爱的类型,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是爱的基本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