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境研究
土地财政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土地财政的收益与风险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中国,土地财政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土地财政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分析土地财政的现状。
一、土地财政的主要收益来源1. 土地出让收益土地出让收益是土地财政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通过土地招拍挂等方式将土地转让给商业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土地增值税。
这是目前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桥梁之一。
2. 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增值收益是指由于土地市场价格上升所创造的资本利润收益。
土地的市场价格涨幅越高,政府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就越高。
为了获得更高的土地增值收益,地方政府还会通过制定土地政策,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3.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收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收益是指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所获得的财政收入。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道路、桥梁、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通常由土地出让收益、财政、地方国企等多种来源共同支持。
二、土地财政的风险1. 土地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是指土地市场价格的涨跌幅度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影响。
由于土地市场价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政府难以预知市场价格何时波动,收入也将相应受到影响。
此外,由于土地市场价格的风险大、政府官员权力较大、市场机制不足等因素,土地财政存在着滥权、腐败等问题。
2. 土地银行风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而土地财政中的土地开发-融资模式导致土地银行的出现。
土地银行是指地方政府通过接受开发商存款或借贷,将所获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冻结在银行内,用以偿还土地开发费、地方政府债务等。
虽然土地银行通过锁定资金为地方政府债务提供了灵活的还款方式,但一旦土地市场波动、利率上升等因素出现,地方政府可能面临还款困难,从而导致金融风险增加。
3. 市场预期风险市场预期风险是指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变化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土地财政的风险及策略
土地财政的风险及策略当前,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城市高房价、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些都与地方政府普遍推行的土地财政政策有关。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越大,其存在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此,研究土地财政隐藏的风险及治理对策,有利于地方财政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财政的成因分析“土地财政”是对当前地方政府在面临财政困境时利用土地换取财政收入这种短期行为的一种形象比喻,包括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融资、土地金融等方式获得收益来直接或间接增加财政支出能力的行为。
…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的银行贷款,已经成为城市和其他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自200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实施“招拍挂”以来,我国的土地价格每年以%的速度快速上涨,高地价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
资料表明,2001~2003年间,土地出让金收入为9100亿元,约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5894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05年,国家开始紧缩“地根”,土地出让金收入为5505亿元;2006年为7677亿元,2007年高达万亿元。
2008年,尽管有近50%的土地出让以底价收场,有10%的土地流标,导致地方政府地价款收入有所下降,但仍获得了9000多亿元不菲的收入。
土地收入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我国土地财政的形成与分税制改革和以GDP及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上收了大量财权,特别是将增值税的75%归为中央政府,2002年以后又将地方税种中增长较快的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但在财权向上集中的同时,地方财政支出责任不仅没有相应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地方政府不仅需要承担建设性支出以及为重大工程配套资金、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种非公益性支出、行政性支出,而且还要承担由于国有企业乃至一般公共部门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各种企业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等。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国贸131刘文荟1323130102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又叫第二财政,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
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现在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在“土地财政”上,这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进行招拍挂,价格就会翻几番。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
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体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这十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城市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进城务工。
其正面效应不容否定。
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第一,土地财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
第二,政府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
第三,更不能忽视的是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
第四,土地财政机制不改变,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只能流于空谈。
总的来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财政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制度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目前在构建省以下财政体制时,上级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完全有权决定与下一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划分和支出责任,所以自然就会发生财权逐级上移、事权逐级下放、处于政权末端的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局面;②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征地的唯一条件作出任何规定,而是由政府进行解释;③土地收益现有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键词:财事权失衡;土地财政;政府职能转变:税制改革一、引言(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土地财政,指地方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偿还债务等目的,通过出让土地的使用权而获取的资金等收入,也称第二财政。
根据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出现了第二财政收入大幅超过第一财政的情况。
20xx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达65096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5%,占当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1.21%,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66.49%。
土地财政的广泛应用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短期内的高速增长,但对中国金融、社会长远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挤占制造业投资资金、社会贷款坏账增加等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因此全面分析中国土地财政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解决我国亟需改变的土地财政现状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土地财政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金融财政政策,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此方面开展过相关研究,包括分析土地财政发展起源,政策可持续性问题、政策分析等,却也缺乏更深入性研究。
土地财政涉及的内外部关系复杂,有学者试图寻求调解关系,例如章和杰、金辉(20xx)等学者强调减少全口径财政支出以抑制土地财政,这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在研究土地财政的政策影响时,王晓燕(20xx)结合了国外的土地房产管理经验提出差别化征税体系,但也不能很好解决高地价高房价的螺旋上升。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将企业所得税或房产税培养为地方主体税种,如王森(20xx),但这却与国家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相悖。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土地财政问题不够深入和不足之处包括:土地财政现状分析和主要问题;扩增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与“减税降费”的矛盾: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投资影响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探讨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探讨近年来,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面临的困境,探讨其原因、表现以及解决方法。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困境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规划与管理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出让、转让等方式,实现经济收益和财政支出的一种财政收入方式。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面临着如下困境:1.土地收入下降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调整,土地市场的供需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土地市场价格下降,这也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下降。
2.债务压力加大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重要筹资来源是地方政府债务,而经济新常态下,债务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负债率逐年上升。
3.城市化进程放缓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放缓,由于很多城市过度扩张导致城市负担沉重,城市化的进程被迫缓慢。
4.房地产市场危机随着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风险,因此,国家政策想尽办法进行调控,导致房地产市场相关行业的资金来源变得更为困难。
5.土地利用率低随着土地日益稀缺,土地利用率也逐年下降,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制约。
以上五点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为了寻求突破,政府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
二、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境的措施1.政府加强自有资金管理政府应该加强自有资金管理,实行资产证券化,加强财务管理,明确收支预算,优化财税政策,规范财政支出。
2.加强土地管理绩效政府应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管制,制定更为严格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的健康发展,也可以通过土地改革进行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
3.拓宽土地利用渠道政府可以通过拓宽土地利用渠道进行拓展,包括使用闲置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利用城市旧区进行改造,开展新型城镇化规划等。
4.注重设计土地收益补偿机制政府应该注重设计土地收益补偿机制,如安置房和土地保值补偿等,来弥补土地的收入下降和财政赤字的问题。
地方财政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财税体制 转移支付
省 以下 的财 政 分 税 没 有 做 出 规定 。 由于 缺 乏 主体 税 种 的 支 持 . 方 财 政 尤其 是 省 级 以 下 的 地 方 财 政 根本 无力 支 持 地 方 地 政 府 完 成 事权 ,造 成 了 目前 地 方 财 政 收入 比重 不 断 下 滑 , 地 方 财 政 自给 能力 弱 的 现 实 。 同时 , 国公 共 财政 支 出 范 围界 定 不 清 , 定 支 出 比例 我 法 和保 证 之 间存 在 矛 盾 。 国现 有 的 公 共 财 政支 出范 围 的界 定 我 十分 模 糊 . 中 央 和地 方 的 支 出 范 围 没 有 科 学 规 范 的划 分 标 对 准 , 成 了地 方 财 政承 担 了 许 多 不应 承担 的支 出职责 。 造 3 移 支 付 制度 不 规 范 . 转
害。
转 移 支 付 的 分配 方 式 及 程序 还 没 有 成 文 的法 律 规 范 , 因此 就
无 法 杜 绝 不 合 理现 象 的 发 生 。 4政府 机 构 庞 大 , 员过 多 . 人 有 统计 显 示 .近 年 来 我 国县 乡财 政供 养 人 数 不 断 增 加 .
参 考文 献 :
科 学 规 范 的转 移 支 付 制 度 是 支 持 地 方 财 政 运 行 必 不 可
少 的制 度 保 障 . 于地 方 财 政 收 支 总 量 和 支 出 责 任 不相 匹配 对
的缺 1部 分 , 央 财政 应 该 责 无 旁 贷 地 以规 范 的转 移支 付 制 2 1 中
度 加 以保 证 。 从 我 国转 移 支 付 的 金 额来 看 , 对 数 量 有 限 , 但 绝 这 与 县 乡 政府 普遍 承 担 着 提 供 多 种 地 方 公 共 产 品 服 务 的责
新时期土地出让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从1998年至2020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资
产价格飞速上涨。2008年以来,在财政宽松政策影响 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房价增速超 过GDP增速,2009年增长率甚至高达24.69%,严重脱 离经济基本面。对2020年35个大中城市的统计数据显 示,收入比水平高达16.6,北上广深甚至分别达到了 30.8、30.7、20.7和48.1,远超国际标准4~6的区间[3]。
房价是支撑土地价格的根本因素,对中国285个地 级市的研究显示,地价不仅会推动本城市的房价,也 会推动相邻城市的房价。大城市地价会推动周边城市 房价的上涨,同样周边城市地价上涨也会推动大城市 地价的上涨[7]。
房地产市场低迷造成了近几年土地财政的收缩, 土地出让收入整体下滑。同时企业拿地意愿下降也造 成土地出让面积减少,很多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这 让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减弱,如果土地出让状况恶化, 那么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将会增大。另外,地方政府以 土地为抵押,获得了巨额信贷资金,用于推动基础设 施建设。但是在土地增值预期减弱的背景下,偿债能 力将会大大下降,债务风险会加剧。与此同时,地 方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支持并未减少,面临“钱袋 子”严重承压的状况。比如,各地公共事业薪酬发放
如何让地方财政由土地财政的困境中走出去之初探
如 何 让 地 方 财 政 由 土 地 财 政 的 困境 中走 出去 之 初 探
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彬
( 应县 范水 镇财 政 所 ,江 苏 宝 宝应 252) 28 6
据有关媒体披露,2 0年土地 出让价金77 ,9 06 66 8 亿元 ;20 年 07 土地出让金17 35 2 6 .亿元;2 0 年土地出让金收入更是达到 了创纪 09 录的12 9 43 亿元。综合上述数据,对 比地方财政历年来的收入,就 会发现,无论从哪个统计 1径看 ,土地出让金 占地方财政本级收 : 3 入的 比例都是不断提高 的。以国土资源部的土地 出让金数额为基 准,就会发现,20 年,土地 出让金收入不过 占地方本 级财政收 01 入 1. 1 ,而 ̄ 2 0 年 ,该 比例 则上升到 了5 . 2 。2 0 年土 6 6% } 06 J 1 0 9% 09 地 出让金收入更是达 到了创纪录 的5 % 6 ,近十年来,地 方财 政被 称为 “ 土地财政 ”,是非常贴切的。 由于土地 出让 金不住地攀升 ,2 0 年中 国的房价 更是如同 09 脱缰的野马,大中小城市的房价 ,已几乎成 了社会公害。赚大钱 的房地产商和靠 出售地皮搞来大把银子的地方政府 , 目前千夫所 指,沦为高房价 的罪魁祸 首。但理性思考一下,房地产商不过是 做生意的 ,现在赚钱固然让大家不开心 ,赔钱的时候谁去怜悯? 至于地方政府靠土地出让金补贴地方财政也无可厚非,这钱又进 不了地方政府长官的私人 口袋 ,犯得着拿这个说事么 ? 答案就在 于, 目前地方政府财政 尤其是县镇 实在 是没钱 , 2 0 年 以来,地方财政就靠卖地 过 日子 。而地方 财政之所 以一 00 直缺钱 ,根本就在于1 9 年之后的分税制 改革 。 94 以笔者调查 的江 苏省宝应县 的范水镇 为例 :2 0 年范水镇 09 的税收收入为6 2 万元,而增值税 上划 3 1万元 ,同期税收返 39 72 还只有1 4 万元 ,镇财 政可用财力4 5 万元 。2 0 年 范水镇财 62 29 09 政支 出是9 5 万元 。5 9 万元 的财 政支 出缺 口靠什 么解决 ?只 86 57 有卖土地 。在江苏 的1 0 多个 乡镇 中范水镇 的综合财 力还处在 20 全省的5 0 6 多位,算是 比较好 的了。而一些差 的乡镇 由于地理位 置比较偏僻 ,想卖土地 来弥补财政收入 的缺 口,可连土地 都卖 不 出去 ,只 有 靠 举 债 渡 日。 中国的G P D 已经 从 1 9 年 的4 6 2 元上 升 到2 0 年 的 94 62 亿 09 3 5 5 亿元 ,1年 来,G P 333 5 D 上升 了7 3 ;城乡居 民人均 收入也 .倍 从19 年 的10 元上升 ̄ 2 0 年的1 8 2 ,1年来 ,城乡居 民 94 94 I0 9 j 13 元 5 人均收入也上涨 了6 2 。由于 同时期财政体制却一直未变 ,l .倍 5 年来税 收收入 的增长大 随着 财政支 出的大 幅度增长 ,上级 财政 以下级财 政只是象征性给 予一点补助 ( 或称 转移支付 ),导致 县镇财政 日不敷出,举 步维 艰,更不要说有大 的发展 了。 财政 问题 ,从来不是简单 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因为它牵 扯到利益 的再分配。就 中国目前的分税制来看 ,还算不上严格意 义上的分税制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均有各 自的税收立法权 。能否独立行使立法权 ,是确定分税制能 否成立的关键。如果不具备此种法律主体资格和地位,不能独立
我国的“土地财政”现状分析
浅析中国的“土地财政”问题什么是土地财政?我们谈论“土地财政”,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土地财政。
从这个词的来源上讲,“土地财政”是学术界对以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戏称。
就“土地财政”的定义而言,从不同的论文来看,似乎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但细读每篇论文的定义,似乎总是能找到几个共同点,这说明学界对于“土地财政”的认识分歧并不大,只是表述方式各不相同罢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土地财政”的定义无外乎以下几种:其一,通过各种现象对土地财政做概括性的特征描述或行为总结来定义。
例如,“一般地,‘土地财政’是指中国现有的体制造成的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所带来的相关税费和融资收入的非正常现象”【1】;又如“‘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土地经营手段,获得土地出让金、土地税费以及利用土地进行投融资的行为”【2】。
从这些定义的表述可以认为,只要地方政府符合依赖土地的各种收益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或以土地为资源并大肆投入以发展经济的特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土地财政”。
其二,以施政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或行为目的对土地财政进行定义。
做这样定义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例如,“土地财政是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用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 也是地方政府积极主导推进城市化和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目的。
”【3】,另有学者同样指出“‘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用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4】;这样的定义似乎比第一种类型的定义更进一步,透过事情的表象看到了其中的实质与目的。
其三,有学者将“土地财政”抽象为一般性的概念。
例如,有学者认为“‘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高度倚重土地及相关产业租税费收入的一种财政模式。
”【5】,也有学者认为,“土地财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围绕土地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
”【6】将“土地财政”抽象为“模式”、“活动”、“关系”等一般性的名词概念,这又是对“土地财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基于财政安全视角探寻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境的对策
占比重则越来越大。 现在地方政府征来 的土地分配规律基本是 :
3 0 %. 4 0 % 左 右 的 地 用 做 基础 设 施 、 道路、 学 校 等 公 益 项 目用地 : 3 0 %. 4 0 % 左右 的土 地 用 做 工业 用 地 ; 另外 大 约 还 有 3 0 %用 于 商 业 和 住 宅 开 发用 地 , 假 如 要用 的一 半 去建 经 济 适 用房 , 那 么只 有 l 5 %才 是 真 正 的能 用 来进 行商 业 开 发和 房 地 产 建 设 。 也就是 说, 地 方 政 府 要 供 应 的上 地 里 面 , 8 5 %是没 有 什 么 利 益可 以拿 的 , 只 有 1 5 % 的土 地 是 有 收益 可 图 的 。 简 而 言 之 , 地 方 政 府 如 果 要想 从 土地 上 获 得 利 益 , 就 必 须让 只 占全 部 土 地 l 5 %的 商 业 用地 利 润 大 于 占其 8 5 %的 非 营业 性 用 地 的成 本 , 这 样 地 方 政 府 才 能 真 正 有利 润 正 是因 为 这 一种 机 制 的 刺 激 , 地 方 政 府 自然 要 拼 命 的 炒 高 房地 产 市 场 , 用 尽 一切 办 法 使 只 占一 部分 的商 业 用 地 利 润 最 大 化 成 为 自然 的逻 辑 。 ( 王) G D P考 核标 准 的 推 动 改 革 丌放 以后 , 中 央政 府 通 过 各 地 G D P考 察 政绩 成 功 激 发
失 地 方 税 权 。 这 就造 成 了有 些 地方 囚为 财政 支 出过 大 , 所 以财 政 收 入 很 难 做 到 自给 自足 。
( 二) 地 方 政 府 财政 收 入 不 足
、
我 国地 方 政 府 “ 土地财政” 的成 因分 析
科研课题论文: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68798 财政研究论文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概述(一)土地财政的概念界定“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依靠和利用土地的所有权及管理权,进行财政活动和利益分配,利用土地转让等方式获取土地收益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目的在于筹集资金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地方建设发展所需。
对于土地财政这一概念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概括,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2008)直观揭示地方政府的做法,将“土地财政”戏称为“卖地财政”。
朱秋霞在她的《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一书中写到,“土地财政”指的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
从内容上,土地财政收入包括了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土地税收,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融资途径获得的收益。
也有学者将“土地财政”分为狭义和广义化,狭义的土地财政是指土地出让金收益。
广义上的土地财政是指除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外,还有其他土地出让的相关收入。
(二)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中扮演的角色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其利弊均有。
在城市化的进程的初期,土地财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土地财政出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可能会影响民生问题加重、带来经济风险、导致权力寻租等,成为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正面积极的效应。
首先,“土地财政”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不仅增加地方财政,保证地方政府正常运转需要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对财政收支的缺口进行了弥补,促进了地方政府经济的发展。
其次,土地财政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有了稳定财源就能有效促进和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在政府进行出让土地时,主要有公益性用地、经营性用地和工业性用地三种用途。
公益性土地是政府保障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载体,没有收益回报。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摘要】我国地方财政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不足、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以及地方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方面。
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不足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短缺,难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较大程度依靠中央财政补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会加剧地方财政压力,影响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地方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地方财政收支管理缺乏规范性和透明度。
应加强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建设,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财政困难、原因分析、转移支付、依赖性、债务风险、管理制度、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地方财政是指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筹措和支配财政收入、支出和债务的权力和责任。
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本文将从地方财政困难原因、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不足、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地方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地方财政困难问题的存在是当前我国财政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财政总体形势并不乐观。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单一、财政支出持续增加、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使得地方财政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正确认识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推动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进行剖析和思考,以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地方财政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2. 正文2.1 地方财政困难原因分析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不足是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财政体制中存在着中央和地方财政权责不清、资金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
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使得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引言:在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和征收土地使用权来获取资金。
然而,随着土地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现状1. 土地财政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于解决财政困难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地方政府可以获得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
2. 土地财政的依赖度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和房地产市场的兴盛,土地财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很多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一旦土地市场遇到调控政策或者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就会显现出来。
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影响因素1. 地方政府行为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和财政收入,通过扩大土地出让规模和提高土地出让价格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增加自身政绩。
这种行为使得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财政。
2. 地方财政压力地方政府面临着庞大的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和财政困难。
土地财政成为了他们筹集资金的主要手段,以满足财政需求。
这种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3. 土地市场波动性土地市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和需求可能波动剧烈。
当土地市场出现调控政策或者经济下行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就可能出现大幅下降,从而加剧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三、应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策略1. 多元化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财政收入的多元化,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通过发展其他产业和吸引外来投资等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
2. 宏观调控土地市场国家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均衡房地产市场,防止土地市场的过热和波动。
这样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3. 改革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从过度追求财政收入转向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福祉。
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源及治理措施
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源及治理措施上海市土地交易中心卢为民目前土地财政问题广受关注。
对于土地财政,一方面它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土地财政是必要的,是市场运作的必然现象。
西方国家也有土地财政,有些甚至占到财政收入的60%~70%,特别是在城市化初期更是如此,比如美国在城市化初期大约90%的土地投入市场,其土地收益非常高。
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其来源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西方国家的土地财政大多以存量土地收益为主,即以税收收入和租金收入为主。
而我国的土地财政,刚好相反,是以增量土地收益为主,即以出让收入和抵押融资为主。
对于此,下一步我们要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研究。
一、土地财政问题的理论根源土地财政的产生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和根源。
第一,对于土地的资源、资产、资本属性理论和经营城市理念,目前存在着较为片面的认识。
在古典经济学中,土地作为资源要素,被提到很高的位置。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下降而资本属性的作用在提升,在这样的理念下,一些地方政府过于强调土地资本化和经营城市,从而大力推进农地非农化。
第二,对于“涨价归公”理论的误解。
“涨价归公”是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提出的,现在很多人把这个理论作为我国农用地转用和征收的重要依据,但对于到底哪些应该归公,哪些应该归农民,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进行认真的区分。
第三,对于地租理论存在不完全理解。
级差地租有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土地位置所决定的供求状况产生的地租,也可称为位差地租,目前这一部分并没有很好的征收,或者说位差地租没有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目前我们采取的一次性招拍挂出让土地的做法,不仅容易加重企业在初始阶段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体现位差地租的变化,不利于政府获取土地增值收益。
二、土地财政的治理措施关于土地财政的治理目标,我认为有三个,一是通过治理土地财政来稳定地价和房价;二是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利用;三是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境研究——制度经济视角下
1 问题的提 出
部 分 公 共 职 能 分 化 与 社 会 , 中 甚 至 产 生 了 政 府 参 与 利 益 其 分 配 行 为 的异 化 — — 政 府 沦 为 与 利 益 团 体 的勾 结 伙伴 。 若 生 产 力 水 平 是 影 响 经 济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因 , 度 则 是 制
通 过 这 一 格 局 , 属 于 农 民 的 土 地 赔 偿 经 由 乡 镇 政 府 本 的层 层 剥 削 , 镇 政 府 参 与 进 了 收 入 分 配 , 市 政 府 最 大 的 乡 城 公 有 制 为 国家 权 力 的 执 行 者 — — 政 府 介 入 土 地 使 用 权 减 少 了 机 会 成 本 , 最 终 受 害 的 是 农 民 或 其 他 土 地 占 有 者 而 的 变 更 提 供 了 根 本 的 保 证 。 即 使 是 现 在 , 房 者 也 只 能 有 个 人 。 购 房 产 证 和 土 地 使 用 权 证 明 , 是 有 一 定 时 限 的 使 用 权 。 土 且 而 国 土 资 源 部 在 近 年 的 一 项 调 查 中 表 明 , 果 征 地 成 如 地 所 有 权 与 土 地 使 用 权 相 分 离 的 土 地 所 有 权 制 度 是 影 响 地 本 价 是 1 0 , 征 收 土 地 收 益 分 配 格 局 则 大 致 为 : 方 政 0 被 地 方 政府行为模 式最根本 的制度动 因 。 府 占 2 ~ 3 , 业 占 3 ~ 4 , 级 组 织 占 3 , O O 企 0 O 村 O 农 然 而 , 国城 乡 土 地 所 有 权 具 有 二 元 结 构 特 征 , 中 , 民仅 占 5 ~ 1 。 成 本 价 与 出让 价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巨 大 的 我 其 O 农 村 土 地 虽 然 理 论 上 属 于 集 体 共 同 所 有 , 实 际 上 却 有 着 出让 差 额 , 部 分 被 开 发 商 或 地 方 政 府 获 取 。 但 大 国家土地所有制 的特征 。 2 4 财 权 与 事 权 不 匹 配— — 行 为 利 益 驱 动 力 . 这 导 致 土 地 征 用 中 出 现 了 一 种 常 见 的 现 象 : 镇 非 农 乡 自2 0世 纪 8 代 财政 制 度 改 革 以来 , 算 外 收入 大 大 O年 预 用 地 在 大 部 分 乡 村 极 不 规 范 。按 照 法 律 规 定 , 使 用 土 地 镇 提 高 了地 方 政 府 实 际 掌 控 的 资 源 , 方 政 府 在 整 个 行 政 体 地 也 应 该 经 过 土 地 征 用 的程 序 , 集 体 所 用 的 土 地 通 过 征 用 , 系 中 的 地 位 不 断 提 高 , 自主 能 力 得 到 极 大 的 提 高 , 方 政 将 其 地 方 能 转 换 为城 市 国 有 土 地 , 实 际 上 , 为 农 村 的 土 地 属 于 府 的 行 政 行 为 对 中 央 政 府 或 上 级 政 府 的 依 赖 程 度 不 断 降 但 因 集 体 所 有 , 分 乡 镇 政 府 使 土 地 转 为 非 农 用 地 时 , 没 有 进 低 , 终 导 致 中央 与 地 方 关 系 紧 张 。 部 并 最 入 征 地 程 序 。其 通 过 使 农 民 共 享 开 发 成 果 的 方 式 实 现 向 非 为 改 变 因 财 政 利 益 分 配 而 导 致 的 弱 势 地 位 , 央 政 府 中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是指各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入短缺、负债累积等经济困境。
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进行浅析。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土地经营收入以及高额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然而,近年来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强土地使用权监管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此外,国家的税收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地方政府的税收征收能力较弱,很难为地方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
这些问题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均衡,使得地方财政难以承担越来越重的公共支出压力。
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是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GDP增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量借债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筹资手段。
据统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25万亿元。
在这些债务中,还包括了一些隐性债务,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
这些高额的债务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还债压力,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正常的财政运作,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地方财政困难还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
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这将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能过于倾向于规模效应,忽视了投资效益和项目可行性,导致投资效果低下,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
解决地方财政困难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一、调整财政收入结构。
应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加大对地方税源的分配比例。
同时,应推动地方政府通过创新方式,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如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地方性产业,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此外,还应加强对土地出让和土地经营收入的监管,防止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县级政府财力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引言近年来,许多县级政府都面临着财力困境,导致政府无法正常运作和满足民生需求。
本文将对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帮助政府解决财力困境。
一、成因分析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本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那么财政收入也会受到限制。
许多县级政府所辖的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依赖某一种产业,一旦该产业发展遇到问题,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冲击。
2. 土地财政下滑过去,土地财政是许多县级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土地供应减少和政策调整,一些县级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出现下滑。
此外,土地开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也给县级政府带来了财政压力。
3. 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中央和省级政府有时将一些财政责任下放给县级政府,但转移支付金额不足,无法完全覆盖下放的责任。
这导致县级政府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财政收入没有相应增加,从而出现财力困境。
4. 支出结构失衡一些县级政府的支出结构存在失衡问题,大量财政资金流向了行政开支和政府建设,而民生事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
这种结构失衡导致财政资源无法充分利用,也限制了县级政府的发展和满足民生需求。
二、对策研究针对县级政府财力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1. 多元化经济发展县级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多元化经济发展。
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对本地产业的支持和培育,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2. 推进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县级政府可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升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增加土地财政收入。
同时,加强土地开发运营成本的管理,合理控制运营费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3.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下放任务的同时,提供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土地出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土地出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土地出让市场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但是在此过程中我国土地出让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不但严重扰乱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秩序,而且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失。
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土地出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土地出让;问题;对策一、中国土地出让收入的理论1、土地开发可持续分析尽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农地数量减少,但同样也有一定量的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用地,其中最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土地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每年都会新增农业用地,从而实现占补平衡,只是需要投入开发成本。
但从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言,这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的价值不仅仅包含其绝对地租,还包含级差地租。
靠近城市周边的土地,因城市发展需要,可以通过增减挂等方式,协调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资源的最优配置。
从出让面积来分析,2011年出让面积为33.51万公顷,土地出让面积中有一部分是新增建设用地,另一部分原本就是建设用地,只是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征收之后,拆迁、整理、重新规划后,再次出让,从而获得土地出让收入。
土地出让面积远远没有像多数人认为那样恐慌,甚至认为危机到18亿亩耕地红线,加剧粮食危机。
即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大规模出让,可能会触及到红线,但国家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监管,出台相关制度法规,合理科学调控土地利用。
2、土地出让收入的持续性分析针对土地财政,最大的争议或许是土地出让收入,总量大,财政依赖强,一旦大幅度较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将会出现巨大的缺口,从而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然而,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征地,政府将农地征收后转变为国有,进行出让,获得土地出让收入;另一种是旧城改造,通过拆迁,重新规划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从而获取土地出让收入。
针对前者,目前城市周边存有许多耕地和未利用土地,正如上述分析,通过协调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均衡。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问题愈加突出,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农民群众的利益,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试探探究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以及可行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建议。
一、财政困难的原因1. 经济基础薄弱我国县乡经济不发达,基础薄弱,创造财政收入的条件较差。
县乡政府财政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够强大,本地的财政收入和税收都很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2. 财政分配不均我国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财政分配不均。
一些财政资源被分配到了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得不到应有的分配,造成了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
同时,一些地方在财政分配上也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使得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远远不如其他地方。
3. 人口老龄化近来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县乡政府也需承担更多的养老和医疗开支,造成了更大的财政压力。
4. 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加大随着县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教育、安全、环境卫生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然而县乡政府的收入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投入,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提升。
二、对策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发展的基础,财政体制的改革可以促进财政内部资源的再配置和收入的增加。
可以通过扩大财政统筹和财政转移支付范围,提高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
同时加快推动税制和税收政策的改革,鼓励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制定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完善县乡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效益。
2. 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优化财政资源的分配。
我们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相互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建立城乡一体化盘活资产的机制,提高利用农村地区的资产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境研究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存在寻租、侵占公共利益、收入分配不平衡等一系列土地问题。
基于制度偏好和行为选择的解释,形成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转型时期财政制度的缺陷;因而,了解现有土地财政问题与地方政府财政困境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变革,而相应的解决方法也应从此入手。
标签:土地财政;土地使用权变革;分税制改革;政府行为模式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17-02 1问题的提出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匹配导致其与中央政府在内的各方利益主体争夺利益分配,如:地方政府不断利用自己的权力参与土地财政的利益分配,使财政收支达到平衡。
这加深了政府与原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加剧了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将一部分公共职能分化与社会,其中甚至产生了政府参与利益分配行为的异化——政府沦为与利益团体的勾结伙伴。
若生产力水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制度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因,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建国以来各个层面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因此,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下从土地和城市建设中获取“土地财政”,根本原因是现有财税体制所导致的问题及相关制度存在缺陷。
2地方政府财政事务中政府行为模式与行为偏好的制度基础2.1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公有制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政府介入土地使用权的变更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即使是现在,购房者也只能有房产证和土地使用权证明,且是有一定时限的使用权。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最根本的制度动因。
然而,我国城乡土地所有权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其中,农村土地虽然理论上属于集体共同所有,但实际上却有着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特征。
这导致土地征用中出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乡镇非农用地在大部分乡村极不规范。
按照法律规定,镇使用土地也应该经过土地征用的程序,将集体所用的土地通过征用,方能转换为城市国有土地,但实际上,因为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部分乡镇政府使土地转为非农用地时,并没有进入征地程序。
其通过使农民共享开发成果的方式实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换,转换后的土地并不由国家所有而是由镇所有。
2.2新时期非集体化的土地财政制度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财政体制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是“统收统支”模式,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预算,在税收征集和财富支配上也没有自主权。
在这种体制的约束之下,各级政府的利益高度一致,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利益空间和追逐利益的内在冲动。
1980年开始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承包制,打破了“吃大锅饭”的传统财政格局,承认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的利益和地位。
这种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只要完成上缴中央的任务,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广开财源,积累自有财富。
从一个传统财政体制之下的对上级政府高度依赖的一级行政组织,演变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目标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带来了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转变。
2.3新土地征用制度——提供利潤空间土地征用制度与土地审批制度,原本是控制土地非农使用的手段,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与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收入的驱动力不断加强,这两项手段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首先,一般来说,在成熟的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机制的国家,在规范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城市政府必须以真正市场成交价格直接想农民购买土地。
而在我国,由于征地补偿标准的不合理导致征地补偿费用低于土地实际价值,且主观性过大难以量化,向农民征地的费用往往过低;其次,过程规定不明确,征地补偿款既可以给集体也可以给个人,使地方政府从中抽取利益成为可能;最后,即使是在征地补偿款过低、地方可以参与分成的情况下,政策本身的贯彻执行也不足。
通过这一格局,本属于农民的土地赔偿经由乡镇政府的层层剥削,乡镇政府参与进了收入分配,城市政府最大的减少了机会成本,而最终受害的是农民或其他土地占有者个人。
而国土资源部在近年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如果征地成本价是100%,被征收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则大致为: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30%~40%,村级组织占30%,农民仅占5%~10%。
成本价与出让价之间所形成的巨大的出让差额,大部分被开发商或地方政府获取。
2.4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行为利益驱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财政制度改革以来,预算外收入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实际掌控的资源,地方政府在整个行政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自主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对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最终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张。
为改变因财政利益分配而导致的弱势地位,中央政府在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其在引入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现代税制的同时,也调整了财政分配制度。
新税种的设置直接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了中央财政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责任却没有相应的减少,从而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
而完成于2003年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从结果上来看,这种分税制改革对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立竿见影: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21.9%激增至改革后的55.7%,地方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则由78.1%下降到44.3%;但从支出上来看,地方财政支出大大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至2008年,地方财政支出是中央财政支出的3.7倍,而同年收入只有中央财政收入的87%。
(摘自《中国财经统计年鉴2009》)2.5人事考核制度——行为的政治激励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地方官员激励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官员升迁的考核标准由过去以政治表现为主变为以经济绩效为主,形成了今天流行的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可度量的政绩观;为追求晋升最大化,地方政府官员尽可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徐现祥等,2007)。
各级干部的任职期较短,使大量经济效益低下的短视项目通行无阻,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与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
地方官员大都收到过良好的教育,自身有着身为“政治精英”的心理优势,而这种身为政治精英的优势却并没有与商业精英可以相比的经济受益,政府官员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对政府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腐败行为的泛滥与政府行为的异化(如政府与黑势力勾结牟取暴利等)。
3特定制度下形成的政府行为模式偏好与规制重建的困境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都具有科层制的特点,国家高层的改革决策往往是改革的直接推动力,而中下层的行政官员的主要职能则是贯彻执行与具体实施;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中下层的管理人员没有一定的自主权。
地方政府在每一时期的行为,都与高层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政策引导密不可分。
即使是土地集体所有制时期,实践证明集体所有制有着巨大缺陷、农民对集体所有制有所抗争的情况下,主要的政策导向也并没有过多的变化。
直到1978年政治气候发生变化,多年来不合理的制度才得以改变。
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又离不开下层大众的推动,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对政策执行者相互作用,才使得有利的政治环境产生,改革的障碍较小,进程会相对较为顺利。
我国的制度变革对于政府的行为几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规定着政府行为的基本框架。
在这个框架内部,政府作为理性主体,不断的适应与改变,摸索出一种可为自己带来最大效益的行为模式。
3.1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地方政府的行政偏好多由上级主导且呈多元化。
地方政府的偏向结构主要与上级政府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也受制于上级政府的绩效考评,对中央和上级的政策要求反应迅速、积极适应;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导向作用较大,且在日常财政投入中,对经济建设与维持社会稳定的项目支出金额高,以适应中央与上级的要求。
然而,目前地方政府行为偏好还因政府财政资金缺失受到商业利益团体的制约,以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其他利益群体及公众舆论等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体与公众个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此外,社会各界对政府财政透明化的呼声愈来愈高。
这些变化对政府行为产生一定制约,使政府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前,越来越多地把社会舆论影响考虑在内。
3.2转型时期地方政府行为的价值选择作为公共部门,政府行为的价值选择往往比其他社会主体更为复杂。
在公共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各种具体行为实际上是政府在权衡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不断选择的结果。
既然要在现实条件下作出行为选择,那么政府就必须先确定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明确政府的行为目的。
转型时期的政府的价值选择日趋多元化,官员个人利益、本级政府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利益考虑顺序发生变化。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理性的地方政府和官员会在任期内实现效用最大化。
如果说1978年以前,地方政府运行的激励机制是“忠诚——命令”式的、单向度的,地方行为唯上级指示和命令是从;那么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变成了“忠诚——政绩”式,政绩优先成为考核和提拔地方官员的最主要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强,作为独立财政结算的政府也相当于一个经济单位;价值选择不可能不考虑本身利益,加上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往往異化为政府领导个人的自主性,维护甚至获取官员个人利益也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价值取向,社会公众利益价值取向反而因缺少制度约束而逐渐弱化,造成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
3.3转型时期的政府行为方式与手段如果说政府偏好与价值选择决定了政府这一行为主体的行为目标,那么政府行为方式则是达成目标的具体手段。
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不是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下级政府的行为主要依赖于上级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运用强制性手段,行为方式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国家社会结构二元化进程的加快,政治改革的不断推进,先进政府管理理念的广泛传播,非强制行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的使用频率提升明显,但强制性手段依旧运用广泛,政府运用公共权力侵犯原土地所有者的私人权力的情况屡见不鲜。
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把土地的所有权分配给农民个体,另一方面变公社为乡镇政府,具备财政独立核算的权力,政府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
市场经济下,政府同样参与利益分配,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加强,把一部分拥有资源与原本具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分离出去,交由社会团体运作,共同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服务。
4结语不合理的政府行为和政府选择与不合理的制度息息相关,要想根本解决土地政策关键在于改变不合理制度:首先要改革税制,征收如财产税类的基于市场价值的税种,解决利益分配不公平的机制,使政府从土地这一资源中获得长期而合理的税收收入;其次,统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的关系,缓解政府权力寻租的利益动因;再次,由于现有的绩效考评和管理体系不完善以及官员晋升机制及考核约束制度不健全,建立一个评价机制完善、考核主体多元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量化、具体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官员绩效和政府绩效的有效整合。